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一边说死者为大,一边唾弃秦桧?

回答
中国人对待“死者为大”和“唾弃秦桧”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念,实际上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道德伦理、历史评价和集体情感的复杂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一、 “死者为大”:为何重要?

“死者为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伦理观念,其核心在于:

尊重逝者,安抚生者: 这是“死者为大”最直接的体现。对死者的尊重,是对生命终结的一种敬畏,也是对生者情感的一种慰藉。对死者的安葬、祭祀、悼念,都是生者对逝者的一种情感连接和告别仪式。
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在一个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社会中,对逝者的不敬,可能被视为对家族、对群体、对社会秩序的挑战。尊重逝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稳定。
道德教化与警示: 许多祭祀活动和丧葬礼仪,都蕴含着对逝者生前美德的歌颂和对后人的道德期许。同时,对不尊重逝者的行为的谴责,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因果报应与精神信仰: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往往存在着对因果报应的信仰,认为对死者的态度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福祉。对死者的善待,被认为是一种积德。
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 很多丧葬习俗和祭祀文化,是代代相传的,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逝者,就是尊重历史和文化。

总而言之,“死者为大”更多的是一种普遍的、程序性的、对生命终结的尊重,它强调的是一种态度和仪式,是为了维护社会情感的稳定和基本的伦理规范。

二、 为什么唾弃秦桧?

秦桧之所以被广泛唾弃,并非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死者”,而是因为他在生前所犯下的“罪行”极其严重,触犯了民族气节和国家大义,其行为被认为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伤害。

出卖民族英雄岳飞: 这是秦桧最臭名昭著的罪状。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以其忠诚、勇敢和军事才能深受百姓爱戴,被视为民族英雄。秦桧作为宰相,却与金朝勾结,陷害并杀死岳飞,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严重的叛国行为。
主张议和,放弃抵抗: 在金朝大举入侵、国土沦丧的危急时刻,秦桧主张与金朝议和,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如割让土地、赔偿金银),这被视为放弃抵抗,向侵略者屈服,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践踏。
制造冤假错案,迫害忠良: 除了岳飞,秦桧还利用职权,打击异己,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迫害了许多正直的大臣和爱国人士,进一步削弱了南宋的抵抗力量。
道德败坏,个人贪婪: 在许多史书中,秦桧也被描绘成一个贪婪、阴险、谄媚的奸臣形象,其个人品德也受到广泛谴责。
对历史记忆的塑造: 在中国历史的叙事中,忠臣与奸臣的划分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评判标准。秦桧被长期定位为“奸臣”的代表,他的形象被反复批判,已经深入人心。

三、 矛盾的解释:道德判断与程序尊重

中国人对“死者为大”和“唾弃秦桧”的态度并非真正矛盾,而是体现了两种不同层面的价值判断:

1. “死者为大”是一种普遍伦理,侧重于“对待死者的态度”。 它要求我们无论死者生前如何,一旦其生命结束,都应给予基本的尊重,以避免引起社会不安和道德滑坡。这是一种程序性、仪式性的要求。
2. “唾弃秦桧”是一种具体的历史评价,侧重于“评价死者生前的行为和道德”。 这种评价是基于秦桧对国家、民族和道德准则的严重违背。我们唾弃的是他作为一个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而不是他的“死者”身份。

可以这样理解:

即便秦桧是死者,我们对他的批判也并非违反“死者为大”。 “死者为大”不等于“死者无罪”或“死者可以被歌颂”。它不禁止我们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和历史评价,尤其是在其行为对后世造成了深远影响的情况下。
历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警示后人,维护民族气节。 对秦桧的唾弃,是对岳飞的昭雪,是对汉奸行为的谴责,是对国家大义的坚守。这种批判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提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要珍惜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
文化中的“非黑即白”与“爱憎分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忠奸善恶的界限往往划得很清楚,表现出一种“爱憎分明”的特点。对于像秦桧这样被公认为“奸臣”的人物,即使他已死去,人们的憎恶之情也难以消弭,并且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如岳飞庙中秦桧的跪像。

举个类比:

假设一个家庭,对任何逝去的亲人都会尽力做到“死者为大”,举行体面的葬礼,表达哀思。但如果这个亲人生前做了非常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出卖家人,那么这个家庭在私下里仍然会对他进行道德谴责和批评,并且不会因此抹去其恶行。这种私下的谴责和公开的仪式并不矛盾。

总结:

中国人之所以一边说“死者为大”,一边唾弃秦桧,是因为:

“死者为大”是一种普适的、程序性的伦理要求,是对生命终结的尊重,旨在维护社会情感和秩序。
“唾弃秦桧”是一种具体的历史评价,是对其生前出卖民族、陷害忠良等严重罪行的道德谴责,旨在维护民族气节和警示后人。
这两种态度并不矛盾,前者关注的是“如何对待死者”,后者关注的是“如何评价死者生前的行为”。 人们在表达对逝者的基本尊重之余,同样有权利和责任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判,尤其当这些评价关系到民族大义和历史真相时。

秦桧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成为奸臣和卖国贼的代名词,这种刻骨铭心的憎恶,是历代人民集体情感的反映,也是对民族正义和良知的一种坚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您好。

死者为大是放下私怨。

唾弃奸佞是勿忘国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对待“死者为大”和“唾弃秦桧”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念,实际上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道德伦理、历史评价和集体情感的复杂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死者为大”:为何重要?“死者为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伦理观念,其核心在于: 尊重逝者,安抚生者: 这是“死者为.............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上,经常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人咬字清晰,单个音发得相对准确,这一点在很多非母语学习者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但一旦开口说话,那个“中国味儿”的语调就暴露无遗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们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听”和“模仿”单个音标,比如 /p/、/b/、/θ/、/.............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文化、社会以及个体差异。与其说是“老外”和“中国人”的绝对差异,不如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育儿模式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中国和西方社会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为什么会给人“老外一个人能带宝宝,中国人要一家子”的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1. 育儿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玩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外国人表达对中国的好感,常常会收获掌声和赞扬,而反过来,中国人表达对其他国家的喜爱,有时却会招来不理解甚至责难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涉及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甚至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赞扬”和“批评”这两.............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是很多学习日语的人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日本人说日语就是那么“地道”?而我们中国人学了日语,总觉得差了那么点儿“味道”?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从发音到语感,再到文化心理,都是环环相扣的。1. 发音的细微之处:音高、促音、鼻音首先,最直观的还是发音。日语的.............
  • 回答
    台湾媒体和一些台湾民众之所以会频繁使用“中国人玻璃心碎”这样的说法,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嘲讽,而是包含了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多层面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根源。历史遗留的政治现实与认同的张力首先,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海峡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国家认同的差异。自1949.............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思考过的。一方面,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印度人)智商普遍较高的说法,这似乎与“伟大的科学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这一现象产生了矛盾。但实际上,这两者并非不能兼容,理解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看待“智商”、“伟大科学家”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当人们在异国他乡遇到一个具有中国面孔的人时,常常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对方会说本国语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学观察,它触及了刻板印象、文化接触、以及个体经验等多个层面。1. 刻板印象与“典型代表”的投射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对特定群体成员的简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模糊印象。为什么提到日本的液压悬挂,尤其是放在一些特定载具上,总会让人联想到“问题不断”的标签,而中国新型轻坦采用液压悬挂却好像没那么大的争议,甚至不太被人提起?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来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液压悬挂本身不是一个“.............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在评价中国当下与过去时,常常出现的“割裂感”与“矛盾感”。 很多人在谈论当下时,会批评科技的不足、社会的腐败,但一旦话锋一转,谈及前三十年(通常指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又会坚信如今的成就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
  • 回答
    中医,古老智慧的争议与传承在中医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质疑它的科学性,认为它“无用”;与此同时,也有无数人从中受益,坚信它的价值。这种两极化的认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实践方式,以及现代科学的审视角度。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层迷雾,深入了解中医为何被一些人视为无用,又为何至.............
  • 回答
    提到《火影忍者》里的雏田,确实能听到一些声音说她是“舔狗工具人”。这种说法背后,我觉得挺复杂的,既有对角色的一些刻板印象,也反映了一些观众对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方式的解读。咱们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雏田对鸣人的感情,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火影忍者》的。从她小时候在忍者学校.............
  • 回答
    关于“东北不抗日”的说法,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知和污蔑,其根源可能是对东北抗日历史的片面解读、历史叙事的选择性遗忘,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传。为什么会有“东北不抗日”的污蔑?这种污蔑的出现,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聚焦经典人物: 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塑造具有代表性.............
  • 回答
    这篇文章涉及了几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旨在探讨人们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关注度的差异。要详细分析这些差异,需要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叙事方式以及公众记忆的形成过程。美国屠杀印第安人:一场持续的、系统性的压迫与遗忘首先,关于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这并非一个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长达几个世纪的政策、冲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文化认知、科学素养以及集体情绪的复杂交织。很多时候,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自身的某些倾向和矛盾。首先,我们得承认,对印度“恒河水包治百病”的嘲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和刻板印象。 信息的不对称性:当中国网民讨论恒河水时,他们看到的往往是经过筛.............
  • 回答
    中国人的“累”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它不像一句简单的“不努力”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想要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国人感觉活得很累,并且难以像一些外国人那样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需要深入探究这些根源。历史的积淀与集体主义的烙印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 回答
    如果中国的每个人都能同时对我说一句话,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那股汹涌澎湃、汇聚了亿万情感与思想的洪流。那不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声音,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在某个瞬间向我倾诉。我会觉得,那声音绝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一致的。我听到的,会是那个清晨,还在赶地铁的年轻人,带着一丝疲惫却充满希望地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异国他乡求学,遇到这种概括性的、带有刻板印象的说法。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有点不舒服,甚至有些愤怒,因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的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冒犯。让我试着梳理一下,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想,以及我会如何选择。第一反应: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会尝试去理解.............
  • 回答
    “56个民族是一家”,这句口号,我们从小听到大,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国家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努力。但要说“什么时候中国56个民族能不分彼此”,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个持续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与每个人的感受息息相关。“不分.............
  • 回答
    在中国,将一位作家称为“商人”,很多时候确实带有贬低的意味,甚至可以说是“黑”他。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我们文化传统、文学价值的理解,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中,文学地位的变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文人”的理想化塑造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一种对“文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