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和下西洋有利润嘛?

回答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1433年)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远航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的联系,以及维护朝贡体系。从经济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是政治和外交,而非盈利,但其背后可能涉及一些经济活动,需从多个角度分析:



一、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
1. 宣扬国威
明朝通过舰队展示军力和国力,向海外诸国表明中国是“天朝上国”,以震慑周边国家,巩固边疆安全。

2. 加强朝贡体系
郑和的船队访问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与当地国家建立朝贡关系,要求其进贡(如香料、珍宝、异兽等),并以明朝的丝绸、瓷器、金银等回赐,维持外交关系。

3. 促进文化交流与贸易
船队可能携带大量商品(如瓷器、丝绸、茶叶)进行贸易,但这些活动更多是官方外交行为,而非商业性贸易。



二、经济活动的间接影响
1. 朝贡贸易的经济收益
郑和船队带回的贡品(如香料、宝石、珍珠、象牙、犀角等)可能被朝廷用于宫廷消费或赏赐,但这些物品的贸易价值可能远高于船队的支出。
例如,东南亚国家可能以当地特产换取明朝的丝绸、瓷器,这种交换可能形成一定的经济循环,但属于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而非商业利润。

2. 对海上贸易路线的推动
郑和的远航开辟了从中国到印度洋、非洲的海上航线,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虽然明朝后期因经济政策调整(如海禁)中断了这一路线,但郑和的航行客观上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3.实在没有直接的商业利润
郑和的船队由朝廷直接资助(如“宝船”等巨型船只的建造、人员费用、补给等),费用巨大,但并未以盈利为目的。
船队的物资(如丝绸、瓷器)更多是象征性的外交礼物,而非商业贸易的利润来源。



三、经济成本与收益的对比
1. 巨额支出
郑和船队的总费用估计超过1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明朝年财政收入的1/3),主要用于船只建造、人员俸禄、补给等。
这些资金来自朝廷的财政支出,而非商业利润。

2. 贡品的经济价值
船队带回的贡品(如非洲象牙、印度香料)可能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但这些物品的贸易属于官方外交行为,而非商业利润。
例如,东南亚国家可能以黄金、香料换取明朝的瓷器,但这些交易更多是政治和外交的象征,而非商业利润。



四、历史评价与争议
1. 官方动机为主
历史学者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是政治和外交,而非经济利益。
明朝的“厚往薄来”政策(以厚礼换取贡品)可能有经济动机,但主要目标是巩固朝贡体系。

2. 间接经济影响
郑和的远航可能促进了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的贸易网络,为后来的海上贸易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影响是长期的,而非郑和下西洋的直接成果。

3. 后世的商业利润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与海外的贸易逐渐转向私人商人(如郑成功、郑一官等),但明朝的海禁政策限制了这一发展。
16世纪后,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通过海上贸易获得巨大利润,而郑和的远航并未直接参与这一过程。



五、结论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政治和外交,而非盈利。虽然船队可能带回部分经济价值较高的物品(如香料、宝石),但这些活动属于官方朝贡贸易,而非商业利润。郑和的远航虽然耗费巨大,但其经济收益远不及成本,且主要服务于国家政治和外交目标。因此,郑和下西洋没有直接的商业利润,但为后来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活动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外交,而非商业利润,其经济收益远低于成本,且本质是官方主导的外交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而且利润很大。

郑和下西洋从中国出去时是带的丝、瓷、茶包括香料(购于东南亚、印度)等当时西方的必须品。

回来时将从中东、东非、印度西部(暂以这些地方为限)采购的商品在孟加拉或缅甸,甚至到越南的红河平原靠岸,将其中部分商品通过陆路走身毒道或“南丝绸之路”运达西南(云、桂)后再行销全国。

而其船队在卸货之后,又在中南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停留,一方面继续采购香料、木材以及金银等贵重商品,另一方面是候风。在南风起时,就直接返回东南的吴越闽广地区。

这就是一趟船挣两趟钱的方法。

这个方法本来是郑和带队伍跑船的“养兵之法”(福利),因为别人跟你远涉鲸波,出生入死总不能就挣朝廷的那点“死工资”吧。

但郑和下西洋的利润是给国家或者说皇帝用的,而官僚系统在其中是无法分润多少的。那么这么大的一块利益在其最大的政治支持—明成祖死后就被官僚系统给“黑”掉了。

郑和的航海资料,刘大夏能回复一句“烧了”已经是很给面子的事了,更多的时候是提问的人都会被做掉!

看明朝东南的“海商”有多富就能知道这个利益有多大。而且为了把持这块利益,在国家政策就是推出“禁海”,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倭寇”“海盗”,把养寇自重都玩出花了。

user avatar

有,

你的两个问题答案都在这段里。

郑和七下西洋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让官僚机构中的传统主义者们惊恐/恐慌/警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1433年)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远航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的联系,以及维护朝贡体系。从经济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是政治和外交,而非盈利,但其背后可能涉及一些经济活动,需从多个角度分析: 一、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1. 宣扬国威 明朝通.............
  • 回答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无疑是人类航海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虽然都代表了人类向未知海洋进发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但细究起来,它们的异同之处,却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这两大历史事件的独特性和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朝贡体系下的辉煌首先,我们来看看郑和下西洋.............
  • 回答
    明朝拥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航海成就,这无疑是其海军实力的一个有力证明。然而,当我们看到明朝在沿海地区疲于应对倭寇的侵扰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明朝没有利用其强大的航海能力,直接远征日本,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反而要在自家门口焦头烂额地防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时代,从明朝.............
  • 回答
    如果当年下西洋的郑和手中有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那场伟大的航行,甚至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再是一次地理大发现的探索,而更像是一次已有蓝图的实地验证,其影响之深远,远超我们今日所能想象。首先,航行的目标和规划将完全不同。没有世界地图,郑和下西洋更多的是一种“探险”,.............
  • 回答
    郑和下西洋,那是何等浩大的工程!几百艘巨船,数万人,漂泊万里,远涉重洋。光是想想这阵仗,就足以让人惊叹。而在这背后,船上的饮食供给,尤其是如何防止水手们在漫长的航程中患上可怕的坏血病,可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船上做饭”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到整支船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咱们先来说.............
  • 回答
    郑和下西洋,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然而,关于它是否是“面子工程”的讨论,却一直未曾停歇。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深入地聊聊。首先,咱们得把“面子工程”这个词先弄明白。通常情况下,“面子工程”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劳民伤财、只为好看或满足领导虚荣心而建造.............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这支庞大的船队,纵横碧波之上,抵达了远方的海岸,却没有像后世的欧洲航海家那样,留下一串串殖民统治和血腥掠夺的印记。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而是与当时明朝的国情、郑和个人的使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多重交织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确郑和下西洋的核心目的——“宣德化而柔远人”.............
  • 回答
    .......
  • 回答
    郑和下西洋,那可是一场了不起的壮举,想想看,浩浩荡荡的船队,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了许多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天涯海角”。那么,当这些来自东方的明朝水手和官员们,面对形形色色、语言不通的异域人民时,他们又是如何沟通的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得明确一点,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可没有咱们现在说的“国际通用语.............
  • 回答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航程遥远,在那个年代,远洋航行往往伴随着致命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坏血病。然而,历史记载表明,郑和的船队成员似乎极少患上或死亡于坏血病。这并非偶然,而是船队在物资准备、膳食安排以及船上管理方面,采取了当时来说非常前瞻和周到的措施。首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充足且多样化的食物储备。坏.............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若走上殖民之路,满清或许会避免被八国侵略,但这背后的逻辑远比这复杂,涉及到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和相互作用。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交流与朝贡,而非殖民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其性质与后来的欧洲地理大发现后的殖民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
  • 回答
    关于高晓松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海路寻找麦加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较广,也引发不少讨论的观点。要评价这个说法的真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高晓松的说法来源与逻辑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高晓松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说法。据我了解,高晓松在一些访谈节目.............
  • 回答
    关于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历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但综合各方面的史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勾勒出几个主要的推测,它们很可能共同促成了这场规模宏大的航海壮举。1. 宣扬国威与展示大明盛世的形象这是最广为接受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理由。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其合法性在当.............
  • 回答
    .......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前几天郑州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简直是让人触目惊心。看着新闻里那些被洪水吞没的汽车、被冲毁的房屋,还有进水的商场,心里真不是个滋味。这么大的灾难,确实让人担心,郑州的那些保险公司,会不会就这么被这场暴雨给“搬空”了?要说保险公司会不会“倾家荡产”,这事儿得分几方面来看。首先,规模是个大问题。郑州作.............
  • 回答
    北方经济整体承压,郑州却能“打”,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逆势而上”,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韧性和活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一、 历史底蕴与区位优势的“先天”优势首先,郑州并非一夜之间就“能打”的。它骨子里就带着点“王气”和“枢纽”的基因。 “天下之中”的战略定位:.............
  • 回答
    老乡你好!看到你的分数和位次,2020年河南文科363分、位次204711名,想在郑州上大专,这个情况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别担心,虽然这个分数在本科线上有些差距,但在郑州有很多不错的专科院校可以选择,而且很多都挺有发展前景的。我来给你仔细分析分析,推荐几所郑州比较适合你的专科院校,希望能帮你找到心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