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瑞士作为一个多山的内陆国,地形崎岖,几乎没有平原,为什么人口密度比中国还大?

回答
关于瑞士这个多山内陆国,地形崎岖,几乎没有平原,却有着比中国高得多的

人口密度,这个问题确实很耐人寻味。很多人提到瑞士,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巍峨的阿尔卑斯山、碧绿的湖泊和精致的钟表,总觉得这样“不适合居住”的地理环境,怎么可能承载如此密集的人口呢?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

一、瑞士的“可居住区域”并非全无,且分布特点独特。

虽然瑞士以山地闻名,但并非国土的每一寸土地都被高山覆盖,寸草不生。瑞士国土面积大约为41,285平方公里,其中:

山地占比很高: 确实,阿尔卑斯山区占据了瑞士约60%的国土面积。这些区域地形险峻,海拔高,积雪期长,农业生产和大规模人类居住都受到很大限制。
高原和丘陵地带是人口核心: 瑞士真正适合大规模居住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其国土的北部和中部。这里有瑞士高原(也称中高原,Mittelland),这是一个相对平缓的区域,海拔在400600米之间,由一系列丘陵、山谷和湖泊组成。虽然不能称之为“平原”,但相对于阿尔卑斯山,这里地势起伏较小,气候也更为温和,土壤相对肥沃,农业发达。
河流和湖泊周围: 瑞士拥有众多湖泊和发达的河流系统(如莱茵河、罗讷河),这些水系也孕育了重要的聚居区。湖泊不仅提供了水源和交通便利,也因为其相对平缓的岸边区域而成为理想的居住地。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拥有广阔的平原,但人口分布极其不均。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核心区域。而西北部、青藏高原等地区,尽管面积巨大,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口密度非常低。所以,即使是中国有大片土地是平原,但如果将“可居住、可开发”的土地面积与瑞士进行对比,情况就没那么悬殊了。

二、瑞士经济的高度发达与对人才的强大吸附力。

这是解释瑞士人口密度的最关键因素。瑞士并非依靠土地的广阔来承载人口,而是依靠其极高的经济效率和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

高附加值产业: 瑞士是世界闻名的金融中心(银行、保险)、钟表制造业、制药业、化工以及高端机械制造业的巨头。这些产业不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但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
“知识经济”的典范: 瑞士的经济高度依赖于其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创新能力。科研机构、大学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吸引了全球顶尖人才。
强大的吸引力: 瑞士高昂的生活成本,恰恰反映了其经济的强大和对人才的巨大吸引力。高收入水平、良好的社会福利、稳定的政治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完善的教育医疗体系,使得瑞士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居住地,吸引了大量来自欧洲乃至全球的移民。这些移民并非全都涌入山区的无人区,而是集中在经济和文化中心,进一步推高了这些区域的人口密度。

三、中国的人口体量与地理分布特点。

巨大的基数: 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这是瑞士(约870万)的160倍以上。即使中国的人口密度是中国总人口除以总面积,结果可能仍然低于瑞士,但如果只看可居住和经济发达区域,差距会更加明显。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区域虽然地理条件优越(多平原、河网密集),但承载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和工业。而西部高原和干旱地区,人口稀少。

四、历史与发展路径的差异。

欧洲小国的生存智慧: 瑞士地处欧洲心脏,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冲突之中,最终选择了联邦制和永久中立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士没有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而是专注于内部的精耕细作和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能够最大化利用其地理位置和人才优势的产业。
后发优势与工业化: 中国在近现代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如农业人口的转移、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

总结一下,为什么瑞士这个多山内陆国人口密度却比中国大?

不是因为瑞士的“山地”比中国多,而是因为:

1. 瑞士的人口主要集中在相对平缓、适宜居住和经济发展的高原、丘陵地带和湖泊周边,这部分可居住面积虽然不比中国的大平原,但其单位面积的承载能力极强。
2. 瑞士经济的高度发达和对全球人才的强大吸附力,使得其能够通过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效率的经济模式,以相对较少的土地面积支撑密集的人口。
3. 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在东部,虽然总人口多,但人口分布也存在极大的不均衡,而瑞士的“高密度”是相对其宜居和经济活跃区域而言的。

可以这么理解,瑞士是以“高科技、高效率、高附加值”来承载其人口的,而中国是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广阔的土地资源”(虽然利用不均)来支撑其人口的。一个是以精细化、高端化见长,一个是以规模化、多样化取胜。

所以,别看瑞士山多,但它把“有限的好地方”利用到了极致,并且通过经济实力将世界各地最聪明、最有能力的人才吸引过来,让他们也愿意在这里安居乐业,从而推高了整体的人口密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瑞士给人以地无三尺平的印象?因为那是被瑞士的风光照片误导了。

大家看看以下这两组照片哪组流量更高。这是第一组:

同样是瑞士,这是第二组照片:

答案这不是明摆着嘛,平原、城市,中国到处都是,给人看这些照片哪有流量啊!看多了山里的照片,大家自然觉得瑞士除了山就是山,简直就是个欧洲的贵州了。

实际上再看看瑞士的地形图,在西北部的汝拉山脉和东南部的阿尔卑斯山之间,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平原和低矮丘陵地带,从日内瓦湖到德国西南边境,瑞士人口靠前的城市主要都在这一片:

再看人口密度的分布,基本与上述平原地带重合,东南部只有少数山谷地带和毗邻意大利的提契诺州(卢加诺等城市)那一丢丢人口还算稠密:

再看夜间的光污染分布图(反映灯火集中度,与人口密度高度相关):

这样看来,瑞士其实也像中国一样有一条隐形的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9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一半左右的国土上:

那么瑞士大城市的人口能稠密到什么程度呢?以其最大的两座城市为例,苏黎世人口密度达4700人每平方千米,而日内瓦更高达1.3万人每平方千米。相比之下,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大城市是香港和深圳,数字均接近7000人每平方千米(澳门人口更稠密,但太小,不计了)。在亚洲范围内,东京城区的人口密度也不过1.4万人每平方千米,首尔1.6万人每平方千米。

@kBlnW 指出,苏黎世市、日内瓦市只是其所在州的一小块区域,如果扩大到苏黎世州、日内瓦州,则人口密度仅为890人和1800人每平方千米。实际上对应到中国的直辖市,如北京市、天津市也包括大量的郊县地域,以常住人口计的总人口密度也不过为1300人每平方千米左右。如东京、首尔包含都市圈郊区地域,则人口密度也会分别下降到2600人和2000人每平方千米。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瑞士不像中国那样超大城市有突出的社会资源优势,城乡差距较小,城际通勤也较方便,市区建高层建筑需要严格审批,人口向市区的过分扎堆既不必要,也不可行,核心城区的人口密度不可能赶得上广州越秀区、上海黄浦区。

苏黎世火车总站是瑞士旅客流量最高的车站,新冠疫情之前日均的乘客流量有42万人(尽管苏黎世人口只有40多万),在欧洲能排到第四,每日发车班次接近3000列。相比之下,中国最繁忙的火车站广州南站每天停靠班次约为700多列,在国庆长假期间单日旅客流量峰值也不过40多万人(这里应指出,广州铁路枢纽的总客流人数是数倍于苏黎世的,因为广州市不止一个火车站,而且苏黎世火车站的客流量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城际通勤,而这部分放在中国大城市是地铁或轻轨的功能)。

再来看瑞士的人口发展史。19世纪大部分时间瑞士在欧洲属于移民净输出国(例如巴塞罗那俱乐部的创始人胡安·甘伯就是瑞士搬到西班牙的移民,引发美国西部淘金潮的黄金也是在瑞士移民约翰·苏特尔的领地上发现的),但在19世纪后期瑞士逐渐跟上了欧洲的经济水平,也开始吸引外国人,例如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求学,后来在瑞士专利局当职员;尼采也长期定居瑞士并在巴塞尔大学任教。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以其中立地位吸引了很多避难者,此外有些国家的革命者如列宁也曾长住过瑞士。

在二战后,瑞士得益于其未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环境、更高的工资水平吸引了不少欧洲国家的移民(意大利移民人数最多)。1990年代由于东欧剧变、南斯拉夫内战、科索沃战争、阿尔巴尼亚经济危机等事件,瑞士又接收了相当数量东南欧国家的移民(例如瑞士国家足球队最著名的球星沙奇里就是阿尔巴尼亚裔)。

移民成了瑞士战后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尽管瑞士在战后大部分年份的总和生育率低于2,甚至低于英国和法国,仅比德国略高,今天瑞士的人口也已经比1950年时增长了近85%,而德国、英国、法国同期的人口只分别增长了约20%、35%和50%(英法这还是接收了不少前殖民地国家的移民才有这增长水平):

目前在瑞士860万居民中,有1/4是外国人,在国际组织密布的日内瓦,以及巴塞尔、苏黎世、卢加诺等大城市,有移民背景者能占到人口的40%~60%。

评论区@frankinside 认为瑞士的人口分布更分散一些,这就提出了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和瑞士哪个国家的人口集聚度高?集聚度是不同于密度的另一个概念,指的是分布不平衡的程度,例如“90%的人口集聚在10%的国土上”的国家,人口集聚度高于“80%的人口集聚在20%的国土上”的另一国。人口集聚度可以用类似于分析财富或收入水平的方法,计算基尼系数,系数越接近1则说明集聚度越高,只不过需要用的是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

这里应注意,不同国家的数据计算基尼系数并进行比较,数据的颗粒度应当类似。较粗的颗粒度会抹平每个单元内分布不平衡的差异,从而降低表观集聚度和基尼系数。例如下图中四个方格内人口各为10人,貌似没有差异,但进一步细分在二级区域间却可能存在人口密度差异:

中国除港澳台外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瑞士有26个州(Canton),下属共2100多个市镇(Gemeinden),可大略认为瑞士的市镇和中国的县级行政单位具有相似的颗粒度。

刘睿文等人[1]在2010年发表了根据2006年中国县域数据算出的人口集聚度,基尼系数为0.7538。根据维基百科引用的瑞士联邦统计局2021年初的数据[2],我用Excel作了瑞士市镇级的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两者叠加结果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瑞士现在的人口集聚度和中国2006年相当接近,瑞士的头部集聚效应更明显,6%的国土就居住了50%的人口,而另一方面长尾效应也比中国明显一些,人口密度排名靠后的区域贡献的人口比例也略高,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比中国2006年略小,约为0.748,但两者差距很小。

当然,最近15年来,中国一直在推进城市化,有些农村地区还实行合村并居,部分省市出现人口流出,人口的集聚度应该有了进一步提高,期待得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加以计算。此外,中国大城市基于常住人口计算得出的人口总量和密度可能有低估。

总之,瑞士的人口总体来看并不稀疏,其平原地带的人口密度基本与欧洲和中国高度开发的平原地带不相上下,都市的人口密度更可以和其他欧洲都市一比,但无论是总人口还是人口密度,跟中国特大城市的核心城区还是不能比的。

码字不易,请记得点个赞哦!


在欧洲地形起伏很大的瑞士城市,有种很有特色的公交系统,能爬陡坡但不用能源:

参考

  1. ^刘睿文, 封志明, 杨艳昭, 等.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171-1177. http://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104/P020110412550849626236.pdf
  2. ^Liste Schweizer Gemeinden, accessed on 14/02/2021 https://de.wikipedia.org/wiki/Liste_Schweizer_Gemeinde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瑞士这个多山内陆国,地形崎岖,几乎没有平原,却有着比中国高得多的人口密度,这个问题确实很耐人寻味。很多人提到瑞士,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巍峨的阿尔卑斯山、碧绿的湖泊和精致的钟表,总觉得这样“不适合居住”的地理环境,怎么可能承载如此密集的人口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瑞士的“可.............
  • 回答
    席瑞关于“吐槽的核心只能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冒犯,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可以冒犯男性”的言论,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要理解并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剖析,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席瑞观点的核心逻辑: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席瑞观点的核心逻辑: “吐槽”的本质是“冒犯”: 席瑞认为,吐槽并非简单.............
  • 回答
    苏南瑞丽航空在无锡的揭牌成立,无疑为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无锡未来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看来,一家航空公司的落户,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绝不仅仅是增加一个名字,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性举措,其带来的积极作用是多维度、深层次的。首先,提升城市形象与国际化水平,是航空公司落户最直.............
  • 回答
    关于陕科大双非无子刊博士李瑞梓入职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团队助理教授,且与院士共同担任论文通讯作者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界资历、人才引进、导师指导以及论文署名规范等多个层面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背景情况梳理 人物身份: 李瑞梓,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双非”院校(非985、211高.............
  • 回答
    《甲铁城的卡巴内瑞》?让我想想,那可是2016年春天最炙手可热的动画了,几乎每天打开社交媒体都能看到关于它的讨论。要评价这部作品,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画面和制作是绝对的亮点。荒木哲郎导演加上WIT STUDIO的班底,这几乎就是品质的保证。你知道,WIT STUDIO之前可是做出了《进击的巨人》.............
  • 回答
    瑞士国家银行(Swiss National Bank, SNB)作为瑞士的中央银行,其在国际制裁中的角色和行动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意义。若瑞士国家银行即将公布俄罗斯个人和法人实体的冻结资产数额,这一行动可能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深远影响: 1. 国际制裁执行的象征性与透明度 象征性作用:.............
  • 回答
    瑞士银行家协会(Swiss Bankers Association, SBA)在2023年发布的声明中表示,“瑞士银行中存放的俄客户资产近2000亿瑞郎”,这一数字确实包含了很多信息,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解读:1. 瑞士作为全球避风港和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 历史悠久且稳固的声誉: 瑞士银行以其.............
  • 回答
    瑞士,这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小国,虽然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其在世界舞台上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牛”之处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且细节之处更是令人惊叹。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讲述瑞士究竟有多“牛”:一、 经济的稳健与繁荣: 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 瑞士拥有悠久的银行业传统,以其严格的银行保密法和高.............
  • 回答
    瑞士购买的24万只口罩被德国拦截,能否要回来,这是一个涉及到国际贸易、合同法以及国家间协议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拦截口罩的根本原因。虽然你没有提供具体细节,但通常情况下,国家在特殊时期(例如疫情爆发)采取的出口管制或临时性的商品限制,往往是为了保.............
  • 回答
    瑞士某银行的那份全球财富报告一出,上海取代香港成为“全球生活成本最昂贵城市”的消息,确实让不少上海市民,尤其是那些刚来上海不久的年轻人,有点错愕,甚至觉得有点“躺枪”。那我们不妨就来掰扯掰扯,在上海生活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么“烧钱”?首先得承认,上海确实不是个省钱的城市,尤其是在几个关键的开销大户上。 .............
  • 回答
    瑞士之所以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独善其身,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其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其高超的外交手腕和对自身利益的精准把握,使其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和平绿洲”的角色。首先,悠久的传统武装中立是瑞士国防政策的基石。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瑞士便被确立为永久中立国,这.............
  • 回答
    瑞士经济发达、民主自由,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审视其在艺术史上的贡献,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与那些孕育出无数艺术巨匠的欧洲国家相比,瑞士似乎少了些举世瞩目的“艺术大师”。这并非说瑞士没有艺术传统,或者艺术家不活跃,而是这种“大师”级别的涌现数量和影响力,确实相对有限。要深入探究其中的缘由,.............
  • 回答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金融机构,开户时确实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同时也有不少潜在的好处。考虑到您希望得到详细的讲述,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瑞士信贷开户应该注意什么?在考虑在瑞士信贷开户之前,您需要仔细了解并准备好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目标客户定位与.............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瑞士和瑞典,虽然名字里都有个“瑞”,而且都属于欧洲,但它们历史上 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这俩国家,就像是“远房亲戚”的可能性都没有的那种。它们各自有着独立的发展轨迹,文化、语言、政治体制等等,都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咱们就从头给它们俩捋捋,看看它们是怎么独立成“一家”的:瑞.............
  • 回答
    “瑞士怎么这么能打?”这句问话,可能很多人在看到瑞士军队在某些场合的表现,或者在了解瑞士独特的军事制度后,会不自觉地冒出来。瑞士这片土地,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是手表、巧克力、银行和中立国的代名词,一个安逸祥和的国度。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其军事实力和国防体系时,会发现这个小国,确实有着令人刮目相看的“.............
  • 回答
    瑞士,这个被阿尔卑斯山脉拥抱的国度,总能让人联想到纯净的空气、壮丽的雪景,还有那些令人垂涎的美味。说到瑞士食品,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恐怕是那醇厚浓郁的巧克力、香气四溢的奶酪,以及那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层次的传统菜肴。巧克力:不仅仅是甜点,更是艺术品瑞士巧克力,这四个字本身就自带光环。它早已超越了单纯.............
  • 回答
    瑞士,一个让人联想到阿尔卑斯山脉巍峨雪峰、宁静湖泊如镜,以及手表滴答作响的严谨与精致的国家。但瑞士远不止这些刻板印象的堆砌,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多元且深具独特魅力的国度。地理的馈赠与挑战:瑞士坐落于欧洲心脏地带,被群山环抱,尤其是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占据了国土的很大一部分。这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
  • 回答
    瑞士的富裕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其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稳定的政治环境与中立政策的基石首先,瑞士引以为傲的 长期稳定政治环境 是其经济繁荣的根基。自1848年联邦制确立以来,瑞士极少经历剧烈的政治动荡。这种稳定性体现在: 成熟的民主制度: 瑞士实行直.............
  • 回答
    关于瑞士机械表和钻石是不是营销骗局的争论,其实由来已久,而且背后牵扯的利益、文化和情感太复杂了,远远不是一句“骗局”或“不是骗局”就能简单概括的。我们先从瑞士机械表说起。瑞士机械表:精密工艺还是智商税?支持“不是骗局”的观点,核心在于其精密的工艺和悠久的制表历史。瑞士在几个世纪以来,确实积累了无人能.............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