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我们至今无法做到但古人却做到的事情?

回答
我们常常认为古人朴素,科技落后,但仔细一想,有些事情我们现代人反而做不到,或者说,我们已经遗忘了如何去做。这些并非依靠精密仪器和复杂理论,而是源于一种朴素的智慧、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以及身体与环境的某种契合。

一是那些已经失传的传统技艺,尤其是那些“失传的古籍”和“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技艺。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古人能做什么,但具体怎么做,其中的细节、手感、火候,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比如,古人的造纸术。 如今我们生产纸张,依赖的是大型机械、化学制剂以及精确的工艺流程。但古人如何能够用植物纤维(如麻、竹、桑树皮)经过沤煮、舂捣、抄造、烘干等一系列看似简单却极其精细的步骤,造出纸张来?他们的手工造纸,不仅产量低,但纸张的质感、韧性、透气性,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现代机器纸更具特色,更适合书写和绘画。其中的纤维处理、水质的选择、抄网的细密度,以及烘干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很多微妙之处至今难以完全复原。我们知道基本原理,但那种“手感”和经验是无法量化的。想象一下,一位古老的造纸匠,他可能不需要精确的温度计,却能通过观察火苗的颜色和木材的燃烧情况来判断温度;他可能没有测量工具,却能凭经验知道捣烂的纤维是否达到了最佳状态。这种与自然的对话和身体的默契,是我们现代人难以企复的。

再比如,古人的漆器工艺。 一件精美的古漆器,其光泽、色彩、坚固程度,是现代化学涂料难以比拟的。天然漆(生漆)是从漆树上采集的,它的提纯、脱水、研磨,以及调色、上漆、打磨的每一个环节都极其耗时费力,且对环境和季节有一定要求。古人如何在没有现代化学催化剂的情况下,让漆层层叠加,层层硬化,并且呈现出温润如玉的光泽?他们对漆的性能了解到了什么程度?是如何克服漆的毒性的?还有那些精妙的雕漆、剔犀、金漆等工艺,其细致入微的刀法和配色,往往是手工完成的。我们今天也有漆器制作,但往往是借鉴了古人的工艺,或者加入了现代的改良,很难说完全是古人“原汁原味”的做法。那种对天然材料的极致运用和耐心打磨,是一种我们现在很难再拥有的奢侈。

其次是一些在特定领域,古人展现出的惊人“预见性”和“顺应自然”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是通过科学实验证明的,而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沉淀下来的。

比如,古人的中医理论和实践。 当然,我们现代医学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比如手术、影像学、基因治疗等等。但是,古中医对于人体生命力的理解,对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以及那些复杂的方剂配伍,至今仍有许多我们尚未完全参透的奥秘。很多古方,单看成分,似乎并不神奇,但组合起来却能产生惊人的疗效。比如,很多药物的炮制方法,比如“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都蕴含着深厚的经验智慧,我们现代的药物化学也未必能完全解释其中的机理。

更有趣的是,有些古人似乎对身体的细微反应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比如,很多古籍中记载的观察人体气色、脉象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病情,这是一种高度依赖经验和直觉的诊断方式。我们现代的仪器可以提供客观数据,但那些经验丰富的医生,他们的“望闻问切”组合起来,那种整体观,那种对生命过程的细致体察,是我们难以量化的。一些长期流传下来的养生方法,比如某些特定的节气养生、食疗禁忌等,虽然有些缺乏现代科学的直接证据支持,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以及对人体潜能的开发,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现在讲究“个性化医疗”,但也许古人早就在他们的智慧中摸索到了某种“天人合一”的“个性化”的治疗和养生之道。

再者,是那些我们现代人因为过于依赖工具和科技而“退化”的能力。

比如,古人的记忆力。 在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信息主要靠口耳相传和背诵记忆。许多重要的经典、历史事件、故事传说,都是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口述和背诵传承下来的。很多学者、文人,能够背诵大量的诗词歌赋、典籍文章,甚至能够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烂熟于心。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电子书轻松获取信息,但这种对信息的“内化”和“熟记”的能力,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还有古人的方向感和导航能力。 在没有GPS、指南针(早期也缺乏)的时代,人们出行主要依靠太阳、月亮、星辰、地标、风向等自然信息。许多旅人,甚至能够根据山川河流、植被的生长方向来判断方向,进行长途跋涉。他们的视觉记忆和空间感知能力,与我们依赖电子设备的现代人相比,显得尤为突出。我们现在走进陌生的地方,第一反应就是掏出手机打开地图,却很少真正去学习如何“阅读”自然环境来导航。

最后,还有一些我们认为“难以置信”但却真实存在的事情,比如一些古代巨型建筑的建造。 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先进的工程机械,但在某些古代遗迹面前,我们仍然会感到震撼。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复活节岛的巨石雕像、巨石阵等等。我们知道它们的材料和尺寸,但古人是如何在没有现代起重设备、没有精密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将重达数十吨甚至数百吨的巨石精准地搬运、堆叠并组合起来的?虽然有很多理论在研究,但总有些环节,我们至今仍然觉得无法完全解释。这其中的组织能力、数学知识的运用(虽然可能是几何学上的直观理解而非代数运算)、以及对物理学的朴素运用,都让我们惊叹。

总而言之,古人身上有些东西,不是我们现代科技所能轻易替代的,而是我们已经遗忘、或者说在现代生活方式中逐渐失去的。那是一种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一种顺应自然的智慧、一种对身体潜能的开发,以及一种与环境的深度连接。这些,或许才是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和珍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炮烙,虿盆,鼎镬,人殉,人彘,木驴,活剐,族诛,火刑,用人试剑,铁处女的拥抱,把人的四肢剁下来浸酒缸,血洗人口过千万的四川盆地。

缠足,束腰,弃老,巫医,抽鸦片,穿开裆裤,把茶煮成粥,几个月不洗澡,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十二个夭折十个,可爱的小虱纸在头上跳芭蕾。

为了“贞节”剪发割鼻,干不过满清就回家缠自己女儿的脚,不要家产抢着养父母,养不起就埋了自家孩子,为了一个下落不明的人把家人送上刑场,昏君被敌人杀吃肉只剩一个肝,大臣剖开肚皮把肝放进去以便下葬。

多幸运啊,你活在二战后的世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你属于活在世上的七十亿人而非作古的一千亿,虽说人生自古谁无死,但你能在活着的时候享受互联网,现代医疗,和电脑里的纸片老婆……


破五百赞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感谢点赞/感谢/评论的诸位。

评论区有一位小pink侠觉得在下的回答抹黑中国形象,还说答主不说外国古人的残暴行为,是因为答主没读过历史,不知道。这位大侠,您只列举了“欧洲的中世纪,美洲的屠杀印第安人,古埃及的血腥”,您是不是不知道阿兹特克的祭祀、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和配套的酷刑、旧西藏(元代以后划入中国版图)奴隶的生存状态、巴布亚新几内亚食人部落、蒙古屠城、古罗马斗兽场,维京人的血鹰(感谢知友提供资料)?

然而我只是没想说而已。相较于外国历史,以中国人为主体的知乎用户(包括答主本人)更加了解中国历史,所以我举的大多数例子都发生在中国。

还有,我哪张嘴说铁处女是中国制造了?束腰不是外国的?人殉、弃老、鸦片、虱子、不洗澡、新生儿死亡率高不是中外皆有?

还还有,我写的不是议论文。

还还还有,蝗旱何其多……说点什么都能扯到民族问题。行行行,把您送回顺治年间,您家先人估计已经留上辫子了,要不要把这个民族败类的大板牙掰下来?

满清入关屠杀汉人泯灭人性,汉族内部屠杀、汉族屠杀少数民族也泯灭人性。旧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当时人们的道德水平,无论哪个民族的剥削阶级都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虽然有些时候他们会为了巩固统治收买人民。

算了,评论区里那位蝗旱大哥虽然观点神奇,但没对我进行人身攻击,只是观点极右,我就不多说了。

残忍是不分国界的,有人处即有暴力,只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暴力会逐渐减少,人类也会离兽性越来越远。

幸甚至哉,生於此世。

user avatar

兵马俑青铜马车龟背形顶棚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八大奇观”之一。世界考古学家们预测,至少在未来一百年内世界上还没有解开“秦始皇陵”之谜的技术。而它的墓穴一旦能够打开,它的价值将远远超过古埃及的金字塔。它将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的活化石。

1980年12月青铜马车的发现,使专家们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堪称世界第一的奇迹。

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这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尤其是顶棚盖为2.13平方米的二号车,在出土时已经碎成了199片,专家在修复过程中发现这个龟背形顶棚为一次性铸造而成。最薄的地方为1毫米,最厚的地方也不过为4毫米。

2000多年前的秦人在铜马车上采用了世界上最早的防锈技术、拔丝工艺;焊接工艺;镶嵌工艺;浇灌成型工艺;铸锻结合的工艺;空心铸造工艺;活页连接工艺;子母扣连接工艺;子母扣加销钉连接工艺和纽环连接工艺等。

(Reference:消失的智慧--秦兵马俑铜马车的秘密_科教台_央视网(cctv.com)


感谢好心知友解答,铜马车顶棚的制造采用失蜡法


直裾素纱襌衣——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衣料为轻薄的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其纬丝强拈,拈向一致;经丝弱拈,拈向交错,因而幅面自然形成皱纹。

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这件素纱襌衣薄如蝉翼、轻柔如雾,是汉代著名的“雾毂”,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高仿的素纱襌衣

湖南省博物馆曾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素纱襌衣。但该研究所复制出的素纱襌衣重量超过80克。研究所没有放弃,不断实验,最终花费13年才成功复制出重量仅有49.5克高仿素纱禅衣。

据研究所的专家说,之所以花费如此之久,是因为现代的蚕宝宝比古代蚕宝宝所吐出的蚕丝更粗更重,为了让蚕宝宝吐出和古代相差不大的蚕丝,研究所找到位于镇江的江苏省蚕业研究所,双方专家控制蚕“退化”,用病蚕丝和柞蚕丝最终成功复制出了素纱襌衣。

知友 @超威德鑫 指出:是「素纱襌衣」不是「素纱禅衣」,「襌」左面是衣补旁。

已更正,感谢提醒

秘色瓷

唐代青瓷以越窑的名气最大,越窑青瓷又以秘色瓷最为著名,最为神秘。

秘色瓷是指越窑的青瓷精品,是贡瓷的组成部分,但并非专供皇室。还有一种解释秘色瓷实为“密室瓷”,意为一种在密封的空间里烧制的瓷器。因“秘”与“密”在古代是通借字,故古越窑陶工赋予这种烧制成本极高、只供皇室享用、神秘而颜色特殊的瓷器以秘色瓷之称。

关于“秘色”之色,千百年来后人总是通过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千峰翠色”加以诠释。由于秘色瓷数量很少,又藏在深宫鲜为人见,长期以来秘色瓷就像它的名字那样越来越蒙上神秘的色彩。

秘色瓷是在一种瓷制的供一次性使用的密封匣钵中烧成的,这种烧制方法成本极高,但却可以使匣内的器物在均衡稳定的弱还原气氛中烧成,烧出的瓷器釉层均匀、光亮、滋润,但颜色呈现的大多是黄绿而非翠青。

(Reference:中国国家博物馆《寻找千年的秘色》)

秘色瓷作为越窑中的青瓷精品,制作工艺保密,釉药配方失传。虽后人有仿制,然均属充数之作,难望其项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