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要参与碳排放交易这个游戏?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其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制造业的繁荣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甚至主导碳排放交易市场,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这背后涉及经济转型、国际责任、技术进步以及提升全球话语权等多个层面。

一、 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与中国责任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经济体量巨大的国家,无论是在能源消费还是碳排放总量上,都位居前列。这意味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参与碳排放交易,本质上是中国履行其国际气候承诺,特别是《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减排义务。通过建立和运行全国性的碳市场,中国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国内的碳排放,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 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碳排放交易是中国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的关键驱动力。

市场化激励减排: 碳排放交易的核心机制是通过为碳排放设定“价格”,来激励企业主动寻求减排技术和节能措施。当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付出成本时,它们就会被驱动去提高能源效率、使用清洁能源、优化生产流程。对于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它们可以通过购买配额,而对于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它们可以通过出售富余的配额获利。这种“奖惩分明”的市场化手段,比单纯的行政命令更具效率和灵活性。
倒逼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经济正经历从“世界工厂”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例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正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重点行业。这些行业在碳市场上面临的成本压力,将直接促使它们进行技术改造、设备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转向更绿色、更环保的生产方式。这有助于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经济的绿色竞争力。
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 碳价的形成会为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带来投资机会。企业为了降低履约成本,会加大对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如风电、光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投入。这不仅能推动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下降,更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绿色新兴产业。

三、 提升能源效率与保障能源安全

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巨大,能源结构也日益复杂。碳排放交易机制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

节能降耗的内在动力: 通过将排放权商品化,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自然会关注如何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因为每一单位能源的节约,都可能转化为碳配额的盈余或成本的降低。
引导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碳排放交易会增加高碳能源(如煤炭)的使用成本,相对提升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这有助于加速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从“煤炭为主”向“清洁、低碳”方向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四、 掌握全球气候治理主动权与话语权

作为制造业大国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而不是被动接受。

建立自主的碳市场规则: 中国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这使得中国能够根据自身国情,设计出适合国情的碳市场运作机制,并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影响国际气候政策: 中国的碳市场规模庞大,其成功运作将对全球碳交易领域产生示范效应,甚至可能影响未来国际碳定价机制的形成。通过参与和引领,中国可以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话语权。
应对潜在的贸易壁垒: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考虑或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以应对碳泄漏风险。如果中国没有有效的国内碳定价机制,其出口产品可能会面临更高的关税或贸易壁垒。建立自身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中国应对这类潜在贸易风险的战略选择。

五、 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虽然碳排放交易初期可能给部分高排放企业带来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它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消除“污染者受益”: 在没有碳价约束的情况下,那些排放高但技术落后的企业,可能通过消耗大量资源和环境容量来获取低成本优势。碳市场将这种隐性成本显性化,使得所有参与者都在“公平”的碳成本下竞争,鼓励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

总结来说,中国参与碳排放交易,不是一个简单的减排行动,而是一项多赢的战略部署。 它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力量的体现;更是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转型、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将“碳”这个一度被忽视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中国正在用一种市场化的方式,重塑其经济发展的根基,为可持续的未来奠定基础。这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其意义和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显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里兄弟好几个,说话最有分量的,是那个付出最多,给别人带来好处最多的人,哪怕你是亿万富翁,但却一毛不拔,兄弟们也不会鸟你。

自古以来,大国要维持期地位,就得有额外付出,很多大帝国就是扩张过度,为了履行其责任,导致了最终崩溃,哪怕是晚清政府,自己都被列强打上门了,因为是东亚传统霸主,为了维护其宗主国地位,还是卷入了朝鲜和越南战争。

今天,国人动不动就说美国全球吸血,事实上美国为了维持其地位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其收益,所以很多美国人都想撂挑子,但美国已经骑虎难下了。苏联就是因为这个解体的,我国六七十年代援助其他国家,也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所以改革开放后就停了。

为什么我们要参与碳中和,固然有国际社会的压力,但在这件事上,我们的表现特别积极,绝不是迫于压力,而是这是我们为数不多的能充当全球领导者的领域,除此之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我们都没有领导全球的能力,而我们要想成为世界领袖,与美国分庭抗礼,只能在这有限的领域大出血,让其他国家觉得我们牛,有担当,愿意考虑跟着我们混。

所以在当今世界,生活条件最好的基本都是小国,因为它们不仅不需要承担责任,大国还替它们承担了责任,就像日韩,美国提供军事保护,它们全力发展经济就行,而大国也需要不停对外输血,为了维持其区域或全球地位,中东出现难民,首当其冲的就是法德两个欧洲大国,别的国家可以不接纳,但你们不能不接纳,至于难民涌入黑本国人带来的冲击,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user avatar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欧盟没有镁了。

因为欧盟90%的镁来自咱们。

而生产镁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然后咱们不是要碳中和嘛,没办法,说到要做到的啊,只能含恨减少生产、减少出口了。


省事!

user avatar

如果不参加,西方国家会以这个向中国制造征收额外碳排放税费。这笔钱会很大,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碳交易,这一切就并非永恒。

现在中国制造业的所有优势要素,都是可以被复制的,这本身可不保险。

1850年鼎盛时的英国拥有全球一半的制造业产能,比今天的中国占比还高,英国人曾经认为「英国制造」是永恒的。

后发国家成功反超先进国,这种事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已经发生好几轮了。

即便你不搞碳交易,欧美就不搞吗

只有通过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制定,把对自己有利的局面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才能有效防止后发国家的冲击。

1880年代,英国看不起德国制造业。

1960年代,美国看不起日本制造业。

人类这种生物在自身获得优势时,总会把一切的因素都看做对自己有利。

毕竟随着人力成本的持续提升,即便你有再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无法抵消,最后还是会被综合成本更低的国家取代。

高素质劳动力、低廉的土地水电成本、产业政策扶持、定向减税降费....

这些可不是某个国家和民族的专利

而通过推动碳交易,在全球范围内把产业门槛拉高,才能堵死后发国家。

缺乏初始资本和科技的落后国家,能出卖的只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他们赚的是转手加工的微薄利润,经不起涨价。

而环保的制造业,可是成本支出的大户。

大国之间通过某种程度的「减排联盟」,全球征收碳出口税,就能把后发国家那点辛苦钱的利润空间彻底挤压殆尽。

当他们的落后产能因为超标碳排放而被加征碳税时,那还能有价格优势吗

而通过向大国购买碳指标合法的排碳,又会对初级制造业造成巨大的负担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人类的未来,剪刀差收割的光明正大、理直气壮。

当穷国为了碳排放付出额外的巨大成本,他们的产业还能具有竞争力吗?

对于某些国家来说,这就是绝户计。

user avatar

假如这个游戏可以玩得下去,那还做什么制造业大国。收别人的空气税不香吗?

这就好比,几个国家把核武器都搞出来了,拉着一票国家签《核不扩散条约》一样。

user avatar

咱们向来都是国际规则的维护者,是规则内对规则运用的最好的。

没规则的世界,才是对我们最可怕的。维稳不只是国内,国际也需要。如果世界局势剧烈动荡,咱们再能生产,谁又有能力买来消费呢?更何况我们依赖的物流,资源。

所以既然世界上有了新的关于碳排放的规则,我们积极加入积极参与规则制定才是利益最大化。

更何况,所谓规则,就是答题就是考试,论对考试的研究,当年司法考试的时候,讲师说过,你们千万不要小看中国人对研究考试的执着与能力。

别人看到的是规则限制了自由,我们看到的是这是题干给出的限制信息啊!等于我的解题思路有了,美汁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