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打阿富汗战争为什么没有吸取苏联的教训?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常被拿来与苏联在阿富汗的遭遇相提并论,也因此引出了“为何美国没有吸取苏联的教训”的疑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层层叠叠,看看两国为何会陷入类似的困境,以及其间的关键差异和被忽视的相似之处。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美国“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战争初期,尤其是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确实有过对苏联经验的审视。比如,初期对阿富汗国内政治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民族主义的强大力量有所警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社会和军事力量的惯性,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逐渐被掩盖,或者被认为可以通过“更强大的力量”来克服。

为什么会陷入相似的泥潭?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阿富汗的地理与社会结构:这是苏联和美国都难以逾越的鸿沟。

地理环境的阻碍: 阿富汗是一个多山、地势崎岖的国家,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重型军事装备难以有效部署和维持,同时也为游击战提供了天然的掩护。苏联当年体会到的“山地噩梦”,美国同样未能幸免。无论是大规模军事行动还是精确打击,都难以完全消除藏匿在山区中的抵抗力量。
部落与民族的复杂性: 阿富汗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国家,而是由众多部落、民族(普什图人、塔吉克人、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等)和地方势力组成的复杂集合体。历史上,中央政府的权威往往难以触及全国各地,地方部落首领和军阀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苏联试图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亲苏政权,结果触碰了根深蒂固的部落利益和地区自治倾向。美国虽然采取了“扶植民选政府”的策略,但同样面临着如何整合各地力量、建立真正拥有广泛认同的中央政府的难题。民族主义和宗教认同在阿富汗的凝聚力远超国家意识形态,这使得任何外部力量试图强加一套秩序都异常困难。

二、战争的战略目标与现实的脱节:

目标的不明确与漂移: 苏联入侵的最初目标是为了支持其在阿富汗的盟友政权,但随着抵抗的加剧,战争目标逐渐演变成要“肃清反苏武装”,最后则成为一场拖垮苏联国力的消耗战。美国在“9·11”之后,最初的目标是打击基地组织和推翻塔利班政权。但随着战争的深入,目标开始扩展到“建设民主阿富汗”、“反恐前线”等更为宏大且难以衡量成功的项目。这种目标的模糊化和不断调整,使得战略重心难以聚焦,也为长期的军事存在提供了借口,但却削弱了清晰的退出路径。
“妖魔化”对手与低估抵抗: 苏联将阿富汗的抵抗者视为“反动分子”、“外国势力代理”,低估了其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的驱动力。美国也曾将塔利班视为被外国势力扶持的简单军事组织,未能充分认识到塔利班在阿富汗社会中的根基以及其对外国干涉的天然反感。这种对对手动机和力量的误判,导致了战略上的轻敌和应对上的失误。

三、外部因素的影响:

外部支持的重要性: 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尤其是在军事装备和情报方面。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同样得到了北约盟友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它也面临着来自周边国家(如巴基斯坦)的复杂态度和行动。巴基斯坦作为阿富汗的邻国,既是北约的盟友,也对阿富汗的局势有着自身的地缘政治考量,为塔利班等抵抗组织提供了庇护所和补给通道,这一点与苏联时期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代理人战争”的阴影: 两场战争都未能完全摆脱“代理人战争”的影子。苏联试图建立一个听话的政权,而美国则在不同时期扶植不同的政治派别和武装力量。这些代理人往往自身腐败、效率低下,并且难以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最终成为战争的负担而非助力。

四、美国自身的问题:

军事优势的局限性: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在初期能够迅速击溃塔利班,但这种优势在应对低烈度游击战和赢得人心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过于依赖军事解决方案,而忽视了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长期建设,是许多分析家指出的关键问题。
缺乏长期的战略耐心与民众支持: 与苏联在战争后期同样面临国内民众对战争的厌倦和反对不同,美国国内对阿富汗战争的耐心也在逐渐消退。战争的漫长、高昂的成本以及迟迟未能看到的胜利曙光,都侵蚀了民众的支持基础。当战争成为一个无止境的消耗时,政治决策者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压力,难以维持长期的战略投入。
“民主输出”的难题: 美国试图在阿富汗推广其民主模式,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移植,与当地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存在冲突。苏联也曾试图输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结果同样以失败告终。历史似乎在提醒人们,强行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尤其是通过外部力量,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总结一下,为什么美国似乎没有完全吸取苏联的教训,并非是全盘否定,而是说在关键的几个维度上,历史的相似性提醒了我们,有些问题是地区性的、结构性的,而非单纯的技术或力量层面的挑战。

低估了阿富汗的“地形+人心”双重复杂性:苏联的教训在于,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无法征服一个不愿被征服的人民,尤其是在复杂的地形中。美国虽然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但同样未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未能解决“谁来治理”和“如何治理”的根本问题:苏联的失败在于其扶植的政权过于腐败且不接地气。美国虽然努力建立民主制度,但最终选出的政府依然面临合法性、效率和腐败等问题,未能赢得多数阿富汗民众的信任。
外部干涉的边际效应递减:即使有最先进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外部力量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动态和民族认同。

苏联的经验,特别是其最终的撤军和解体,应该是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案例。但或许是由于当时美国正处于“后9·11”的“复仇”和“危机感”的浪潮中,又或许是美国对自身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有着过高的自信,那些来自历史的、关于阿富汗复杂性的警告,在决策层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被认为可以用更强大的力量和更“先进”的策略来克服。然而,事实证明,阿富汗这块土地的特殊性,以及其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任何外部力量都难以轻易改变的。这场战争的最终走向,也印证了历史的某些“魔咒”:对于那些试图强行改变其地理和社会结构的国家来说,最终的命运往往充满了相似的挑战和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任何教训。”
——黑格尔

两者最大的教训就是试图在阿富汗推进注定不会成功的国家建设计划,而美国可能搞的更烂。

是因为美军意志薄弱装备差吗?肯定不是,美军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是因为境外势力和内鬼太强吗?得了吧,苏联进入阿富汗的时候是冷战高峰,整个北约再加上中国都想往苏联头上打闷棍,那可是一个超级大国下手直接投入大笔大笔资源,当时和未来的政要如里根埃尔多安等人都纷纷和阿富汗圣战士见面的年代,2001年被巴基斯坦庇护的只是一些残兵败将,1981年可是有受CIA和巴基斯坦政府大力支持的无数训练营在高速训练武装分子——从另一方面说,美国对圣战士的支持促成阿富汗成为了圣战天堂,让阿富汗本地出现了巨量的圣战士,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潜在的国外激进分子,而这些人在之后就会开始把矛头指向美国人,这些都是那时苏联享受不到的。

而至于问题本身,美国当然可以选择避免它,也就是选择在2001年击败塔利班之后就放手撤离阿富汗,让阿富汗人自己选择一个想要的政府,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逼迫塔利班残部转化为新政府范畴内的力量,同时不在大规模派遣兵员持续“侵略”状态下与新的阿富汗政府携手对抗基地组织等等。

正如黑格尔所言:“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任何教训。”

事实是打响阿富汗战争的小布什政府和许多美国政客在此之前完全没想过如何进行”摧毁后的重建“。

“我不认为我们的军队应被用于什么‘国家建设’。我认为我们的部队应该被用来打仗和赢得战争。”小布什于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

五角大楼直到2001年9月才开始计划在打完一场报复911和本拉登的”反恐战争“之后该干什么,他们携着打倒塔利班的余威就开始稀里糊涂的搞国家建设,为了美国的利益在2002年支尔格大会中放任北方联盟的军阀抱团暗箱操作,然后安排了一个平庸而腐败的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充任共和国的阿富汗政府领导人[1]。这样他们就可以放心的把重心放在2003年要打的伊拉克战争上,然后对这里撒手不管好让塔利班残部顺利重组。

美国犯下了和苏联同样的错误,即霸权主义狂妄自大的通病。

“(在阿富汗并不成功的经历)已经使这样一种理念受到质疑,即美国在它所设想的‘单极时刻’能够通过自信地运用武力来改变那些最困难和最分裂的社会”
——亚当·罗伯茨( Adam Roberts)

它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给阿富汗强硬推行它们的福音,而他们支持的政府根本没有发展出足够强大的,拥有足够内部驱动力的根基,美国和苏联对这些政府输血越多就越证明这些政府的失败,即它们只能靠外部力量才能存活。

而一个依靠外部力量存活的政府必然是贪污腐败横行的:掠夺外来资金没什么风险和损失,希望反贪的外部力量也难以压制腐败的内部官僚。

严重的贪污腐败会进一步削弱政权的合法性和执政基础,在推动民众寻求其它手段来实现正义需求——如受到欢迎的塔利班地下法庭——的同时也让政府更加依靠外来援助,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卡尔扎伊和军阀们在打击贪污上的努力也不过是做做样子,他甚至敢直接把负责反贪的人绑起来。

你协助美国人调查贪污?工资打二折!禁止和美国人接触!反贪检察官全部降职![2]

美国人对此并无办法,他们无法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反贪任务,也无法打碎从2002年就塑造起的贪腐结构,最终是让加尼带着上亿的美元逃之夭夭。

美国又一次陷入了和苏联同样的窠臼。

比起苏联,美国有一点不同:美国在建设国家的时候有“民主”包袱,苏联和红色阿富汗可以公开的大规模迫害,特务及民兵暴力和权威政治等等,而轮到标榜建设民主阿富汗的美国干的时候就无疑是狠狠打脸。

反正脸早就丢了:所谓的民主选举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空架子,不过也不用说之后烂成这样的,在一开始美国对军阀暗箱操作的纵容,强迫前国王查希尔沙不参与选举的时候就注定了。

而美国在这里的长期军事存在和无人机的运用等并没有让安全局势得到根本改变,当地人对“外来侵略者”美国的恨意急剧上升,而美国的一系列策略又急剧激化了矛盾。

例如无人机的使用。

它有效减少了美国军人的伤亡,五角大楼对此很满意,因为只要美国军人没事,美国民众就不会注意到胡乱射击的无人机攻击用多少阿富汗人的身家性命换了美国军人的安全,看不到伤亡的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在乎阿富汗战争。

于是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觉:美军可以成功在低损耗的情况下维持阿富汗的民主,因此很好,

它的背后是阿富汗民众的极高伤亡率,每一次射击都在削弱着美国在阿富汗的威望,每一次轰炸都让美国“国家建设”的目标更接近失败,让更多的阿富汗人为了给亲属报仇选择加入塔利班。

我此前的一个回答:

而美国对阿富汗政府的准军事武装支持也不可避免的落入与无人机相同的巢窠:国家安全局和军阀的民兵是共和国政府维护地方治安和反叛乱的有力依靠,但他们的残暴和贪污腐败让反叛乱变成了残忍的无用功,因此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反作用[3]

CIA除了培训他们以外,另一件事就是给乱杀乱砸的他们捂盖子。

对于作为外来势力的大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也不过只是一个“外部事务”,他们和阿富汗人不一样:他们(还有加尼一样的人)可以离开,但阿富汗人不能。

于是在“外部事务”被他们评估为亏本买卖的时候,他们就会拍拍屁股走人,让孤零零的傀儡自求多福。

有趣的是,苏联在这方面做的比美国更好。

美军的极其不信任和轻视打造了一个“保安团式”的正规部队,而苏联则让他们的装备体系相对完整,红色阿富汗拥有不少坦克,BMP和BTR,甚至飞毛腿导弹,因此即使苏联退场,红色阿富汗也能坚持更长一些时间。

相比之下,美军给的完全就是奔着当北约的辅助去了。

阿富汗共和国剩的不多的坦克和榴弹炮还都是苏联旧货(土耳其送了几个旧式加农炮,杯水车薪罢了),更别说布拉德利之类的重型步兵战车,ATGM同样也别想了。

美国没有布置好一个能在撤离后提供持续援助的系统,同时也没有培养出一个足够忠诚的军官团和中央军,相比苏联时期的纳吉布拉,他身边那帮人至少真的相信他们的政治理想,而且愿意为这个目标坚决打下去,加尼完完全全离心离德了。

加尼的普通正规军纯粹领钱打仗的,目标不清楚,意识形态驱动也没有,军官体系散漫,军阀敢拿着防空导弹炸正规军的飞机[4],正规军被塔利班渗透成了筛子。

虽然塔利班真的装备不足,连反坦克导弹都没几发,缺乏大量援助的他们不可能像土耳其和沙特支持的叙利亚的反对派武装和俄罗斯支持的东乌克兰民兵一样拿着ATGM随便往步兵头上炸。但遇到烂摊子的阿富汗国民军,他们也成了胜利者。

而加尼和萨利赫等人当然知道部队成了什么样子,而他们同样不想放开手里握着的权力,因为和平谈判就意味着与塔利班建立合作政府,也就导向让他们手中的权力流失。出于这种“爱国情怀”他们就开始疯狂的阻挠和平谈判,加尼公开表示拒绝和平提议,萨利赫更是在多哈谈判期间不停放狠话,于是最终他们都狼狈逃亡国外了。

有这样一幅局面,即使美国学到的教训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散了吧。

参考

  1. ^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0/dec/02/wikileaks-cables-hamid-karzai-erratic
  2. ^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9-03/afghanistans-corruption-was-made-in-america
  3. ^ Armed governance: the case of the CIA-supported Afghan militias,Antonio De Lauri
  4. ^ https://www.aa.com.tr/en/asia-pacific/local-militia-shot-down-army-chopper-afghanistan/218262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常被拿来与苏联在阿富汗的遭遇相提并论,也因此引出了“为何美国没有吸取苏联的教训”的疑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层层叠叠,看看两国为何会陷入类似的困境,以及其间的关键差异和被忽视的相似之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美国“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战争初期,尤其是在“9·11”.............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领域,即现代战争的本质,以及军事实力与战争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美国军事实力“独步天下”是个不争的事实,体现在其无可匹敌的军费开支、先进的武器装备、强大的海军、空军和战略核力量,以及全球性的军事部署和情报网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形式的战争中都能获得压倒.............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这场长达二十年的战争中投入了巨量的资源,号称是其史上最漫长的战争,最终却以撤兵和塔利班的卷土重来告终。为什么实力如此雄厚的美国,在阿富汗这样一个内陆小国遭遇了如此困境?又或者说,这场战争的结局,与中国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9·11事件是导火索,美国.............
  • 回答
    美国为阿富汗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其成果却饱受争议。超过2万亿美元的巨额开支,远超最初的预期,也未能换来阿富汗的持久和平与稳定。为什么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会演变成今天的局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从战略目标模糊到地方现实的挑战,再到国际合作的困境。最初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美国在2001年发动阿富汗战.............
  • 回答
    理解美国在这些战争中的“失败”,需要我们跳出单纯的军事胜利与否的框架,深入分析其战略目标、战争的性质、国内外的复杂因素以及最终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这几场战争,虽然军事上美国军队的火力、技术和训练都占据优势,但为何未能达成其最初设定的目标,甚至导致了令人沮丧的结局,其原因错综复杂。朝鲜战争(195019.............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之所以能够获得众多盟友的鼎力支持,无论是在人力部署还是财政支出上,其背后的考量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绝非简单的“被美国拉拢”可以解释。盟友们参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基于他们自身的国家利益、安全关切、国际责任感,以及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判断。首先,安全威胁的共同感知是盟友们参战的最直接.............
  • 回答
    阿富汗战争的结局,用“赢了”还是“输了”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来概括,其实都显得过于片面,也无法触及这场近二十年战争背后错综复杂的现实。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时间拉长,看看美国最初的目标,再对照最终的结局,然后细细梳理其中的得失。美国当初为何而战?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开始援助圣战者对抗苏联。苏.............
  • 回答
    美军在2021年8月30日宣布完成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这场历时近20年的战争的终结。评价这场战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它是一场极其复杂、代价高昂且充满争议的军事行动,其影响深远而多层面。战争的缘起与目标: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干预始于2001年10月7日,起因是基地组织在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发动.............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的20年战略(20012021)是一场复杂的国际政治与军事行动,其成败交织着反恐、地缘政治、国际联盟、国内治理等多重因素。以下从战略目标、执行过程、关键转折、国际影响和长期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略目标与初衷1. 反恐与安全目标 直接目标:推翻塔利班政权,摧毁恐怖组织(.............
  • 回答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要判断它是否仅仅是一个“战术引诱”,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整个事件的背景、动机以及可能的后续影响。单纯地说“是”或“否”,可能都过于片面。咱们得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这场长达二十年的战争。美国在“9·11”事件后出兵阿富汗,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敏感点,而且很容易被情绪化的解读。但如果我们抛开那些可能存在的偏见,冷静地分析一下,会发现它背后隐藏着一些关于军事实力、战略以及国家意志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确实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并且最终撤出了。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不仅仅是塔利班的“装备.............
  • 回答
    寻找新的冲突中心来转移中国战略压力的想法,在国际战略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涉及到对地缘政治动态、地区稳定、人道主义影响以及潜在的战略得失的深入考量。如果从纯粹的“战略转移”角度来探讨,确实可以分析出一些潜在的区域,但必须认识到,任何此类举措都可能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并且其可行性和道德性都备.............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长达二十年,而选择不直接使用核武器来解决问题,这背后涉及一系列极其复杂且深刻的地缘政治、道德、法律以及战略考量。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能否”的问题,而是“应不应该”以及“后果如何”的全面权衡。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核武器的性质和其在全球战略中的定位。核武器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武器,.............
  • 回答
    美国和苏联,两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地缘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但它们都在阿富汗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国家遭遇了滑铁卢。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地缘政治、军事策略、民族主义以及阿富汗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共同塑造的悲剧。一、苏联的遭遇:一场难以承受之重1979年,苏联以保护其南部边界免受.............
  • 回答
    美军在阿富汗的20年战争,耗资高达2万亿美元。这笔钱的数字庞大到难以想象,足以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分量。2万亿美元到底是多少钱?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感受一下: 跟GDP比: 2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2021年美国年度GDP的8%左右。这意味着,美国在阿富汗花的这笔钱,几乎是当年全国一年生产出来的.............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对华突然释放合作信号,其背后的考量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非单一的“葫芦里卖的药”。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一、 美国在阿富汗的战略困境与现实考量首先,理解美国在阿富汗的战略困境是理解其对华合作信号的关键。美国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军事存在,耗费巨大,但未能建立起一个稳定.............
  • 回答
    关于美国从阿富汗撤兵的评价,媒体的报道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负面叙事,认为其“不堪、混乱、丢脸”。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审视撤兵的背景、过程、原因以及各方的不同解读。一、 撤兵的背景和动因 20年的战争: 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已经持续了20年,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期间投入了巨额资.............
  • 回答
    美国退出阿富汗是否等于切掉一个“烂疮”,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美国在阿富汗长达20年的军事存在及其影响,以及退出后的各种后续效应。为什么有人认为美国退出阿富汗如同切掉一个“烂疮”? 巨大的经济成本: 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投入了天文数.............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的撤军,无疑在当地留下了巨大的政治真空和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要预测阿富汗的未来,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因为那里发生的一切,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历史、地缘政治、社会结构和国际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塔利班的重新掌权是当前最显著的现实。他们能否建立一个稳定且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
  • 回答
    美国冻结阿富汗央行近 95 亿美元资产的举动,无疑是近年来地缘政治舞台上一个极具争议且影响深远的事件。要评价这一措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既要看到美国政府的考量,也要分析其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沉重打击。美国此举的考量: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看,冻结这笔巨额资产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和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