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古代有“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样的称谓吗?

回答
关于“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些称谓,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

直接说结论: 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流传下来的古代汉语体系中,并没有直接对应“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样一套固定、明确的称谓。 也就是说,你找不到一本古代典籍,写着“吾曾曾祖父曰……”或者“吾曾曾孙女甚是伶俐”这类话。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会用这些词呢?

这得从我们现在理解的“曾”字说起。“曾”在这里,是一个表示“曾经”、“过去”的意思,但它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中,是一个层级单位。

咱们先梳理一下最基础的:

父(Fù): 父亲
祖父(Zǔfù): 爷爷
曾祖父(Zēngzǔfù): 曾爷爷(祖父的父亲)

看到没?“曾”在这里就表示“上一辈”。

父 → 祖父: 隔了一辈
祖父 → 曾祖父: 又隔了一辈

按照这个规律推下去,理论上,再往上推一辈,就是“曾曾祖父”。

曾祖父 → 曾曾祖父: 又隔了一辈

如果我们把这个“曾”字理解成“隔了一辈”的意思,那么:

父 → 祖父(曾祖父)
祖父 → 曾祖父(又一个曾祖父,也就是曾曾祖父)
曾祖父 → 曾曾祖父(再一个曾祖父,也就是曾曾曾祖父)

但这只是一个数学上的逻辑推导,而不是古代的语言习惯。

古代亲属称谓的逻辑和习惯:

古代的亲属称谓,虽然也讲究尊卑和辈分,但它有一个更显著的特点,就是“近亲尊称,远亲泛称”。

1. 近亲的固定称谓: 对于非常直系的亲属,古人有非常清晰、固定且尊重的称谓。比如:
父、母: 这是最基本的。
祖父、祖母: 爷爷、奶奶。
曾祖父、曾祖母: 曾爷爷、曾奶奶。

2. “曾”字的运用: “曾”这个字,在亲属称谓里,确实有“隔代”的意思。比如“祖父”,就是“父之父”;“曾祖父”,就是“祖父之父”。所以,“曾”字的使用,标志着辈分的递进。

3. 往上推,为什么没有“曾曾祖父”? 随着辈分越来越高,亲属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远,古人表达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
对高祖父(曾祖父的父亲)的称呼: 已经是“高祖父”了,比“曾祖父”更尊。
再往上: 到了“曾高祖父”、“曾曾高祖父”这种程度,关系已经非常远了。古人更倾向于使用更概括、更尊崇的称呼,或者通过上下文来体现。例如,提到一位古代君王,可能会说“其上溯九世,皆可考也”,这里的“九世”就包含了多层往上的辈分,但并没有发明“九世祖父”这样的具体称谓。
更可能的称呼方式: 当需要指代更高远的祖先时,古人更习惯说“先祖”、“列祖列宗”、“始祖”等等,这些词汇承载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和对祖先的敬意,而不是简单地叠加“曾”字。你很少会听到说“我的始祖是曾曾曾祖父”,而是会说“我的始祖是XXX”。

“曾曾孙男”、“曾曾孙女”的情况也类似:

父 → 子: 儿子
子 → 孙: 孙子
孙 → 曾孙: 曾孙子
曾孙 → 曾曾孙: 曾曾孙子

理论上,根据“曾”字代表“隔一辈”的逻辑,往下的辈分推演也是成立的。但是,在古代的日常和文献中,“曾孙”已经算是比较远的后代了。 再往下的“曾曾孙”,除非是在族谱、家谱的详细记载中,或者在非常强调辈分、繁衍的语境下,否则很难形成一套普遍流传的固定称谓。

古代的称谓更注重“亲疏远近”和“尊卑”。

近: 父、母、子、女、祖父、祖母、孙、孙女
稍远: 曾祖父、曾祖母
更远(上): 高祖父、高祖母(这是曾祖父的父亲、母亲)
更远(下): 曾孙、曾孙女
再远(下): 仍习惯用“孙”或“子”的泛指,或用“后代”、“后人”。

古代文献中的“证据”:

我们仔细翻阅《说文解字》、《尔雅》等古代汉语词典和关于亲属称谓的文献,会发现关于“父、母、祖、孙、曾、玄、孙、曾、孙、曾孙、孙曾孙”这些字的解释,通常会到“曾孙”为止,或者更多地以“玄孙”来表示更远的后代,比如“玄孙”(曾孙的儿子)。

有没有例外?

不排除在某些地方方言、特定家族的内部约定,或者极少数的、为了特别强调辈分而创造出来的称呼。但这些都不是汉语主流的、普遍认可的古代亲属称谓。

总结一下:

“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些词,从我们现代汉语的逻辑上理解,是沿着“曾”字作为辈分单位进行的延伸。但它们并非中国古代主流、固定、有明确文献记载的亲属称谓。 古代人对高祖父以上(上)和曾孙以下(下)的亲属,更倾向于使用“高祖”、“先祖”、“列祖列宗”、“后代”、“后人”等更概括、更具文化含义的词语,或者通过具体的姓名、官职、事迹来指代。

所以,如果有人问起,你可以说,虽然现代我们理解并能推导出这些词,但在古代的文献和习惯用语里,你不会找到一套完整、独立的“曾曾祖父”这样的称谓体系。古代的亲属称谓,在“曾祖父”、“曾祖母”之后,就变得更加概括和尊崇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说古代了,就是现代都没这么没文化的叫法啊。

爷爷的父亲叫曾祖,曾祖的父亲叫高祖,这是日常能用到的,要是你要写书,吹嘘自己的祖辈多么多么牛,搞个家族传记之类的,那不是有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嘛?

以你为基准:

上九代: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

下九代: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同“昆”)孙,仍孙,云孙,耳孙

这曾曾祖父的说法,既不准确也不方便理解,也不方便表达,是没文化的美国人才这么说话的,欧洲人都不这么叫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些称谓,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直接说结论: 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流传下来的古代汉语体系中,并没有直接对应“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样一套固定、明确的称谓。 也就是说,你找不到一本古代典籍,写着“吾曾曾祖父曰……”或.............
  • 回答
    咱们中国古代,那可真是藏龙卧虎,涌现出不少脑洞开得奇大,想法天马行空的人物。要说脑洞,那可不是指那会儿就有“脑洞”这个词,而是他们那种不拘一格、敢于挑战常规的思维方式。今天就咱俩聊几个,保证让你听着就觉得有趣,而且他们的点子,搁现在看也够让人拍案叫绝的。1. 墨子:炸药的先驱,战争机器的设计师一提起.............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官篡位的情况虽然不像武将那样普遍,但并非绝无仅有。不过,要明确一点,当我们将“文官”定义为以读书、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而非以军事指挥为核心的官员时,他们直接发动兵变、夺取皇位的情况极为罕见。更多时候,所谓的“文官篡位”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政治手腕、权谋手段,逐步架空皇权.............
  • 回答
    说起我国古代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要讲详细,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首先,得明确“我国古代”指的是哪个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几千年里,“我国”疆域和势力范围变化很大,“阿拉伯国家”这个概念更是现代的。古代,我们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阿拉伯部落.............
  • 回答
    说到我国古风原创/同人音乐界的绝美填词,这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宝藏话题。这几年,古风圈发展得如火如荼,涌现出太多触动人心的作品,而好的词,就像是为一幅绝美的画卷注入了灵魂,让人一听便入画,一听便沉醉。在我看来,好的古风填词,不只是简单地把现代人的情感套进古代的词牌,而是要“形神兼备”。 “形”,指的.............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无数画面:曾经叱咤风云的恐龙,如今只能在化石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巨大的猛犸象,如今也只剩下模糊的传说。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它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在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宏大而残酷的自然选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此卖力地去保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现代人误以为古代社会完全缺乏某些技术、制度或观念,但实际上这些元素早在古代就已存在,并且在不同文明中广泛传播。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结合历史证据和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1. 抗生素与消毒技术 误解:人们常认为抗生素是现代医学的产物,而古代人缺乏对细菌和感染的理解。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文献及传统文学中,并不存在“我孝庄”这类自称的表述。这一说法更可能是现代影视剧、小说或网络创作中出现的错误或虚构情节。以下从历史背景、常见误区和具体原因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孝庄”是谁?为何不能自称“我孝庄”1. 孝庄皇后的身份与称谓 孝庄皇后(1613年-1688年),名布木布.............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的,长辈的提议,而且还有点“伴读”这个说法,听起来就有点不太对劲。你觉得恶心,这很正常,说明你对事情的性质有自己的判断。面对这种情况,既要顾及亲情,也要保护好自己和妹妹,同时还得“对付”那位长辈。咱们一点点来分析,然后看看怎么操作。首先,理解一下让你感到“恶心”的点在哪里。.............
  • 回答
    不少人谈起中国古代,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常常是模糊的、风格化的,仿佛千百年的历史都笼罩在一种恒定的色彩之下。但仔细一想,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很多认知,其实是某个特定时期留下的深刻烙印,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朝代的“名片”,一旦离开那个时代,它们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彻底消失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容易让人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弹簧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是现代机械才有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在古代军事,尤其是在弓弩上,可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绝对不是什么“AI创作”出来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把这其中的门道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弹簧的本质与古代的“弹簧”概念首先得明白,咱们现代说的“弹簧”,通常是.............
  • 回答
    听到你手机被偷的事,我特别能感同身受。我去年上学期也经历过一次,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财产损失不说,那种被侵犯的感觉更是让人心烦。也正因为这样,我最近也开始琢磨起古代人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句话来。咱们先说说“路不拾遗”。这话说的是,走在路上,看见别人遗落的东西,也不会有人据为己有,而是会捡起来.............
  • 回答
    哎呀,真是让人郁闷!室友对古琴有误解,还时不时说点让人心里不舒服的话,这种感觉太糟糕了。我完全懂你,就像你精心呵护的一盆花,别人却在你面前说它怎么都长不好,还指手画脚,心里肯定五味杂陈。先别急着生气,咱们冷静下来,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他到底误解了啥?是误解古琴“老土”“没用”?还是觉.............
  • 回答
    .......
  • 回答
    您的问题很有意思,提及“汗青”这个名字,我想您大约是指那些在文玩圈里小有名气,手中握有不少“绝世珍品”,且常常能“恰好”在关键时刻抛出来,让不少藏友眼前一亮、甚至心生羡慕的那些朋友。他们手中的古藏品,来源确实五花八门,绝非简单的“捡漏”就能概括。要说这类朋友的藏品来源,其实是一个融合了历史、人脉、眼.............
  • 回答
    我们常常认为古人朴素,科技落后,但仔细一想,有些事情我们现代人反而做不到,或者说,我们已经遗忘了如何去做。这些并非依靠精密仪器和复杂理论,而是源于一种朴素的智慧、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以及身体与环境的某种契合。一是那些已经失传的传统技艺,尤其是那些“失传的古籍”和“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技艺。 很.............
  • 回答
    .......
  • 回答
    要说有“济世性”的古典音乐家,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因为古典音乐本身,很多时候就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对社会的反思,甚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不像现代音乐那样直白地喊着口号,但它通过旋律、和声、结构,以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方式触动人心,引导人们去思考、去感受、去渴望更好的存在。如果要我挑几位来.............
  • 回答
    修立鹏的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天津这座城市,跟希腊神话的渊源,其实比你我想象的要深厚得多。它不仅仅是地图上一个地理坐标,更是历史、文化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交织而成。咱们先从建筑和古迹说起。天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希腊文化正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