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列强如何评价义和团与太平天国?

回答
西方列强对义和团和太平天国的评价,可以用“复杂”、“矛盾”且“演变”来形容。最初,他们大多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认为这些运动是“野蛮”、“愚昧”的,是对“文明”和“秩序”的威胁。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以及自身利益的考量,这种评价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看待太平天国:从“眼中钉”到“意外的盟友”?

起初,西方列强普遍将太平天国视为一个巨大的威胁。

对传教士和商业利益的威胁: 太平天国运动打着宗教的旗号,虽然其宗教观念与基督教大相径庭,但洪秀全早期的“拜上帝会”以及对洋人传教士表现出的一些兴趣,曾让一些传教士抱着“拯救”和“改造”的态度。然而,随着太平天国迅速壮大,其对西方在华传教士的实际影响,以及对其商业利益的潜在冲击,很快就显露出来。太平天国摧毁传统的社会秩序,使得西方商贸活动受到严重干扰。
对清朝统治的担忧,但更担忧中国陷入混乱: 虽然西方列强对腐朽的清朝统治并非全然满意,但他们更害怕一个彻底崩溃的中国。太平天国占据大片领土,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这使得西方担忧中国的长期不稳定,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和贸易。他们更倾向于一个能够维持一定程度上“秩序”的中国政府,即使这个政府并不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
“文明”优越感下的轻蔑: 许多西方观察家,包括外交官、记者和军事人员,对太平天国的领袖和士兵抱有强烈的“文明”偏见。他们认为太平天国是一群未经开化的农民起义,其行为粗鲁、缺乏组织,并且带有“迷信”色彩。对洪秀全的“天王”身份、其宗教解释以及太平军的作战方式,都充满了嘲讽和不屑。例如,英军将领戈登对太平军的评价就很直接,认为他们缺乏纪律,但对他们的勇敢和作战技巧也并非全盘否定。
“庚申条约”后的微妙转变: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持续,以及清政府在镇压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意愿,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开始变得更加务实。特别是英法两国,在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得了更多的通商和外交特权。为了维护这些来之不易的利益,他们开始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英国的“常胜军”和法国的“常捷军”的组成,就是西方国家直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明证。这种支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将太平天国视为一个更加危险和不可控的因素,而一个被西方“引导”的清政府,反而更能保障其在华利益。

评价义和团:从“愚昧的暴民”到“潜在的合作对象”(短暂且危险的)

相比于太平天国,西方列强对义和团的评价,初期更加直接和负面,但随着义和团的强大,这种评价也加入了一些“利用”的考量。

“排外”与“反文明”的象征: 义和团打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以及其针对传教士、教堂、铁路、电报等西方文明象征的行为,直接触犯了西方列强的核心利益。他们将义和团视为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仇恨表现,是愚昧和落后的代表。这种评价,建立在西方“文明”优越论的基础上,认为义和团是对他们所代表的“进步”和“理性”的直接挑战。
“野蛮”与“残暴”的指控: 义和团在与西方势力的冲突中,确实表现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例如围攻使馆区、杀死传教士和中国人中的亲西方者。这些行为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被放大,加深了西方舆论对其“野蛮”和“残暴”的印象。例如,对义和团成员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刀枪不入”的迷信,更是被西方视为他们愚蠢和缺乏现代军事素养的证据。
“利用”与“分化”的尝试: 尽管初期充满敌意,但在义和团声势浩大,尤其是围攻使馆区的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国家也曾尝试过利用这种反西方的力量,进行分化和瓦解。例如,有观点认为,一部分西方官员曾试图将义和团中的“民团”性质与带有更广泛反清情绪的成分区分开来,试图拉拢那些对清政府不满但又不那么激进的团体。然而,这种尝试收效甚微,因为义和团的核心目标是“灭洋”,其排外性是明确的。
“共同敌人”的形成与“八国联军”的形成: 义和团的极端行为,最终激化了与西方列强的矛盾,并成为西方国家联合出兵的直接导火索。各国在义和团问题上,尽管在其他问题上存在竞争,但在“保护在华侨民和财产”以及“恢复秩序”的名义下,迅速形成了“八国联军”。这表明,在义和团问题上,西方列强的评价最终指向了“必须予以镇压”的结论。他们认为,这种不受控制的、针对外国人的暴力,是无法容忍的,必须用武力加以消除。

总结来看:

对太平天国: 西方列强最初是警惕和轻蔑的,将其视为威胁。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持续,以及为了维护自身在华利益,他们选择支持清政府,将太平天国视为需要被扑灭的“乱源”。
对义和团: 西方列强将其视为“野蛮”、“愚昧”和“反文明”的代表,是直接的威胁。虽然有过短暂的利用和分化的想法,但最终义和团的排外和暴力行为,迫使西方列强联合出兵进行镇压。

总而言之,西方列强的评价,始终围绕着自身在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展开。任何能够威胁到这些利益的本土力量,都会被贴上负面标签;而那些能够被其利用、或者能够被其“改造”的中国力量,则有可能获得相对“正面”的评价,尽管这种“正面”往往是以西方自身的利益为前提的。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需要被“文明”化的对象,而义和团和太平天国,则分别是他们眼中“愚昧”和“混乱”的代表,需要被清除或被驯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方人如何评价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很简单“野蛮暴力排外”“落后”“乌合之众”

远的不说,就说今年八月的阿富汗发生的事

塔利班夺权后,网上马上出现了“野蛮战胜文明”这一说法

就好像死在西方军队下的三万阿富汗平民不存在似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方列强对义和团和太平天国的评价,可以用“复杂”、“矛盾”且“演变”来形容。最初,他们大多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认为这些运动是“野蛮”、“愚昧”的,是对“文明”和“秩序”的威胁。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以及自身利益的考量,这种评价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看待太平天国:从“眼中钉”到“意外的盟友”?起.............
  • 回答
    提起波斯文学,绕不开一位伟大的名字——菲尔多西,以及他耗费毕生心血铸就的史诗巨著《列王纪》(Shahnameh)。这不仅仅是一部波斯人的“英雄史诗”,更是一部承载着民族记忆、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煌煌巨著,其在中国读者眼中,或许就像是一部波斯版的《诗经》与《史记》的结合体,只不过其气魄更为宏大,其叙事.............
  • 回答
    1819赛季西甲联赛,西班牙人主场迎战巴列卡诺,这场比赛对于西班牙人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一场关乎保级的关键战。而当时租借而来的中国前锋武磊,也在这场比赛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表现堪称惊艳,为西班牙人最终2:1绝杀对手立下了汗马功劳。赛前背景:当时西班牙人正处于保级泥潭,积分榜形势严峻。每一场.............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兴奋的设想!美国媒体列出东西部全明星历史阵容,尤其是将乔丹、老詹和字母哥放在一起,再把科比和奥尼尔镇在西部,这绝对能点燃所有篮球迷的讨论热情。咱们不妨就来好好品味一下这俩阵容,看看它们到底有多“炸裂”,以及各自的亮点和潜在的“小瑕疵”。东西部全明星历史阵容——一份来自“梦之队”的遐想想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极具推测性的问题,如果历史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后果自然也难以定论。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分析,如果清末能够再现“康乾盛世”,它或许能延续多久的统治。首先,我们得明确“康乾盛世”的本质,以及如果清末再次出现盛世,它会是什么样的?“康乾盛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把“西方列强入侵”这个变量从历史中抽离出去,清朝的命运会走向何方,实在是个复杂且充满未知数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看看它的统治是会因此延续得更久,还是会因为内部问题而加速衰亡。一、内部的隐患是更根本的动摇因素吗?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西方列强真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轨迹的根本性探讨。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干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是否会自行走向工业时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技术层面的差异,并考察那些可能促成或阻碍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局限.............
  • 回答
    北京地铁一号线作为北京最早的轨道交通线路,其更新换代的需求一直备受关注。新列车如何顺利地“搬家”到一号线的轨道上,以及与国铁的联系是否还有价值,这些问题都牵扯到不少学问和工程实践。新列车如何“入驻”一号线?想象一下,一列崭新的地铁列车,浑身光鲜亮丽,但它身处何方?又如何才能优雅地驶上一号线的既有轨道.............
  • 回答
    万豪酒店将西藏、港澳台地区列为“国家”并因此被立案调查的事件,无疑触及了敏感的政治和国家主权问题,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的反应。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性质:首先,我们要明确,从中国的法律和国际政治的普遍认知来看,西藏、香港和台湾在国家主权上有着明确的地位。西藏是中国.............
  • 回答
    汉唐时期,中国对西域(泛指今中国新疆地区及周边一些区域)的主权体现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简单地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直接管辖”。同样,国外地图不将其列为中国领土,也根植于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地图绘制的视角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汉唐对西域的主权体现:汉唐时期对西域的主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
  • 回答
    2月27日,乌克兰首都基辅西南郊的格列瓦哈(Hlevakha)遭遇了打击,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具体细节仍待官方确认,但根据现有信息,我们可以拼凑出当时以及之后当地的情势。根据初步报道,这次袭击发生在基辅时间27日早上。当时,格列瓦哈地区响起了空袭警报,随后不久便传来了爆炸声。有消息称,此次打击的目标.............
  • 回答
    西方列强未能将中国完全变成殖民地,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涉及了国际政治、中国自身的抵抗、中国社会结构的韧性,以及列强自身的一些局限性。虽然西方列强在近代的中国获得了大量的特权和控制,但中国最终没有成为像印度或非洲那样被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
  • 回答
    关于西方列强为何对清朝而非日本发动侵略,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重要课题,其背后是复杂的国际关系、经济利益、政治实力对比以及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的二分法往往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当时的“实力”说起。 清朝的“开放”与“脆弱”: 到了19世纪中期,清朝.............
  • 回答
    你提出的“西方列强最后全不行了”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行了”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完全衰落或消失。更准确地说,西方列强在一定历史时期(通常指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的绝对主导地位逐渐减弱,其影响力和全球格.............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稍稍偏转,那些蒸汽时代的钢铁巨兽,那些带着坚船利炮的西方探险家,从未出现在德川幕府的视野里。那么,这个统治日本两百多年的幕府,又会走向何方?它究竟能在这片土地上再站多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德川幕府当时面临的内在与外在的挑战。内在的暗流涌动:幕府的根基是否稳固?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两个关键的转折点。要说清朝和明朝面对西方列强时的抗压能力,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强,而是要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它们各自面临的具体情况。明朝:初遇西方的“新玩意儿”与统治的固化明朝,尤其是中后期,开始零星地接触到西方(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当时.............
  • 回答
    西方列强之所以允许中国派遣留学生去学习,这并非出于纯粹的“善意”或“教育情怀”,而是由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所驱动,是一种带有自身利益考量的策略性举动。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演变:从排斥到有限的开放 鸦片战争前的“闭关锁国”与少量接触: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
  • 回答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是否曾考虑过“完全殖民化”中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细细说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完全殖民化”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当时西方列强的真实意图和能力。首先,我们得区分“殖民化”和“半殖民化”。殖民化,简单来说,就是宗主国对殖民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控制和统治,就.............
  • 回答
    东西巨变:为何是日本,而非他邦,在西方列强铁蹄下崛起为一等国?在十九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当西方列强的舰船叩响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门,绝大多数古老的文明都经历了屈辱的沦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然而,在这片被西方阴影笼罩的土地上,日本却是一个耀眼而孤独的例外。它不仅成功抵御了外强的侵略,更是以惊人.............
  • 回答
    南京临时政府为何如此渴望获得西方列强的承认?这绝非仅仅是面子问题,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步,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看看列强在中国这块肥肉上都打着什么算盘,而南京临时政府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首先,从合法性与统治权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