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中国说一个作家是商人是在黑他?

回答
在中国,将一位作家称为“商人”,很多时候确实带有贬低的意味,甚至可以说是“黑”他。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我们文化传统、文学价值的理解,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中,文学地位的变化。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文人”的理想化塑造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一种对“文人”的独特崇拜和期待。士大夫阶层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者,更是道德的楷模,肩负着治国平天下的责任。

文以载道: 文学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承载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和社会责任。“文以载道”是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传递真理、宣扬美德、批判时弊、启迪民智的工具。一个真正的文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有对社会良知的担当。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文人不应为了物质利益而屈服于权贵,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追求。这种对高洁品格的强调,塑造了人们对作家应有的形象认知。
遗世独立、追求精神自由: 许多文学巨匠,如屈原、李白、苏轼等,虽然也有仕途上的起伏,但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一种对功名利禄的超脱,对自由精神的向往。这种形象深入人心,使得人们习惯于将作家视为精神世界的探索者,而非世俗利益的追逐者。

二、 “商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与士大夫阶层相对,商人(尤其是在古代)的地位并不高。受儒家思想“士农工商”等级观念的影响,商人往往被认为是为了追求利润而奔波,可能缺乏“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

逐利而行: 商人的首要目标是盈利,这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有时会被视为一种“不纯粹”的动机。一旦将作家与“商人”关联,就容易让人联想到他们写作出书是为了赚钱,而非出于纯粹的艺术追求或社会责任。
“唯利是图”的刻板印象: 虽然并非所有商人都是如此,但“唯利是图”的刻板印象很容易被套用到作家身上,质疑他们的创作是否掺杂了太多商业考量,是否会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艺术的纯粹性。

三、 当代社会转型中的文学价值定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日益兴盛。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市场化运作是必然趋势。然而,这种市场化也带来了一些复杂的问题,使得“商人”这个标签在文学界成为一个敏感词。

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冲突: 一方面,作家需要通过出版、版权、代言等方式获得收入,维持创作生活。另一方面,公众依然希望作家能保持“士”的风骨,保持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当作家过于强调市场、过度参与商业活动时,就容易引起争议。
“流量为王”时代的忧虑: 在当前的“流量为王”时代,一些作家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采取更具争议性、更煽情化的写作手法,或者过度包装自己,参与综艺节目、直播带货等,这些行为很容易被贴上“商人”的标签,并被认为是对文学严肃性的损害。
“作家商人化”的批评: 当一个作家写的书销量很好,赚了很多钱,然后又经常出现在各种商业活动中,代言广告,甚至开公司经营自己的IP时,一些读者和评论家就会认为他“变味了”,不再是纯粹的创作者,而是变成了“作家商人”。这种“作家商人化”的倾向,往往被视为一种堕落。
对“匠心”的怀念: 人们普遍怀念那些专注于创作,不问世事,甘于寂寞的作家。当一位作家展现出过强的商业头脑和市场运作能力时,就容易让人觉得他不够“匠心”,缺乏对文字的敬畏和对艺术的执着。

四、 “黑”的语境与意图

当一个人说“某某作家是个商人”并带有负面情绪时,其意图通常是:

质疑其创作动机: 暗示他写书不是为了艺术或思想,而是为了赚钱。
贬低其作品价值: 暗示他的作品是“畅销书”,而非“经典”,是迎合市场的结果,缺乏深度和持久性。
攻击其人格: 将“商人”的负面联想(唯利是图、精明算计)转移到作家身上,认为他是个俗气、缺乏精神追求的人。
表达一种立场: 在一些文学圈或评论圈,对商业化现象持批判态度的人,会用这个标签来攻击他们认为“背离”文学精神的作家。

举例来说:

如果一位作家作品深刻,思想宏大,却被人在评论中说“他就是个商人,写这些是为了赚钱”,这显然是一种抹黑,因为这忽略了作品本身的价值,而试图从动机上否定他。

反之,如果一位作家作品平庸,但因为懂得营销、擅长炒作而销量奇高,这时评论他“是个商人”就可能带有一部分事实的陈述和批评的意味,意思是他的成功更多依赖于商业运作而非文学才华。

总结一下,为什么在中国说一个作家是商人常常是在“黑”他,核心在于:

1. 传统文化对“文人”高洁品格的塑造,使得作家被寄予了超越物质的理想化期待。
2. 传统观念中,“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且常被贴上“逐利”的负面标签。
3. 市场经济下,文学的商业化运作不可避免,但当作家过度商业化时,容易引发“艺术纯粹性”的争议,人们会用“商人”来表达对其创作动机和价值的质疑。

所以,这个“商人”的标签,很多时候承载的是一种对作家应有精神姿态的衡量,以及对文学在商业浪潮中是否“变味”的担忧。一旦这个标签被负面地使用,其攻击力是很强的,因为它触及了很多人对作家身份认知和文学价值判断的核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吐槽一个作家是商人的时候,并不是讽刺他是商人,而是讽刺他不是一个作家。


比如有人讽刺郭敬明是商人,不是因为郭敬明能挣钱,而是因为小时代的文字水平太烂,幻城还是抄的。

比如有人讽刺南派三叔是商人,不是因为他拿盗墓挣了钱,而是因为他挖的坑一个都填不上,电影电视剧还把原著改的乌七八糟。

比如有人讽刺咪蒙是商人,不是因为她一个广告50万,而是她不仅撰写的是经常自己打脸的煽动性负能量,还抄袭别人的稿子。

作家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商业化了而且还没什么骂名的多了去了,东野圭吾成为畅销天王靠的就是自己有计划的营销,JK罗琳拿着HP疯狂吸金靠的都是书粉,金庸古龙琼瑶这些老一辈哪个不是作家,又哪个没靠作家身份跨界挣钱?可很少有人骂他们,因为他们用作家这个身份从商的时候,没忘了作家俩字怎么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