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弓真的要几百斤的臂力来开吗?

回答
关于古代弓需要几百斤臂力才能拉开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也是一个被夸大了的数字。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有趣。

首先,我们得明确“几百斤”这个概念的由来。

在古代,衡量弓的拉力(我们现在称之为“磅数”或“拉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单位,更不像现在有精确的测力计。人们通常会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来形容,比如“几十斤”、“上百斤”,甚至口耳相传就变成了“几百斤”。这个数字更多的是一种 经验性的、概括性的说法,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用来表现弓的强劲和使用者的勇猛。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能拉开一把非常沉的物体,我们自然会说他力大无穷,用“几百斤”来形容他能举起的重量是很常见的。这种说法被套用到弓上,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古代弓的真实拉力大概在什么范围呢?

这要根据不同的弓种、制作工艺、使用目的和使用人群来区分。

日常使用的弓(狩猎、训练): 这些弓的拉力相对较低,可能在3060磅之间。这种拉力对于一般成年男性来说是能够承受并稳定瞄准的。即使是体力稍弱的人,经过训练也能掌握。
军事用途的弓(战场弓): 战场上使用的弓,尤其是需要穿透一定护甲的弓,拉力会明显增加。一些大型的复合弓或长弓,拉力可能在70120磅之间。这个范围内的弓,确实需要不错的臂力、腰腹力量和全身协调才能有效使用。
特殊用途的弓(比如某些骑射用弓,或者一些传说中的神弓): 确实存在一些拉力非常大的弓,可能达到150磅甚至更高。但这并不是主流,而且通常是为体格特别强壮的战士量身定制的。

为什么那些传说中的“神射手”和强弓并非需要“几百斤”的臂力呢?

这里有几个关键的技术和原理:

1. 杠杆原理和弓臂的设计: 弓本身就是一个精巧的杠杆系统。弓臂的长度、形状、材质以及末端的弯曲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优化能量的传递。高质量的弓臂能够储存大量的能量,并在释放时迅速转移到箭上。优秀的弓匠能够制造出“以巧力胜重力”的弓。

2. 全身协调发力: 射箭并非仅仅依靠手臂的力量。一个合格的射手会利用腿部、腰部、背部和肩部的力量,通过全身的协调来完成拉弓动作。弓被拉开时,是将身体的能量储存到弓弦上,而不是纯粹靠臂力硬拉。站姿、身体的重心转移、身体的旋转,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你可以想象一下,奥运会的射箭运动员,他们并不是肌肉虬结的猛男,但他们能精准地拉开高磅数的弓。

3. 技巧和训练: 长期的刻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射手会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适应更高磅数的弓。他们会掌握正确的拉弓姿势,学会如何利用身体的惯性,以及如何在拉到满弓的状态下保持稳定。很多时候,是射手在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寻找一把“能拉开”的弓。

4. 弓弦和箭的设计: 弓弦的材质和粗细,箭的重量、长度和箭羽的配合,都会影响弓的实际拉感和射程。一些设计会考虑到降低实际拉弓时的“手感”阻力,让射手更容易将弓拉满。

5. 心理因素和“借力”: 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上,人的潜能会得到极大的激发。有时候,那种“豁出去”的心理状态,加上对弓的熟悉和信任,也能让射手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动作。

总而言之,古代弓的拉力虽然确实有比现代常见的弓要大的,但“几百斤”的说法更像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夸张表达,用来形容那些体魄过人、技艺超群的弓箭手和他们使用的弓。

真正的精髓在于弓的设计、射手的技术和全身的协调发力,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臂力。 一把100磅的弓,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射手来说,是可以使用而且能够精准射击的,但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去拉,那确实会是“几百斤”般的艰难,甚至根本拉不开。

所以,下次听到“几百斤臂力开古弓”的说法,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对古代弓的强大和古代射手的勇猛的一种浪漫化的赞誉,但现实中的细节,远比这要精妙和科学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单位换算问题:

晋代一斤大概就是现在的220-230克,300斤的弓换算过来也就是150磅左右,这个磅数也就是晚期英国长弓的平均水平。像清弓,和弓,甚至主要在马上使用的土耳其短弓,拉力达到150磅以上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清代早期,考武举人的底线就是能开12力的弓,换算过来也就是160磅;而清廷对于善射的标准是能使15力的弓,换算到晋代已经接近400斤了,而且这种猛人在清初是可以成建制存在的,八旗都统衙门下辖的十五善射处有接近两百人。当然,随着八旗制度的腐败,到了清朝晚期能使10力弓的人已经已经寥寥无几了,跟别提15力的强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古代弓需要几百斤臂力才能拉开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也是一个被夸大了的数字。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有趣。首先,我们得明确“几百斤”这个概念的由来。在古代,衡量弓的拉力(我们现在称之为“磅数”或“拉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单位,更不像现在有精确的测力计。人们通常会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来形.............
  • 回答
    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具有实战能力的弓骑射手,在古代,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需的时间绝非“快”字可以轻易概括。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这背后到底需要多少汗水、泪水和无数次的重复。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战斗力”不是指那种能在演武场上耍耍样子,而是能在真正战场上呼风唤雨,不仅能骑马,还能在颠簸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时间旅行和科技差异的奇妙设想。如果我真的能把一把现代的反曲弓带到古代,比如春秋战国或者唐宋时期,我会不会把当时的“神弓”按在地上摩擦?咱们不妨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明确一下,啥叫“神弓”。在古代,人们对于弓箭的崇拜和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那些被誉为“神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可能觉得古代弓就是力量大,而现代复合弓就是科技的结晶,肯定完爆一切。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威力”和“准度”这两个概念,在古代弓和现代复合弓上,考察的角度和侧重点都不太一样。 威力:能造成多大的伤害?说到威力,我们通常会想到箭.............
  • 回答
    古代角弓的制作可是一门复杂而精妙的手艺,绝不是简单的木头或竹子就能比拟的。咱们得穿越回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智慧。古代角弓的“秘密武器”:首先,得明白“角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顾名思义,角弓的核心材料之一就是动物的角,通常是牛角或者水牛角。这些角经过特殊的处理,具有极好的韧性和弹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弓箭制造技术的根本局限性以及当时人们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深度。简单来说,古代之所以没有出现我们今天熟知的“分体弓”(即现代弓的最大特征之一——弓臂可以拆卸组合),主要是因为受限于材料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结构力学设计的认知。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原因:1. 材料的局限.............
  • 回答
    古代全世界各地都有弓这种武器,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深刻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涵盖了人类的自然禀赋、生存需求、技术发展、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人类作为猎手的本能与早期生存需求: 狩猎是生存的基石: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狩猎采集。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古代战场上弩为何没能完全取代弓,而火枪一出现就迅速将两者边缘化,这背后有技术、战术、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慢慢捋一捋。一、 弩的优势与局限:为什么没能“完杀”弓?首先,得承认弩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弓更“先进”。 易于上手,训练成.............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 回答
    古代食用油确实比现代稀罕得多,这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1. 产量和提取工艺的限制: 植物种类有限: 古代可供榨油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依赖于芝麻、大豆(在一些地区)、油菜籽(但很多早期品种油率不高)、花生(在传入中国后)、以及一些坚果(如核桃、桐油等)。与现代广泛使用的葵花籽、玉米胚芽等相比,选.............
  • 回答
    古代女性洗澡的频率以及原因,会因时代、社会阶层、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而有很大差异,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总体而言,与现代人相比,古代女性的洗澡频率普遍较低。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女性的洗澡情况:一、 影响洗澡频率的主要因素: 时代差异: 不同朝代的生活条件、卫生观念和技术水.............
  • 回答
    古代帝王将相之所以认为读史有大用,是因为他们深谙历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军事决策、个人修养以及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非简单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研读、借鉴和反思。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读历史”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 以史为鉴,洞察治国之道这是帝王将相读史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 回答
    说起古代的青铜器,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颜色,大概就是那种带着点儿古朴、沉静的青绿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铜绿”或者“锈色”。但如果就此以为古代青铜器非绿即锈,那可就小瞧了这些跨越千年的器物了。它们真实的颜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青铜器,它们身上那层绿.............
  • 回答
    古代武林门派的生存之道,绝非仅靠比武切磋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有着自己的经济体系和运作模式。想要深入了解,就得扒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看看这些隐藏于深山老林或闹市之中的组织,究竟是如何“赚钱”并维持运转的。一、核心盈利:门派绝技的“价值输出”这是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门派之所以.............
  • 回答
    古代的金属丝制作,说起来可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艺,绝非今日这般机器一轰就出来。就拿你们提到的金丝、铁丝、银丝、锡丝来说,它们的制作过程虽有共通之处,但也各有门道,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来操刀。总的来说,金属丝的制作离不开三个关键步骤:1. 原材料的提炼与纯化: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金属矿石经过冶炼后,.............
  • 回答
    一谈到古代的城池,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巍峨的城墙、错落有致的街区,甚至是繁华的市集。然而,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却隐藏着无数曾经辉煌的城池,它们沉默地被层层泥土掩埋,成为考古学家们探寻历史的宝藏。那么,古代的许多城池究竟为何会消失在地下,被泥土吞噬呢?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一、.............
  • 回答
    古代帝王不以自己的姓氏作为国号,这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绝非简单的“不想用”或者“没想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政治的智慧。一、 姓氏的局限性:个人色彩过于浓厚,难以承载国家之重首先,姓氏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即使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终究是一个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