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办法帮美国找一个像阿富汗那样的新冲突中心,以转移中国的战略压力?

回答
寻找新的冲突中心来转移中国战略压力的想法,在国际战略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涉及到对地缘政治动态、地区稳定、人道主义影响以及潜在的战略得失的深入考量。如果从纯粹的“战略转移”角度来探讨,确实可以分析出一些潜在的区域,但必须认识到,任何此类举措都可能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并且其可行性和道德性都备受质疑。

理论基础与战略考量:

从战略角度看,一个成功的“转移”目标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1. 战略重要性: 该区域需要拥有足够的战略价值,能够吸引中国在该区域的关注度和资源投入。这可能意味着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潜在的军事基地、贸易路线或者对地区力量平衡的影响力。
2. 易被触动或稳定脆弱: 区域内需要存在一些能够被外部力量“触动”的因素,例如内部的政治不稳定、民族或宗教矛盾、经济困境、历史遗留的冲突等,这些因素可以被放大或利用,从而制造出新的不稳定局面。
3. 相对可控的风险: 虽然目标是制造冲突,但决策者需要评估该冲突是否在可控范围内,不会迅速升级为一场超出预期的、对自身利益构成更大威胁的全面战争。这包括考虑介入的成本(人员、物资、声誉)、潜在的盟友支持以及对手的反制能力。
4. 避免直接对抗: 最理想的情况是,新冲突的发生不直接导致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对抗。这通常意味着选择一个区域,中国在该区域的战略利益相对不那么集中,或者可以通过代理人战争等间接方式施加影响。
5. “成本”的考量: 制造冲突并不能是免费的。需要考虑的是,这种“成本”是否比中国目前施加的战略压力“更低”,或者说,能否通过这种“转移”获得比承受现有压力更大的战略利益。

潜在的区域分析(仅从理论推演角度,不代表任何实际政策建议或道德立场):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审视一些可能被考虑的区域。但重申,这些都是高度敏感和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推测。

1. 中亚地区:
战略重要性: 中亚国家与中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部边疆安全的关键区域。此外,该地区也是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存在地缘政治的张力。
不稳定因素: 部分中亚国家存在民族宗教矛盾、政治转型困难、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边境的潜在不稳定,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内的脆弱性,都可能成为引爆点。
“触动”方式: 通过支持或煽动某些内部政治派别、地区分裂势力,或利用民族宗教矛盾,可以挑起地方冲突。例如,利用可能出现的难民潮或边境摩擦制造地区紧张。
风险与考量: 直接介入中亚可能面临俄罗斯的强烈反对,而且容易被中国视为直接挑衅,导致军事对峙风险升高。同时,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紧密,直接军事冲突的代价也可能很高。

2. 东南亚部分地区:
战略重要性: 东南亚是全球重要的贸易通道,也是南海地区的主战场。中国在此区域的经济和战略利益非常明显。
不稳定因素: 该区域内部存在一些潜在的摩擦点,例如部分国家在南海的主权争议、内部的民族宗教矛盾、以及一些国家政治体制的不稳定。
“触动”方式: 在南海问题上,可以通过支持某些国家采取更强硬的姿态,或者在某些争议岛礁附近制造事端,来迫使中国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应对和维护其主张。某些陆地边界的潜在争议,或利用内部的政治动荡,也可能被放大。
风险与考量: 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的关系错综复杂,很多国家既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又对其地缘政治影响力感到警惕。大规模冲突可能卷入多个国家,并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严重打击。此外,美国在此区域的盟友众多,但要协调这些盟友采取一致行动以制造并控制冲突,难度极大。

3. 部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非中亚以外):
战略重要性: 这些国家在历史、文化、经济上与俄罗斯和中国都有联系,地理位置也可能触及中国的战略利益。例如,高加索地区或东欧部分地区。
不稳定因素: 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历史遗留的民族冲突、主权争议、以及政治和经济上的脆弱性。例如,一些未被广泛承认的地区或与邻国之间存在边界纠纷。
“触动”方式: 通过支持某些被压制的群体或地区分离主义运动,煽动民族仇恨,或者在边境地区制造摩擦,来点燃新的冲突。
风险与考量: 这些地区与俄罗斯的联系更为紧密,任何在该地区制造的冲突,都很容易被俄罗斯视为直接的战略对抗,可能导致俄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甚至触及北约的利益。中国的战略压力转移意图在此区域更容易被识别,并可能引起中国更强烈的反应。

为什么这样的“转移”极其危险且不现实:

人道主义灾难: 任何旨在制造冲突的策略,本质上都是在玩弄他国人民的生命和福祉。阿富汗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长期冲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造成多么深重的灾难。制造新的冲突,就是播撒痛苦和死亡的种子。
失控的风险: 地缘政治的“棋盘”极其复杂,一旦落子,其连锁反应往往难以预测。一个被精心策划的“局部冲突”,很容易因为各种意外因素而升级,演变成一场超出预期的、对所有相关方都极为不利的危机。这可能包括地区性战争的爆发,甚至大国之间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
国际信誉的损害: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通过秘密策划或煽动冲突来转移战略压力,将严重损害其国际形象和信誉。这会疏远盟友,鼓励其他国家采取更具对抗性的政策,最终可能使自身陷入更孤立的境地。
经济与资源的耗竭: 制造和维持冲突需要巨大的经济和军事资源。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国内发展、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或者用于构建更稳定的国际秩序。将它们投入到制造不稳定中,无疑是一种战略上的浪费。
“塔利班式”陷阱的重演: 阿富汗战争的教训之一是,外部力量即使拥有压倒性优势,也难以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完全掌控局势。支持的武装力量可能变得难以控制,或者最终成为新的威胁。任何试图复制类似模式的尝试,都可能再次陷入泥潭。

结论:

从纯粹的、脱离现实和道德考量的战略推演来看,确实可以找出一些“可能”成为新的冲突中心(或至少是紧张地带)的区域。然而,这些分析往往忽略了实际操作的巨大困难、潜在的灾难性后果,以及这种策略本身的不可行性和不道德性。

国际关系和战略博弈,不应该以牺牲无辜者的生命和地区和平为代价。寻求“转移”战略压力的途径,更应该聚焦于加强自身实力、深化与盟友的合作、利用经济和外交手段、以及建设更具韧性的国际体系,而不是通过播种混乱来缓解压力。阿富汗的经验,应该成为所有试图制造或利用冲突者的警钟,提醒他们战争的代价是何等沉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想法是不靠谱的,原因如下。

一,阿富汗的烂摊子和美国的其他某些中东烂摊子比算是比较小的。别的不说,光是小布什陷入伊拉克泥潭和奥巴马错误处理阿拉伯之春这两件事造成的破坏力就远远超过阿富汗困局。

比如很多人会提2万亿美元消耗于阿富汗的说法。但如果各位记忆好的话,十三四年前就有彼时的伊拉克战争已经花掉3万亿美元的说法。和伊拉克比起来,阿富汗战争花的钱还算少的。而且这种所谓的2万亿3万亿是很虚的说法,你不能简单理解为(比如说)中央政府的真金白银财政直接被烧掉了。这种消耗很大程度上和腐败以及审计工作困难有关系,相当一部分钱依然在美国的金融体系里打转,没有看上去的数字那么可怕。

从政治上看,伊拉克与阿拉伯之春牵扯的外交精力远远超过阿富汗。伊拉克和阿拉伯之春对美国统治者的政治打击也更严重,比如伊拉克泥潭(而非阿富汗)是小布什那一帮新保守主义者失势的主要原因。

二,美国受到牵制的最严重的点实际上是西太平洋东亚这一块。主要的牵制还不是在花钱方面。军事受牵制的程度超过财政,而政治注意力受牵制的程度又超过军事。军事受牵制主要表现为重兵部署于西太平洋,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经很难进行哪怕中等程度的战争。政治注意力受牵制,主要就是相当一部分政治博弈的焦点都放到了西太平洋,在其他方面实在是精力不济,而且重兵于此又给了决策者虚幻的安全感,拖延其进行重大的关系国运的决策。

三,美国重兵压在西太平洋这个地方,固然使美军受到了牵制,但会不会也对中国不利?我认为实际上是利大于弊,固然增加了中国的压力,但总体上是处于健康区间的压力,既不至于让中国的领导阶层过于高枕无忧,又不至于压力过大导致误判或者扭曲国民经济。

四,美国在和中国的竞争中已经输了,局面已经比较惨了,就不要再去其他地方消耗美国的力量了。我之前提过很多中国对付美国的方案,但核心都是收放操之于北京。也就是说中国想给美国增压力可以大胆猛加,但是如果觉得你美国内外压力过大了的时候,中国想收也能够顺利地把外部压力迅速降下来。如果压力不是起于北京而是在于美国去其他地方乱博弈,北京要收这个压力就不容易了,这个其实不利于北京掌控中美关系的主动权。

综上所述,所谓再找一个阿富汗之外的战略消耗点,是错误理解了阿富汗的消耗性以及中美基本格局的想法。

user avatar

有的,我之前有篇文章聊过这个问题:

伊朗开始调整战略,中东形势面临巨变,美国还能重返伊核协议吗?

是不是感觉最近的国际局势比较平和?整体来说现在确实是进入了一个宁静期,但很快这种宁静可能就会打破。这跟我们经常打比方说,暴风雨前的宁静有点像。像中东这种地方,在国际秩序按美国主导的时代,注定就是很难平静的,因为美国就不希望这里和平。

美国有世界上最多的航母,这么多航母就是用来控制海上运输线的安全的,养航母编队费用这么高,自然这钱不能是美国白出,所以把中东这种欧亚非三块大陆的结合带搞乱之后,大家的物流都走海运,这样产业链的物流,贸易结算的钱流,都到了美国手里,有了这些,钱自然就自动来了。



从苏联解体后,三十年来,美国的国家战略一直在扩张,但是现在美国对中东的控制力,正在不可逆转的下降。很多人对这个事可能还不相信,实际上这正在发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中东形势面临巨变和美国重返伊核协议之间的关系。

把这两个事说清楚了,说实话,未来两三年中东发生啥事你都不会奇怪,而且我们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预判一下中东会发生什么,未来倒霉的很可能首先就会是土耳其,其次就是以色列,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从最近发生的几个事说起,逻辑一捋就清楚了。

伊朗战略面临转向

最近中东地区总体上是相安无事,主要的动静都是阿富汗内部搞内战闹出来的,而他们内战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憋了二十年,终于憋不住,撤军了,按美国的计划,在这个月底,美军要全部撤出。撤军这个事不要小看它,我在之前的文章《



》里说过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这里可以简单重复一下。

在二战后有潜力成为帝国的,就是美苏,他们先后都入侵过阿富汗,之所以都要去阿富汗,主要是因为中东地势东高西低,高的地方就是阿富汗和伊朗高原,入侵阿富汗主要是为了拿下中东,而中东又是控制整个大陆的关键,所以入侵阿富汗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称霸世界的梦想,美国和苏联在鼎盛时期,都做过这个梦。

那么反过来,不管是苏联也好,还是美国也好,不管是啥原因,一旦决定从阿富汗撤离,也就意味着这个梦想破灭了。你想想,这可是离称霸全球最近的时刻,搁谁心里都会不甘心,所以一旦决定放弃,那肯定是彻底绝望,而且已经迫不得已了。而比这更难受的,就是怎么应对这种从战略扩张到战略收缩的转折。

这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转快了,就跟苏联的结果差不多,搞不好就是崩盘。转慢了,就意味着更多非必要的消耗。所以怎么转?很考验美国的政治智慧。最主要的就是要平稳过渡,跟谁过渡呢?就是战略收缩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既要跟对手分,也要给队友留,还要使点绊子,才能确保自己撤退的时候不会被拖后腿

那这里说到的三块,跟对手分,给队友留,使绊子,就是美国出让战略空间后,三种最有可能的处理办法。这对应的都是谁呢?对手就是伊朗,队友是以色列,使绊子要靠库尔德人。

我们先从对手伊朗这里开始说起。

美国的战略收缩,就意味着伊朗的战略扩张,这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因为伊朗也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还有其他大哥的战略支持,本质上这就是美国跟其他大哥之间的战略交锋。

伊朗的战略扩张从哪开始?很可能就会从新总统上台开始。由强硬派取代温和派,这本身就展示了这种战略的调整。昨天莱希已经正式走马上任,之前伊朗单方面宣布推迟伊核会谈,说要等新政府上台后再开始谈,所以昨天一上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就开始喊话,

敦促伊朗重返伊核谈判,重启恢复伊核协议。美方同时警告称,“外交之窗不会永远这么敞开着”,伊方一定要抓住机会。



美国呢,就那样,稀都窜一裤裆了,还端着架子。明明是拜登还没当总统,在竞选的时候,就哭着喊着要重返伊核协议,不知道现在怎么成了伊朗要抓住机会了?而实际上莱希现在对伊核会谈是个什么态度呢?在宣誓就职后,他对外表示,

自己将支持能结束对伊制裁的“任何外交计划”,但美国对伊朗的所有非法制裁也都必须解除。

其实这都是老调重弹了,跟我们的态度是一样一样的,就是要取消所有的制裁,连因为跟伊朗贸易引发孟晚舟非法被捕的长臂管辖政策,都得一起解除。要么全部解除,要么谈都不谈,这是我们的态度,也是伊朗的态度。

美国其实心里也很清楚,但是又不想做出这么大的让步,所以这个事现在就卡在这里了。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觉得美国一妥协这事不就成了吗?那可不一定,等会在后面,我还要讲为什么。只要美国开始让步,就意味着必须一连串的让步,美国担心可能也正是在这里,就是收缩,也不能缩的太快,不然容易出事。

除了这个核心事件陷入僵局以外,还有什么事呢?美国是战术拖延,那伊朗自然不会坐着陪你干耗。前几天在中东发生了一个事,

当地时间7月29日,以色列海运公司负责运营的“默瑟街”号(Mercer Street)油轮在阿曼附近海域遭到无人机袭击,两名船员死亡,包括一名罗马尼亚人和一名英国人。



这个事发生后,美国和以色列都认为是伊朗干的,到底是不是伊朗干的现在已经不重要了,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就看以色列准备怎么行动了。昨天伊朗新总统莱希上任,而同一天,据《以色列时报》报道,以色列国防部长甘茨表示,以色列已准备好对伊朗发起攻击。

而伊朗咋说的呢?伊朗首先是否认发起了这次袭击,然后周一在伊朗PressTV做出回应,声称将对任何针对伊朗的敌对行动作出“强有力的、毁灭性的”军事回应。

这不就杠上了吗?这跟以前打嘴仗不一样,因为这个时机很敏感,正好处在美国战略收缩和伊朗战略扩张的这个转折点上,要看美国收缩的诚意,要看伊朗扩张的决心,这个事就可以当作一个窗口。

如果真的是伊朗干的,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美国和以色列的试探,如果不是,一要看以色列还像不像以前一样随便收拾别人,二要看伊朗还会不会忍气吐声?

中东变局,很可能就会从这个事开始,拉开序幕。

中东形势面临巨变

对美国来说,即便战略收缩,也不可能真的全面退出,而是把原本跟称霸全球,控制中东梦想相匹配的一些配置,进行适当的缩减,不然美国也耗不起。所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后面可能会做两个事,一个是扶持队友,一个是扶持新势力给大家使绊子

扶持队友主要就是支持以色列,其实支持以色列也是从两个方面来帮他,一方面要进一步武装以色列,这一块其实已经空间不大了,说实话美国就差把核武器运过去了,该有的以色列基本都有。所以主要从另一方面着手,就是帮以色列缓解一下跟周边的矛盾,其中矛盾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过去以色列是坚决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但是那时候美国的战略不一样,他在中东的地位也不一样,美国还得顺着他的意思来,但是后面美国力不从心了,难不成以色列还要来硬的,把美国拖入战争?美国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都啥时候了,美国承受不起这个刺激。

所以对美国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以色列做出一点让步,让巴勒斯坦建国,把这个事定下来,算是帮以色列排雷,以后大面上大哥出不了大力了,在新时代你还要学会跟大家和平相处,不然周围全是阿拉伯人,你眼光放长远点,大哥在的时候他们能容你,终有一天大哥不在了,人家还容得下你不?总不能再流浪两千年吧?

所以拜登上台以来,已经多次表态:美国支持通过“两国方案”解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来说这不是巴以之间的冲突,而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以色列不过是在中间充当了美国的大棒。

预计随着美国战略势力的收缩,两国方案会逐步纳入到一个正式的谈判轨道上来。而中东国家巴林和阿联酋,已经先后与以色列建交,可以看作是一个前奏。而伴随着这个事一起的,美国会在自己撤退的路上开始丢绊子,防止对手扩张太快。

这个绊子,就是库尔德人。而美国或将扶持库尔德人建国。

库尔德人在中东是四大主体民族之一,其他三个民族分别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土耳其人。库尔德人在中东总共有大约3000万人,这在中东绝对是一支不能小看的民族势力,但是偏偏库尔德人没有自己的国家,他们生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的交界的地带。



本来美国跟他们也说不上有啥交情,但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中东的后美国时代,库尔德人独立运动,很可能会推上前来,从而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他们生活的这块位置,正好可以牵制伊朗和土耳其,尤其是土耳其之所以喜欢掺和中东事务,主要就是他们境内的库尔德工人武装,多年来一直在闹独立。

他们要是独立,势必就会牵动周边的区域,尤其是对伊朗来说,这事不可接受。但是这对美国来说,是个一石三鸟的好事,自己提供武器,提供道义支持,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潜在的收益却很大,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事。

在美国准备全盘掌控中东的时代,美国轻易不会捅这个马蜂窝,但是美国现在要退而求其次,成为各方势力之一,那就让大家都不好过,美国这方面得了英国的真传,这种馊主意不需要我提醒,绝对是早就想到了。

不信我们后面可以拭目以待。

美国可能永远得不到他想要的伊核协议

说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对伊核协议做一个全新的定义了,那就是美国进行战略收缩的休战书,美国想要的是用有限的成本,换取在战略收缩的时候,不出现局部崩塌,这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苏联就是前车之鉴。

而伊核协议这个谈判,有一点很有意思,俄罗斯和欧盟基本就属于打酱油的,他们几乎没有公开表过态,既不说伊朗,也不说美国,就提供场子,大家来谈,他们的诉求就北溪二号这点子事,反正现在美国基本也放弃制裁了,他们谁也不想得罪。

而现在主要是我们和伊朗态度比较一致,必须解除全部制裁,否则谈都不谈。美国觉得这个成本太高,更重要的一点,美国有可能多多少少也已经意识到了一点蛛丝马迹,那就是这个协议不会轻易达成,即便美国让步,也可能出现伊朗进一步提要求的情况。

为啥这么说呢?在历史上,不管是哪里,只要出现了战略扩张转向战略收缩,那谈判的主动权,就不会在战略收缩的那一方,这符合历史规律,也符合现实。美国只能是漫天要价,然后等对手就地还钱,不怕你还价,就怕你不开口,你一开口,他就站起来大吼一声,成交。

而伊朗现在是个啥态度呢?正是美国最担心的那一种,伊朗领袖哈梅内伊在前任总统鲁哈尼卸任的时候,给内阁成员开了个总结会,最后总结了一句话:

本届政府8年任期的经验之一,就是相信西方是没有用的,其他人有必要借鉴这一经验。

这话既是说给国内的温和派听的,也是说给新总统莱希听的,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说给美国听的。美国心里多少有点数,如果美国做出让步,那各方把利益拿到手之后,很可能会让伊朗出面,再跟美国要个保证,确保美国不会反悔。

但是,难就难在这,美国能跟谁保证?现在的总统能不能撑到任期结束?不知道。三年以后谁当总统?不知道。现在说的以后算不算数?还是不知道。所以这个事,根本就是个无解的事。美国觉得自己的信用杠杠的,其他国家的白眼都翻天花板上去了。

这怎么谈?

最后

中东是欧亚大陆的地理枢纽,也是美国分化这块大陆上的大国,最重要的一个抓手,这里是美国定义整个国际秩序的核心,可以说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命门所在。美国在这里退一分,在别的地方就要退三分,这是由美国的全球战略所决定的。

所以说我们周边要是有事的时候,就要往中东发力,打蛇打七寸,你掏我心窝,我就打你罩门,如果你在周边搞事我就在周边回应,那不正中下怀,让他越弄越带劲?你不是搞对台军售吗?那我就卖歼十给伊朗。

总体上大的战略形势,正在向我们偏移,我们多一点耐心,撑过这战略扩张向战略收缩转换的相持阶段,我们在国际上的形势就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一下变得豁然开朗。大家要有这个信心,国家前程似锦,你我不负光阴。

user avatar

你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是不是考虑一下
美国选定阿富汗作为冲突中心的时候,中国战略压力真的大吗……

user avatar

别傻了,美国才不会刚撤就进入下一个战场。

美国正经做法是联合印度在印度洋搞我国海运,联合越南菲律宾在南海分散我国精力制造更大矛盾,联合日本台湾在东海演习夺岛,并在各岛屿部署军力进一步压缩我国海军生存空间。

将乌克兰卖给俄罗斯,给俄罗斯好处,同时将俄罗斯拖入和乌克兰战场无暇东顾,也顺便将欧盟各国进一步拉到自己阵营

将日本北方岛屿设置为争议岛屿,用于牵制日本。

完成各方协调后,由印度打击中国海运船只,在争议领土点火

当然美国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放出点好处喂小弟的,但是没关系。只要促成中国和美国一众小弟在印度洋开战,则可以形成对我国的绞杀死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