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面对西方列强时,清朝与明朝谁的抗压能力强?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两个关键的转折点。要说清朝和明朝面对西方列强时的抗压能力,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强,而是要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它们各自面临的具体情况。

明朝:初遇西方的“新玩意儿”与统治的固化

明朝,尤其是中后期,开始零星地接触到西方(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当时西方人带来了火器、航海技术以及一些新奇的商品。

应对方式:
军事层面: 明朝对西方军事技术并非完全排斥。例如,在万历年间,明朝就曾购买和仿制葡萄牙的火器,并且在一些战役中(如万历朝鲜战争)与朝鲜联手,使用过一些新式火炮。一些官员,如徐光启,对西方科技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积极引进和研究。
经济层面: 欧洲商人带来了白银,这对当时已经出现白银货币化的明朝经济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同时,西方贸易也带来了海盗侵扰和白银外流的问题,虽然在明朝后期,对白银的需求和控制也促使了其国内经济格局的变化。
政治层面: 明朝的政治体制已经相对僵化,党争激烈,决策效率低下。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尤其是海盗(如倭寇,其中也包含不少欧洲佣兵),明朝往往疲于应对。虽然有戚继光这样优秀的将领,但整体的战略和长远规划不足。更重要的是,明朝统治者对西方列强的本质认知不够深刻,将其更多地视为边疆海盗或者远方的“贡使”,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抗压能力分析:
优势: 面对的西方军事威胁相对分散,并未形成统一强大的整体。明朝在军事上仍有一定实力,例如拥有庞大的陆军和部分先进的火器。官员中不乏有识之士,对学习西方技术持开放态度。
劣势: 统治阶层内部的保守和内耗严重,难以形成一致的国家战略。对西方列强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认识到其军事和殖民野心的时间太晚。中央集权的弊端也使得地方的抗击行动常常得不到有效的支持。

清朝:面对全面的挑战与变革的挣扎

清朝,特别是道光皇帝之后,则直接面对的是工业革命后崛起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远超中国的西方列强。

应对方式:
军事层面: 清朝早期,八旗和绿营军队在与西方列强的交锋中屡屡失利,如鸦片战争中的“船坚炮利”让清军措手不及。尽管后来也尝试引进西方技术,进行洋务运动,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但这已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且受到统治阶层的保守派的阻碍,改革力度和成效都大打折扣。
经济层面: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如不平等贸易、巨额赔款,使得清朝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也阻碍了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白银的大量外流再次出现,而且规模远超明朝。
政治层面: 满汉矛盾、统治阶级的腐朽、官僚体系的僵化,使得清朝的统治基础本身就已不稳固。面对列强的瓜分和控制,清政府的反应也充满了被动和妥协,时而抵抗,时而屈服。虽然有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投降主义言论,但也有义和团这样的民间自发抵抗,以及后来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试图改变的努力。

抗压能力分析:
优势: 清朝统治时间更长,也经历了更多的被动学习和改革尝试。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毕竟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一些民族资本家和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探索救国图存之路。也涌现出了如林则徐、曾国藩(尽管有争议,但其治军能力仍受肯定)等有一定能力的官员。
劣势: 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整体崛起的、拥有强大工业和殖民体系的西方世界。清朝统治的合法性本身就面临挑战(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加上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形成有效的国家动员。统治阶层的短视和保守,以及对改革的恐惧,使得任何有效的抵抗和变革都难以深入。

总结与比较:

如果从“主动应对和学习西方技术的能力”来看,明朝后期在徐光启等少数官员的推动下,对西方科技表现出了一定的好奇和学习意愿,尽管规模不大。

如果从“在国家整体实力和体制框架内,能够形成多大规模、多长时间的抵抗”来看,清朝虽然经历了多次惨败,但其统治时间更长,也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持续的抵抗(尽管很多是无效的)。洋务运动等尝试,也说明清朝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身落后并试图改变。

然而,如果从“能否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并真正应对西方列强的本质威胁”这个更根本的层面来看,两者都显得力不从心。

明朝更像是一个初次接触强大外部力量的传统帝国,其应对更多的是基于既有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手段,最终被内部的衰败和外部的压力一同压垮。
清朝则是在一个全球化进程加速、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浪潮汹涌的时代,面对的敌人更加强大且系统化。它试图在旧的制度框架内进行修补和学习,但最终未能扭转乾坤,反而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所以,很难说谁的“抗压能力”绝对更强。可以说,明朝是在相对分散的西方力量面前,因内部问题而显露疲态;而清朝则是在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强大整体力量面前,因为自身制度的僵化和领导层的短视而显得无力回天。

明朝的失败,更多的是自身封建制度衰落的必然结果,西方力量的介入加速了这一过程。而清朝的失败,则是在全球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其传统统治模式的无力,以及改革的迟滞和不足。

如果一定要比较,也许可以说,明朝在面对西方力量时,其“应对”尚能见到一丝主动的尝试,而清朝则更多地是在被动挨打中挣扎,试图通过有限的改革来苟延残喘,但最终未能逃脱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好,题目问的是“面对西方列强”,问的是“抗压”。

面对西方列强和面对游牧异族入侵是两个概念。游牧民族真正的威胁,绝不在于他们来去如风的骑兵或所谓的蛮勇,而是在于其能以部分汉化为代价建立起新的中原式封建王朝,获取部分汉人精英的效忠,从而将中原的财力人力化为己用。而不能在中原建立统治的蛮族,就算一个个泰坦再世也不可能抵得过中原人民的汪洋大海,只能如耶律德光一般灰溜溜逃出中原。

而这反而是列强的劣势——游牧民族对于学习中原的体制和文化并无心理压力,而视中国人为异教徒和低等民族的西方人既无意愿也无动力这么做。

换而言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战略处理方式其实屈指可数:

  1. 如上所述,西方列强无法融入中国,更无法效仿辽金元清建立中国式统治。
  2. 中国是东亚旧大陆上的人口大国,列强不可能像在新大陆一样采取种族灭绝的政策;
  3. 中国有数千年文化一统和民族认同,列强不可能像在南亚次大陆一样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这就注定了,西方列强绝大部分时候既没有灭亡中国的意愿,也没有占领中国的能力。列强在中国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攻陷国都、替换君主的方式实施“军事惩戒、外交讹诈”方法获取部分商业利益,或扶持代理人来进行间接统治。

对于这样的战略,最好的方法就是死硬不服,决不妥协。列强能怎么样?还能搜山检海不成?

所以相比之下:

明朝就算北京丢了还能迁都南京,南京没了还有各路藩王,从南京到绍兴到福建到云贵,虽然南明像闹剧一样荒诞不经,但这种打不死的小强作风,这种部分程度上实现了的去中心化架构,恰恰是面对列强时最有效的方式(虽然未必是适合面对游牧民族的最佳方式)。

相比之下,清朝丢了北京还有哪里?清王朝高度的专制集权决定了京师本身就是最危险的所在;清王朝特殊的性质导致它甚至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去建立一个陪都。所以,伊藤博文说只要列强兵临北京城下就可以逼迫清国签署任何条约,这不是开玩笑。

甲午战争期间清廷但凡有勇气说一句“大不了迁都西安,再战一场”,马关条约也不至于被宰成那样。

user avatar

与明朝冲突的西方势力不多,仅葡萄牙、荷兰而已,冲突规模也不大,皆是明朝取胜告终,均谈不上对明朝有什么压力,无法和清朝对外战争相比较,若非要强行比较,那只能是将明朝山穷水尽之时郑成功驱逐在台荷兰人与清朝的对外战争比较,无论决心,过程,结果,不言而喻是明朝完胜清朝。这里说说国姓爷之前明朝与葡萄牙人的冲突。

嘉靖元年,朝廷命广东海道汪鋐驱逐葡萄牙人。葡人火铳猛烈,士兵无法靠近,最后用潜水凿底的方法全歼。

以兵逐之,不肯去,反用铳击我兵,由是人望而畏之,不敢近,或献计善水者,入水击沉其舟,尽擒之

嘉靖二年,备倭指挥柯荣在新会县西草湾击溃千余葡人,生擒头目。

生擒头目别都卢,疏世利等四十二人,斩杀三十五人,捕获船二艘,其余皆败走

葡萄牙人在广东无法立足,就北上福建和浙江沿海,与当地海盗在双屿开设据点,嘉靖二十八年,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朱纨派兵扫平双屿。

夏四月,镗遇贼于九山洋,俘日本国人稽天,许栋亦就擒。栋党汪直等收余众遁,镗筑塞双屿而还。番舶后至者不得入,分泊南麂、礁门、青山、下八诸岛。

葡萄牙人在浙东无法立足,便入伙在福建漳州月港的海盗,而且到诏安行劫,被朱纨再次击溃,葡方记载焚毁葡船13艘,500多葡人仅30人生还,朱纨自己的战报如下:

生擒……矮王、一王、二王等佛郎机国王三名,又生擒白番十六名,黑番四十六名……番贼妇二十九口,斩获番贼首级三十三颗。《甓余杂集》卷四

这里有个“矮王”,我想并不是这个葡人身高矮,应该是名叫爱德华多(Eduardo)之类的名字。

经过一系列大败,葡萄牙人在浙江和福建均无法立足,只得再次南下广东,这才有了租住在濠镜澳,即澳门的事情。

葡萄牙人在这之后劫掠行为收敛了不少,为了求得一立足之地,甚至协助明朝剿匪。地方政府也赞同俞大猷的“用官兵以制夷商,用夷商以制叛兵”策略。

广东海贼张西老攘澳门,至围困广州,守臣招西客协援解围,赶贼至澳歼之。

地方政府默认葡人在澳门的存在,葡萄牙人的贸易确实也能够“公私饶给”,但在澳门附近设一个参将戍守,在澳门的大街上立了个牌楼,上有匾额“畏威怀德”四字,可以说,这是我看过的古代中国对外关系中“中央之国”与外国关系的核心思想的完美实践,即征伐为先,安抚在后,此后在澳葡人相安无事了数百年。

调千人戍之,又奏请就其聚庐中大街。中贯四维,各树高棚,榜以“畏威怀德”。

但对澳门的管治和司法权力并未放松,中国对澳门的主权彰显无疑,葡人在澳门甚至不准多建一土一木,违者重罪。


至于万历三十六年香山知县蔡公继善只身入澳门痛笞葡人夷目的事迹,大家已经了解很多了。

user avatar

当然是清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两个关键的转折点。要说清朝和明朝面对西方列强时的抗压能力,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强,而是要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它们各自面临的具体情况。明朝:初遇西方的“新玩意儿”与统治的固化明朝,尤其是中后期,开始零星地接触到西方(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当时.............
  • 回答
    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关乎着一个文明体与整个世界互动的方式,以及其内在的抱负和能力。中国是否有能力“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世界,让其走向和平与繁荣,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潜力和局限,以及“改变世界”的含义本身。首先,我们要理解“凭一己之力”的语境。如果“一己之力”指的是中国不再需要外部任何支持,完全.............
  • 回答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从来都不是一场平等的对话,而更像是一场力量的较量。在近代,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古老帝国的大门时,亚洲大陆上的两个重要文明——中国、日本和印度,也同样面临着被“开化”或被征服的命运。然而,面对相似的外部压力,日本和印度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日本:主.............
  • 回答
    对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沦落,中国逐渐被西方文化所裹挟,面对文化危机”的看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深远的话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立场,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应对策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围绕这一问题的各种观点和讨论:一、 问题的提出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如果东罗马帝国成功收复小亚细亚,并在13世纪初稳固了其在中亚部分的统治,那么他们面对13世纪的蒙古西征,其处境和应对策略将与历史上的拜占庭帝国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格局的简单改变,更意味着东罗马帝国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拥有了更强大的基础,能够以一种更为自信和主动的姿态迎击这场席卷欧亚大陆的狂风.............
  • 回答
    面对魏则西事件,李彦宏的状态和心情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精确描述的问题,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触及他的内心世界。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当时媒体报道、百度后续的反应以及对李彦宏个人过往言行的分析,来推测和描绘一个相对详细的图景。事件的冲击与反思的开始:魏则西事件的爆发无疑是对百度,尤其是对李彦宏本人的一次巨大冲击。作.............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西医,在面对患者提出开中药的要求时,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需要谨慎处理的情况。我的工作是利用科学的证据和严谨的医学知识来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要尊重患者的选择和需求。这是一个需要平衡、沟通和专业的艺术。首先,我会先认真倾听患者的需求和诉求。患者提出开中药,通常不是空穴来风,他们.............
  • 回答
    西方所说的“人权”是否就是摆在明面上的自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人权”的定义、实践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动机和结果。一、 理解“人权”的核心概念与历史渊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西方语境下“人权”的通常含义。人权,.............
  • 回答
    西方军队在历史上之所以普遍采用对杀形式,并且在阵地战和军阵对战中倾向于直接杀到对方崩溃,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军事思想、技术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环境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因素:一、 军事思想与作战哲学 荣誉与勇气(Chivalry and Courage): 中世纪以.............
  • 回答
    人民日报这篇《掀开西方“普世价值”的面纱》的文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首先,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它并非一篇纯粹的学术探讨,而是作为中国官方媒体,在当前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交锋的背景下,对西方“普世价值”概念进行的一次系统性“反击”或“解构”。其核心目的,在于质疑西方所宣扬.............
  • 回答
    关于人民日报刊文谈魏则西事件,并引申到“遇到绝症,应坦然面对生死”这一话题,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深刻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解读和审视。首先,人民日报的这篇刊文,无疑是在借魏则西事件这个社会焦点,试图引导公众对生命、死亡以及医疗伦理的思考。 魏则西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不仅在于其事件本.............
  • 回答
    您好!关于面试西服衬衫的颜色选择,确实是一门小小的学问。您提到“这种颜色”,但我没有看到具体的颜色描述,所以无法直接判断。不过,我可以从通用且实用的角度,详细地给您一些建议,让您在面试时穿出专业、自信的形象。面试衬衫颜色的核心原则:面试衬衫颜色的选择,归根结底是为了突出您的专业性、可靠性,同时避免喧.............
  • 回答
    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西安面食全国火,山西面食总在那“自家玩”,这背后原因可不止是口味那么简单,而是地理、历史、文化、商业运作,甚至是一点点运气,全都搅和在一起的结果。先说说西安面食,怎么就那么争气,火遍大江南北? “流量密码”——视觉冲击与历史光环: Biang B.............
  • 回答
    TR西服面料:实用性与性价比的平衡之道TR面料,顾名思义,是涤纶(Polyester,简称T)和人造丝(Rayon,也称粘胶纤维,简称R)混纺而成的一种面料。它以其独特的性能组合,在西服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尤其受到追求实用性和性价比的消费者的青睐。 TR西服面料的优缺点TR面料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巧.............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对于“中国面壁者:西南大山深处的核九院年轻人”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某个具体院所或个体的故事,更是一个折射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群体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窗口。首先,从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来看,这样的描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中后期,国家“三线建设”的大背景。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乍一看,西方人吃面包,中国人吃馒头,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但仔细一琢磨,这背后其实藏着饮食习惯、历史发展、农业基础乃至文化传承的种种原因。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最根本的在于原料。面包和馒头虽然都属于谷物制品,但它们的主要原料和制作方式却有所不同,而这背后又是农业发展和物产的差.............
  • 回答
    当然,关于 Hugo Boss 西装的羊毛面料,我可以给你详细介绍一下,并且尽量避免AI的痕迹,让你感觉更像是来自一位对服饰有了解的朋友的分享。首先,说到 Hugo Boss 的西装,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种 精致、现代、又不失商务感 的形象。而要支撑起这样的形象,面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其中 羊毛.............
  • 回答
    郑和下西洋,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然而,关于它是否是“面子工程”的讨论,却一直未曾停歇。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深入地聊聊。首先,咱们得把“面子工程”这个词先弄明白。通常情况下,“面子工程”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劳民伤财、只为好看或满足领导虚荣心而建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