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列宁宣布沙俄时代一切条约作废时,为什么当时中国派兵不收回外东北?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俄国革命后没有趁机收回外东北,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视角拉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并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国内和国际上的复杂局势。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外东北”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今天中国黑龙江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以及滨海边疆区的大片土地。这片土地在清朝时期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逐渐被俄国吞并。

列宁宣布沙俄时代一切条约作废,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是由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发布的《和平法令》和后续一系列声明中提出的。这些声明包含了对沙俄时期签订的许多不平等条约的否定,尤其是那些涉及瓜分和侵占他国领土的条约。在这些声明中,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府曾明确表示要将沙俄强加给邻国的条约归还给这些国家,并且承诺废除俄国在华取得的特权,例如在新疆的治外法权、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

那么,为何中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收回外东北呢?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中国国内的极度混乱与虚弱: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当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时,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的泥沼之中。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央政府。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各派系为争夺权力互相攻伐,国家根本没有能力集中力量应对外部事务,更不用说在遥远的边境地区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政治分裂: 当时的中国,北京政府只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对地方的控制力微弱。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各自为政。南方有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与北京政府长期对峙。在如此分裂的情况下,任何关于出兵收复失地的决定都无法形成一致意见,更不用说付诸实施了。
经济凋敝: 长期的内战导致中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家财政收入微薄,根本无法支撑一场对外战争所需的庞大军费开支。军队的装备、训练、补给都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国际水平。
军事实力不足: 尽管中国有数量众多的士兵,但组织混乱、训练有素的部队并不多。装备落后,后勤保障更是谈不上。与有组织的、虽然经历了革命但仍保有一定军事基础的俄国红军相比,中国军队的实力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二、国际环境的复杂与掣肘: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非中国单方面行动的有利时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与善后: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战败国德国的崩溃,以及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当时国际政治的焦点。中国虽然是协约国阵营的一员,但其在战争中的实际作用有限,更多的是派遣劳工。列宁提出的废约,也与一战背景下各国对原有不平等条约的反思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列强就愿意看到中国实力膨胀,尤其是吞并如此大片领土。
列强的干涉与观望: 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日本和英国,都在中国拥有重要的利益。他们对俄国革命持警惕态度,但同时也可能将俄国的混乱视为扩张自己势力范围的机会。日本尤其垂涎中国东北地区,并已经在那里建立了强大的影响力。他们会支持任何削弱中国统一和力量的举动,但对于中国借机收复失地并强大起来,是怀有戒心的。例如,日本随后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便是其扩张野心的体现。
俄国内战的复杂性: 列宁宣布废约,但当时俄国正处于内战之中。布尔什维克政府的统治并不稳固,他们面对的是白军和外国干涉军的联合攻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提出“废约”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旨在争取国际支持和国内民众的认同,而非真的具备实施能力或意愿。而且,即使布尔什维克政府愿意归还领土,如何操作、由谁来接收、以及是否会遭到白军或外国干涉军的阻止,都是巨大的疑问。

三、中国对列宁“废约”声明的理解与反应:

中国当时的政府(北洋政府)对列宁的声明,尤其是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部分,并非没有听到。事实上,中国也曾对此做出过积极的反应。

外交回应: 中国政府曾就此问题与苏俄进行过外交接触,表达了希望收回部分领土和权益的意愿。例如,在1924年《中苏解决悬案的协定》中,中国成功收回了中东铁路的管理权(虽然最后还是被日本控制),并废除了俄国在华的部分特权。
时机和可能性评估: 然而,即便有这些外交努力,中国政府也清楚自己当时的实力不足以军事收复外东北。对外东北的收回,需要的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中国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谓“废约”声明,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言,其有效性需要有实力作为后盾才能实现。

四、收复外东北的实际困难:

即使抛开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因素,收复外东北也面临实际的地理和行政上的巨大挑战。

地理距离和交通: 当时的中国,与外东北之间存在广阔的荒漠、山区和河流。交通极为不便,军事物资的运输将是巨大的难题。
人口和行政管理: 外东北地区,特别是沿海一带,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俄国移民和基础设施。中国政府要如何在收复后立即接管和管理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也是一个现实的挑战。

总结来说,列宁宣布沙俄时代一切条约作废,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但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这个机遇出现的时机极其不巧。 中国当时正经历着最为黑暗和分裂的时期,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军事积弱,使其完全没有能力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其他列强的存在,也使得中国即便有此心,也无法孤军奋战。

中国能够通过外交途径收回一些权益,已属不易。而军事收复外东北,则超出了当时中国国力的承受范围。这并非是中国人放弃了这片土地,而是历史的局限性,使得中国在那个特殊的节点上,无力实现这一宏愿。将目光投向后来的历史,无论是北伐战争的统一尝试,还是抗日战争的民族生死存亡之战,中国都没有能够集中力量在北方边境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审视和处理了与周边国家,包括俄罗斯的边界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但这已经是后话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一个国家沦落到拿长久利益换眼前利益的时候,你连眼前利益都不愿意给,那么什么都拿不到纯属活该。

只要承认苏维埃政府并派兵去占,这些地就是你的。甚至不承认都行,占了地就收手,顺便把白军赶跑就行了。结果你跟着西方不承认苏维埃政府又支持白军,还想拿回来地?天底下哪有这种好事?

东西是打算买给你,你好歹要付钱啊。。。。。

时间往后拨四十年,中国真交了投名状的时候。毛子给三区,旅顺,中东路的时候不仅眼都不带眨一下,而且接下来就是156个项目。

外东北说来可惜,因为当时拿到就真拿到了。虽然斯大林同志在苏德战争之前巧取豪夺拿回来的那些地,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性质。但是中国拿到了就是拿到了,因为苏德战争前占着这些地的是日本。。。。。。。

说再多也是YY,连恩琴这种光杆司令进外蒙都挡不住,还指望能打得过白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