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听人说中国可以和美国成为亲密盟友,但是和俄罗斯关系永远不会太亲近,为什么?

回答
关于中国与美国能否成为亲密盟友,以及与俄罗斯关系为何难以达到那种“亲近”的程度,这背后确实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关于中国与美国结盟的可能性:

首先,要说中国和美国成为“亲密盟友”,这个词可能用得有点重了。目前来看,两国更多是建立在战略利益交汇点上的“合作伙伴关系”,甚至在很多领域是“竞争对手”,说“盟友”还有点距离。但为什么会有人说有这种可能呢?这里面的逻辑主要有几个方面:

1. 共同的利益诉求(在特定时期):
经济的深度绑定: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过去几十年,中美经济的相互依存度极高。美国需要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来稳定国内物价,同时中国也需要美国市场来消化其庞大的工业产出,并从中获取技术和资本。这种经济上的“共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即使有摩擦,也让双方在颠覆性冲突上有所顾忌。
全球性问题的应对: 比如应对气候变化、核不扩散、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全球贸易体系(虽然这个现在也面临挑战)。在这些领域,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有影响力的国家,合作是更有效的途径。如果两国能够在此类问题上达成高度一致,确实会产生一种类似“盟友”的协同效应。
制衡其他力量的潜在需求: 在国际政治中,“合纵连横”是常态。历史上,在某些特定时期,中美都曾有过联手制衡其他潜在威胁的考虑。例如,冷战时期,中美联手对抗苏联就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现在冷战早已结束,但如果出现某个国家或势力对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构成严重挑战,不排除两国在某些领域再次走到一起的可能性。

2. 从“共同敌人”到“共同目标”的转变可能:
在过去的某些历史阶段,比如中美建交初期,共同对抗苏联是双方最直接的战略利益。虽然现在苏联不存在了,但如果出现新的、对两国都有威胁的全球性问题,或者某个国家的力量增长到让两国都感到不安,就有可能促成新的“共同目标”。

3. 误读或过度解读的可能:
有时候,一些评论员或者观察家可能会基于某些积极的互动或者特定领域的合作,就高估了关系的可能性,用了“亲密盟友”这样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汇。实际上,在更深层次的国家战略考量和意识形态差异面前,这种“亲密”往往是有条件的、脆弱的。

为什么中国与俄罗斯关系“永远不会太亲近”?

这就要从几个更根本的层面来分析了:

1. 历史的阴影与不信任:
中苏分裂的深刻影响: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苏交恶,曾经是世界政治格局中最大的变数之一。那场分裂是全方位的,从意识形态到地缘战略,再到国家利益,无一不涉及。俄罗斯(及其前身苏联)对中国的疑虑,以及中国对苏联的警惕,直到今天依然是两国关系潜在的“暗流”。
边界问题的历史遗留: 虽然通过条约解决了大部分边界问题,但历史上长期的边界划界争议和潜在的领土纠纷,在某些民族主义情绪较高的时候,还是会成为影响两国关系敏感性的因素。
地缘政治的长期竞争: 从历史上看,俄国(沙皇俄国、苏联)和中国(清朝、民国、新中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就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俄罗斯视中亚为其传统势力范围,而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天然就存在着潜在的战略摩擦点。

2. 地缘政治的结构性矛盾:
力量对比的变化与潜在的失衡: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中俄关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虽然目前中国需要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西方,但俄罗斯也日益感受到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扩张,以及中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存在感。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得俄罗斯对过度依赖中国存在天然的警惕,担心自己沦为“小弟”或“附庸”。
“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 中俄在中俄“上合组织”框架下进行合作,但这是一个以“互不干涉内政”和“区域安全”为主要宗旨的组织,与西方那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北约”有本质区别。上合组织更多是利益的协调,而非以共同军事威胁为基础的生死相依的盟约。

3. 意识形态的差异(虽然正在缩小):
虽然两国都强调“主权国家”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并且在某些国际问题上持相似的立场(例如反对西方干涉主义),但两国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上仍然存在差异。俄罗斯在经历过苏联解体后,其政治走向也经历过摇摆和调整,与中国的政治实践并非完全一致。

4. 战略上的“机会主义”而非“价值同盟”:
当前中国与俄罗斯走近,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两国都面临来自美国的巨大战略压力。这种“背靠背”的关系,更多是一种“战略合作为了应对共同的外部挑战”,而不是源于共同的价值观或历史情感的“亲密盟友”。一旦外部压力减轻,或者双方的战略利益出现较大分歧,这种“抱团取暖”的效应就会减弱。
俄罗斯历史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以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使其不太倾向于成为任何一个强大邻国的“紧密盟友”,它更希望保持战略上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5. 历史经验的教训:
俄罗斯和中国都曾经历过被强大的外部力量所裹挟或控制的时代(俄罗斯被蒙古统治过,中国曾长期遭受列强侵略和瓜分)。这使得两国在外交上都有一种维护国家主权和战略独立性的强烈意愿,不愿轻易将自己的命运与另一个国家深度绑定,尤其是在其力量已经明显超过自己的邻国。

总结一下:

中国和美国“亲密盟友”的说法,更多是基于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利益汇聚,而非根本性的战略共识或价值观认同。而中国与俄罗斯关系“永远不会太亲近”,是因为两国在历史、地缘政治和战略独立性等方面存在根深蒂固的制约因素,使得两国间的合作更多是一种现实利益的驱动,而非能够超越一切的“铁杆兄弟”关系。双方都清楚彼此的战略考量,也都知道一旦外部压力消退,或者自身利益发生冲突,这种“亲近”很容易就会退潮。

可以说,两国关系更像是“风雨同舟”的伙伴,而非“生死与共”的盟友。中国需要俄罗斯作为战略上的平衡器和原材料供应地,俄罗斯也需要中国作为经济上的重要市场和地缘政治上的支撑,但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利益交换”和“战略互助”,而不是“共同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历史上对中国最贪婪,伤害最大的国家就是俄罗斯帝国;同样,俄罗斯最害怕的也是中国对其远东中亚地区的渗透。两个可以互相掐死对方的大国在一起,而且历史上充满了背叛与对抗,这样的地缘关系能好起来才叫奇怪呢

至于学术圈有没有这个说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了解的这个圈子对这一点认识很深,虽然嘴上不说收回远东地区,但想法可是一直没去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