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列强为什么没能将中国变成殖民地?

回答
西方列强未能将中国完全变成殖民地,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涉及了国际政治、中国自身的抵抗、中国社会结构的韧性,以及列强自身的一些局限性。虽然西方列强在近代的中国获得了大量的特权和控制,但中国最终没有成为像印度或非洲那样被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地理规模

人口基数与管理难度: 19世纪的中国拥有数亿人口,这远远超过了当时西方列强的任何殖民地。要直接管理如此庞大的人口,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管理成本和难度极高。西方列强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其殖民体系的运作模式难以应对如此规模的挑战。
地理幅员辽阔: 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多样。要完全控制和有效地“消化”整个中国,对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派遣足够的军队和行政人员来统治如此大的区域,会造成巨大的后勤压力和兵力分散。

2. 中国自身的抵抗力量和文化韧性

强大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 尽管清朝已经腐朽,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依然非常强烈。中国人普遍将自己视为“天朝上国”的子民,对外来文明存在一定的优越感和抵触心理。这种文化韧性使得直接殖民化面临巨大的社会阻力。
有组织的抵抗: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抵制外国侵略的斗争,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以及后来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虽然这些运动在军事上最终失败,但它们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给西方列强制造了巨大的麻烦,也增加了直接统治的成本和风险。
地方势力的存在: 清朝虽然中央权力衰弱,但地方军阀、士绅和官僚体系依然存在。他们构成了地方治理的现实力量,使得西方列强难以绕过或直接取代。例如,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他们掌握了军权和地方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清朝和外国势力之间的缓冲或博弈方。
精英阶层的抵触: 尽管部分中国精英在学习西方技术,但许多传统士大夫和官僚对被外国统治持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的主权丧失,并设法在内部寻找出路,例如洋务运动等。

3. 西方列强之间的制衡与“利益均沾”

列强间的竞争与不信任: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在瓜分中国的问题上存在激烈的竞争。如果一个国家试图将中国完全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必然会引起其他列强的警惕和反对,甚至可能引发战争。例如,当法国想要占领中国南部的一部分时,英国就会担心自己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
“门户开放”政策: 为了避免直接冲突,同时又能在中国分享利益,西方列强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即“门户开放”政策。这意味着所有国家都应该在中国享有平等的贸易权利和经济机会。这种政策的出现,实际上是列强在无法完全瓜分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内部冲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它允许列强在中国范围内各自划分势力范围,但并不进行直接的领土占领和政治统治。
管理殖民地的成本和风险: 对于西方列强来说,管理一个庞大而充满反抗情绪的中国,其成本和风险远大于其潜在的收益。直接殖民化意味着需要投入巨额的军事力量来镇压反抗,建立庞大的行政体系来管理社会,这可能会拖垮殖民国家的经济,并引发国内的不满。相比之下,通过非直接控制的方式获取经济利益更为划算和风险可控。

4. 中国的政治结构和国家概念

并非典型的“失败国家”: 尽管清朝腐败无能,但它仍然是一个名义上的主权国家,拥有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它不像非洲一些地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时,其本土国家已经瓦解或不存在。列强要殖民中国,需要一个明确的“对象”进行推翻或取代,而清朝的存在,使得直接吞并的合法性(在当时国际法框架下)和操作性都更复杂。
中国自身的现代化尝试: 尽管受到外部压力,中国内部也一直在进行改革和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现代化努力,虽然曲折,但都在削弱列强侵略的合法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认同。

5. 列强的有限能力和战略选择

有限的军事和行政资源: 即便西方列强国力强大,但它们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全球范围内都在进行殖民扩张。将所有力量集中在中国,会削弱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殖民活动,并可能与其他欧洲强国产生更直接的冲突。
殖民模式的选择: 西方列强在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殖民模式。在人口较少、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的地区,直接殖民(例如对非洲的统治)更为可行。而在像中国这样人口稠密、社会结构复杂的地区,通过不平等条约、租界、贸易特权、经济渗透等方式进行间接控制,实际上能够更有效地榨取财富,同时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这种“半殖民地”的状态,对于列强来说是一种更经济高效的选择。

总结

总而言之,西方列强未能将中国变成直接的殖民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庞大的人口和地理规模使得直接统治难以实现;中国人民和文化所展现出的强大抵抗力和韧性,增加了殖民的成本和风险;西方列强之间的制衡和“利益均沾”的策略,避免了任何一国独占的野心;而中国自身的政治结构和现代化尝试,也为抵御完全殖民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最终,西方列强选择了一种更灵活、成本更低、收益更稳定的“半殖民地”模式,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控制权,但避免了直接统治的沉重负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历史上的大帝国,没有一个像中国中央政府一样控制着如此广大的中央直属领地和人口,这源自秦朝开创的大一统之业,是古代中国领先世界两千年的重要原因。

没有书同文,我们相互之间无法快速交流。没有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人员和物资也无法高速流动。更为重要的是,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带来的统一的制度和意识,成为联结中国广大版图的最强韧的纽带,无论朝代兴亡,内乱频生,即使是被外来者征服,也无法改变中国的制度。弗朗西斯·福山认为这是一种现代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不仅经受住了汉朝初期贵族复辟的考验,并在实际上定义了中国文明。

汉朝延续了秦朝的国家制度,中国开始走上世界之巅,形成了中国主体人群的身份认同。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家思想也通过国家制度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政府对百姓负有责任,这是问责制在中国的由来。福山认为这只是一种道德约束,我认为在古代中国礼法和法律是同等地位,且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有事找政府仍然是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的首选途径。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40多年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正确的国策,中国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巨大,利益藩篱交织,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是无法推进改革的。我们吸取了前苏联的经验,避免了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公开性”导致的城市知识分子与政府的对抗引发的政治衰朽。高考和公务员考试能够部分适应城乡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诉求,在最大程度上呼应了他们对于现代性中公平、平等概念的追求。数千万人口的脱贫,其中投入海量人力物力的调配与协调,这不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民本思想的落实,同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居中筹划。

user avatar

有能力的没想法,有想法的没能力。

英国吞印度用了上百年,还必须允诺若干自治土邦存在。英国维持这些庞大殖民地已经心力憔悴,还要与法德俄美这些国家博弈,基本上已经无力吞并中国。对英国来说只需要控制几个据点,再扶持听话的政府,维持列强均势就心满意足。

法国属于有点想法实力不行,连带清都打不过。美国等有了想法也晚了,只能搞解放全人类这一手。荷兰意大利就不用说了,德国离得太远,心有余而力不足。

真正有想法也有实力的是俄国日本,从中国损失的领土和藩属国来看也是日俄获利最多。

但也是命数,这两个国家利益焦点恰好都集中在东北,内耗了一把,形成的均势勉强维持住东北领土。

新疆没能利用好英俄大博弈,属于真正靠实力夺回来的。

外蒙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没了就是没了。

中国一个优势在于体量太大,一个优势在于离西方太远。等到西方完成工业革命有能力跨洋到达照顾到中国的时候,正好都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且正好崛起了不少新帝国,老帝国吃不下,新帝国又想吃,使得新老帝国在中国博弈过程中形成了力量均势。

user avatar

统治成本太高了

不如变成半殖民地。

比如,美国为什么不吞并墨西哥?

众所周知,墨西哥人最恨美国,因为美国吞并了一半墨西哥,更恨美国不把剩下一半也吞并。

为何美国现在不吞并墨西哥?因为统治成本太高。反正墨西哥也是事实上的经济殖民地。

user avatar

大清是被大英从帝国主义按成半殖民地的。。。

没变成殖民地是因为按不动了,弹簧压不下去了,后面弹簧蚌埠住了,还把大英弹伤了。

user avatar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意思,其实就是“公共殖民地”,同时还要受着“封建”和“割据”的苦。

从《时局图》到《猛回头》,都在描述这种当时的现实。

人力物力的资源掠夺、治外法权、以及后期的产品倾销和资本入侵,殖民地的待遇,从清末到民国,中国当时是一个也没躲过,“几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在乾隆嘉庆时期,中国虽然落后,但总体实力还是有的,而且大清的庞大体量迷惑性极强,英国在决定发动鸦片战争时也只是多数通过,而不是全员支持,到二鸦时实际也是英法俄美四个齐上才动的手。

大清的虚弱,在甲午后才真的被破了相,此前还勉强维持着大国的排场。

在蒸汽动力和现代医学在西方列强国也尚未真正普及的十九世纪末以前,大部分西方列强对华也是鞭长莫及的,力量投送不了这么远,甚至不少从欧洲殖民海外的士兵都是病死的,而不是战死的。

且列强之间也是有档次的,一些列强其实都很穷,像奥匈和意大利,他们不是不想殖民扩张,而是“穷”“缺经费”,甚至像样的海外领地都维持不了。

有实力继续扩张的英法当时还在消化已获得的殖民地,德美尚未完全崛起,日俄倒是馋中国的身子,但实力相对前四者而言还是不济(虽然他们带来的实际损失是最大的),且目标的势力范围还存在冲突,其他西方列强彼此间也有内耗。

而争取到逆天改命机会的答案,就在瓦德西的那段话里了:“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中国人自身的强弱和进步与否,才是决定中国强弱和命运的根本。

user avatar

带英曾对西方各国的殖民经验进行过细致的总结梳理,然后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从性价比上来说,最好的殖民地其实是半殖民地,其次是别人的殖民地。

因为这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用付出统治成本。

这也是西班牙逐渐拉胯,而带英如日中天时,依然没有对西班牙南美殖民地下手的重要原因。

对印度的殖民总体上也秉持着类似的思路,对于易于征服的区域进行直接管理,将友好土邦纳入保护国进行经济殖民,对敌对土邦进行极限施压。

说实话,带英的殖民手段花样百出,突出一个四两拨千斤,堪称殖民者楷模。可惜,国内舆论看到殖民这个词汇就是一顿口诛笔伐,很少有人会去认真的研究带英殖民史。

以一鸦时期为例,此时带英已经据有印度,倾整个帝国的实力,以印度为后勤基地进行兵力投送,征服满清其实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性价比为零。

真这么干了,带英恐怕会赔个底掉,以当时的生产力而言,投送足够征服整个中国的军事力量,所消耗的资源堪称天文数字。

与其如此,不如用少量兵力进行一次旨在打开中国大门的战争,把对华贸易的蛋糕做的更大,它不香吗?

毕竟征服是需要成本的,统治也是需要成本的,即便彻底征服中国,要多少年才能收回成本?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的百姓无比伟大。

甲午之后,西方已经做好了彻底肢解大清的准备。

但义和团运动以及数不清的反洋志士让洋人感到绝望。

极端的爱国志士为我们争取了时间。

我们最终等到了革命,等到了解放,等到了中国共产党。



1.洋人并不是1840才来,而是1840才能来。在此之前,大清还存在组织力和动员能力。

到了末世,大清已经是一个有出气儿没进气的状态了,洋人才敢过来抢一把。

壮起胆子之前,洋人也不知道大清已经烂成这样了。

2.大清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式帝国,别说汉地,哪怕是边疆都对皇帝无比忠诚。

左公收复新疆的时候,百姓箪食壶浆。

3.中西文化和社会结构差异过大,洋人难以解构大清。

但同为东方人的鬼子就很聪明,搬出了元清非中国论。时至今日都还有不少皇汉认可满蒙疆藏非汉地呢。

4.大清在面对灭国级灾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解除了对民间武装的限制。尽管这意味着大清把命运交给汉人军阀,几乎必然会像汉唐末世一样灭亡。

但大清选择了保中国。

(改一下吧,肃顺和咸丰选择保中国卖八旗,然后就有了代表八旗利益的慈禧慈安政变。)

5.在内乱基本平定后,从上到下都进行了自救运动。

上层给出的方案是洋务运动。

下层给出的方案是扶清灭洋,失败后转而革命。

前者收复新疆组建水师,又装了几年大尾巴狼。在买办和独立之间反复横跳,最终耻辱失败。

后者让洋人看到了殖民中国的不可能性,中国百姓在面对入侵时坚决的抵抗。

user avatar

1.中国体量太大,根本没办法占领

英国打印度用了92年,打阿富汗用了81年没打下来(1838——1919)

2.中国人口多,没法管

3.中国人民的反抗

当时中国已经是民族危亡之际,甲午战争后西方就准备肢解中国了。

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却如此评价义和团:

“我们对中国的民众,不能看成是衰弱不堪或者失去道德品质的人。实际上,他们还有无限的生气。中国人素有英勇善战的精神,并没有完全丧失”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骂义和团的人先去看这段新闻:

美国东部时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对持续至今已接近尾声的阿富汗战争进行了总结。

拜登表示:“20年前我们(美军)进攻阿富汗是带着十分明确的目标的,即抓住发动9·11事件的基地组织高层、释放所有被监禁的外国人、确保基地组织无法再以阿富汗为基地袭击美国。”

拜登指出:“我们在阿富汗的任务从来就不是去搞建设的,从来就不是去创造一个统一的、集中的民主国家,而是防止阿富汗具备对美国本土发动恐怖袭击的能力。”

拜登说:“我不得不再次去问那些主张美军继续在阿富汗驻扎的人,你们还想要多少美国士兵去阿富汗打仗?你们还希望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多出多少座墓碑?我很清楚答案是什么,所以我不会重复过去美国所犯下的过错,让美军在一场外国的内战中进行永无止境的停留,也不会试图用军事力量部署的方式来重塑一个国家。”



人家自己都说了:“我就是去打仗的,不是去给他们送文明的”

那些话“殖民者送文明民主”“感谢殖民者”的人这会儿不知作何感想?

user avatar

其实差一点

真的,就只差一点

如果不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时推翻狗清

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列强无暇顾忌中国

真的真的,差点就真正成殖民地了

如果,如果这个狗清多存在20年

那这个国家的民主革命能否成功……真的就不好说了

user avatar

引用一下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的评价吧,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上就有的:

中国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干方面,比较欧洲为优。但自彼时以后,遂成停顿不进之象,尤其对于火车、轮船所引起之世界巨大变迁,未能加以理会。而且数世纪以来,未有外敌严重压迫,以致养成一种不能战争之民族。所有上流阶级,对于世界情形毫无所知,只是骄傲自大,盲目反对白人。至于官吏人员则为腐败之气所充塞,毫无精神之可言。其在皇室方面,则似乎又不能再行产出振作有为之人物。但吾人在此却有一事不应忘去者,即中国领土之内,除开西北两面之属国(蒙、藏)不计外,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充满脑中。此外更有一事,亦复不应忘去者,即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备具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以及守法易治。余认为中国下层阶级,在生理上,实远较吾国多数工厂区域之下层阶级为健全。倘若中国方面将来产生一位聪明而有魄力之人物,为其领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国贡献与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则余相信中国前途,尚有无穷希望。……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user avatar

为什么啊,是常公卖的不够还是慈禧管得不好。

庚子年间老佛爷怒宣全世界也没被列强给废喽,说明列强真的少不了她。

只有日本人真想殖民,因为日本人受中华文明影响大,对饮马黄河有幻想。

等来了之后一看,黄河流域成了穷山恶水,除了有点煤以外就全是八路。

38年以后日本还赖在中国不走主要的目的是防止八路壮大,对根据地的围剿比对常公的进攻用心多了。

user avatar

你不可能把两个钥匙插到同一个锁眼。就像你不可能让一块土地拥有两个殖民者。

看历史上西方瓜分世界的版图,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哪就是殖民地不会拥有两个主人。

印度就是英国的,越南就是法国的。泾渭分明。

同样。中国之所以没有变成殖民地,因为满清已经在殖民了。

所以西方列强过来讨要的时候,满清要什么给什么!只要让满清继续殖民就好了。

殖民地一般是原料产地,倾销市场。奴隶来源。

这几点,中国都适应。大量的华人奴隶被卖往全世界。大批鸦片倾销中国,中国的市场充斥着各种洋人商品。

如果这不算殖民,那什么是殖民?

更何况,满清的赔款比殖民掠夺更加的利润丰厚。

看过时局图就知道,实际上满清末年领土百不存一,除了继续压榨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连向外国交涉的一点权利都没有!

本质上就是殖民统治。

因为把满清当做了中国,所以编造了一个所谓的半封建,半殖民。其实哪有的事?

要是印度把英国当成自己国家,那么印度还从没成为殖民地了??滑天下之大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