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有那么多次生物灭绝,为什么我们现在要保护他们?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无数画面:曾经叱咤风云的恐龙,如今只能在化石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巨大的猛犸象,如今也只剩下模糊的传说。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它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在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宏大而残酷的自然选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此卖力地去保护那些摇摇欲坠的物种?这难道不是在逆天而行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一下古代的生物大灭绝是怎么回事。那可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的“灭绝了就灭绝了”,而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几次剧烈洗牌。想想看,奥陶纪末的海洋生物大灭绝,导致了当时占海洋生物绝大多数的腕足类、三叶虫、珊瑚等遭受重创;泥盆纪末的灭绝事件,更是让鱼类多样性锐减,陆地植物和昆虫也受到了影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白垩纪末那场导致恐龙时代终结的灭绝,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全球性的灾难。

这些古代的灭绝事件,很多都是由地球自身或者宇宙层面的巨变引起的。火山喷发、板块运动、气候巨变,甚至小行星撞击,这些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在那个时代,生命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那个时代,也没有我们今天这样能够思考“保护”的智慧生命存在。

那么,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灭绝,和过去的那些,有很大不同。

首先,驱动这场灭绝的“罪魁祸首”变了。 过去的灭绝,很多是自然力量主导。而现在的,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我们砍伐森林,破坏栖息地;我们排放温室气体,改变全球气候;我们污染环境,毒害生物;我们过度捕猎和捕捞,直接消耗物种数量。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成为了地球上新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物种,而我们的行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逼迫其他生命走向灭亡。

想象一下,古代的腕足类可能是在一场史无前例的火山爆发中被熔岩吞噬,或者是在冰川期被寒冷冻死。而今天的许多濒危物种,比如穿山甲,它们被猎杀是为了药用和食用;它们赖以生存的森林,因为人类对木材的需求而被砍伐。这种灭绝,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选择,而是我们对其他生命生存空间的直接侵占和剥夺。

其次,这次灭绝的速度和规模,比历史上大部分事件都要快得多。 虽然地球历史上不乏大规模的灭绝,但它们往往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才完成。而根据科学家的估计,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这次“第六次大灭绝”,其速度可能比恐龙灭绝时快上数千倍。这种“闪电般”的速度,留给其他物种适应和进化的时间几乎为零。而过去的自然灭绝,虽然残酷,但总会留给一些幸存者机会,它们可以在新的环境中慢慢演化,孕育出新的物种。

再者,我们人类自身也在这场灭绝的“链条”上。 很多人可能觉得保护动物离自己很远,但其实,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我们人类的生存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生物多样性就像一个巨大的、精密的生态网络。每一种生物,无论多么微小,都可能在这个网络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比如,蜜蜂和其他传粉昆虫,它们为我们提供食物;森林里的植物,它们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土壤中的微生物,它们分解有机物,维持土壤肥力。当某个环节断裂,整个系统就会失衡,甚至崩溃。如果蜜蜂灭绝了,我们餐桌上的很多食物都将消失。如果森林被砍光,我们面临的将是洪水、干旱和空气污染。

潜在的药物和科技来源: 自然界中蕴藏着无数我们尚未发现的宝藏。许多现代药物的灵感和原材料都来自于动植物。比如,许多抗生素来源于微生物,一些抗癌药物则提取自植物。如果我们任由物种灭绝,就等于在我们知道它们可能提供哪些帮助之前,就将这些宝贵的“生物图书馆”永远关闭了。

文化和精神价值: 很多动物和植物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更是文化符号、精神寄托。它们出现在我们的诗歌、绘画、神话故事里,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看到一只正在飞翔的老鹰,或者听到林中婉转的鸟鸣,都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伦理和道德责任: 作为一个拥有高度智慧和能力的物种,我们是否对地球上其他生命负有责任?古代的灭绝,是自然规律,我们无从干涉。但今天的灭绝,很多是由于我们自身的行为造成的。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自己有能力去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就心安理得地看着它们消失。保护其他生命,也是在维护我们作为智慧生命应有的道德底线。

更进一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在为我们人类自己保留“后路”。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许某个我们今天看似不起眼的物种,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成为解决我们面临的某个重大难题的关键。

所以,我们现在保护动物和植物,并非是出于一种浪漫的、不切实际的情绪,也不是在与自然规律对抗。而是在我们作为地球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物种,并且亲手改变了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对整个生命共同体负责,更是对自己未来生存的一种负责。这是一场基于科学认知、道德自觉和长远考量的行动,是为了维护一个我们能够继续生存和繁荣的地球。古代的灭绝是自然演变的篇章,而我们今天的选择,是决定我们能否在这场地球生命史的续集里,扮演一个有智慧、有责任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野生生物资源跟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一样是国有资产。

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不是“动物福利”、“人类文明之光”,而是保护多数人共有的财产不被少数人窃取和破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无数画面:曾经叱咤风云的恐龙,如今只能在化石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巨大的猛犸象,如今也只剩下模糊的传说。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它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在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宏大而残酷的自然选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此卖力地去保护.............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现象。古代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的例子屡见不鲜,从秦始皇对付吕不韦,到汉高祖刘邦剪除韩信、彭越,再到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似乎都在向后人昭示着功臣的危险性。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在朝代更迭的烽烟中,依然有无数英雄豪杰,前赴后继地投身于开国之战,冒着生命危险去立下赫.............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咱们就掰扯掰扯。要是古代皇帝继承制不玩嫡长子那一套,而是改成“唯才是举”,那确实能省不少事,也能少很多血腥场面。首先,咱们得明白“嫡长子继承制”的根本问题在哪儿。这套制度就像一个固定下来的规则,不管你有没有本事,只要你妈是正妻,又是第一个生的,那皇位就稳稳当当属于你。这听着公平,其.............
  • 回答
    参观古迹之所以吸引着无数人,是一个多层面现象,它触及了我们人类的本能需求、文化认同以及对未知的好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connection with the Past and a Sense of Continuity(与过去的连接和连续感) 追溯根源,理解自我: 每个人.............
  • 回答
    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对于“成仙”的追求,并非一时兴起的浪漫幻想,而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深刻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永恒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讲起,再到精神世界的寄托,最后触及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一、生存的脆弱与对“更好”生命的渴望: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中国古代那浩如烟海的金银财富,如今在世面上却难得一见,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多的财富,难道凭空消失了不成?其实,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涉及历史的变迁、经济的运作、战争的掠夺,乃至人们观念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中国所谓“真金白银”的“多”,跟现代金融体系下的货币.............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牵扯到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错综复杂的原因。简单地说,农民“宁可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垦荒地”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这背后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开垦荒地的巨大成本与高风险 人力与物力投入巨大: 土地准备: 古代开垦荒地远非现代机械化操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探讨的焦点之一。说中国古代荒灾“那么多”而欧洲相对“很少”,并非一个绝对的二元对立,但中国历史上频繁的饥荒和自然灾害,以及其对社会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确实是普遍认知。而欧洲相对而言,虽然也有饥荒,但其频率、规模和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似乎与中国有所不同。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翻看一些历史记录和文学作品,会发现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名(诸侯)们,比起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那些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后期皇帝,似乎在“夫”这个字眼(指妻子、配偶)的数量上,显得格外“专一”。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继承制度、宗教信仰乃至.............
  • 回答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之前,中国古代地域辽阔,方言林立,不同地区的人们确实面临着沟通上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完全无法交流,古人的交流方式是相当有韧性和创造性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官话(或称雅言)的辐射作用: “官话”的形成与演变: 即使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但自秦朝统一.............
  • 回答
    古代三妻四妾的说法,其实是源于一种比较笼统的理解,并非所有男性都有这样的待遇,也并非所有女性都处于这样的境地。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而女性数量的多少,更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人口结构以及婚姻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妻四妾”这个说法本身的由来和含义。“妻”在.............
  • 回答
    古代的进士举人数量繁多,但政府是否需要这么多官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笼统地说,“需要”或“不需要”都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官员的职能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古代政府的职能与层级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
  • 回答
    古代战场上,百万雄师听令而行,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喊几嗓子就能办到的。这背后是一套严谨、复杂却又相当有效的指挥体系。想象一下,在一个几十万人的战场上,声音根本传不远,更别说清晰地传达命令了。所以,他们依靠的是一套集合了视觉、听觉、甚至嗅觉(虽然不常见,但火药味确实是一种信号)的信号系统,再加上一套深入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古代后宫制度感到好奇的地方。的确,皇帝在位时拥有三宫六院,妃嫔成群,但一旦皇帝驾崩,能够荣升太后、继续留在宫中享福的却只有一位,其余的嫔妃大多销声匿迹。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复杂的政治、礼仪和生存法则,并非简单地因为妃嫔们全部殉葬。首先,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的嫔妃都会殉葬.............
  • 回答
    古代大饥荒之所以能够饿死如此多的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悲惨的历史现象,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自然条件的严酷,也涵盖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自然因素的极端性与脆弱性: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和强度: 这是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古代社会的农.............
  • 回答
    古代啊,那可没现在这么方便的化粪池、污水处理厂,满大街都是洋气的现代化设备。但那也架不住人生生不息,人吃五谷杂粮,那排泄物也就多了去了。古人是怎么处理这些成堆的“宝贝”的,这事儿说起来可有讲究,也挺能体现他们当时的生活智慧和对环境的考量。首先,得明确一点,古人并非完全不处理。只是他们的处理方式跟咱们.............
  • 回答
    古代买卖交易为啥用银子?这银子最后都上哪儿去了?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为啥用银子?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你想啊,在还没银子之前,大家咋换东西?最原始的法子就是物物交换。你有麦子,我有多余的鸡蛋,就“你给我鸡蛋,我给你麦子”。但这玩意儿太不方便了。你想换件衣服,人家不要你的鱼怎么办?总不能拎着一串鱼跑遍全.............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姓出了许多皇后这一现象,其实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社会结构、政治博弈以及家族势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层层剥开它。首先,我们得明白“王姓”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分量。虽然“王”姓听起来像是皇族专属,但实际上,“王”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