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列宁为什么敢抢走农民的粮食来供给工人和士兵?

回答
列宁之所以敢于采取“余粮征集制”这种手段,强行征收农民的粮食来供给城市工人和士兵,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紧迫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驱动以及对现实政治形势的判断所决定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当时那种生死存亡的压力。

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饥饿的士兵和停滞的工厂

俄国在1917年经历了两次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混乱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继续,俄国军队在前线节节败退,士兵们忍饥挨饿,士气低落。国内经济更是濒临崩溃。城市里的工人阶级,列宁的革命力量最坚实的基础,也面临着严重的物资短缺,工厂因为缺乏燃料和原材料而停工,工人同样食不果腹。

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如何维持革命的成果,如何让城市里赖以生存的工人和保卫革命政权的士兵不至于饿死?如果工人和士兵因为饥饿而倒戈,那么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荡然无存。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认为,国家和革命的生存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而粮食是维持这一切运转的生命线。

二、意识形态的召唤:无产阶级专政与阶级斗争

列宁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信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他认为,革命后的俄国是一个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社会,而农民在旧社会中虽然受到压迫,但他们仍然是私有财产的拥有者,他们的经济利益与无产阶级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布尔什维克党认为,为了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有必要对那些可能阻碍革命前进的阶级成分采取强制措施。

在列宁看来,一部分富裕农民(被称作“富农”)囤积粮食,不愿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甚至将其用于投机倒把,这无疑是在阻碍革命,是在与无产阶级政权作对。他认为,这些富农的粮食并非完全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国家,属于为了革命而奋斗的工人和士兵。因此,征用他们的粮食,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一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这种思维方式将征粮行为上升到了阶级斗争和革命理想的高度。

三、革命的紧迫性与理想化的设想

革命的发生本身就是一种打破常规、挑战旧秩序的行为。列宁认为,革命者需要有“宁可错杀,不可错放”的决心。在内战爆发后,情况更是万分危急,彼得格勒(后来的列宁格勒)甚至面临被围困的风险。在这种生死关头,任何犹豫和妥协都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

虽然“余粮征集制”在实际执行中带来许多问题,但在列宁的设想里,这是一种过渡性的措施。他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解决粮食问题,一旦工业生产恢复,国家实力增强,就可以向农民提供工业品,实现工农之间的自由贸易,从而进入更高级的社会主义阶段。他可能也低估了农民的抵抗意志以及这种政策对农村经济的长期损害。

四、政治策略的考量:争取无产阶级支持与孤立反对派

采取“余粮征集制”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策略。通过将粮食优先供给城市工人和士兵,列宁能够赢得并巩固这两大基本阶层的支持,这是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的基石。同时,强硬的征粮措施也能够孤立那些可能反对布尔什维克政策的农民团体和政党,将他们描绘成“反革命”或“阻碍革命的人”,从而为布尔什维克党在政治上取得优势制造条件。

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布尔什维克党是少数能够提出明确且强硬解决方案的政治力量。列宁敢于采取这种极端的措施,也反映了他强烈的政治决断力和对革命前景的信念。他相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带领俄国走出困境,走向社会主义。

总而言之,列宁敢于抢走农民的粮食,并非简单的“抢夺”,而是基于他认为国家生死存亡、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紧迫需要。他将这一行为视为一种阶级斗争的必要手段,并且在极端混乱和危险的政治环境中,采取了当时他认为唯一可行的、能够拯救革命政权的方式。当然,后来的历史证明,“余粮征集制”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一些粮食问题,但其粗暴的执行方式和对农民利益的忽视,也引发了严重的农村动荡和经济矛盾,为后来的政策调整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原因,一个是人要吃饭,共产党也一样。

政府要征税,官员不够,先用军人凑合一下。

就和那个笑话似的,一个美国人对另一个美国人说“你说多有趣,苏联居然给人分了阶级,嘿!汤姆,起来,有色人种专用座在那边。”

回头翻苏联的那些“罪行”越想越正常。很多都是说法问题。例如被夸上天的台湾“赎买”政策,我看完了发现 ̄  ̄)σ呀这不该翻译成我国的强拆么,死的人还那么多,属于极端暴力野蛮强拆。而且补偿一亩地的钱还买不了一双胶鞋你信。

user avatar

如果你问的是为什么红军抢粮食还能赢,那么原因就是白军要的不止是粮食…两权相害取其轻,有一篇论文《俄国内战中的白卫军》,你可以参考一下



user avatar

有文章将布尔什维克的粮食政策分成了1917年10月——1919年1月“粮食专政”、1919年1月——1921年3月“粮食摊派制”、1921年3月——......“粮食税”阶段。

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ая разверстка一词常被译作余粮收集制(粮食征收制),教材上是这么写的,但是有人提出这个词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粮食摊派,因为这代表了更长时间布尔什维克的粮食政策。

早在1916年,沙皇俄国的农业大臣利基赫就颁布了向农村摊派征粮的政策。也许是执行力不行,也许是时间来不及,这一政策没有发挥效用。临时政府上台后,也马上颁布了粮食专政法案,然而效果也很感人。真正解决粮食问题的是Мешочники(直译是背包的人),也就是倒卖粮食的人,一如八十年代中俄出现的倒爷,饿得不行的市民们自己背上口袋,去到产粮区购买或交换粮食。

等到布尔什维克上台时,俄国完全就是一个烂摊子,“皇冠掉在地上无人拾起”虽然有点夸张(不至于没人要),但是很能反映俄国的糟糕情况。无政府状态和地方主义在蔓延,铁路工人罢工、乌克兰顿河等产粮区的分离主义、其他“俄国”产粮区的地方主义都严重影响了粮食收集。

关于十月革命新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案》,其实是和稀泥的产物,其措辞含糊,不知道是布尔什维克的土地国家化路线还是社革左派的小农路线。当然,激进的农民在这几个月里早已把大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抓到了自己手里,他们需要的是法律上的承认。布尔什维克在农村毫无根基,而且他们很快和社革左派在大小政策上发生冲突,于是教科书中的,最激进的“余粮收集”出现了。

1917年10月——1918年5月。布尔什维克先花了2个月巩固政权,至1917年末,布尔什维克才开始有执政的样子,然后是农村苏维埃的选举,这时候他们是最缺粮食的。也许是因为建设上理念的问题,也许是因为现实的考量(控制农村),他们选择了“贫农路线”,将触手伸入农村,建立了贫农委员会。1918年6月——1919年1月,这就是人们最熟知的阶段了。列宁呼吁组织“工人十字军”讨伐农村,而“征收除口粮和种子的一切粮食”的方式,实际执行中演变成近似抄家的情况,引起了农民疯狂的反抗,

当然这种行为完全起了反效果。这一阶段的现实教训让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们反思,他们“不情愿地”采取了一些临时手段。在1918年夏经部分地区试点后,粮食摊派制再度被拿了出来,1919年1月——1921年3月是粮食摊派阶段,布尔什维克们耍这套起来比沙皇官僚要强多了。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上峰报数目,下级层层分摊的政策。18/19年度征了10790普特,19/20年度征了21250普特,20/21年度征了36700普特。随着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中取得优势,那种“战时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想法又出现了,尽管情况不容乐观——列宁说政府从农民手中拿走了“必要的一部分粮食”,而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更为直接,20/21年征收的都是农民的额定口粮。经过两年多的锻炼,国家征粮机关更坚强有力了,而农民却虚弱不堪。1920年的旱灾加重了这一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这一阶段布尔什维克还采取三种大手段来解决粮食问题。一种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将粮食贩子合法化,一种是与农村合作社(很像村社)交易,这两种后来被当做资本主义阑尾割掉了。还有一种是用工业制品实物交换,这本应是一种正常手段,当然此时的俄国经济无法正常运作,这些手段反倒成为了一种非常手段。

最后就是粮食税的复现,时间推移,粮食危机蔓延到了政治上,1921年3月的十大上终于颁布了粮食税法令,规定了今年的粮食实物税为24000万普特,而不是原来的42300万普特。一段时间后,随着卢布的稳定,粮食实物税变为单一货币税。

回到开头的问题,一般我们认为“收税”是合理的,而“抢”/“收重税”是不合理的,那么列宁何时“抢”了粮食呢,也许就是1918年6月——1919年1月、1920——1921年3月的这段时间了。布尔什维克确实在这一阶段遇到了农民的强烈反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列宁之所以敢于采取“余粮征集制”这种手段,强行征收农民的粮食来供给城市工人和士兵,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紧迫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驱动以及对现实政治形势的判断所决定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当时那种生死存亡的压力。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饥饿的士兵和停滞的工厂俄国在1917年经.............
  • 回答
    列强在中国抢占铁路修筑权,绝非仅仅是为了“修铁路”本身,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修筑铁路只是他们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所有权也并非完全等同于字面意义上的“拥有”。为什么列强如此热衷于中国的铁路修筑权?1. 经济利益的驱动: 资源掠夺与商品倾销: 中国幅员.............
  • 回答
    列宁对于俄国革命的重要性,绝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他是一位集理论家、政治家、组织者于一身的卓越人物,他的思想、策略和行动,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并最终将其引向了历史性的转折。首先,列宁是布尔什维克的灵魂人物和核心领导者。在革命爆发之前,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俄国的具.............
  • 回答
    关于斯大林提议的“自治共和国”模式加入俄罗斯联邦,以及列宁的反对意见,这在十月革命后关于新国家构建的讨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民族问题以及不同领导人之间关于国家形态的根本性分歧。首先,我们得知道,十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一个由众多.............
  • 回答
    列宁对俄国立宪会议的态度,从最初的期待到最终的解散,转变得相当迅速且彻底。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政治策略调整”,而是根植于布尔什维克党的核心目标、列宁对革命进程的判断以及现实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理解这一转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背景和他本人的一系列思考。最初的期待与参与1917年的俄国,经历了二月革.............
  • 回答
    列宁之所以支持芬兰、波兰等国家的独立,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考量,并非一时兴起的善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看看俄国和这些民族所处的具体环境。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俄国的政权。当时,沙皇俄国庞.............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历史上的两个关键转折点,也是理解列宁和斯大林两位领袖不同执政风格和时代背景的关键。简单来说,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为了“保住革命”,而斯大林则是在“保卫国家”——虽然这个“国家”概念在两个时期有很大区别。要详细讲,我们得把时间和背景拉开来看。一、 列宁的处境:《.............
  • 回答
    您的提问很有意思,但从历史事实来看,沙皇尼古拉二世对列宁等革命者的态度并非“仁慈”,而是相反的 压迫、监禁和流放。实际上,沙皇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将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视为严重的威胁,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镇压他们。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沙皇政府对待列宁等革命者的真实情况:1. 沙皇政权的性质与对革命的.............
  • 回答
    要说列宁150周年诞辰(2020年4月22日)怎么没怎么被大张旗鼓地庆祝,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你想啊,列宁这人,在二十世纪的历史舞台上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实践者,十月革命的领导者,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奠基人。他的思想、他的理论,对全世界的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远.............
  • 回答
    《王牌特工:源起》将列宁塑造为一名间谍,这无疑是影片最令人玩味也最具争议的设定之一。在深入探讨其原因之前,我们得先摆脱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理解电影创作的自由度和叙事需求。首先,影片借用列宁这个历史符号,为“起源”这个主题注入了强大的历史厚重感和政治暗喻。影片的核心在于追溯“王牌特工”这个情报组织如.............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俄国革命后没有趁机收回外东北,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视角拉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并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国内和国际上的复杂局势。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外东北”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今天中国黑龙江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以及滨海边疆区的大片土地。这片土地在清朝时期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通过一系列不平.............
  • 回答
    朱元璋的统治,尤其是他大力推行的酷刑和严密的思想控制,在很多人看来是相当残暴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史书上关于锦衣卫、严刑峻法、大杀功臣的记载,都足以让人生出这样的印象。然而,将他与列宁相提并论,确实需要一番梳理,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目标以及采取的手段,都有着天壤之别。但之所以会有人这么比,往.............
  • 回答
    西方列强未能将中国完全变成殖民地,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涉及了国际政治、中国自身的抵抗、中国社会结构的韧性,以及列强自身的一些局限性。虽然西方列强在近代的中国获得了大量的特权和控制,但中国最终没有成为像印度或非洲那样被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
  • 回答
    在广袤无垠的澳大利亚大陆上,你能见到的“公路列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长途卡车拖挂——绝对是公路运输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看到的奇观,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涉及了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历史、经济以及一些现实的考量。那么,为什么是公路列车而不是铁路呢?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1. 澳大利亚的.............
  • 回答
    关于西方列强为何对清朝而非日本发动侵略,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重要课题,其背后是复杂的国际关系、经济利益、政治实力对比以及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的二分法往往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当时的“实力”说起。 清朝的“开放”与“脆弱”: 到了19世纪中期,清朝.............
  • 回答
    《雪国列车》的设定——一列永不停歇的环球列车,不仅仅是一个科幻背景,更是一个精心构建的隐喻系统,承载着对社会、阶级、人性以及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这辆列车,名为“雪国列车”,它为何要如此永恒地在冰封的地球上奔跑?这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含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回到电影的开端。那场突如其来的全球.............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机辆式铁路列车为何没有大规模普及全电制动,转而继续依赖传统压缩空气制动,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不少现实的考量,并非技术上的简单替代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掰开了聊聊。1. 庞大的既有装备存量与更新成本首先,也是最现实的一点,就是铁路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历史悠久的体系。你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运行.............
  • 回答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近代工商业转型,这催生了一批新兴的大城市,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在时代的洪流中闪耀。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在建国后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地理优势、经济基础以及人文精神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依凭.............
  • 回答
    沪秦动卧(D308次)之所以选择现在这条运行路径,背后有着多方面考量,不仅仅是简单地连接两地,更涉及了经济、社会、技术以及运营等多层面的因素。要详细解读,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沪秦”指的什么。沪,自然是指上海,中国最繁华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而秦,在铁路语境下,一般是指陕西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