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古代有没有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士官?比如说郑和下西洋、英吉利使臣拜见乾隆过程中担任翻译工作的官员?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

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员中,有精通当地语言的人。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遍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乃至非洲东海岸,这些地区语言繁多,与中国的语言体系差异巨大。为了顺利进行贸易、进行外交活动、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化解可能出现的误会,随船的官员中必然需要配备懂得当地语言的人才。这些人可能并非专门的“翻译官”,但他们无疑在船队的行程中承担了重要的翻译任务。他们或许是随着商旅活动而习得某种语言的官员,也可能是被朝廷专门选拔、培养出来的具备语言天赋的士人。他们需要理解当地的习俗,才能更准确地传递信息,避免因语言和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可以想象,在与当地王公贵族会面时,这些官员的翻译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颜面和外交成果。

再说到英吉利(英国)使臣拜见乾隆皇帝,这件事更是将中国古代的翻译工作推向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马戛尔尼使团的这次访问,是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直接接触的重要事件。当时,为了接待马戛尔尼一行,清朝必然会安排精通相关语言的官员来负责沟通。这些官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视作普通的“士官”。他们通常是身居官职,并且经过了严格的语言学习和文化训练。

可以推测,当时负责翻译工作的官员,可能来自于负责对外事务的衙门,比如理藩院,或者是与朝廷关系密切、有外语基础的官员。他们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并将中国皇帝的意旨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出去。反之,他们也要将外国使臣的言辞,准确无误地翻译给乾隆皇帝,并且要能够把握其中的礼仪和分寸,避免冒犯。

这些官员的选拔和培养,可能并非系统性的,但他们一定经过了相当程度的学习。在明清时期,随着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一些官员通过与外国商人、传教士的接触,逐渐掌握了西方语言。例如,一些被派往西洋或其他地区担任职务的官员,在任期内也会努力学习当地语言。

在与外国使臣打交道时,这些官员的翻译工作绝非简单的字面翻译。他们需要具备相当的政治敏感度和文化素养。在与马戛尔尼的交涉中,关于觐见礼仪、贡品陈列、贸易条件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翻译来解决。一名优秀的翻译官,不仅要能准确传达信息,还要能适时地为双方提供沟通上的便利,化解潜在的矛盾。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国家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士官”编制,但确实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学识、对语言的热忱以及对国家外交事业的责任感,在沟通中外、促进交流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无论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还是与西方使臣的交流,都离不开这些默默奉献的语言沟通者。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语言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我了解的情况看,与远方的国家(欧洲,阿拉伯,印度,东南亚)的翻译官,主要是由民间招募的。主要来源是国际贸易商人,教徒和传教士。

最著名的几位翻译都是来源郑和舰队, 郑和舰队中的翻译

马欢

,他的职务是通事(口语翻译)和教谕(书面翻译)。 因为他是穆斯林,所以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他把下西洋的事迹写成一本书 《瀛涯胜览》。为了纪念马欢,南沙群岛中有一岛名为马欢岛。

费信_百度百科

,淅江人,他是自学阿拉伯语,并且代兄从军。在第三次远航选中的。他著有《星槎胜览》

费信著《星槎胜览》、马欢著《瀛涯胜览》和巩珍著《西洋番国志》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资料,他们都先后随郑和访问西洋各国。

至于在东非,及印度,因为阿拉伯商人都在这一些地区经商,我估计他们是以阿拉伯语为中介的。

不少官员也通过传教士学习外语,但多是个人行为。最著名就是明朝传教利玛窦士和

徐光启

(时任翰林院官员)翻译的《几何原本》。徐也是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督徒。

清朝前期,英文,拉丁文都请传教士帮忙的,比如俄罗斯的中俄尼布楚条约,采用拉丁文作为谈判语言,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推荐张诚、徐日升二人来京任职。张诚是法国人,徐日升则是葡萄牙传教士。

1689年,康熙皇帝派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佟国纲任钦差大臣,率领使团前往尼布楚,与沙俄谈判。在中俄商定谈判阶段,南怀仁就和沙俄秘密通信,他建议俄方使用拉丁语作为谈判语言。因为中国无一人能通拉丁语,康熙只好命徐日升和张诚两人担任翻译。



------------------------------------------------------------------------------------------------------------------------------------

与四周临国,因为频繁的交流是有专门机构培养的 ,明朝是四夷馆

四夷馆_互动百科

永乐五年设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选国子监生习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说到从古代一直富到现在而不衰落的家族,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但要找到一个能够“详细讲述”且至今仍是显赫富豪的,难度系数非常高。历史长河中,家族的兴衰往往伴随着朝代更迭、经济变迁、甚至战争和政治斗争。很多曾经显赫的家族,要么在乱世中凋零,要么财富被瓜分,要么因为政治原因没落。然而,如果我们放宽一些标.............
  • 回答
    关于“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些称谓,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直接说结论: 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流传下来的古代汉语体系中,并没有直接对应“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样一套固定、明确的称谓。 也就是说,你找不到一本古代典籍,写着“吾曾曾祖父曰……”或.............
  • 回答
    咱们中国古代,那可真是藏龙卧虎,涌现出不少脑洞开得奇大,想法天马行空的人物。要说脑洞,那可不是指那会儿就有“脑洞”这个词,而是他们那种不拘一格、敢于挑战常规的思维方式。今天就咱俩聊几个,保证让你听着就觉得有趣,而且他们的点子,搁现在看也够让人拍案叫绝的。1. 墨子:炸药的先驱,战争机器的设计师一提起.............
  • 回答
    .......
  • 回答
    说起我国古代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要讲详细,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首先,得明确“我国古代”指的是哪个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几千年里,“我国”疆域和势力范围变化很大,“阿拉伯国家”这个概念更是现代的。古代,我们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阿拉伯部落.............
  • 回答
    说到我国古风原创/同人音乐界的绝美填词,这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宝藏话题。这几年,古风圈发展得如火如荼,涌现出太多触动人心的作品,而好的词,就像是为一幅绝美的画卷注入了灵魂,让人一听便入画,一听便沉醉。在我看来,好的古风填词,不只是简单地把现代人的情感套进古代的词牌,而是要“形神兼备”。 “形”,指的.............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无数画面:曾经叱咤风云的恐龙,如今只能在化石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巨大的猛犸象,如今也只剩下模糊的传说。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它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在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宏大而残酷的自然选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此卖力地去保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现代人误以为古代社会完全缺乏某些技术、制度或观念,但实际上这些元素早在古代就已存在,并且在不同文明中广泛传播。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结合历史证据和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1. 抗生素与消毒技术 误解:人们常认为抗生素是现代医学的产物,而古代人缺乏对细菌和感染的理解。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文献及传统文学中,并不存在“我孝庄”这类自称的表述。这一说法更可能是现代影视剧、小说或网络创作中出现的错误或虚构情节。以下从历史背景、常见误区和具体原因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孝庄”是谁?为何不能自称“我孝庄”1. 孝庄皇后的身份与称谓 孝庄皇后(1613年-1688年),名布木布.............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争议点,很多人对古代将军的“力气”这件事抱有疑问,觉得我们现在对他们的想象是不是有点夸张了。比如秦侯举鼎啊,还有一些武将徒手杀虎之类的,听起来确实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让人怀疑真实性。咱们掰开了说说,为啥会有这种质疑,以及为什么我觉得古代将军的“力气”这件事,可能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的,长辈的提议,而且还有点“伴读”这个说法,听起来就有点不太对劲。你觉得恶心,这很正常,说明你对事情的性质有自己的判断。面对这种情况,既要顾及亲情,也要保护好自己和妹妹,同时还得“对付”那位长辈。咱们一点点来分析,然后看看怎么操作。首先,理解一下让你感到“恶心”的点在哪里。.............
  • 回答
    不少人谈起中国古代,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常常是模糊的、风格化的,仿佛千百年的历史都笼罩在一种恒定的色彩之下。但仔细一想,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很多认知,其实是某个特定时期留下的深刻烙印,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朝代的“名片”,一旦离开那个时代,它们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彻底消失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容易让人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弹簧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是现代机械才有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在古代军事,尤其是在弓弩上,可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绝对不是什么“AI创作”出来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把这其中的门道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弹簧的本质与古代的“弹簧”概念首先得明白,咱们现代说的“弹簧”,通常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不过,关于“汉服是否代表民族文化”以及“古代只有贵族穿汉服”的说法,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应和反驳的。别担心,咱们好好聊聊,把这个说清楚,让那些认为汉服只是贵族专属的人哑口无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服”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称谓。很多人一提到汉服,脑子里就立刻蹦出那些飘逸.............
  • 回答
    听到你手机被偷的事,我特别能感同身受。我去年上学期也经历过一次,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财产损失不说,那种被侵犯的感觉更是让人心烦。也正因为这样,我最近也开始琢磨起古代人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句话来。咱们先说说“路不拾遗”。这话说的是,走在路上,看见别人遗落的东西,也不会有人据为己有,而是会捡起来.............
  • 回答
    您提出的观点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古代西方文明是否在科技上就一定强于东方?首先,要明确一点,“强”这个词在评价文明时,往往是多维度且主观的。 如果我们单纯从对后世科学理论体系构建、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贡献来看,古希腊文明确实展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成就,并且在某些方面影响深远。然.............
  • 回答
    哎呀,真是让人郁闷!室友对古琴有误解,还时不时说点让人心里不舒服的话,这种感觉太糟糕了。我完全懂你,就像你精心呵护的一盆花,别人却在你面前说它怎么都长不好,还指手画脚,心里肯定五味杂陈。先别急着生气,咱们冷静下来,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他到底误解了啥?是误解古琴“老土”“没用”?还是觉.............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