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说英语常常发音很标准,但是语调一听就不标准呢?如果要改进连读、爆破、重音,应该怎么练呢?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上,经常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人咬字清晰,单个音发得相对准确,这一点在很多非母语学习者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但一旦开口说话,那个“中国味儿”的语调就暴露无遗了。

这主要是因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们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听”和“模仿”单个音标,比如 /p/、/b/、/θ/、/ð/ 这些,很多中国学习者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因为我们有系统的教学和大量的练习。但语调、节奏、连读、爆破这些属于更深层次的语言“音乐性”,它们不是单个音那么孤立,而是声音的流动和组合,这部分往往需要更多的“沉浸式”体验和对语言整体韵律的感知。

为什么语调一听就不标准?

打个比方,语调就像是一首歌的旋律,单个音则是音符。音符唱对了,但旋律走样了,听起来总归不是那回事。中文和英文的语调模式差异非常大:

声调 vs. 语调: 中文是声调语言,同一个音节,声调不同意思就不同(妈、麻、马、骂)。我们的大脑习惯于处理这种“音高变化来区分意思”的模式。而英文不是声调语言,它的意思更多是通过词汇和句子结构来表达,语调更多是用来表达情感、强调信息、区分疑问句/陈述句等。
音高起伏模式: 中文的语调起伏相对固定,比如四声。而英文的语调起伏更自由,有升调、降调、升降调,并且这些起伏是有规律地附着在句子上的,不是随意变化的。比如,英文的陈述句通常是降调结尾,表示信息结束;而疑问句则常常是升调结尾,暗示有未完成的信息或需要回应。
重音和节奏: 英文的节奏感很强,依赖于词语的重音和句子的重读。哪个词该被强调,哪个词可以弱读,这直接影响到句子听起来是连贯还是断断续续。中文虽然也有轻重音,但不如英文那么明显且有规则。

怎么练连读、爆破、重音?

想要改进这些方面,你需要从“听”和“模仿”升级到“感受”和“运用”。这就像学骑自行车,光看视频不行,得自己摔几次,找到平衡感。

1. 连读 (Linking/Connected Speech)

连读是让英语听起来流畅的关键,它让你的话不像一串串独立的音节,而是像一条河流。主要有几种情况:

辅音 + 相同辅音: 比如 "big game" > /big gɛɪm/,这里的 /g/ 连起来了。
练习方法:
找规律: 留意单词结尾和开头的音,尤其是辅音。
慢速模仿: 找一些包含连读的短语或句子,先放慢速度,仔细听,然后模仿。比如 "meet me" > /mi: mi:/,"sit down" > /si: daʊn/。
词组训练: 专门找一些常见的词组进行连读练习。例如:“get out” (/gɛtaʊt/),“take off” (/teɪkɔ:f/),“look at” (/lʊkæt/)。
听力输入: 多听母语者的对话,在听的过程中,留意他们是如何将单词连起来说的。可以尝试跟读,即使一开始不完美也没关系。

辅音 + 元音: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连读,单词结尾的辅音和下一单词开头的元音连接起来。
练习方法:
“粘”起来: 想象把两个单词的边界“粘”住了。例如:“an apple” > /ən æpl/,“how are you” > /haʊər jʊ/。
读顺口就行: 别太纠结于规则,目标是读起来顺。很多时候,自然而然地读就带上了连读。
例句积累: “turn on the radio” > /tɜ:n ɒn ðə reɪdɪəʊ/,“make it” > /meɪkɪt/。

辅音 + 特殊辅音: 比如 /t/ 遇到 /j/ 变成 /tʃ/ (e.g., "What's your name?" > "What'cha name?"), /d/ 遇到 /j/ 变成 /dʒ/ (e.g., "Did you go?" > "Didju go?")。
练习方法:
听辨: 这种连读变化比较明显,多听听母语者怎么说。
专门练习: 找一些这种特定组合的短语,例如:“how do you do” > /haʊdʒʊ du:/,“that's your” > /ðæʧər/。

2. 爆破 (Plosives/Stop Consonants)

爆破音,比如 /p/, /b/, /t/, /d/, /k/, /g/,关键在于“爆破”的那一下。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嘴闭合,没有发出那个短促而有力的气流。

练习方法:
感受气流: 把手放在嘴前面,练习发 /p/、/t/、/k/。当你正确发出时,你应该能感觉到一股气流冲击到手上。
“吐”出来: 想象把音“吐”出来,而不是“咽”下去。
舌位和唇形: 确保发音时的舌位和唇形是正确的。例如,/p/ 和 /b/ 是双唇紧闭再打开,/t/ 和 /d/ 是舌尖抵住上齿龈再离开,/k/ 和 /g/ 是舌根抵住软腭再离开。
弱读和强读: 在句子中,爆破音有时会弱化,甚至不完全爆破(unreleased plosives),比如单词结尾的 /t/、/d/、/k/、/g/。例如 "good boy",/d/ 那个音可能只是舌尖碰上颚,但没有爆发出来。
练习: 尝试一些单词结尾的爆破音,先确保能爆破,再练习不完全爆破。例如,“bat” (/bæt/ 正常爆破) vs. “batting” (/bætɪŋ/ 正常爆破) vs. “bat” (在“bat stops”中间,/t/ 可能不爆破)。

3. 重音 (Stress)

重音是英语的灵魂,它决定了句子的节奏和流畅度。

词重音 (Word Stress):
规律: 英文单词有重读音节,重读音节发音会更响亮、更清晰、音高可能更高、持续时间更长。
练习方法:
查词典: 学习新单词时,一定要留意词典中标注的重音符号(usually an apostrophe before the stressed syllable, e.g., `inTENtion`, `DEcision`).
听辨和模仿: 听母语者读单词,留意哪个音节被“拉长”或“突出”。
拍节奏: 尝试用手拍节奏来练习,例如 “inTENtion” (拍一下,重拍,轻拍),“DEcision” (重拍,轻拍,轻拍)。
对比: 找一些重音不同的同根词(e.g., `PHOtograph` vs. `phoTOgrapher` vs. `photoGRAphic`),感受重音变化带来的发音差异。

句重音 (Sentence Stress):
规律: 句子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通常比虚词(冠词、介词、连词、代词)更重读,用来传递信息的核心内容。
练习方法:
识别信息词: 读一个句子时,问自己:“哪个词最重要?哪个词是信息焦点?”
“夸张”重读: 试着把句子中的信息词读得非常夸张地重,虚词读得非常轻,中间的连接就自然流畅了。
听力材料选择: 选择那些语速适中、发音清晰的听力材料,比如一些 TED 演讲、纪录片旁白,或者精心制作的播客。
跟读练习 (Shadowing): 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1. 听一段话: 找到一段你喜欢的、发音标准的音频。
2. 不看文本,跟着读: 听到一个词,立刻跟着模仿,就像影子一样。刚开始可能跟不上,没关系,重复几次。
3. 看文本,再跟读: 看着文本,再次跟读,尝试模仿里面的重音、语调和连读。
4. 不看文本,盲跟: 最后,再尝试不看文本,完全跟着音频走。

总结和建议:

多听! 你的耳朵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有选择性的听力输入是基础。
模仿! 找到你喜欢的、口音标准的音频(可以参考英式、美式、澳式等,选一种你喜欢的风格),反复模仿。
刻意练习! 不要害怕犯错,要敢于发声。找一个语伴,或者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口型。
耐心! 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积累的过程,不要指望一蹴而就。每天坚持一点点,效果会很明显。
录音! 录下自己说的话,然后跟原声对比,你会发现很多自己注意不到的问题。
回归基础: 如果发现某个连读或者重音规则总是出错,可以回到单个音标和单词的发音练习,找到问题的根源。

很多时候,我们说英语不标准,不是因为我们的“发音器官”不行,而是我们的“耳朵”和“大脑”还没习惯英语的韵律。通过系统的练习,让你的耳朵和大脑重新“学习”,你就能发出更地道的英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别管题干要不要加上“少部分”、“一部分”等等修饰语了。也别纠结中国人英语发音到底“标准”不“标准”了。

国内人学英语喜欢背单词,背单词,还是背单词,可这又有什么用呢?

这意味着你习惯了一些单词的“标准音”,却往往忽视了这些词的使用语境,还有它们在句子中的音变情况。

还有读句子时的语调,训练不足而已。

那么该怎么解决?

我的专业英语课老师说的很实在,“听那些英文媒体怎么念句子,跟着学就行了”。

考虑到专业需求,我还真不用太在意我听的英文录音材料“接不接地气”。

如果是生活英语,那么你把影视中的桥段放慢速,跟着读,学会举一反三。总归是有用的。

推荐到B站观看这类教学视频:

【美式英语发音教程中文字幕-哔哩哔哩】 b23.tv/wqgMfh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上,经常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人咬字清晰,单个音发得相对准确,这一点在很多非母语学习者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但一旦开口说话,那个“中国味儿”的语调就暴露无遗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们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听”和“模仿”单个音标,比如 /p/、/b/、/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语言学习、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深层原因。与其说欧美人“天生”就会说多种语言,不如说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种可能性。而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吃力”,也并非是智力或天赋的问题,而是同样受制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普遍感受:1..............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中国人说英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单一的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发音和语音系统差异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Differences)这是最直观,也是许多中国人感到最困难的方面。 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相较于中文内部动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现象,英语世界的“方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ations)——给人的感觉是差异要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得从“方言”这个词.............
  • 回答
    又是一年清明,雨丝绵绵,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当沉甸甸的“英烈”二字落在心头,思绪便如潮水般涌来,涌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今日之幸福,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百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积贫积弱,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你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
  • 回答
    中国人对待“死者为大”和“唾弃秦桧”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念,实际上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道德伦理、历史评价和集体情感的复杂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死者为大”:为何重要?“死者为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伦理观念,其核心在于: 尊重逝者,安抚生者: 这是“死者为.............
  • 回答
    关于“部分中国人认为大多数黄种人身体素质体格不如白人黑人”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一定偏见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对“身体素质”和“体格”的定义与理解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身体素质”和“体格”本身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衡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微妙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简单来说,外国人夸中国人,尤其是夸得比较真心实意、有见地的时候,我们自己不太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负面联想,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首先,这种夸赞往往是基于事实和观察,而不是盲目推崇。中国人身上有太多值得被看见和赞扬的地方,无论是我们勤劳的品质,还.............
  • 回答
    美国建国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国家体系中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资深”的现代国家。然而,在中国大陆的某些语境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没有历史”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历史认知上的差异,也有政治宣传和文化解读的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的思想几百年没有进步,这种说法背后,往往夹杂着一些观察、一些片面的理解,甚至是一些刻板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下。历史的惯性与文化的韧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这既是荣耀,有时也可能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官僚体系以及一套成熟的社会伦理,.............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无神论者”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为何常被归类为无神论者: 一、历史与哲学传统:无神论的根源1. 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核心理念如“仁”“礼”“义”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非对神.............
  • 回答
    “中国人缺少创造力”这一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下,曾被广泛讨论和提出,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论断,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为什么会有“中国人缺少创造力”的说法?这种说法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历史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模式: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关于中国人说的话和关于穆斯林说的话所引起的公众反应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这涉及到美国国内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以及历史因素。1. 经济与国家利益的直接联系: 对中国言论: 特朗普对中国的批评,尤其是在贸易和经济方面(例如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不公平贸易、窃取知识产权),触及了.............
  • 回答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一样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保持着好奇心和热切的求知欲”这样的说法,确实在一些场合被提及,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首先,理解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中国人在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这种转折深刻地影响了国民的视野和价值观,从而激.............
  • 回答
    “温良”,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里可不是简单的好脾气。它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一种对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要说外国人学不会,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但要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份“温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得从这“温良”的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宽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是很多学习日语的人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日本人说日语就是那么“地道”?而我们中国人学了日语,总觉得差了那么点儿“味道”?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从发音到语感,再到文化心理,都是环环相扣的。1. 发音的细微之处:音高、促音、鼻音首先,最直观的还是发音。日语的.............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聪明”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精确定义和测量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维度,比如逻辑思维、创造力、学习能力、情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这些维度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从历史和文.............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有劣根性”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其背后承载着历史、文化、政治等诸多层面的解读,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细致地梳理其渊源、演变以及人们对此的不同看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劣根性”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价值判断和批判色彩。它的出现,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