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和下西洋有利润嘛?

回答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1433年)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远航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的联系,以及维护朝贡体系。从经济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是政治和外交,而非盈利,但其背后可能涉及一些经济活动,需从多个角度分析:



一、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
1. 宣扬国威
明朝通过舰队展示军力和国力,向海外诸国表明中国是“天朝上国”,以震慑周边国家,巩固边疆安全。

2. 加强朝贡体系
郑和的船队访问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与当地国家建立朝贡关系,要求其进贡(如香料、珍宝、异兽等),并以明朝的丝绸、瓷器、金银等回赐,维持外交关系。

3. 促进文化交流与贸易
船队可能携带大量商品(如瓷器、丝绸、茶叶)进行贸易,但这些活动更多是官方外交行为,而非商业性贸易。



二、经济活动的间接影响
1. 朝贡贸易的经济收益
郑和船队带回的贡品(如香料、宝石、珍珠、象牙、犀角等)可能被朝廷用于宫廷消费或赏赐,但这些物品的贸易价值可能远高于船队的支出。
例如,东南亚国家可能以当地特产换取明朝的丝绸、瓷器,这种交换可能形成一定的经济循环,但属于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而非商业利润。

2. 对海上贸易路线的推动
郑和的远航开辟了从中国到印度洋、非洲的海上航线,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虽然明朝后期因经济政策调整(如海禁)中断了这一路线,但郑和的航行客观上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3.实在没有直接的商业利润
郑和的船队由朝廷直接资助(如“宝船”等巨型船只的建造、人员费用、补给等),费用巨大,但并未以盈利为目的。
船队的物资(如丝绸、瓷器)更多是象征性的外交礼物,而非商业贸易的利润来源。



三、经济成本与收益的对比
1. 巨额支出
郑和船队的总费用估计超过1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明朝年财政收入的1/3),主要用于船只建造、人员俸禄、补给等。
这些资金来自朝廷的财政支出,而非商业利润。

2. 贡品的经济价值
船队带回的贡品(如非洲象牙、印度香料)可能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但这些物品的贸易属于官方外交行为,而非商业利润。
例如,东南亚国家可能以黄金、香料换取明朝的瓷器,但这些交易更多是政治和外交的象征,而非商业利润。



四、历史评价与争议
1. 官方动机为主
历史学者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是政治和外交,而非经济利益。
明朝的“厚往薄来”政策(以厚礼换取贡品)可能有经济动机,但主要目标是巩固朝贡体系。

2. 间接经济影响
郑和的远航可能促进了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的贸易网络,为后来的海上贸易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影响是长期的,而非郑和下西洋的直接成果。

3. 后世的商业利润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与海外的贸易逐渐转向私人商人(如郑成功、郑一官等),但明朝的海禁政策限制了这一发展。
16世纪后,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通过海上贸易获得巨大利润,而郑和的远航并未直接参与这一过程。



五、结论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政治和外交,而非盈利。虽然船队可能带回部分经济价值较高的物品(如香料、宝石),但这些活动属于官方朝贡贸易,而非商业利润。郑和的远航虽然耗费巨大,但其经济收益远不及成本,且主要服务于国家政治和外交目标。因此,郑和下西洋没有直接的商业利润,但为后来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活动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外交,而非商业利润,其经济收益远低于成本,且本质是官方主导的外交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而且利润很大。

郑和下西洋从中国出去时是带的丝、瓷、茶包括香料(购于东南亚、印度)等当时西方的必须品。

回来时将从中东、东非、印度西部(暂以这些地方为限)采购的商品在孟加拉或缅甸,甚至到越南的红河平原靠岸,将其中部分商品通过陆路走身毒道或“南丝绸之路”运达西南(云、桂)后再行销全国。

而其船队在卸货之后,又在中南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停留,一方面继续采购香料、木材以及金银等贵重商品,另一方面是候风。在南风起时,就直接返回东南的吴越闽广地区。

这就是一趟船挣两趟钱的方法。

这个方法本来是郑和带队伍跑船的“养兵之法”(福利),因为别人跟你远涉鲸波,出生入死总不能就挣朝廷的那点“死工资”吧。

但郑和下西洋的利润是给国家或者说皇帝用的,而官僚系统在其中是无法分润多少的。那么这么大的一块利益在其最大的政治支持—明成祖死后就被官僚系统给“黑”掉了。

郑和的航海资料,刘大夏能回复一句“烧了”已经是很给面子的事了,更多的时候是提问的人都会被做掉!

看明朝东南的“海商”有多富就能知道这个利益有多大。而且为了把持这块利益,在国家政策就是推出“禁海”,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倭寇”“海盗”,把养寇自重都玩出花了。

user avatar

有,

你的两个问题答案都在这段里。

郑和七下西洋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让官僚机构中的传统主义者们惊恐/恐慌/警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