问题

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帮助,二战中国能战胜日本吗?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探讨价值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地分析“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帮助,二战中国能战胜日本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时间段进行剖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帮助”的定义和重要性。

苏联的帮助: 主要体现在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权的政治、军事支持,以及对日作战的实际军事行动。
政治支持: 在抗战初期,苏联是少数几个对中国表示坚决支持的国家之一。它向中国提供了贷款、武器装备、军事顾问,并帮助训练中国军队。特别是对国民党政府,苏联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其抗战初期摇摇欲坠的局面。
军事援助: 苏联提供的飞机、坦克、火炮等装备,对于装备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军队来说至关重要。苏联的军事顾问也为中国军队的战术、战略提供了指导。
对日作战: 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特别是对日宣战,对日本形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迅速击溃了日本关东军,这是加速日本投降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行动直接减轻了中国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压力。

美国的帮助: 同样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支持,而且随着战争的深入,美国的帮助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全面。
经济援助: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武器装备和金融援助,以维持中国的抗战。这些援助虽然常因运输困难而受阻,但对中国维持战争机器运转至关重要。
军事援助: 美国派遣了“飞虎队”援助中国空军,并提供装备和训练帮助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打通了中国重要的陆路运输线(滇缅公路)。之后,美国在印度和中国组织了“驼峰航线”,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
战略配合: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对日本海军的打击,削弱了日本的整体实力,并迫使其将更多的兵力调往太平洋战场,从而减轻了中国战场的压力。
原子弹: 美国在日本本土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接下来,我们探讨在没有这些帮助的情况下,中国可能面临的境况:

一、 国民党政权的可能性:

经济崩溃的风险更高: 没有美国的经济援助,国民党政府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财政危机。其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匮乏,难以支撑长期大规模的战争。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民生问题加剧,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动荡。
军事装备的劣势更为明显: 虽然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一系列顽强的抵抗,但武器装备的代差是客观存在的。没有苏联和美国提供的现代武器,国民党军队将更难对抗日军的飞机、坦克和重炮。像样的空军和海军几乎不可能建立起来。
战略物资的获取更加困难: 陆地运输线被日军切断后,依赖“驼峰航线”的物资输送成为关键。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这条生命线将不复存在。这意味着重型武器弹药、燃料、药品等关键物资的补充将极其困难。
战略回旋空间受限: 缅甸战场的失利,让中国失去了重要的战略通道。如果没有美国的军事介入和战略配合,中国军队可能难以收复缅甸,也难以威胁日军的侧翼。
士气和心理压力: 持续的挫败感、装备上的劣势以及国际社会支持的缺乏,都可能严重打击国民党军队和政府的士气,甚至可能导致其失去继续抵抗的意志。

二、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资源获取困难: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更依赖于自给自足和有限的外部援助。虽然苏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共产党一些支持,但总体上不如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那么大规模和直接。如果没有苏联的武器援助,共产党军队将更加依赖缴获和土法制造,发展受限。
战略配合的缺失: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战略牵制。如果没有苏联的军事行动,日军可能会有更多的兵力调往中国内地,进一步挤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
长期消耗战的挑战: 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是以持久消耗战为主要形式。在没有外部强力支援的情况下,长时间的拉锯战对物资和人员的消耗是巨大的,可能会使其难以维持长期的游击战和局部反攻。

三、 日本的战略和行动:

对华战争的战略重心: 在没有太平洋战场与美国全面开战的情况下,日本可能会将更多的资源和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这会加剧中国军队的压力。
消耗战的优势: 日本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力量远超中国。如果战争演变成单纯的消耗战,而没有外部援助来弥补中国的差距,日本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攻势的持续性: 日本的攻势可能会更加持久,甚至可能采取更具毁灭性的策略来迫使中国投降。

四、 战争的可能结局:

在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帮助下,中国战胜日本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或者战争的性质和结局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长期消耗战,中国可能难以坚持: 中国的国力、工业基础和资源与日本相比差距悬殊。没有外援,中国很难支撑起一场与日本持续的、高强度的消耗战。
日本可能达成其部分战争目标: 例如,占领更多中国领土,建立傀儡政权,甚至迫使中国屈服于其条件。
中国可能陷入分裂或被肢解的境地: 在长期的战争压力下,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会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可能坐大,国家可能面临分裂的风险。
即使日本最终战败,也可能并非因为中国的“战胜”: 如果没有苏联出兵和美国投放原子弹,日本的战败可能是由于其在其他战场上的彻底失败,或者内部的崩溃,而中国可能只是在消耗日本的国力,而非直接导致其投降。
战争可能以另一种方式结束: 例如,中国被迫与日本达成某种形式的妥协协议,虽然这不是“战胜”,但也是一种战争的结束方式。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战略的灵活性:

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 中国人民在战争期间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巨大的财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中国人民也从未放弃抵抗。
游击战的优势: 中国广阔的国土和复杂的地理环境为游击战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有效地牵制了日军,消耗了其兵力。
战略的调整和适应: 中国军队在战争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和适应,寻找对付日军的方法。

总结来说,在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帮助下,二战中国战胜日本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资源和军事装备的巨大差距将难以弥补。
日本可能拥有更充足的兵力和资源投入中国战场。
国际战略格局的改变(如日本没有被迫分散兵力)将对中国极为不利。

更现实的可能性是,中国将面临更为残酷的消耗战,可能无法实现最终的胜利,或者即使日本在其他战场上战败,中国在本土也可能无法摆脱日本的长期占领和控制,或者只能以极其惨重的方式付出代价才能勉强维持国家主权。

因此,苏联和美国的帮助,尤其是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牵制和最终对日本本土的打击,以及苏联对日本关东军的摧毁,是促成日本最终投降的关键外部因素,极大地减轻了中国抗战的压力,为中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没有这些外部因素,中国即使能够坚持抵抗,也很难“战胜”日本,至少是以我们所知的历史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是一个早期全球化的世界。这意味着,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国际体系中,任何一个重要地区局势的剧烈变动,都有可能导致国际体系的重构。

所以,今天在国际场合,已经越来越多地在使用“反法西斯战争”来部分取代“二战”的概念。这一方面是因为“反法西斯战争”所容纳的时间和阶段比“二战”更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战”与“二战”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但又不是简单的延续。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日本作为当事亚洲地区第一强国以及排名世界前列的军事强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被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的全面进攻,想要不引发列强间的连锁反应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论持久战》中,早在1938年,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就明确写出:

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

而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的前提是:

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我们确切地知道,就是扬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经包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之内。并且日本还想占领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把外国和中国切开,独占西南太平洋。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

从历史来看,就在毛泽东说完这话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日军就与苏军进行了张鼓峰战役,一年之后有爆发了诺门罕战役。三年之后,日军进攻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就占领了南洋,将东南亚的美军、英军势力一网打尽。

这不是毛泽东开了什么天眼,而是在毛的眼里,从来就没有独立的“抗日战争”这个概念。或者说,在毛看来,日本对中国的进攻,是整个日本进攻战略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眼里,与日本作战当然是“抗日战争”,可在日本人眼里,人家搞的是“大东亚圣战”,中国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而从世界历史的演进来看,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苏联和美国没有过早的干预中国的抗战,所以才导致了抗战虽然艰难,但还是取得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

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难理解——但不妨还是看看毛泽东是怎么说的:

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苏联和美国真的决定全面援助甚至干预抗战,结果会是什么样?

以日本当时的国力,肯定扛不住两大强国的共同打击。可美国与苏联,哪个是善茬?如果真的靠他们打跑了日本,那中国就是被这两国“解放”的土地。

别忘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是共产国际中国支部,而蒋介石对美国的大腿抱得一向又狠。要是美苏真的大力援助中国抗战,结局反而可能是送走了狼,又请来了虎。

不管在亚洲、欧洲还是美洲,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靠着自己争取来的“解放”与他人施舍的“解放”价值都是不一样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中国、埃及等等这些国家,虽然拿到了一定的国际援助,但主要还是靠自己来驱逐了侵略者,这使得他们就可以有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与大国展开交往。而很多“被解放”的国家,基本只能作为附庸而存在。

所以,在冷战期间,南斯拉夫虽然国力算不上多强,但却可以跟苏联叫板,甚至一度发挥出重要的国际影响力。而很多东欧国家,却只能是被苏联遥控。但这也没办法,谁让你们的土地是被苏联红军打下来的呢?

总结一下,在《论持久战》的视角中,日本在战术层面必然失败的根源是它以自身孱弱的国力,设定了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殖民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任务,这意味着美国与苏联即便不帮助中国,也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而进行反击。而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就必然要重新组织起来,以自己的力量驱逐包括日本、英国、美国等在内的一切帝国主义者。指望英美苏联的帮助来打日本,人家帮了你怎么可能不来捞点好处?你真当是慈父是因为搞慈善才被叫“慈父”的?

user avatar

答案是:不能。

事实上,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不仅中国不能,英国也不能坚持下去。关键原因在于,在开战后不久,中、英两国都在财政上破产。

与直接军事援助对应的,是美国的财政援助,这一点极少有人提及,但在抗战中非常重要:民国政府在1936年的财政收入大约29亿美元,抗战爆发后到1938年,中美签署的涉及财政援助的协议有4个,累计约6亿美元。这6亿美元是国民政府继续发行货币和债务的重要背书,使得国内经济能在最低需求下维持运行,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国外军事采购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在段期间内,美国向国民政府提供了贷款保证,使得国民可以在实际上已经财政破产的情况下继续从美国采购必需的物资。如果把抗战后期的法币大通胀提前到38年,那时的人们还会对国民党政权保持信心吗?而一盘散沙的中国还能维持对日战争的同仇敌忾吗?

user avatar

没有美国的帮助,日本就没有发动侵华战争的能力

user avatar

没有我和马斯克,能有特斯拉吗?这是提问技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记得督工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我依稀记得几个要点:

1,工业化下的战争消耗远大于农业时代的消耗。农业时代主要是粮草,军事装备消耗基本很少。

2,因此,二战能够进行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必要的交通,允许卡车的通行。注意,是卡车,卡车去不了的地方,补给就跟不上,就没法发动有效的进攻,无法劳师以远

3,因此,由于中国山多平地少,日军在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在主干交通附近,主要是在港口、长江沿线、铁路线(京广铁路线,津浦线,陇海线)等周边。

4、而中国有两个基本盘,一是陕西二是四川。历代(除了明朝代)基本都是占了北方,然后占领陕西再通过汉中取四川,然后顺长江而下取江淮、湘赣之类的。

抗战时,TG在陕,果党在川。

但是川陕这两地都有崇山峻岭、险要关隘,(蜀道难听过没?)卡车无法通行,物资无法输送。所以,日本的攻势在北方基本到了山西就无法再向西了,在南方到武汉就无法再深入内地了

怎么办?于是日本脑洞一开,打通大陆交通线,从武汉打通湖南直接插到两广。南北呈一字长蛇阵。而这是作死之道,不按中国地理的基本法办事,事实也证明所谓大陆交通线既没有吊用,而且很难维持,几个月就又丢了,徒耗军力。

1945 年 1 月日本打赢豫湘桂战役之后发生了什么?

5、所以,可见,日本的国力(工业能力)不足以克服中国的地理障碍。乎里面有很多讨论,到1939年和1940年,日本的财政和经济基本上已经破产,国内的农业已经不足以果腹(化肥工厂改造用来生产军火,油料供前线),而工业原料几乎枯竭。虽然我们常说中国缺乏武器弹药,实际上日本的武器弹药也是供给不足的。

6、那日本有没有可能通过征服中国的一部分,如东北、华北,培养汉奸代理,像满清一样,最终征服中国呢?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TG在北方的游击战破坏了日本以战养战的意图。即,TG在中国北方的抵抗,使日本在占领区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和成本,从而能够掠夺到的物力反而抵不上消耗的物力。

从抗战形势上大家可以看到,有日军占领的地方,就是TG的活动范围。


所以,从资源动员上,日本也无法从中国的北方获取足够的力量,用来支撑他们向川陕进攻。

(反之,如果没有TG,果党倒是有可能做吴三桂的。)

最后,日本财政无以为续,作死一搏,招美国去了。


简言之:

1、中国的地理障碍要求征服中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否则事倍功半。

2、日本的国力不足以支掌它的侵略战争克服中国的地理障碍。

3、(由于TG在占领区的袭扰)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得不偿失,不能以战养战。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单纯摘掉美苏对民国的援助而不断掉日本的进出口的话,是个极为苛刻的条件,中国有机会等日本自爆,但是很难

第一,论持久战不是走精神原子弹流的宣传文,老毛还是非常客观地论述“日本必然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中国胜利需要的三个条件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的兴起”,所以整个《论持久战》反反复复地提到国际力量,现在题设把国际力量踢出去了,《论持久战》的基础就极为不牢固了

第二,如果苏联不援助不干预,对于前期战场的影响是极大的,不说有毁灭性影响,但能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更加推向崩溃边缘。当然对于日本而言最稳的就是步步蚕食,有游击队,没问题,直接拉网格搞三光。但暂且还是按历史上日本乱莽的路子分析,首先是按历史上填补当时空军损失的航空队及一系列军援装备没了,这在1938年对于正面战场绝对是极大加剧了困难,人员损失可以补,装备损失没法快速补齐,事实上国民党自身的军工厂自身是没法补齐哪怕相持阶段的重装备损失的。至于武汉会战结束前的装备损失和工厂在搬迁中复工生产量,自产自补的真的是杯水车薪。其次是关东军被解放出来可以入关作战,等于日本多了几十万机动兵力。这就使得前期的抗战难度陡升,以至于能不能撑到讨论没有美援能不能反攻都两说。

第三,如果在苏援断绝的情况下国府撑住了正面战场,国府的工厂产能也跟不上反攻,只是在相持阶段越打越弱。日军在华士兵的质量和数量也没降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也没法那么容易地搞到武器缴获,(其实按现有历史也已经不容易缴获,抗战胜利前拢共也就搞了五万支三八大盖)自身产能更低,国共双方的实力都没办法上升,日方实力没有降低,有兵没枪反攻根本无从谈起。

第四,如果国府在三年内崩盘,也就意味这延安这里不再有屏障,必然是要被日军下一步攻破的了,中共中央可能得转移出国了,毕竟鬼子不是胡宗南那样会陪着老毛绕圈圈的。国内的根据地也是会被日军拉网清剿,发展起来非常困难,抵抗能力也会越来越弱。时间拖的越长也并非越有利,因为在题设的情况下,一旦中国一方真的陷入劣势,可动用的人力和武装也是不断走下坡路的。

第五,等日本经济破产自爆这点是可行的,但是很难说。日本孤注一掷搞珍珠港是因为资源不足没错,但是这本来就是因为1937-1939的激烈战斗加上美国对日本断贸所导致的,在题设的情况下,国府前期的抵抗能力降低,而美国对日断贸严格来说也是对中国援助的一种,所以并不能直接复制历史上日本经济的情况来论述。假设在中国的战事对日本比历史上更为有利,比如国府提前崩盘,只需要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那么战争的烈度和消耗都会降低,还有因此被解放出来的机动兵力,那么也很有可能日本的经济回到自持乃至富余的水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