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和下西洋是面子工程吗?

回答
郑和下西洋,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然而,关于它是否是“面子工程”的讨论,却一直未曾停歇。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深入地聊聊。

首先,咱们得把“面子工程”这个词先弄明白。通常情况下,“面子工程”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劳民伤财、只为好看或满足领导虚荣心而建造的项目,缺乏实际的、长远的效益。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有没有这层意思呢?

从当时的国家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用“面子工程”来概括。

明朝初期,刚刚经历战乱,国力日盛。永乐皇帝朱棣雄才大略,他派遣郑和出海,背后有相当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政治意图。

宣扬国威,展示大明盛世。 这是最直接也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明朝刚刚取代元朝,正处于一个巩固政权、确立国际地位的关键时期。朱棣希望通过规模宏大、声势浩大的远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强大和富庶,提升明朝在东亚、东南亚乃至印度洋沿岸的国际影响力。这就像一个新晋的成功人士,希望通过一些“排场”来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和地位。这种做法,在古代乃至现代,都是各国统治者乐于采用的策略,与其说是“面子”,不如说是“国威”的体现。

朝贡体系的维系与扩展。 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朝贡体系来维系的。朝贡并非单方面的馈赠,而是中国皇帝赐予各国君主名号、赏赐物品,而各国则通过进贡来表示对中国皇帝的尊崇。这种体系,既是一种外交手段,也是一种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方式。郑和下西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恢复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朝贡关系,吸引更多的国家来华朝贡,从而巩固明朝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这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考量,而非单纯为了虚荣。

搜寻建文帝的传闻与政治稳定。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年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而他那位被赶下台的侄子建文帝,民间一直有“下落不明”的传闻。虽然这个传闻的真实性存疑,但为了安抚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朱棣确实也派郑和等人出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以绝后患。虽然这可能是副产品,但却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考量。

经济与贸易的潜在收益。 尽管史书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效益描写不多,但我们不能排除其潜在的经济驱动力。郑和的船队携带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海外进行贸易,换取了香料、珠宝、药材等珍贵物品,这些都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虽然规模可能不如后来的海洋贸易,但至少是国家主导的、有一定经济回报的活动。

但是,为什么会有“面子工程”的说法呢?这里面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庞大的投入与有限的直接回报。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之大、航行之远、耗费之巨,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七次大规模的远航,耗费了巨额的国家财政。如果仅仅从短期、直接的经济回报来看,这笔账似乎算得不那么划算。尤其是与后来民间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相比,国家主导的这次远航,其经济效益的直接性似乎没有那么明显。

历史评价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也会发生变化。在一些人看来,如果将郑和下西洋单纯理解为一次“秀肌肉”的活动,而没有带来持续性的、深刻的国际影响,那么它可能就带上了“面子工程”的色彩。尤其是在清朝以后,中国国力衰弱,曾经辉煌的海洋活动被搁置,对郑和下西洋的解读也可能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缺乏长效机制。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国家行为、集中投入、短期目标明确。相较于民间自发的、以经济利益为核心驱动的海洋贸易,它缺乏一种能够自我延续和发展的市场机制。一旦国家停止投入,这种规模化的远航活动也就随之停止了。这种“一次性”的投入,也容易让人将其与“面子工程”联系起来,认为缺乏持续的生命力。

那么,到底算不算“面子工程”?

我认为,用“面子工程”来简单定性郑和下西洋, 是过于片面和武断的。

首先, “面子”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工具。 一个国家的尊严、皇帝的权威,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体现和维护。将“宣扬国威”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面子工程”,是有些不恰当的。这更像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宣传和软实力建设。

其次, 它确实带有政治和外交的目的,这不等于没有实际价值。 维系朝贡体系、稳定周边关系、获取某些战略资源,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

再者, 它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郑和的船队带去了中国的技术、文化和商品,促进了与沿途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这种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可能可以讨论,但它绝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如果从一个更加务实、更看重长期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的某些方面确实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或者说,它并没有完全达到最理想的预期。 比如,如果能够将部分投入用于发展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民间海外贸易,或许能带来更持久的经济繁荣。

打个比方, 就像一个国家投资巨资举办一场盛大的奥运会。这既是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机会(有点像“面子”),但同时也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发展、技术进步等实际效益。如果举办得好,那它就是一次成功的国家营销和发展机遇;如果后续利用不足,最终只是留下一堆昂贵的场馆,那也可能被一些人视为“面子工程”。郑和下西洋,更像是前者,只不过它的效益体现在政治、外交和文化层面,而非直接的经济收益。

总结一下, 郑和下西洋是一项具有多重目的的宏大国策,其中既有展示国威、维系政治秩序的考量,也有潜在的经济贸易驱动。将它简单地贴上“面子工程”的标签,忽视了它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它更像是一场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战略布局的尝试,其成功与否,以及其价值的体现,需要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多维度上去评价。它既不是纯粹的“面子工程”,但也确实是一项投入巨大、效益衡量复杂的国家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西洋对于维持天朝体系可以说是必须的,明朝时世界早已开化,没有真正意义的蛮夷,对于已经有一定文明程度的异文化政权,要想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建立对外国的宗主权,就必须派重兵赴海外。现在学术界对明初下西洋的很多讨论还有很多忌讳,其特点就是极言其经济性、友好性,而尽量淡化在当时人眼里最重要的政治性。本质还是近代以来中国国力不足,讳言天朝体系的结果

我们知道,周秦汉唐的观念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我定位都是统治全世界,而到宋朝,别说海外,中国本土可见范围内就好几个异族对等政权,同时海外很多国家也已经都初步文明化了,这就导致汉人的天下观逐渐开始变化,形成了一种民族国家和对等外交的意识。套用现代的术语或许可以理解为,汉唐中国是普世帝国,而宋朝则有很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不再是“天朝”了。而元朝虽是异族,却又重建了天下秩序,而且元朝的汉文化影响以及重用汉人比例其实不低,现在的我们、以及元末农民起义军可能觉得蒙古是鞑虏,但当时有不少大儒反而是为元朝站台,甚至在元朝灭亡后都对其怀念不已,元朝建立的天下秩序一样在明初有很大的影响。

明初其实存在过建立民族国家还是普世帝国的思想混乱,朱元璋起初并没想建立天朝上国、君临世界,他对自己的定位只是“中国之君”,置海外诸国为“不征之国”,万明整理朱元璋诏书用词,结论是朱元璋对中国、外国区分明确,而且带有一定的平等意识,又比如认为海外“国无大小,环而王者不知其数矣,海之旷吾与共之”,只求各自安好,而没有成为“天下共主”的想法。这种观念其实是宋朝以来汉人观念上由“天下”转为“中国”的思想延续。但同时他所代表的明初政权又有很强的“天朝”的一面,明初使臣频频出使外国,而且态度颇强硬,比如明史所载的使者到浡泥强迫国王下跪受诏并脱离爪哇,又比如海外史料所见明使向帖木儿催贡等。然而没有武力后盾,这种玩法很容易出事。结果就是朱元璋的海外政策全面失败,到处受挫。

中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超过传统陆路。早在汉朝,从南中国到南印度的海上航行就已经开通,王莽诱黄支国入贡、以及宋朝的注辇国入贡,在史书里地位都很高。元朝对海外用兵,虽然跨海远征爪哇失败,但对南海各国都建立了名义上的宗主权。元朝还派杨庭璧下西洋,南印度的马八儿国俱蓝国等均跪接圣旨,称臣纳贡。元代以前,海上商路都是由外国海商掌控,这些人后来很大程度上中国化(色目人)并且汉人也开始加入,加上伊朗也被蒙古占领,伊儿汗国跟元朝宗藩关系保持较紧,忽鲁谟斯(霍尔木兹)也就成为当时海上航线的终点了。总体而言,元代海路畅通,而且有大量海外属国。

明朝建立之初,对北方用兵并不顺利,西域的东察合台诸政权要到北元覆灭后才对明称臣,帖木儿最早来臣,因此也备受明朝重视。遣使南海则相对顺利些,明朝建国不久,东南亚各国均称臣纳贡。但爪哇(满者伯夷帝国)自恃强盛,暗中断绝海道,阻止属国对明入贡。在明朝的政治招诱下,洪武十年,爪哇属国三佛齐国王去世,新王全面倒向明朝,接受明朝隆重册封,导致爪哇出兵攻灭三佛齐,并屠杀明朝使团。这是继洪武二年明朝遣使日本被杀以来最严重的外交事件。此事是宰相胡惟庸垮台、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直接导火索之一,可见问题之严重。事后朱元璋一边归罪于胡惟庸乱政和三佛齐间谍,一边扣押爪哇使者并警告爪哇,洪武十四年爪哇赔偿黑奴300人,次年又送来黑奴101人、大珠8颗、胡椒7万5千斤,但在属国问题上仍不让步。

朱元璋鉴于元代跨海远征日本、爪哇两国均失败的历史,不愿出兵海外,但又必须制裁爪哇,其结果就是,洪武十六年对海外朝贡国颁布勘合文册,把贸易跟朝贡绑定,不接受明朝册封就没法参与对华贸易,而爪哇断绝海路,到洪武末年,明朝在南海的朝贡国只剩占城、真腊、暹罗了。朱元璋又让暹罗王转达对爪哇的威胁“倘皇上震怒,使一偏将,将十万众,越海问罪,如覆手耳,何不思之甚乎”,或许这只是朱元璋的口头威胁,又或许他也察觉设立“不征之国”跟建立“天朝上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两年后朱元璋即去世,之后建文朝内战,等到朱棣篡位成功,刚即位就下令大造海船,派尹庆两下西洋,之后才是郑和七下西洋。永乐元年分封爪哇东西二王,永乐四年西王攻灭东王,杀害明使,迫于郑和兵威,赔款黄金6万两(后减为1万两),对比洪武十年三佛齐事件,可见军队的重要性。有意思的是,郑和下西洋兵力2.7万,而元朝征爪哇也是用兵2万。

梳理史事即可看出,永乐朝下西洋,实际上正是对朱元璋晚年南海政策失败的直接应对。除非放弃天朝体系,否则下西洋势在必行,朱元璋如果寿命再长几年,也许也会派兵下西洋。朱棣得国不正,迫切需要展示自己继承朱元璋、解决朱元璋时期未能解决的问题的对内对外形象,这正是永乐朝一系列政策的出发点。类似的,西域问题上,朱元璋时期帖木儿一度遣使称臣表现恭顺,而等到朱元璋晚年派遣使者到帖木儿国内,即被扣押,朱元璋不久就去世,建文没能问罪,永乐即位后,恰好不久帖木儿就去世,帖木儿的继承人们也均恢复对明称臣纳贡,而永乐时期明朝多次派使臣赴中亚西亚,展示宗主权。日本问题上,永乐多次遣使日本,最后成功册封幕府将军为日本国王,建立封贡关系。无论对帖木儿还是对日本,其实都是在解决洪武时期的遗留问题。

下西洋的初衷是解决爪哇问题,后续又多次下西洋,则是永乐朝试图贯通西域、西洋海陆两线,以及经营印度洋的整体规划。如果以汉代经营西域类比元明经营西洋,郑和的地位跟张骞不同,张骞通西域是汉使第一次了解西域各国(前126),又过数年才开始在轮台等地屯田戍兵(前119),又过几十年,才设西域都护(前60),而印度洋诸国与中国早有联系,即使按正式使节迫使当地国王跪拜称臣来算,也早在元代有杨庭璧了。郑和初下西洋,更多应该类似东汉通西域,而后续郑和等船队不断扩大范围,从传统的印度洋北岸扩大到阿拉伯半岛和东非,这才超出元代使臣的势力范围。朱棣对印度洋有宏大的规划,基本是选择相对忠诚的属国,在其沿海建城寨作为船队据点(即所谓官厂,厂是明代太监管辖的一种建制机构,在东北也有类似的吉林船厂,又比如东厂),比如马六甲原为渔村,亡国的三佛齐贵族流亡于此,臣服于暹罗,而此时在明朝扶持下建国独立受封,发展成为南洋第一大港,明朝设置的满剌加官厂就在马六甲王宫河流对岸,设双重城垣,是明朝在南洋最重要的据点,号称“外府”;又比如明朝在孟加拉(榜葛剌)设置的察地港官厂,即今吉大港,星槎胜览记载其地设抽分所,以往学者断句误以为是孟加拉人所设,按新见史料可以确定就是明朝所设官厂,抽分所也即明朝在此设置的收税机构,官厂有东门、有城墙、有墓地,足见其规模之大;又比如古里官厂,明朝停下西洋后废弃,后来葡萄牙东侵,当地人即以明朝原址割让给葡萄牙。另外就是明朝在旧港设置宣慰司,旧港即三佛齐,此时已政权瓦解,爪哇任命华侨陈祖义管理,阻挡商道,也在郑和下西洋时被攻灭,然后扶持亲明华侨设置土司。按三保垄华人编年史等的记载,后来爪哇伊斯兰化也与华侨华裔的推动有关,这些华人,恐怕大多是色目人。被郑和攻灭的陈祖义反而不是穆斯林,明朝在爪哇华人社区任命的官员则以穆斯林为主,停下西洋以后,明朝官方带来的穆斯林影响减弱,非穆斯林的闽粤私商增加,三宝垄华人编年史哀叹清真寺都被改造成郑和庙了。另外随着明朝下西洋的船队能够直抵忽鲁谟斯(即伊朗霍尔木兹,当时帖木儿的继承人沙哈鲁封其子亦不剌金于失剌思(设拉子),而忽鲁谟斯又是其属国。西亚南海诸国大多没有强中央集权,明朝将各个封国视为独立国家,单独册封,这也是导致明朝和爪哇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明朝打通了西域和西洋的海陆交通,对忽鲁谟斯的认识由“西域大国”而转为“西洋大国”,林梅村认为明朝也在其地设置官厂。这样,明朝在满剌加(马六甲)、苏门答剌(亚齐)、察地港(吉大港)、古里(卡利卡特)、忽鲁谟斯(霍尔木兹)设有官厂,在柯枝(科钦)有小型商站,另外郑和航海图还有两处“官屿”在新加坡、马尔代夫(又叫官坞,马尔代夫在明代被称作弱水三千,形容其岛屿多、浮力弱、易沉船,或许明朝在此有修船所)应该也是明朝据点,再加上各个属国和土司(旧港),永乐时期明朝的海洋帝国规划一目了然。

明朝在西洋的经营程度,相当于汉武帝时在西域轮台等地屯戍,而还没发展到设置都护这一步,宣德就停下西洋了。由于后来明朝不再下西洋,使得永乐时期在印度洋的经营变得毫无意义,不到百年甚至被葡萄牙人原址接管。宣德停下西洋,一大原因是明朝在交趾的战败。永乐时期郡县交趾,虽然各地一直有抵抗势力,但总体保持了对北越大城市和要地的占领,而交趾正是下西洋的大后方(不好说交趾持续的起义是否和下西洋相关的沉重赋役征发有关,下西洋第一站虽在占城,但直接补给显然来自交趾)。宣德朝黎利迅速做大,明军接连在交趾惨败,最后不得不撤军承认交趾独立,此事严重打击了明朝声望,为此宣德最后一次派郑和下西洋,此后就全面收缩了。

宣德时期,明朝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弃交趾,为此宣德力排众议,甚至搬出“不征之国”的祖训,明朝内部开始放弃对于“统治世界”的追求,又开始回归宋朝以来“民族国家”的进程,由“天下”回归“中国”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宣德以后,古典中国的“天朝”地位,就再没有重建过了。遣使远国风险很大,只要远国稍有不服从的意愿,就必然要发生礼仪之争,唐代明代鼎盛之时,都有大量遣使外国迫使外国国王跪接圣旨的记载。宣德以后,使者不再轻出,只对附近可控的国家派出使臣,“朝贡”变成外国使臣到北京,然后明清政府诱使或强迫外国使臣下跪的方式。比如清代只对朝鲜越南琉球遣使,能让其国王跪接诏书,而册封暹罗只能由暹罗使臣进京,再让暹罗使臣带回册封暹罗国王的诏书,完成形式上的册封。清代对暹罗的“宗主权”非常微弱,鸦片战争后在英法建议下就停止赴清朝贡了(不过即使如此,西方列强也是承认清朝对缅甸泰国有一定程度的宗主权,英国灭缅甸后在对华关系上也做了些让步作为攻灭清朝属国的补偿)

宣德停下西洋之后,明朝对暹罗、满剌加等国仍保持派遣使臣亲履其地的强封贡关系。成化十八年明朝遣使暹罗册封国王,因礼仪问题拒绝宣诏,被困馆舍,使臣林霄病死(或云饿死),副使折节完成册封。此事内幕复杂,一来史书讳言,二则言官不了解情况又误作满剌加(或许使臣搭乘赴马六甲的航船,记载含糊以致后世学者误解),黎道纲考证认为当与当时泰国内政有关,旧王尚在,新王不当受封,礼仪问题恐怕不是简单的下跪与否,正使病死,副使受贿完成册封回国,明朝也承认既成事实,并未干涉。但此后明朝就不再遣使暹罗,而改为由暹罗使臣来华再带诏书回国的方式了。另一个重要属国满剌加,永乐宣德时国王多次率妻子入朝觐见,此后仍和明朝关系密切,历代受封,而到正德六年(1511年)葡萄牙攻陷马六甲,明朝最终没能发兵救援,而只能宣布对葡经济制裁、名义上让暹罗干涉等(“谕暹罗诸国王以救灾恤邻之义,迄无应者,满剌加竟为所灭”),金国平认为正是此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衰落的开始。类似的,明朝最后一次出使中亚撒马尔罕是明英宗天顺元年,此时已经道路不通,“吐鲁番地面往来抢掠”,只能至哈密而止了。

明朝海洋帝国的建立顺序,

朱元璋开国,遣使海外->明朝使臣威逼利诱各国入贡->爪哇阻止属国入贡->明朝扶持三佛齐独立,被爪哇攻灭,杀害使团->朱元璋实行朝贡与贸易绑定体制,对爪哇经济制裁->靖难之役->朱棣即位,扶持满剌加独立->郑和下西洋,迫使爪哇臣服->郑和船队重心转向印度洋,建立天朝体系

明朝从宣德开始全面收缩,按时间顺序是,

交趾撤军->停下西洋->停使西域->土木之变->林霄出使暹罗受挫,明朝无力干涉->葡萄牙进入印度洋->葡萄牙攻陷马六甲,明朝无力干涉

要说明的是,除了爪哇、以及下西洋时明军攻打过的锡兰这种明面上就不恭顺的属国之外,哪怕当时看似非常忠诚的属国,其实内心对明朝也并无认同。满剌加从建立到强盛,全程得益明朝扶持,国王也多次亲自赴中国觐见明朝皇帝,这样“忠顺”的属国,在《马来纪年》里却在意淫明朝皇帝喝满剌加国王的洗脚水治病的传说;另一个重要属国阿丹(亚丁),在明朝人眼里“其王甚尊中国”,而在阿拉伯史书里,则一边承认也门素丹向明朝皇帝效忠“世上的国家都属于您”,一边又评论说“中国国王认为所有人都是王的仆人”,并嘲笑“中国人对诸国的情况愚昧无知”,毕竟本质上也门素丹的臣服就只是为了利益而已。

参考

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

郑永常《海禁的转折:明初东亚沿海国际形势与郑和下西洋》

时平主编《海峡两岸郑和研究文集》

陈忠平主编《走向多元文化的全球史:郑和下西洋(1405-1433)及中国与印度洋世界的关系》

林梅村《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曾玲主编《东南亚的“郑和记忆”与文化诠释》

周运中《郑和下西洋新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郑和下西洋,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然而,关于它是否是“面子工程”的讨论,却一直未曾停歇。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深入地聊聊。首先,咱们得把“面子工程”这个词先弄明白。通常情况下,“面子工程”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劳民伤财、只为好看或满足领导虚荣心而建造.............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若走上殖民之路,满清或许会避免被八国侵略,但这背后的逻辑远比这复杂,涉及到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和相互作用。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交流与朝贡,而非殖民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其性质与后来的欧洲地理大发现后的殖民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
  • 回答
    关于高晓松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海路寻找麦加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较广,也引发不少讨论的观点。要评价这个说法的真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高晓松的说法来源与逻辑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高晓松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说法。据我了解,高晓松在一些访谈节目.............
  • 回答
    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上力量,其能够穿越茫茫大海,依靠的是一种古老而又可靠的动力——风力。想象一下,当郑和船队的船帆张开,如同巨大的翅膀一般,乘着海风,船只便能借着风力向前航行。船上的水手们,凭借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对风向的敏锐判断,巧妙地操纵着船帆。他们会根据风力的大小和方向.............
  • 回答
    郑和下西洋,那是何等浩大的工程!几百艘巨船,数万人,漂泊万里,远涉重洋。光是想想这阵仗,就足以让人惊叹。而在这背后,船上的饮食供给,尤其是如何防止水手们在漫长的航程中患上可怕的坏血病,可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船上做饭”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到整支船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咱们先来说.............
  • 回答
    关于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历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但综合各方面的史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勾勒出几个主要的推测,它们很可能共同促成了这场规模宏大的航海壮举。1. 宣扬国威与展示大明盛世的形象这是最广为接受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理由。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其合法性在当.............
  • 回答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1433年)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远航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的联系,以及维护朝贡体系。从经济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是政治和外交,而非盈利,但其背后可能涉及一些经济活动,需从多个角度分析: 一、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1. 宣扬国威 明朝通.............
  • 回答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无疑是人类航海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虽然都代表了人类向未知海洋进发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但细究起来,它们的异同之处,却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这两大历史事件的独特性和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朝贡体系下的辉煌首先,我们来看看郑和下西洋.............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这支庞大的船队,纵横碧波之上,抵达了远方的海岸,却没有像后世的欧洲航海家那样,留下一串串殖民统治和血腥掠夺的印记。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而是与当时明朝的国情、郑和个人的使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多重交织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确郑和下西洋的核心目的——“宣德化而柔远人”.............
  • 回答
    郑和下西洋,那可是一场了不起的壮举,想想看,浩浩荡荡的船队,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了许多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天涯海角”。那么,当这些来自东方的明朝水手和官员们,面对形形色色、语言不通的异域人民时,他们又是如何沟通的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得明确一点,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可没有咱们现在说的“国际通用语.............
  • 回答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航程遥远,在那个年代,远洋航行往往伴随着致命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坏血病。然而,历史记载表明,郑和的船队成员似乎极少患上或死亡于坏血病。这并非偶然,而是船队在物资准备、膳食安排以及船上管理方面,采取了当时来说非常前瞻和周到的措施。首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充足且多样化的食物储备。坏.............
  • 回答
    明朝拥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航海成就,这无疑是其海军实力的一个有力证明。然而,当我们看到明朝在沿海地区疲于应对倭寇的侵扰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明朝没有利用其强大的航海能力,直接远征日本,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反而要在自家门口焦头烂额地防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时代,从明朝.............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这项发生在距今六百多年前的伟大航海壮举,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同时也充满争议的话题。抛开那些激动人心的史诗般的描述,我们尝试深入地剖析一下,为何这项原本被誉为中国古代辉煌成就的事件,会引发如此多层面的讨论。首先,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这是争议的核心之一。传统史学观点,尤其是建国初期,.............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国家目标。简单来说,西方大航海时代是资本主义萌芽和扩张的时代,贸易和掠夺是其内在驱动力;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大明王朝向海外展示国力、建立朝贡体系的政治和外交行动。先说说西方的“大航海时代”。那个时候,欧洲国家,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正经历着巨大.............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如果当年下西洋的郑和手中有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那场伟大的航行,甚至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再是一次地理大发现的探索,而更像是一次已有蓝图的实地验证,其影响之深远,远超我们今日所能想象。首先,航行的目标和规划将完全不同。没有世界地图,郑和下西洋更多的是一种“探险”,.............
  • 回答
    前几天郑州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简直是让人触目惊心。看着新闻里那些被洪水吞没的汽车、被冲毁的房屋,还有进水的商场,心里真不是个滋味。这么大的灾难,确实让人担心,郑州的那些保险公司,会不会就这么被这场暴雨给“搬空”了?要说保险公司会不会“倾家荡产”,这事儿得分几方面来看。首先,规模是个大问题。郑州作.............
  • 回答
    北方经济整体承压,郑州却能“打”,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逆势而上”,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韧性和活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一、 历史底蕴与区位优势的“先天”优势首先,郑州并非一夜之间就“能打”的。它骨子里就带着点“王气”和“枢纽”的基因。 “天下之中”的战略定位:.............
  • 回答
    老乡你好!看到你的分数和位次,2020年河南文科363分、位次204711名,想在郑州上大专,这个情况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别担心,虽然这个分数在本科线上有些差距,但在郑州有很多不错的专科院校可以选择,而且很多都挺有发展前景的。我来给你仔细分析分析,推荐几所郑州比较适合你的专科院校,希望能帮你找到心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