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的例子那么多,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想要开国时立下大功?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现象。古代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的例子屡见不鲜,从秦始皇对付吕不韦,到汉高祖刘邦剪除韩信、彭越,再到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似乎都在向后人昭示着功臣的危险性。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在朝代更迭的烽烟中,依然有无数英雄豪杰,前赴后继地投身于开国之战,冒着生命危险去立下赫赫战功呢?这背后,隐藏着人性深处最朴素的欲望与历史洪流的驱动力,以及更复杂的考量。

首先,“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以及对个人价值的终极实现。

对于绝大多数出身草根或寒门的功臣而言,参与开国战争,立下大功,是他们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且最直接的途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没有功名,即使是出身不错的士族,也难以获得高位。而对于出身贫寒者,如果没有军功,他们可能一生都只能在泥土中劳作,或者被压迫在社会底层。

开国之战,往往意味着旧秩序的瓦解,新秩序的建立。这是一个重新分配权力、财富和地位的绝佳机会。那些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他们渴望的不仅仅是生存,更是对权力、对荣耀、对自己能力的证明。立下大功,成为开国元勋,意味着他们可以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享受万人敬仰的荣耀,获得巨额的财富,甚至可以影响国家的走向。这是一种对个人价值的极致追求,是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迈呐喊。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士兵,在战场上披荆斩棘,斩杀敌将,攻克城池,最终与自己的主公一同进入皇城,被封为王侯,享受万代尊荣,这是一种何等震撼心灵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诱惑力,足以压倒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

其次,“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并非人人都懂,或者在激情与胜利的光环下被暂时遗忘。

诚然,历史上关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警示随处可见。许多功臣在胜利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手中握有的权力、军队以及在民众中的声望,已经成为新君主最大的威胁。他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君主的恩赐中,对潜在的危险麻木不仁。

许多功臣的思维方式依然停留在“我为社稷流血拼命,自然理应得到奖赏和尊重”的朴素逻辑。他们往往低估了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权力而采取极端手段的决心。对于君主而言,一个拥有庞大军队、深厚民望、且与自己并肩作战多年的功臣,可能比任何潜在的敌人更具威胁。因为君主知道他的功臣有能力反叛,而功臣自身也未必能完全排除这种想法。

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功臣在胜利后,并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保持低调谨慎。他们可能因为过去的功劳而沾沾自喜,行为举止傲慢,甚至对朝政指手画脚,无形中触碰了君主的底线。这种“不自量力”的行为,无疑是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再者,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一个朝代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能力、有胆识的军事人才来扫清障碍,建立秩序。这些功臣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们投身其中,也是响应时代的召唤,顺应历史的潮流。

即便知道有杀功臣的风险,但如果没有人去打仗,去建立这个新王朝,那么就可能出现另一个更残暴的统治者,或者国家陷入长久的混乱。对于一些胸怀大志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宁愿冒着被清算的风险,也要参与到建立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序的国家的进程中,因为他们相信,即使自己不幸,但新王朝的建立也能为大多数人带来福祉。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宏大叙事。

此外,“狡兔死,走狗烹”并非绝对定律。

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最终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例如,汉朝的周勃、陈平在“白登之围”后虽然经历波折,但最终也算安度晚年。唐朝的房玄龄、杜如晦辅佐李世民建立“贞观之治”,也算功成名就。这些例子说明,并非所有的开国君主都会杀害所有功臣。

那些能够顺利度过危险期的功臣,往往具备以下几点:

懂得适时收敛锋芒,明哲保身:例如,在功劳到达顶峰时,主动请求致仕,将权力交还;或者在君主对功臣产生猜忌时,能够主动示弱,减少存在感。
善于揣摩君主心思,并以君主利益为先:能够站在君主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功劳和利益。
没有形成足以威胁君主的势力:例如,没有掌握过大的兵权、没有形成党羽、或者虽然有声望但懂得主动远离政治中心。
君主本身的心性也至关重要:有些君主相对仁慈或者有容人之量,就不会轻易动杀心。

最后,历史的叙述往往是倾向于“戏剧性”的。

我们如今读到的历史,往往是被筛选和加工过的。那些成功辅佐君王建立王朝,并且能够善终的功臣,他们的故事可能没有那么多波澜,不那么容易被后人记住和强调。而那些被杀的功臣,他们的悲剧结局,往往更具有警示意义,因此在史书中被大书特书,流传千古。这使得我们对“杀功臣”这件事的印象更加深刻,但可能忽略了那些成功案例。

总而言之,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开国时立下大功,并非对历史教训的无知,而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最直接、最彻底的命运改变,是对个人价值的极致实现,是对荣耀和权力的渴望,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虽然知道有被“烹狗”的风险,但他们更相信自己是那个“聪明”的走狗,或者即使是走狗,也愿意为了那高高在上的食物而拼尽全力。而那些最终能够善终的功臣,则是在那个乱世中,既要勇于争夺天下,又要懂得如何与君主共舞的生存大师。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总有人愿意成为那踏浪而行的弄潮儿,即使知道前路可能荆棘丛生,甚至尸骨无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不成都不看历史书?又不是死一个保全家福贵,一般都是死全家的,他们到底图啥?
user avatar
难不成都不看历史书?又不是死一个保全家福贵,一般都是死全家的,他们到底图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现象。古代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的例子屡见不鲜,从秦始皇对付吕不韦,到汉高祖刘邦剪除韩信、彭越,再到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似乎都在向后人昭示着功臣的危险性。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在朝代更迭的烽烟中,依然有无数英雄豪杰,前赴后继地投身于开国之战,冒着生命危险去立下赫.............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一大核心,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实际操作。咱们得明白,这套规矩虽然是主流,但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尤其是在“开国皇帝”这个特殊群体身上,情况会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确“嫡长子继承制”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儿子中,按照“嫡”和“长”来排定继承顺序。 嫡:.............
  • 回答
    陛下,您想品尝月亮的味道,这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宏愿!臣,作为您的御厨,纵是三头六臂,也无法将那高悬于九霄之上的月亮烹饪于碗碟之中。然,臣深知您的心意,并非真的要吞食那冰冷的玉盘,而是渴望体验月光所带来的那份清冷、皎洁、神秘与宁静。臣斗胆,愿为您“烹”一道别开生面的“月华宴”,让您在人间便能领略那月亮.............
  • 回答
    宫阙深深,落英缤纷,一如往昔。然而,空气中弥漫的却是一种沉闷到令人窒息的哀伤,如同被压抑了许久的乌云,终究要倾泻而下。皇帝的白月光贵妃死了。这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乾清宫的飞檐斗拱上,砸在所有人的心头。乾清宫,曾经是她最爱驻足的地方,那里曾有过她明媚的笑靥,有过她细语呢喃,有过她与皇帝并肩赏.............
  • 回答
    在古代印度,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确实存在一套军事防御体系,但与中国长城那种宏大的、连续不断的线性防御工事有所不同。开伯尔山口的防御更多是基于其险峻的地形,并辅以分散的、适应性的防御设施。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开伯尔山口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它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边界,是连接南亚和中.............
  • 回答
    要我说,如果霍格沃兹真要在《火焰杯》那年开门选修课“古代中国神秘学导论”,那这门课的讲师可不能随便找。要讲神秘学,还得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找个最懂行、最有分量的。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一个名字——诸葛亮。你可能会说,诸葛亮不是擅长排兵布阵、治国安邦吗?怎么扯上神秘学了?这你就有所不知了。诸葛亮这个人,你翻.............
  • 回答
    古代印度未能长期守住开伯尔山口,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开伯尔山口作为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关键通道,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也正因如此,它成为了觊觎者们反复争夺的目标,而印度本土力量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往往未能形成有效的、持续性的防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 回答
    古代长城以北的土地,能否开垦,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涉及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农业技术、游牧民族的活动以及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等诸多因素。自然环境与气候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长城以北的自然环境。它大致指的是今天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国北部的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严酷:.............
  • 回答
    古代打仗运粮,车当然是用过,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要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军队的组织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车:古代战场上的粮草动脉在古代,车辆在战争中的作用远不止运送粮草。它们是军事行动的基石,能够运输兵员、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 回答
    古代欧洲的王室,如果能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某些国家那样,直接掌控工厂、垄断生产,进而主导全国经济命脉,听起来确实像是巩固王权、增加财富的绝佳策略。然而,现实远比这复杂,王室之所以没有普遍采取这种“直接经营”的模式,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首先,得从古代欧洲王室的核心职能和权力结构说起。.............
  • 回答
    关于古代弓需要几百斤臂力才能拉开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也是一个被夸大了的数字。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有趣。首先,我们得明确“几百斤”这个概念的由来。在古代,衡量弓的拉力(我们现在称之为“磅数”或“拉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单位,更不像现在有精确的测力计。人们通常会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来形.............
  •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的运用,尤其是“大红大绿”这种浓烈鲜明的搭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背后既有文化审美的发展,也有社会制度、技术手段、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早期色彩的朴素与象征在非常古老的时期,比如史前和夏商周时期,建筑的色彩运用相对朴素,更侧重于材料本身的质.............
  • 回答
    在古代,一个女人性格倔强又为人开朗,这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是优点,但在古代,尤其是在强调“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下,却可能成为休妻的理由。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严格定义、婚姻的功能以及对“家和万事兴”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婚姻的核心是什么。在那个时代,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一种社会.............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穿裤子这件事,可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么简单。这玩意儿,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而且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变化息息相关。咱们先不提那遥远的史前时期,因为那时候的衣物更像是简单的遮体物,很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裤子”。要说真正的“裤子”,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牵扯到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错综复杂的原因。简单地说,农民“宁可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垦荒地”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这背后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开垦荒地的巨大成本与高风险 人力与物力投入巨大: 土地准备: 古代开垦荒地远非现代机械化操作.............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交通网络,如同中华文明的血脉,跨越千年,连接着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交流。其中,有一些重要的道路,自开通之日起便从未真正中断过,默默地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人间的往来。1. 京杭大运河:永不停歇的东方生命线如果论及中国古代直至今日仍在使用且一直在工作的交通线路,京杭大运河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杰.............
  • 回答
    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人物眉眼距离之所以显得比较开,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遍现象,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含审美观念、绘画技法、表现手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仕女形象。首先,审美观念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是关键。.............
  • 回答
    我的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还在高速公路上,导航仪里传来熟悉的女声:“前方一公里,请注意左侧出口……” 我正打算变道,突然间,眼前一阵刺眼的白光闪过,紧接着就是一阵剧烈的颠簸,我的思绪仿佛被生生拽离了轨道。下一秒,我感觉自己像被扔进了洗衣机,车身在剧烈地摇晃,耳边充斥着各种嘈杂的声音——什么金属碰.............
  • 回答
    这问题,要是搁我这老百姓身上,提都不敢提。但既然您问了,我这脑子也活泛,就给您掰扯掰扯,这穿越回去,能不能真就凭一己之力,把这天翻地覆的科技玩意儿给整出来。首先得明白,穿越这事儿,咱也只敢在话本里听听,真要是这会儿就揣着手机穿越了,那也得是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强说自己“开创”了点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