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的盟友为什么要贴人又贴钱参加阿富汗战争?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之所以能够获得众多盟友的鼎力支持,无论是在人力部署还是财政支出上,其背后的考量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绝非简单的“被美国拉拢”可以解释。盟友们参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基于他们自身的国家利益、安全关切、国际责任感,以及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判断。

首先,安全威胁的共同感知是盟友们参战的最直接动因。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恐怖袭击,不仅是针对美国,也是对西方世界安全的一次沉重打击。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庇护和训练营被视为全球恐怖主义的策源地。许多美国盟友,尤其是欧洲国家,也曾遭受过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发动的袭击,或者对来自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威胁有着切身的体会。例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都曾在国内发生过由极端主义煽动的恐怖事件。因此,他们认为参与阿富汗战争,是对恐怖主义源头进行打击,是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和公民福祉的必要之举。将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恐怖分子在未来策划更具破坏性的袭击,是他们参战的重要逻辑。

其次,履行国际责任和维护国际秩序也是促使盟友们加入的原因。在9·11事件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多项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支持阿富汗重建和安全稳定。美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行动得到了联合国的授权。许多盟友,特别是那些重视多边主义和国际法的国家,认为有义务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共同承担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他们将阿富汗战争视为一场“反恐战争”,也是一场在后冷战时代重建国际秩序的重要尝试。如果任由阿富汗成为恐怖分子的天堂,将是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巨大挑战。

再者,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和战略利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是北约(NATO)的领导者,而北约的集体防御条款(第五条)在9·11事件后被首次启动,意味着成员国将此次袭击视为对整个联盟的攻击。因此,欧洲盟友的参与,既是对盟友的道义支持,也是对北约集体安全承诺的体现。维系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对许多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安全、情报、经济和政治等多个领域。通过在阿富汗战场上的合作,他们加强了与美国的联系,也提升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此外,一些国家可能也看到了在阿富汗事务中扮演更积极角色的战略机会,以期在地区问题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从经济和资源投入的角度来看,虽然“贴钱”听起来像是单方面的负担,但实际上,盟友的投入也带来了回报。首先,很多盟友派遣的军队主要集中在非战斗性任务或相对安全的地区,例如提供训练、维和以及人道主义援助。这是一种相对“低风险”的参与方式,但同样能为整体行动做出贡献。其次,部分国家在阿富汗的投入,也与其自身的防务产业发展和技术输出有关。与美国共同研发和使用先进军事装备,能够提升其国防工业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战争的稳定化和经济重建虽然代价高昂,但若能成功,则能为区域贸易和投资创造条件,长远来看可能带来经济利益。当然,也有批评者指出,这些经济上的“回报”往往是间接且难以量化的,尤其是在战争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

此外,国内政治和公众舆论也对盟友的参战决策产生影响。在战争初期,9·11事件引发的巨大同情和对恐怖主义的普遍谴责,为许多国家政府支持参战提供了民意基础。一些领导人也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反恐行动,塑造国家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并赢得国内民众的支持。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代价的增加,公众舆论也逐渐发生变化,对长期投入和伤亡感到疲惫,这也是后期一些国家逐渐减少甚至撤出部队的重要原因。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盟友们在阿富汗的投入并非铁板一块,其程度和重点各有不同。例如,英国派遣了大量部队并承担了高风险的南部地区作战任务;加拿大也投入了大量军事和财政资源;德国和法国则更多地参与了北部地区的维和、重建和训练任务。财政支持的规模也因各国经济实力和政治意愿而异。这种差异化的参与方式,也反映了各国在评估自身利益和能力上的不同判断。

总而言之,美国盟友之所以能够“贴人又贴钱”参加阿富汗战争,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看到了共同的安全威胁,愿意承担国际责任,珍视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同时也考量了潜在的战略和经济利益。虽然这是一场代价高昂的集体行动,但其背后的逻辑,是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和全球安全格局的理性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不打,就不是一伙的啊。
为了证明是一伙的,那就得打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之所以能够获得众多盟友的鼎力支持,无论是在人力部署还是财政支出上,其背后的考量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绝非简单的“被美国拉拢”可以解释。盟友们参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基于他们自身的国家利益、安全关切、国际责任感,以及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判断。首先,安全威胁的共同感知是盟友们参战的最直接.............
  • 回答
    在中国生活时,确实会有一种被世界“围攻”的感觉,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这种感受的来源,并对比美国及其盟友体系的形成原因。为何觉得“全世界”都在打压中国?首先要明确,“全世界”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非所有国家都在以相同的方式和程度“打压”中国。但之.............
  • 回答
    美国的盟友数量众多,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安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一、历史的遗产:二战后的全球秩序构建这是美国盟友体系形成最核心的基石。 反法西斯同盟的延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与包括英国、法国、苏联(初期)、中国等在.............
  • 回答
    看待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就好比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了政治阴谋、意识形态冲突和历史恩怨的史诗。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回溯到上个世纪,尤其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曾经的“铁杆盟友”:一段短暂而深刻的合作要说伊朗曾是美国“铁杆盟友”,这其实是一个有些过时但却点破了关键历史时期的说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
  • 回答
    本·拉登及其领导的基地组织之所以攻击美国及其盟国,其根源在于其极端伊斯兰主义意识形态、对西方政治和军事干预中东的强烈不满,以及将其视为伊斯兰世界不公正待遇的根源。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极端伊斯兰主义意识形态与“圣战”目标: 恢复哈里发国: 基地组织的核心意识形态是恢复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哈里发国,.............
  • 回答
    以色列和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如此紧密的盟友,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单一原因促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历史演变的结果。要把这层关系讲透彻,咱们得从头梳理一下。历史的渊源与共同的价值观(早期萌芽与巩固)首先,别忘了美国建国时那批“清教徒”先辈,他们身上带着一股浓厚的宗教情怀,其中就包含对圣经的敬畏,对犹太民.............
  • 回答
    关于中国与美国能否成为亲密盟友,以及与俄罗斯关系为何难以达到那种“亲近”的程度,这背后确实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关于中国与美国结盟的可能性:首先,要说中国和美国成为“亲密盟友”,这个词可能用得有点重了。目前来看,两国更多是.............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拜登与马克龙的这次通话以及法国驻美大使的回归,这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和潜在的盟友关系问题,我会尽量详述,并避免AI痕迹。拜登与马克龙通话、法国驻美大使回归华盛顿:传递出的信号这次事件,可以看作是美法关系在经历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危机”后,试图回到正轨的积极信号。 修复裂痕,重拾信任的努.............
  • 回答
    日本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南苏丹武器禁运的表决中投了弃权票,并未赞成由美国等盟国主导的这项决议草案。这一立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基于日本一贯的外交政策原则以及对南苏丹当前局势的考量。要理解日本为何不支持这项草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首先,日本的外交政策基石,尤其是其和平宪法精神,是理解其立场.............
  • 回答
    拜登总统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混合着坚定与务实的信号,尤其是在“美国会为盟友挺身而出,不寻求新冷战,但将激烈地竞争”这句话中,释放出了多层面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式的表态,更是对当前复杂国际格局的战略定位和行动指南。首先,“美国会为盟友挺身而出”,这传递了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信号:.............
  • 回答
    1945年夏天,原子弹的蘑菇云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上空升起,那场景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心悸的画面之一。这场残酷的战争以原子弹的投放画上了句号,但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生死仇敌,变成了如今紧密的盟友。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和两国之间复杂而.............
  • 回答
    2020年中国境内约531万台主机遭受境外网络攻击,其中前三来源指向美国及其北约盟国,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罗列,背后蕴含着地缘政治、国家安全、技术实力以及信息战等多重维度的信息。首先,这明确地指出了网络空间已成为国际角力的新战场。 在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国家间的博弈.............
  • 回答
    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另一个国家的盟友,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涉及到双方的根本利益、价值观、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历史因素。对于中国而言,要成为美国的盟友,这意味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需要跨越诸多障碍,并建立在全新的合作基础之上。这并非仅仅是签署一份协议,而是一个漫长、艰难且充满挑战的过程.............
  • 回答
    美国和苏联在瓦解殖民体系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系,确实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秘密盟友”或纯粹的“共同利益”可以概括。说这段历史“黑暗”,或许是因为它牵扯到权力博弈、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在追求自身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策略,这些策略往往伴随着冷酷的现实和令人不安的权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第二次世界大.............
  • 回答
    美国关于“沃尔夫条款”限制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ISS)的讨论由来已久,虽然该条款并未被冠以“沃尔夫条款”的明确名称,但其核心内容——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中国进行双边太空合作,除非获得国会批准——确实对中美太空交流造成了显著阻碍。若此举被解读为永久性的,并有进一步收紧的趋势,中国是否应.............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二战期间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援助盟国的物资,战后如何“归还”的问题,需要澄清的是,租借法案的核心精神并非强制性的物质归还,而是更侧重于经济和政治层面的解决方案。 战后的具体处理方式,更多地体现在债务偿还、资产出售、以及通过其他经济合作形式来“消化”这笔巨大的援助。.............
  • 回答
    .......
  • 回答
    外交部对美盟友讨论将俄罗斯开除出G20的回应,即“任何成员都无权开除其他国家的成员资格”,这是一个非常清晰且立场坚定的表态。要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联系到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中国在其中的角色。核心论点分析:“任何成员都无权开除其他国家的成员资格”这句话的字面意思非常直接,它强调.............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称「全球都想成为美国盟友」?美国前国务卿迈克·蓬佩奥曾多次公开表示,“全球都想成为美国盟友”。这句话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美国在外交政策上的自信乃至一定程度的傲慢。要全面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蓬佩奥这句话的背后逻辑和意图: 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