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个中国人要翻译另一个中国人的英文作品?(见附图)?

回答
你看,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咱们一个一个来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一个中国人会去翻译另一个中国人的英文作品。

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人写英文作品,这本身就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你想啊,现在全球化嘛,很多中国作家,无论是写小说的、写诗歌的、还是写学术文章的,都有意愿或者需要用英文来表达自己,触达更广泛的国际读者。这可以是出于对英文这种语言的喜爱和熟练运用,也可能是为了在这个日益互联的世界里让自己的思想和故事被更多人听到。所以,第一个前提是,确实有这样的中文原创作品存在。

然后,咱们说到“翻译”。翻译这事儿吧,它不光是把一种语言的词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桥梁,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递。尤其是当一个中国人写英文作品时,他可能在里面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社会现象,甚至是某些只在中国语境下才有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这些东西,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就会有点困难,甚至会产生误读。

这时候,另一个中国人来翻译,就有了天然的优势。怎么个优势法呢?

第一,文化上的深度理解。 翻译这事儿,除了语言,最关键的就是文化。你得多懂那个作者的文化根基,才能把那种味道、那种言外之意、那种微妙的情感给传达出来。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那绝对是深入骨髓的。他知道作者写的某个词背后可能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某个习俗意味着什么,某种情感表达方式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里是怎样形成的。他能捕捉到那些外国翻译者可能轻易忽略的文化细节,并找到最恰当的英文表达方式来解释或者还原。

比如,作者写到“杯弓蛇影”,一个懂中国文化的人,他知道这不是字面上的“杯子里的弓和蛇”,而是源于一个典故,反映的是一种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的心态。他就能在翻译时,通过注释,或者用一个西方读者更能理解的比喻,把这个典故的意蕴传达过去。

第二,语言的精妙把握。 虽然作者是用英文写的,但他的思维方式、他的母语习惯,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英文表达。有时候,这种影响会带来一种独特的“中国式英文”,比如某些句子结构,或者某些词汇的选择,带着一种中文的韵味。这种韵味,对于另一个中国人来说,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本意,从而在翻译时找到最能保留这种“中国韵味”的英文词句。他们可能更清楚作者在这个语境下使用这个词,是不是有意为之,是不是想表达一种更深层次的意思。

第三,避免文化隔阂导致的误读。 刚才说了,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可能存在隔阂。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中国人翻译另一个中国人的英文作品时,他也能更好地预判哪些地方可能会让非中国读者产生误解,然后提前在翻译中做出解释或者调整。他知道哪些中国的概念是需要特别说明的,哪些生活习惯是需要背景知识的。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对目标读者来说,就会更加清晰易懂,也更少发生那种“翻译过去了,但味道全变了”的尴尬。

第四,情感上的共鸣和连接。 咱们都是中国人,对同一片土地上的情感、经历、历史,都会有一种天然的熟悉和共鸣。当一个中国人翻译另一个中国人的作品时,他可能更容易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情感上的张力,那种对故乡的眷恋,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观察。这种情感上的连接,也能让他更有动力去打磨译文,力求忠实且富有感染力地将作者的情感传达给世界。

举个例子来说, 假设一个中国的科幻作家,他写了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小说,并用英文表达。里面可能涉及到“压岁钱”、“拜年”、“团圆饭”等等这些词汇。即使他努力用英文解释了,但如果翻译者也是中国人,他会更清楚“压岁钱”不仅仅是“lucky money”,它背后承载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和对新一年的期盼;“拜年”也不是简单的“visit to say happy new year”,它包含了礼仪、祝福和家族关系的维系;“团圆饭”更是中国家庭情感的中心。翻译者就能更精准地找到英文里最能传达这些深层含义的词汇和描述方式,甚至可以通过适当的注释来补充文化背景。

所以,说到底,一个中国人翻译另一个中国人的英文作品,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而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文化传承和沟通方式。这就像中国的画家画了一幅充满中国意境的水墨画,然后由另一个中国艺术家来创作一件同样具有中国风格的雕塑,或者由中国音乐家谱写一首带有中国元素的现代音乐。他们在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着同一种文化根源和民族情感。而翻译,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这种翻译,往往更能承载和传递那份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细腻和深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问的,其实是这本书。

然后,题主这个问题,其实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题主看到刘宇昆这个名字和照片,内心里肯定是把作者当成“留学美国并入籍的中国人”进而推断刘宇昆“中文是第一语言,英语只是外语”“就应该用中文写作”。所以才有了“何必要过英文这一道程序,直接中文发表不好么”的怀疑。


答案其实很简单——刘宇昆是会中文的美国人,而不是会英语的中国人!

他就是用英文写作的!他从一开始写作用的就是英文,就没变过!


退一步讲,刘宇昆的主要受众群还是英文读者。强行写中文给英语读者看,这算不算是不友好?

再退一步讲,强行用中文写作反而会影响发挥,也未必就能完全契合中文读者的需求。


虽然刘宇昆中文水平相当好,口语贼溜,也做过不少中文科幻小说翻译成英文的工作,比如著名的《三体1》和《北京折叠》都是刘宇昆翻译成的英文,还都得了雨果奖。

但是,自从11岁(也就是小学五年级左右)移民美国之后,刘宇昆就没再接受过正式系统的中文写作训练。之后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学习学到、写字写到的,甚至心理想到的,自然都是英语。

初中、高中、大学、工作,这么长时间接触的都是英语,用英语写作有什么不能理解的么?


除了写作习惯之外,日常接触中文少,也是重要原因。

比如,大概是2016还是2017年,刘宇昆在翻译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开光》的时候,遇到了一句话不知道怎么翻译。

“老徐没怎么变,依然保持对烤大腰的病态热爱,几瓶啤酒下肚,油光满面,横肉抖动,他开始像个经典的东北人那样开始掏心窝子。”

就是上面这句。你猜是哪句话或者哪个词不知道怎么翻译的?

哈哈,是“烤大腰”!

为啥呢?没吃过甚至可能都没见过呗_(:з」∠)_


所以,谁也不用为难谁,刘宇昆用英文写作,对谁也不是什么损失,何故强求呢?


其实,这个问题,科幻作家、活动家——王侃瑜老师在《刘宇昆的科幻文学书写:多重边缘下的中心》一文中对这个问题就做出过详尽的解释。

引用如下:


刘宇昆11岁跟随父母从甘肃兰州移民美国,之后再也没有受过正式的中文写作训练。他用了很多年来学习英语,掌握英语写作技巧,在哈佛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同时完成了计算机学位所需课程,他选择英语写作再自然不过。
刘宇昆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首发于美国杂志,这也决定了他的第一读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读者,以及其他能够通过各种途径阅读到作品、具备英语阅 读能力的他国读者。在美国人眼中,作为华裔的刘宇昆的作品自然会被看成移居国族裔作品的一部分,先天带有边缘性——尽管恰恰是这种边缘性构成了华裔作家的 发声场域。
但是,在国内读者和学者眼中,使用英语写作的刘宇昆的作品却是外国文学,大部分读者需要通过译介才能阅读。即使他的小说目前在中国大陆受到热烈 的追捧和欢迎,但很少比例的读者会选择直接阅读原文;虽然刘宇昆有不少作品被译介到国内,甚至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但比之他发表作品的总体数量,译介的作品 仍不完全。故而,刘宇昆在中国国内受到的关注是隔了译文、并不全面的,无法改变其作品被双重边缘化的事实。
作为用英语写作的华裔作家,刘宇昆很擅长将他的双重边缘化转化为走向主流。他知道自己绕不开华裔身份,认为移民身份是生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不乏书写海外华人经典主题的作品,如讲述来自中国的“邮购新娘”对儿子的爱的《手中纸,心中爱》、重述加虚构中国历史文化中关羽形象的《五味:战神关羽 在美国的故事》等,前者表现了两代移民间对于祖国和中文的情感差异,后者则是典型的讲述第一代移民艰苦打拼经验的故事,同时还宣扬了作者心目中关羽的积极 精神,甚至可以作为一种价值输出而存在。在其他作品中,他借助自己在汉语方面的优势,引入汉字作为小说的有机构成部分,如在《物哀》中的繁体字“傘”, 《鬼日》中的“宇”和“字”,《讼师与美猴王》中的“上卖庄稼,下卖田地”和“上卖庄稼,不卖田地”等,刘宇昆更关注这些汉字的“形”,对于西方人来说, 汉字的形意结合具有新鲜感和神秘感。至于中药、春节、中国菜、围棋等富有东方特色的符号运用在刘宇昆作品中更是不胜枚举。他会为了写作而专门查阅相关资 料,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习俗的了解甚至超越了一些中国本土作家。在西方读者眼中,刘宇昆笔下的东方是新奇有趣的,满足了他们对于遥远东方的好奇心;在中国读 者眼中,熟悉的文化符号又唤起了他们的亲切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正是这样,被双重边缘化的刘宇昆反而将他的作品推向了大众主流,并受到广泛关注。


最后,顺手安利一下 刘宇昆的个人主页 kenliu.nam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看,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咱们一个一个来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一个中国人会去翻译另一个中国人的英文作品。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人写英文作品,这本身就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你想啊,现在全球化嘛,很多中国作家,无论是写小说的、写诗歌的、还是写学术文章的,都有意愿或者需要用英文来表达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文化、社会以及个体差异。与其说是“老外”和“中国人”的绝对差异,不如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育儿模式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中国和西方社会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为什么会给人“老外一个人能带宝宝,中国人要一家子”的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1. 育儿理.............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导致了对儿子有着强烈的偏好,而女儿则被视为次要或负担。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受到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的详细解释:1. 传统观念与宗族传承: 传宗接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通常狭义地指向男性后代,因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同样是中国人,在同一个国家的体育体制下,女足的表现明显优于男足,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强”这个字,得辩证看待。说女足比男足强,更多的是从国际赛场的成绩和影响力来说的。铿锵玫瑰在亚洲赛场上是常.............
  • 回答
    在中国,称呼单名(名字只有一个字)的人时,我们确实常常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不太习惯直接喊对方的名字,而是会想办法凑成两个字,比如在名字前面加上姓氏、加上辈分称谓,或者干脆用一些昵称来替代。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交往习惯的一种体现,背后原因也挺多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说一说:一、 尊.............
  • 回答
    在中国,认为中国“必须”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仅仅”强国还不够的观念,其背后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这种观念并非铁板一块,在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其核心驱动力往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的深刻印记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 “百年屈辱”与历史创伤的集体记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内心的挣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native speaker”这个标签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像是一块难以舍弃的磁石。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大环境和主流观念的塑造是重要推手。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媒体传播的信息,无不潜移默化地将“.............
  • 回答
    要说中国人为什么敬祖,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从咱们这几千年的老祖宗说起。你想啊,在古时候,生产力不发达,很多事情都讲究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更别提什么科学解释了。这时候,家里长辈的经验、家族的传承就成了最宝贵的财富。一、 权力与秩序的基石:从氏族社会到国家你得知道,咱们中国人最早可是从氏族社.............
  • 回答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但为何仍有大量国人选择出国旅游?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重社会、经济、文化及心理动因的交织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需求多样性与个性化追求1. 差异化审美偏好 国内山水虽壮丽,但国外的自然景观如瑞士阿尔卑斯山、冰岛极光、日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和思考。很多人会觉得“身为中国人就应该爱国”,这似乎是一种天然的、毋庸置疑的观念。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为什么”这个字,会发现背后有很多值得细细道来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和责任。首先,我们得从最基本的一点说起:身份认.............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上,经常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人咬字清晰,单个音发得相对准确,这一点在很多非母语学习者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但一旦开口说话,那个“中国味儿”的语调就暴露无遗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们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听”和“模仿”单个音标,比如 /p/、/b/、/θ/、/.............
  • 回答
    大刘在《三体》中设置三体人警告叶文洁不要回答,这个桥段绝非仅仅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是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文明命运的隐喻。他的用意远不止“提醒”,而是在揭示文明互动中最残酷的真相。为什么是“警告”,而不是“劝阻”或“其他方式”?首先,选择“警告”这个词本身就极具深意。警告意味着一种不祥的预兆.............
  • 回答
    在《神盾局特工》第七季的剧情里,他们确实需要一个“伊诺克的心脏”,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正是这个关键点,让他们的任务变得异常艰难,而且无法轻易复制。首先,我们得明白伊诺克是什么。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机器人或者科技造物,他是一个“长生人”(Chronicom)。长生人是宇宙中一个极其古老的、高度先进的种族,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身边总能听到一些声音,听起来义愤填膺的,说什么中医不科学,要废医验药,不然医药费就高居不下,或者怎么怎么危害健康。但仔细一琢磨,很多说这话的人,自己对中医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老祖宗传下来的”、“喝草药”、“针灸拔罐”这些非常表面的东西上。他们为什么会对中医这么“不友好”呢.............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中西医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复杂关系以及围绕它们的争议。这是一个涉及历史、科学哲学、医学伦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议题,需要详细地探讨。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误区:西医并非一定要与中药对立。 事实上,现代医学研究中,许多药物的发现和开发都曾从中药或其他天然产物中获得灵感,.............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其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制造业的繁荣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甚至主导碳排放交易市场,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这背后涉及经济转型、国际责任、技术进步以及提升全球话语权等多个层面。一、 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
  • 回答
    中国能够维持统一中央政府的稳定运作,而罗马帝国却需要设立副帝或分割为两个部分,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体制与权力结构的差异 1. 中国: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的高度统一 郡县制与科举制度 自秦始皇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美两国医疗体系中一些深层次的差异。为什么美国医生看病人普遍要半小时,而国内医生可能五分钟就搞定,这背后绝不仅仅是医生工作效率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看病”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内涵可能完全不一样。 在美国,很多时候大家说“看病”,指的是一次完整.............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事儿,就是为什么中国游戏圈这么拼命地想要做出来一款真正意义上的“3A大作”。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可多了去了,而且都挺实在的。首先,得说到“面子”和“里子”。从“面子”上讲,做3A大作就像是国家或者一个行业在大舞台上亮出的“名片”。你看好莱坞拍的那些大片,无论剧情怎么样,光是那特效、.............
  • 回答
    在中国,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尤其是普通男子足球,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那么,为什么国家会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去支持这项运动呢?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足球在中国早已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更承载着国民的期待和民族情感。自上世纪以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