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长城以北能开垦土地吗?

回答
古代长城以北的土地,能否开垦,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涉及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农业技术、游牧民族的活动以及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等诸多因素。

自然环境与气候的挑战

首先,我们得明白长城以北的自然环境。它大致指的是今天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国北部的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严酷: 这一地区普遍存在气候干燥、冬季漫长且严寒的特点。年降水量较低,且多集中在夏季。这意味着,耕种所需的水分是巨大的挑战。即便有降水,也常常是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难以有效利用。
土壤贫瘠: 大部分地区以草原和沙漠为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盐碱化现象也比较普遍,这对于习惯了黄河流域肥沃土地的农耕民族来说,耕作难度极大。
土地退化风险: 如果在不适宜的土地上强行耕垦,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可能影响长城防御的根基——为驻军提供一定程度的粮草支持。

农业技术与耕作方式的限制

古代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尤其是在水利设施和肥料供应方面。

对水源的依赖: 农耕文明的根基是水。在长城以北,河流稀少且水量不稳定,主要的灌溉水源往往难以保障。没有发达的水利系统,大规模、高产的耕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耕作方式的局限: 即使能够进行耕作,也多是小规模的、依赖自然降水的旱作。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足以支撑大规模人口和军队的粮食储备。
技术适应性: 农耕技术需要一定的土壤和气候基础。在长城以北,很多适合中原地区的耕作方法,比如大水漫灌、精耕细作等,在这里根本无法实施。

游牧民族的存在与影响

长城以北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活动区域。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农耕文明截然不同,但却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草原的价值: 对游牧民族来说,广袤的草原是他们生存的根本,是牛羊赖以生存的食料。耕垦土地,即使只是小范围的,也会侵占他们的牧场,破坏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发冲突。
动态的势力范围: 游牧民族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他们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到长城沿线的安全和农业区的范围。当游牧民族势力强盛时,他们甚至可能越过长城,侵扰农耕区,导致耕地荒废。反之,当农耕王朝强盛时,他们可能向北推进,在边境地区尝试开垦。
“以战养战”的土地利用: 有些时候,边境地区的屯田和开垦,是为了巩固边防,实现“以战养战”。军队会在边境地区开垦土地,自给自足,同时也可以作为战略缓冲区。但这并非大规模、可持续的商业化农业。

历史上的尝试与实践

历史上,确有一些王朝尝试过在长城以北进行一定程度的土地开垦,但这通常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和局限性。

汉朝的边郡屯田: 汉武帝时期,为了对抗匈奴,在河套地区(长城以南,但靠近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这片区域相对靠近水源,也更适合耕种,算是长城防御体系内的延伸。但即便是河套地区,也并非全然适宜耕种,水土流失的问题依然存在。
唐朝的北庭都护府: 唐朝一度将势力范围延伸到天山北麓,那里气候相对温和,有绿洲,可以进行农耕。但这种控制范围的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旦军事力量衰退,控制范围也会随之缩小。
金、元、清等王朝: 这几个朝代本身就起源于北方或以游牧为主,他们对待土地的态度与中原王朝不同。虽然他们也有一些农耕区,但对草原和森林的保护,以及对游牧生活方式的延续,是其统治的重要基础。大规模的、鼓励性的农耕扩张,尤其是在不适宜的地区,并非他们的主要策略。

总结:

总而言之,古代长城以北的土地,零星的、小规模的、为军事目的服务的耕垦是有可能的,并且历史上也确实存在过。 但大规模的、可持续的、以商业化农业为主的开垦,则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环境、气候和人文挑战,因此是非常困难的。

长城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地理和文化的分界线。它不仅仅是一道军事防御工事,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生态和生活方式上的一个自然边界。试图将黄河流域那种以精耕细作为主的大规模农业模式,强行复制到长城以北严酷的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这样做,很可能还会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甚至适得其反,威胁到自身的生存根基。

与其说是“开垦土地”,不如说是在长城沿线,利用相对有利的地理条件,进行巩固边防、保障供给的小范围的耕作和屯田,这才是古代长城以北土地利用的常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站在长城上看一看不就知道了。

这是长城里第一块耕地,从此往南就是密密麻麻的耕地。你要是说从这里往北不到10米的地方就不能开垦耕地,很明显,长城不可能有那么神奇。


从这个问题就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虽然被长城守卫了几千年,却并不清楚长城是什么,是干啥用的。


这里是大同北边不远方山永固陵附近的一段明代长城,保存相对比较完整,也没有做任何修复和旅游开发,能够看到原有长城的军事部署考虑。恰好的是,我是个前边防军官,现在的农场主,军事和农业都多少懂一点,尤其巧合的是我本人就在游牧区开展农业种植,虽然是西藏,也深知这其中的道道。今天多废话几句,为大家介绍一下熟悉而陌生的长城。


经常有人把长城跟马奇诺防线相提并论,这是不对的。马奇诺防线的作用基本上全部是军事上的,长城不是,长城的修筑既有军事目的,更主要还是经济和文化目的。


一、长城修筑的目的


(一)军事目的


指望一道并不算是太高太坚固、大部分区域甚至顶多算是一条土坎的长城,尤其是它长达数千公里,来完全阻挡游牧民族的入侵,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汉族农耕文明在明处,游牧民族拥有战略机动的主动性,他们可以选择任何位置展开进攻,汉族不可能在整个长城都均匀布置兵力,还成功阻挡足够兵力的游牧民族进攻,这是不可能的。


仔细观察长城的墙体可以发现,它是一个顶部平坦、两侧陡峭的土坎,在内侧一般还有一条宽20米左右的沟,沟的内侧还有零散分布的土台,长城的主要战术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主要是抵消游牧民族的机动性用的,把游牧民族战士从马上逼到地上作战。


试想你是一个骑马的游牧民族战士,你怎么骑马越过长城呢?你没办法。陡峭的长城两侧,马是没办法越过的,即使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马弄过了长城,你还要面对一条沟,沟对面还有手持弓箭的士兵。你在长城上面活动的时候、跨越那条沟的时候毫无防护。


古代骑兵对步兵拥有绝对战术优势,长城让这种优势荡然无存。骑兵进攻必然在长城停滞下来,骑兵不得不到地上作战,汉族士兵需要的就是这一瞬间的平等,并利用铁器、铠甲的优势实现反杀。


(二)经济目的


汉族拥有的战略优势就是较高的文明水平和工艺水平,可以制作更精良的铁器,包括弓箭、刀枪、铠甲。扬长避短,并且制止敌军赶上来,是首要的战略考量。


长城顶部平坦,在平时处于我军掌握之中,即使在险峻路段也是可以通行的。那么我就可以派出斥候实现一定密度的巡逻。商队、偷渡者、私盐贩子这些人则没有这个优势,我方可以相当程度控制边境贸易,从而实现经济上控制游牧民族。



简而言之,长城同时也是一条路,在古代那个交通条件下,可以算一条高速公路了。路是东西走向的,切断了南北走向的商路。通过控制商路,可以利用盐铁贸易实现对游牧民族经济上的抽血和离间,使其难以形成有威胁的大一统政权,也难以集聚发动侵略必须的财富积累。


(三)文化目的


长城是文化输出的堡垒,也是古代文化“宣化”的桥头堡。


沿长城一线驻军堡垒,难免发展成为城市,驻军也是人,得吃喝拉撒,得生儿育女,要有宗庙祠堂,要有文化生活。这些堡垒在平时的交流沟通中间,就会成为文化输出的基地。


跟我们想象不一样,先进文明向落后地区实现文化输出,从来不是什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是“舒服的、给力的、刺激的才是世界的”。看今天的美国,向我们搞文化输出,绝对不会刻意强调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有啥风俗习惯,从来都是“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富足、我们的军队有多么强大、我们的城市有多么辉煌”。


在古代,除了羊皮袄子就穿不上别的、除了骑马就没有别的交通方式、除了肉奶就没吃过别的,这样一个游牧民族的大姑娘小伙子,来到汉族堡垒发展的城市,恐怕就会跟80年代咱们去了纽约一样,下巴掉地上捡都捡不起来。妈呀他们还有胭脂水粉,妈呀他们有绫罗绸缎,妈呀他们有小轿马车,妈呀他们有蒸馏酒!比马奶酒给力多了!怡红别院、快绿雅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在一片嘤嘤嘤,“老公老公我要这个那个”中,文化输出就完成了。




二、长城北边能不能开垦耕地


从农业技术角度讲,当然是可以的。不是只有汉族人那种精耕细作才叫农业,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也是一种农业,只不过效率低、落后。


但是即使是最落后的农业,也能比游牧承载的人口极限,高好几个数量级。


今天,西藏早已是半游牧放牧方式了,牧场轮流放牧,饲草集中种植,承载一个人生活也至少需要数十公顷土地。即使是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在西藏种青稞养活一个人,最多也就两公顷土地足够了。同样数量的土地,承载的人口数量完全没法比。


到今天西藏也才300万人口,一平方公里土地承载人口不到三人。这个水平放在农耕文明,大概是三皇五帝那个年代吧。


游牧民族并不傻,这个利害关系他们不可能不懂,只要能够开垦耕地,傻子才不干。事实上长城以北能够开垦耕地的地方还是有的,即使产量不咋地,也远比游牧能够养活更多人。自然环境远比长城以北恶劣的西藏,在藏北安多草原上,海拔4500米的地方,一年无霜期区区79天,依然有人种地。种的是豌豆,产量一亩不到100斤,豆子给人吃,豆苗当做饲草。

实际上站在长城上看看就明白,长城北边耕地多了。山西北边的内蒙,乌兰察布一带,耕地多了去了,生活方式好多地方跟山西并没有区别。


这就是长城以北的内蒙农民在收获小米。


甚至在山西土地承载力达到极限、不可避免走向贫穷甚至是饥荒的时候,还产生了“走西口”的人口迁徙浪潮。跑到长城以北去种地,甚至能活得比长城以南更好,吊诡吧?



三、长城以北为什么没有形成大规模农耕区域


中原王朝故意不让的。


没有铁犁,没有锄头,没有先进农具,没有食盐工业,没有织布机,没有农业技术,这些都被长城封锁了一大半,你怎么进入大规模农耕呢?


长城以北要是形成了大规模农耕区域,中原王朝的压力那就跟面对一群只能游牧的人不一样了。中原人口一个亿,长城以北要是有个2000万人口的统一的半牧半农政权,那是什么概念?


如果已经形成,咱就把长城修到更北的地方去,把那块地方弄成中原。或者让他征服中原,再用孔老夫子的那一套征服他。

比如清朝,清朝是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防备游牧民族主要靠羁糜,长城没啥用。


随后就工业化了,北方游牧民族退出世界舞台,那边换成了苏联的钢铁洪流。


因此,在气候、降水、地形地貌和中原王朝通过长城实施封锁的共同作用下,历史在流变,农耕归中原、游牧归塞外,直到进入工业时代。


长城稳定在400毫米降水线,农耕游牧冲突交融的历史也定格在榴弹炮、马克沁机枪和坦克履带之下。



四、长城怎么用


作为一个边防军官,站在长城上,我不可能不与千百年前的先辈们灵魂相通。


如果我是一个长城附近的军事、政治指挥官,我如果要尽职尽责,唯一明智的选择是派出一定量的精锐斥候小队,尽量密集的沿着长城顶部较为平坦的路,实施尽量密集的巡逻。


在平时,他们发挥边境警察的作用,制止随意的民间贸易,把所有贸易集中到我能够控制的关口,从而实现征税、贸易封锁。


在战时,他们是斥候,是哨兵,防备游牧民族士兵的突然攻击。游牧民族的战术突然性也只是相对的,部队要行动,总会有难以隐藏的迹象,比如大规模集结、小分队侦查。


在重要关隘、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后侧一定距离内,布置二线兵力。这部分兵力是战术战役迟滞兵力,他们的任务是利用长城实现对游牧民族主力的拖延、迟滞,争取十天左右的时间。同时他们也是一线斥候的补充,一线兵力不足则要帮助承担巡逻任务。也要负责关隘的征税和贸易封锁。


在后方军事重镇则是三线主力,比如大同、张家口、银川、西宁这些地方,乃至于今天的拉萨。位置距离要保证在二线坚守时间内赶到战场,人员要完全脱离贸易战以防止敌方腐蚀渗透,主要任务就是练兵。这些必须是职业军人,由国家财政负担一切生活费用,有完整军事建制,就像今天的野战集团军。之所以不把他们布置到更靠前的位置,主要是经济成本上的考虑。


一旦开战,抢在一线被突破之前赶到战场完成兵力部署,实施战役决战。


同时,把这些军事重镇弄成经济、文化中心,修上文庙、关帝庙、城隍庙,弄上饭馆、戏院、妓院,一方面让一线、二线官兵轮换修养、成家立业,一方面让和平时期跑过来的胡人心生向往、归于王化。

千百年过去了,我国的边疆早已不在长城一线,边境防御思想却没有任何区别。一样是一二三线配置,一样依托天险,只不过长城是人造的,现在的山脉、河流是天然的。


我是站在一线的斥候,是负责对印度封锁、警戒的力量,守住点、利用天险控制住线,是可以牺牲的力量。


我的同事们是二线的迟滞力量,是负责利用隘口实现阻滞敌军主力的力量,拖时间到三线主力到达战场。


三线主力是战役决战力量。即使三线战败,只要没有不战而降,敌人都不再拥有继续进攻的能力。



这一套点、线、面综合防御系统只能对付持续战斗力有限的敌人,比如游牧民族,比如印度阿三。因为其战役突破能力有限,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一个战役决战就能消耗其大部分战斗力,所以可以用低成本方式达成,也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对于有着持续战斗力的敌人,这一套只能说聊胜于无。如果敌人有长达数月的持续战斗力,指望在边疆地区消耗掉敌人一切战斗力就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进入工业化时代,粮草运输成本急剧下降,世界迅速扁平化,边疆地区战略纵深严重不足,只能使用大纵深理论也就是“持久战”,用空间换时间,在本土实施战略决战。


这就是长城迅速失去意义的根本原因。


我国现在的国防战略就是分为这两种模式,对付战役突破能力有限的对手,我们用天然长城加钢铁长城的模式,御敌于国门之外,比如印度、越南这种级别的对手;对于拥有战略突破能力的对手,我们有大纵深加人民战争模式,放进来关门打狗,比如苏联、美国、日本这种对手。现在老毛子有向越南水平沦落的趋势,可悲可叹。我们还在培育自己的战役战略突破能力,我们不再是防御一方,我们也会进攻。


所以说,今天的长城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它在每一个解放军官兵的肩膀上。


所以说,今天的“长城以北”,你别说开垦土地了,你就是办工厂开矿山都没问题,因为我们不再是躲在长城里瑟瑟发抖的农民,我们也可以跨过长城。

user avatar

长城以北有很多地方完全能开垦的。

现在提到长城,有一种说法,称明长城和中国北方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长城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对,站不住脚。

因为明朝的辽东段(辽东边墙)、京蓟段(蓟镇长城)、宣大段(万全都司等),都是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南。出了长城,照样能种地。

比如说在河套地区的前套(以呼和浩特、包头为中心),400毫米等降水线是在大青山的南麓(属阴山山脉),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即便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外,比如说通属于前套的土默川平原,只要动员人力,兴修黄河水利灌溉设施,同样可以满足农耕。

而明朝在附近的晋北外长城,是即桑干河河滩平原以北。从晋北外长城以北,到大青山的南麓的这片塞外地带,其实都是可以从事农耕生产的。

只不过明朝永乐、宣德时期,弃土过于剧烈,自己主动放弃了。后来到了清朝,鼓励山西富余人口“走西口”,到呼和浩特、包头为中心的前套地区移民,开发土默川平原。

其实都不用等到清朝,明朝中叶嘉靖年间,漠南蒙古土默特部在俺答汗统治时代,就招抚内地的山西汉人(很多是被官府通缉追讨的白莲教教徒),在大青山以南开垦屯种


在辽东,长城外的农业开垦活动更多,主要是女真。在辽北和辽东边墙外,海西哈达和建州女真都是种地的

而且,辽东边墙那个走势(尤其是辽河边墙),不是因为干旱降水少,而是为了避开因河水泛滥,在辽河套形成的沼泽地“辽泽”。

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都是在辽东东部边墙外开垦土地。努尔哈赤反明的“七大恨”里的第五条是怎么说的: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
user avatar

谢邀。

不过你这个问题有些毛病:

1.古代长城以北是哪条长城啊?是哪个朝代啊?

你看这张图,你知道长城有多少条吗?主要围绕蒙古高原有多少政权在不同朝代修多少长城吗?

你知道其实不止汉族修长城,古代很多北方游牧民族同样在修长城堤防中原政权吗?

你知道其实在山东南部甚至都有长城分布吗?

2.即使你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假设你说的主要是明长城

中国农耕地图

中国畜牧地图

这张明代长城图,可以看出,其实现在的农耕区域大部分的确存在于长城以南。

其实看400mm等降水量线更看的明显。

400mm等降水量线真的是相当的符合畜牧-农耕分界线

但是,

你的问题是:古代长城以北能开垦土地吗?

你仔细看,古代农业开发较早的河套地区,辽东地区是有部分处于长城以北的土地的。

3.古代农业不发达地区的耕作

这个问题很大,很长,很难讲。

从上古时代的红山文化,就有黍子、糜子等在内蒙赤峰西辽河流域耕作。到战国-秦汉,内蒙河套地区有少量种植。再到隋唐时期彻底开发河套呼包、西套巴盟、后套宁夏等地,都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

东北平原更是开发较早,虽然生活的民族总是被命名为“渔猎民族”,但是都伴随有少量高寒作物的耕作。甚至连贝加尔湖畔都有远古人类种植的痕迹。

这些地带虽然农业及其不发达,要说土地确确实实不太适合农耕,但是凭借“广收薄种”四个字一直在维持农耕不断。

4.举个例子我自己的家乡

我家世代就生活在山西雁门关长城以北,从明朝起算得上是 耕读工商、边镇兵营世家,家门比较大,我也有许多亲戚在内蒙河套,河套那就是一望无际的大片农耕地啊。

这些地方的的确确不如江南鱼米之乡的生产产出比,而且种植作物较为单一。只能依靠“广收薄种”,在明清和后来的几百年乱世中,反而接受了大量的四川贵州、河北河南难民。

本地农作物有 莜麦、黍子、糜子、大豆等上古作物,玉米、土豆、葵花籽、辣椒、西瓜 等现代作物,黄芪等中药,黄花菜、地皮菜、韭菜花等调料。

而且本地的农民都挺偏“渔猎”的,农民在秋季会在大雨后进山林采蘑菇,在冬季会上山采沙棘,打野兔。农民也大量养殖肉羊、奶牛等。混合型农牧业为主。



当然,其实古代也一样,草原上的牧民也是混合型农牧业为主。就像现在的蒙古炒米。。只是蔬菜较少,但是麦子、面包可不少。

user avatar

能,

但是在没有暖气的时代

太冷了。

为什么历史上南北扩张远比东西扩张难的多。

你从黑龙江到江淮就明白。

太冷了。

user avatar

0.可以的。而且时代相当早。

1.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就已经有农业生产出现了。兴隆洼文化位于今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的石锄和石铲可能就是当时的农具,这一系长城以北农耕文化要素一直从敖汉旗向南直到北京平谷今长城左近的上宅文化,向东直到今沈阳北郊的新乐遗址,都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代大连南面群岛上的小珠山文化,也从事农业生产。不过,当时生活在这些遗址中的古人类经济结构,还是以采集渔猎为主,农业为辅的局面。

2.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6000-5000年的时段上,内蒙古的敖汉旗-赤峰一代分布着赵宝沟、红山、富河等考古学文化,也都从事农业;辽西一代的小河沿文化,也从事农业生产。

3.到了汉代,虽然匈奴人大部分采取游牧生活方式,但是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当时贝尔加湖和蒙古国中央省发现了农业生产遗迹,色楞格河流域的依沃尔加城址则采取了农牧混合生活方式,联想到《汉书·匈奴传》也有“(匈奴)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的记载,当时长城以北的匈奴,也有农业存在。

Σ.长城不能严格作为农牧业生产的分割线。一方面不同历史时期气温不同,温暖的时代农业线可能会超越长城;其次农业生产需要水、热两个条件,由于山谷和河流的存在,不排除在长城之外的北方地区有分割的局部地区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

user avatar

关于漠北回鹘汗国的农业发展情况还没有发现本地区的文献记载,但通过近百年的考古发现可以确定,回鹘汗国开启了逐渐定居农耕化趋势,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和定居农耕点,发展了有规模的灌溉性农业。

城郊农业区与外城隔墙而建,在东城墙以外,还有明显的街区遗迹,坊墙格局与城内相近。这也许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区,在村庄中,几乎每一家都有台架或磨盘,以备碾磨粮食之用。当遇有外敌时,他们可以从东门撤入城内。从南城墙向外看,相当大的范围内也都有田垄或矮墙的遗迹,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灌溉农业的痕迹。

苏联考古队在汗国都城以及其他城堡出了简易农具和用以碾磨粮米的磨盘,以及水利工事和明显的耕地痕迹。

前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对鄂尔浑河左岸的回纥都城(哈喇巴喇哈孙)进行发掘,结论是:9世纪时,“在城市里以及在环绕着它的农业地区里,几乎每一家都有台架或磨盘,以备碾磨粮食之用。全部低地在古代有渠道相通,在它们之间到现在还保存着耕地的痕迹”。

除了汗国都城外,汗国境内多个地方发现了农耕和定居遗迹,可以说明回鹘汗国定居和农耕化区域不止都城等核心区域,可能延伸到了外围区域。

在苏联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的下伊芙尔琴斯克,有一处遗址,它筑有三道城墙,在每道墙外都挖有壕沟,共有三道壕沟,在城中发现一些筑有土墙的房屋遗址,屋内还设有炕,也找到了典型的匈奴陶器和汉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唯一的能证明回鹘汗国农业情况的同代文字史料《塔米姆·伊本·巴赫尔回鹘游记》,也记录了有关汗国末期农业发展状况。

他又在密集的村落和耕地间旅行了20天……过了这些天以后,他到了那座王城。这是一座大城市,农产丰富,被田连阡陌、村落密集的rustaqs所环绕。城市周围聚集的定居村庄和相当数量的耕地及其配套灌溉工程,明确地告诉我们,定居生活方式在回鹘汗国已经占有了一定比重。

他还记录了很多回鹘城镇,根据他的记录可以知道回鹘汗国并非是纯粹的游牧型国家,而是已经发展了相当规模农业的,向定居化农业化转变的国家。

在上奴赤建有4座大城镇和4座小城镇。他估计过坐落在湖岸上一座城镇的士兵的数目,估计他们大约为20,000名全副武装的骑兵。

近几年考古队发现了大量回鹘人建立的城堡,仅俄罗斯图瓦境内的赫姆齐克河谷发现了回鹘汗国修建的15座城堡。其中最大的两座城市是位于巴尔里克河沿岸的兹里杰特科里特城,城堡面积有12.5公顷;位于恰旦河沿岸的巴恩—阿拉克城,其面积达到18.2公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长城以北的土地,能否开垦,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涉及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农业技术、游牧民族的活动以及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等诸多因素。自然环境与气候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长城以北的自然环境。它大致指的是今天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国北部的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严酷:.............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在古代印度,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确实存在一套军事防御体系,但与中国长城那种宏大的、连续不断的线性防御工事有所不同。开伯尔山口的防御更多是基于其险峻的地形,并辅以分散的、适应性的防御设施。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开伯尔山口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它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边界,是连接南亚和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古代苏伊士地峡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以及军事技术的局限性。简单地说,古代在苏伊士地峡大规模修建类似中国长城那种绵延数千公里的防御工事,确实不太现实,原因有很多,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代并非完全没有人会在苏伊士地峡进行军事防御。事实上,历史上这里有过不少.............
  • 回答
    英国未能完成对法兰西的“英国化”(Anglicization)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和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尽管英国在历史上长期拥有法兰西的部分领土,但最终未能将其完全融入英国的政治和文化体系,这其中有深刻的原因:一、历史背景:起源与继承 诺曼征服 (1066年): 这是英国与法.............
  • 回答
    在古代,皇子出生时天有异象是否就能直接确立太子之位,这其中涉及的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套复杂的政治、礼仪以及皇权传承的考量。简单地说,天有异象,对非长皇子而言,确实是极大的加分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绝非皇帝可以直接、独立地以此为依据就立他为太子。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费一番周折,毕竟牵涉到历史长河中的诸多变量。咱们得从古代中国经济文化长期领先的根基说起,然后再剖析近代落后的深层原因。古代的辉煌:农耕文明的巅峰与制度优势首先,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与其以农立国的国策以及由此发展出的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密不可分。 精耕细作的农业.............
  • 回答
    古代女性衣着,尤其是那种层层叠叠的长裙,确实让人好奇上厕所时是如何保持洁净的。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脏”,而是一整套生活智慧和辅助工具的巧妙结合。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的“厕所”与我们现代的概念大相径庭。通常,它可能只是一个角落,或者一个叫做“茅厕”、“便所”的简单结构,有时甚至是露天的。所以,关键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骑兵,尤其是游牧民族骑兵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真实却又常被忽略的侧面。确实,马背与大腿内侧的长时间摩擦,加上高强度的骑乘,是可能带来生理上的不适甚至损伤的,甚至“蛋疼”这种说法,从医学角度来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我们首先要理解,古代骑兵,特别是那些以骑射和长途奔袭为生的游.............
  • 回答
    关于古代君王为何“立长不立贤”,这是一个关乎皇权传承、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核心问题。虽然“立贤”听起来更符合理想化的治国之道,但实际操作中,“立长”才是历代王朝更普遍、更稳固的选择。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任人唯亲”或者“懒惰”。一、 稳定性压倒一切:王朝的生命线古代王朝的核心目标.............
  • 回答
    日本古代武士所穿的长裤,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袴”(はかま,Hakama),它并非如今我们概念里的那种紧身或宽松的裤子,而是一种颇具特色、结构复杂的下装。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明白“袴”这个词本身的原意,以及它在日本历史中的演变。最初,“袴”并非日本本土产物,而是源自中国.............
  • 回答
    “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这句话流传开来,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武术中几样标志性兵器的修炼难度。棍法讲究融会贯通,一招鲜吃遍天,入门相对容易,但要练到炉火纯青,举一反三,也非一日之功。刀法则刀光剑影,变化多端,既要力拔千钧,又要灵动飘忽,其间精妙之处,非年复一年勤学苦练不可得。而长枪,这条“百兵之王”,.............
  • 回答
    京都之所以能长期成为日本古代的首都,其原因远非“易攻难守”和“物产不丰”这么简单概括。事实上,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复杂因素,而且这种选择并非一成不变的完美决策,而是随着时代演变权衡利弊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京都(平安京)并非“易攻难守”。 地理上的“易.............
  • 回答
    古代是否曾有横跨黄河和长江的桥梁?答案是:没有。以我们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古代文明时期,并没有出现过能够横跨黄河和长江这样巨大河流的桥梁。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并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技术和工程挑战: 巨大的跨度: 黄河和长江都是世界上流量巨大、宽度惊人的河流。例如,长江.............
  • 回答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步兵和骑兵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长柄武器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在众多长柄武器中,长枪和长矛无疑是最为普及和流行的一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战术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从武器本身的构造和原理来看,长枪和长矛拥有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方式——刺击。 相.............
  • 回答
    关于古代日本人长达 1200 年不吃肉的说法,需要更准确地界定一下时间范围和“不吃肉”的定义。严格来说,日本并非所有人在长达 1200 年的时间里都绝对不吃任何肉类,但确实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时期,从奈良时代(710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长达大约1100多年,日本人普遍不吃陆地动物的肉,主要.............
  • 回答
    古代男人如果穿着裙子或者长衫,大小便的姿势确实会有些讲究。这得根据当时的服饰形制和个人习惯来分析,一般来说,站着和蹲着都有可能,但都有一些巧妙的方法来避免弄脏衣物。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长袍和裙装(比如汉服的袍子、襦裙等,或者其他民族的长袍)大多是直筒或者带有一定垂坠感的,剪裁上更注重飘逸和遮盖。.............
  • 回答
    古代战场的长矛兵,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有限、无法人手一把制式佩刀的情况下,携带短矛作为副武器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而且这在军事战术上也具有其必然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一下:一、长矛兵佩戴短矛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长矛的局限性: 长矛作为一种远程打击和阵列作战的利器,其主要优势在于攻击距离。但在.............
  • 回答
    嫡长子继承制:为何古代太子之位多由长子而非宠爱决定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皇位的继承似乎总是围绕着“爱”与“不爱”展开,似乎皇帝喜欢哪个儿子,就能将太子之位传给谁。然而,仔细审视中国古代皇权继承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立爱不立长”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朝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