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瑞士机械表和钻石一样是营销骗局吗?

回答
关于瑞士机械表和钻石是不是营销骗局的争论,其实由来已久,而且背后牵扯的利益、文化和情感太复杂了,远远不是一句“骗局”或“不是骗局”就能简单概括的。

我们先从瑞士机械表说起。

瑞士机械表:精密工艺还是智商税?

支持“不是骗局”的观点,核心在于其精密的工艺和悠久的制表历史。瑞士在几个世纪以来,确实积累了无人能及的制表技术和人才。一枚好的机械表,其机芯是成百上千个微小零件组成的精密联动系统,需要极高的精度来设计、加工、组装和调校。这种复杂性,不仅仅是看时间的功能,更是一种微型工程艺术。

工艺的极致追求: 从宝石轴承到摆轮游丝,再到擒纵机构,每一个部件的打磨、抛光、倒角,甚至是装饰纹理(比如日内瓦纹、鱼鳞纹),都凝聚了工匠的心血和匠心。这些细节,虽然肉眼不一定能轻易察觉,但对于追求极致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历史与传承: 很多瑞士品牌拥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们不仅仅是生产手表,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和精神。每一次新机芯的研发,每一次复杂功能的实现(比如万年历、陀飞轮),都是在对历史的致敬和对未来的探索。
机械的魅力: 在这个数字时代,人们依然对机械的运转充满好奇和热爱。机械表的那种“活”的感觉,随着心脏的跳动而律动,自带一种生命力,这是电子表无法比拟的。它是一种对传统技术和手工的尊重。
保值与收藏价值: 一些高端的瑞士机械表,尤其是限量版或者经典款,确实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增值潜力,成为一种投资品。

然而,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是“营销骗局”呢?这背后更多的是对价格与价值的审视,以及营销策略的强大影响。

高昂的价格: 很多瑞士机械表的定价远超其实用价值。一枚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表,其报时功能可能与一块几百块的石英表没有本质区别。这种巨大的差价,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认为品牌溢价和营销费用占了很大一部分。
“高科技”的解读: 有些人认为,现代科技已经可以做得比机械机芯更精确、更稳定、更可靠、更便宜。为什么还要去追求一个需要定期保养、容易受磁、精度不如石英表的机械装置?这被看作是对“机械的浪漫化”和“对科技的抵制”。
品牌故事与文化符号: 瑞士手表品牌非常擅长通过广告、名人代言、赞助高端赛事等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打造成一种社会地位、财富、品味甚至“人生赢家”的象征。这种强大的品牌文化塑造,让手表的功能性被大大弱化,而其象征意义则被无限放大。很多人购买高价手表,并非为了其机械原理,而是为了它所代表的身份认同。
“稀缺性”的制造: 很多品牌会通过限量发行、停产经典款等方式,人为制造稀缺感,进一步推高价格和吸引力。

所以,瑞士机械表是不是骗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关注的重点。如果你看重的是其精密的机械原理、手工的艺术感、历史的传承和佩戴它所带来的精神满足,那么它并非骗局,而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工艺品或文化符号。但如果你只看重其报时功能,并且认为其价格与其“纯粹”的功能性严重不符,那么你可能会觉得其市场定价有相当一部分是营销和品牌溢价。

再来看看钻石。

钻石:永恒的承诺还是精心编织的谎言?

钻石的情况,在很多方面比手表更加复杂,而且“营销骗局”的指控也更加普遍和有力。

支持“不是骗局”或“有其价值”的观点,主要围绕以下几点:

稀缺性与开采难度: 钻石确实是一种相对稀有的天然宝石,其形成需要极高的地质条件和漫长的时间。开采过程也极其困难和昂贵,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投入。
物理特性: 钻石是已知最坚硬的天然物质,具有极高的折射率和色散度,这使得它在光线下呈现出耀眼的光芒和火彩,具有独特的视觉美学。
传统与文化意义: 钻石在现代西方文化中,尤其是在婚姻和爱情的象征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语,可以说是营销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它将钻石与爱情的永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工业用途: 钻石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切割、研磨、钻孔等,其硬度使其在这些领域不可替代。

然而,让人觉得钻石是“营销骗局”的理由,则更加充分和令人信服:

De Beers 的垄断与市场操控: 这是最核心的指控。在20世纪初,De Beers 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的钻石供应。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营销策略,De Beers 成功地将钻石与爱情、婚姻、财富和地位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制造稀缺: 尽管De Beers拥有巨大的钻石储备,但他们通过控制供应量,人为地制造了钻石的稀缺性,从而推高了价格。他们会将大量钻石锁在金库里,只按照市场需求一点点放出。
“钻石是爱情的象征”: 在此之前,戒指上镶嵌宝石更常见,但并没有“钻石是唯一象征永恒爱情的宝石”这种说法。De Beers 通过广告、电影植入、甚至聘请公关公司去影响社会舆论,将钻石塑造成求婚和婚姻的必需品。从“A Diamond is Forever”到鼓励男性在订婚时至少花费两个月工资购买钻石,这些都是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
标准化的“4C”: 钻石的价值被标准化为“4C”(克拉重量 Carat、净度 Clarity、颜色 Color、切工 Cut)。这使得消费者可以“理性”地评估钻石,但同时也为定价和销售提供了标准化的依据,进一步巩固了市场。
远超其内在价值的价格: 即使撇开营销不谈,单就钻石作为一种矿物而言,其市场价格也与其自然属性并不完全匹配。开采成本、加工成本、以及最重要的——品牌溢价和市场炒作,都极大地抬高了钻石的价格。
二手市场价值的崩塌: 很多人购买钻石作为投资或保值手段,但事实证明,二手钻石的市场价格往往远低于购买时的价格,甚至会大幅下跌。这与人们期望的“恒久远”形成了鲜明对比。
实验室培育钻石的出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验室培育钻石(Labgrown diamonds)在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光学特性上与天然钻石几乎没有区别,但价格却低得多。这直接挑战了天然钻石的“稀缺性”和“独特性”的价值基础,也让人们更加质疑天然钻石市场被过度营销和价格操纵的事实。

所以,钻石是不是营销骗局?

从某种意义上说,钻石市场,尤其是高品质、珠宝级的消费级钻石市场,确实是建立在强大的营销和品牌塑造之上的。 De Beers 公司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成功地将一种相对稀有的矿物,包装成了一种普世的爱情象征和身份标志,并从中获得了巨额利润。

如果你购买钻石是为了其工业价值,那它不是骗局,它是一种有实际用途的硬质材料。
如果你购买钻石是为了其稀有性和自然美,那它有一定价值,但其市场价格远超其本身的“自然价值”。
如果你购买钻石是出于爱情的象征意义,那么你购买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这种价值是“营销”和“情感连接”共同赋予的,它是否“骗局”,取决于你如何定义“价值”以及你是否接受了这种营销传递的理念。

总结一下:

瑞士机械表和钻石,都不完全是简单的“营销骗局”。它们都拥有真实的工艺、历史、物理特性或文化象征。

瑞士机械表更多是在工艺、传承、情感和品牌故事上附加了高价值,让消费者为“极致的机械之美”、“品牌的荣耀”和“品味的体现”买单。
钻石则是在稀缺性(部分人为制造)、美学(光彩火彩)和强大的文化情感连接(爱情象征)上,通过精密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实现了其天价。

将它们简单地贴上“骗局”的标签,可能过于绝对,因为它们确实能给一部分人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满足感。但同样,忽视它们背后强大的营销力量和被放大的“价值”部分,也是不客观的。

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被高度营销和品牌化的奢侈品/工艺品”,其价值构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其背后传递的文化、情感、身份认同以及品牌赋予的“光环”,而不是单纯的实用功能。如果你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你的购买行为是基于对这些附加价值的认同,那么它们就不是骗局,而是一种满足了你特定需求的消费。反之,如果你是单纯被营销话语所裹挟,并且对价格与其“纯粹”价值的差异感到不满,那么你自然会觉得它们是一种“骗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世界的个人/家庭可支配财富,是存在一个明显的断档的。

从零开始,一直到好比说 “年薪百万” 或 “资产小几千万”,基本上是连续变化的,不存在明显的断档。(非富豪)

之后开始出现明显的断档,主要表现为 “年薪” 概念的消失,以及 “资产” 门槛直接跃升至最低也有 “大几亿” 的水平。(富豪)


所谓 “营销骗局” 或 “智商税” 的定义标准,并非是看某件商品的狭义 “性能”,相比其价格,是否过低,

而是要看,

这件商品,非富豪人群中的相对富裕者,是否努努力攒攒钱硬撑一下,也买得起。


如果买得起,甚至这商品本就以非富豪人群为主要的营销对象,那么相对而言,该商品的所谓 “营销骗局” 或 “智商税” 的属性会更高。

如果再怎么努努劲儿也买不起,那不论其狭义 “性价比” 多低,也都谈不上什么智商税。


以此为标准,钻石产业确实更像是个营销骗局没错,因为是个人就都想着要购买,且该产业的主要营销对象,本就是人民大众。

机械手表的话,主要还是看具体的牌子和价位。或者更准确地说,看典型购买者群体更像是前者还是后者。

如果是说汽车的话,BBA的性能车,甚至扩展到P家的全系列,虽然非富豪确实也能买得起,但因为价格确实对应着狭义 “性能” 的明显提升(虽然价格边际性能必然下降),也很难称得上是智商税。(虽然会被对性能不敏感的人看作是智商税)

各款非富豪完全不敢想的超跑(以马牛为门槛),也自然不能说是智商税。说不定人家车的折扣能抵公司税呢。

但类似Ghibli这种存在,就自己悟吧。


思考题:女性的高档鞋箱包,是什么属性的?


最后,如果 “你” 客观上是个非富豪,主观上不希望自己被收太多智商税,且/或主观上希望自己有更大的可能能成为一个富人,建议可以尝试一个非常简单的思维方法论:

当一件商品,让你产生了 “很贵” 的感受,同时你有购买欲,那么你只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这个消费行为,天知地知我自己知,再也没有别人能看到听到知道,我是否依然很想去消费。如果依然很想,那么就可以更倾向去完成此消费,毕竟这本就意味着,该商品确实能给你这个个体带来更高的狭义 “效用”。如果欲望大减,那么就可以考虑去压抑该消费冲动了。

注一,以上的 “很贵” 和 “不值” 并不完全等同。“很贵” 是相对你的收入和资产而言的,而 “不值” 是相对你对其的公允价格的判断而言的。我们会用 “很贵” 来形容一张100元的地铁票,但其本质并不是支付不起,而是 “不值”。上海核心区的一套新房,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 “很贵”,但这并不等同于 “不值”。“很贵” 的东西可以 “值得”也可以“不值”,但 “不值” 的东西并不必然对你来说 “很贵”。

注二,以上并非是要彻底否认炫耀性消费的正当性。其作为人类无法泯灭的本性之一,是天然无所谓是否正当的。对此,我给出的限制是很明确的:你追求少被营销,你追求更大的成为富人的可能性,那么你才需要去考虑尝试这套思维方法论。如果你对这两点并无追求,那么自然也就无所谓了。

注三,本文没有任何明言暗示富人群体是因为更 “聪明”、“精明” 或 “理性”,才更不容易被营销,被收智商税的意思。相比人民群众的平均水平,各国富人群体的认知水平,必然要高不少。但同时,各国的富人群体,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 哪怕是在发达国家,平均认知水平并称不上顶级。或者更准确地说,极高的认知水平,并非一个人很富有的必要条件,显然也不充分。我国富人的主要归因是出身、运气、品性和节操,其次才是其余的个人后天素养积累。说富人无所谓被营销/智商税,纯是因为,单价最贵的消费品,再怎么收税,相对他们的总财富也无所谓了。而单价更贵上去,通常也就有他们公司决策和财务体系介入,以提供外部的高认知支撑了。富人的智商税,自有收的办法,只不过通常都是围绕 “投资” 而不是 “消费” 展开的,故与此话题无关。事实上,因为不少富人的盲目过度自信(将他因归于自身素养,再将自身素养脑补至所有领域),在特定范畴下,一些富人的税,反而更容易收。此乃另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