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战场上弩始终没能取代弓而火枪出现不久就把弓弩都淘汰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古代战场上弩为何没能完全取代弓,而火枪一出现就迅速将两者边缘化,这背后有技术、战术、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慢慢捋一捋。

一、 弩的优势与局限:为什么没能“完杀”弓?

首先,得承认弩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弓更“先进”。

易于上手,训练成本低: 这是弩最大的优势之一。弓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尤其是需要强大的臂力和腰腹力量,还要学会瞄准、拉弦、放箭等一系列动作。而弩,一旦上弦,原理上操作者只需要扣动扳机就能发射。这意味着,即使是体力相对较弱的士兵,经过短暂训练也能操作弩,大大降低了军队的训练门槛和成本。
精度和威力相对稳定: 弩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拉距是固定的,弓臂的弹性释放也更可控。这就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弩发射的箭矢(弩箭)飞行轨迹更稳定,精度也比一般弓手要高。而且,由于弩的拉力可以做得比弓臂更大(弩身结构支撑),理论上威力也能做得更大,穿透力更强。
“半自动”射击: 许多弩,尤其是强弩,都有“上弦”的机构,比如脚踏、臂力辅助甚至绞盘。虽然上弦需要时间,但在实际战斗中,一旦上好弦,就可以迅速连续发射(虽然不如弓快),并且不需要像弓那样在每次发射后重新将箭搭在弦上。

但是,弩也有它致命的弱点,这些弱点限制了它完全取代弓:

射速慢: 这是弩最显著的缺点。尽管操作相对简单,但上弦过程是弩兵的“瓶颈”。尤其是重弩,其上弦过程可能需要十几秒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意味着,弩兵的火力密度远低于弓兵。在快速、密集的交锋中,弓兵可以更快地倾泻箭雨,形成压制。
笨重: 弩的结构比弓复杂得多,通常由木材、金属和绳索组成,这使得它更重、更占地方。这不仅影响了士兵的携带和机动性,在近距离搏杀时,笨重的弩反而成了累赘。
维护复杂,易损耗: 弩的机械结构复杂,尤其是一些精密的扳机和上弦机构,更容易在战场上损坏,也需要更精心的维护。弓虽然也需要保养,但结构相对简单。
成本相对较高: 复杂精密的弩,特别是那些需要绞盘等辅助上弦的重弩,制作成本往往比一般的弓要高。

为什么弓能和弩长期并存?

在火器出现之前,弓和弩是各有所长,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弓兵: 适合作为野战主力,以其高射速形成箭雨,压制敌方步兵和骑兵,尤其是在防御战或预设战场上。轻巧的弓也便于骑射,在机动性上远超弩。
弩兵: 适合作为特种兵或协同兵种。例如,在攻城战中,弩兵可以在城墙上或攻城器械上发挥其精度优势,精确打击敌方关键目标(指挥官、盾牌兵等)。或者在野战中,弩兵可以布置在阵地侧翼或后方,提供集中的、高威力的火力支援,其慢速但精准的射击可以穿透早期火器(如火銃)的射程。

可以说,在古代,技术水平决定了弩的“上限”和“下限”。它做到了很多弓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对体能要求低),但也在一些关键性能上(比如射速)无法超越弓。

二、 火枪的降维打击:为什么能迅速淘汰弓弩?

火枪的出现,就像是给弓弩玩家打出了一个“Bug”。它的优势是压倒性的,直接解决了弓弩的根本性问题,并且带来了弓弩无法比拟的新特性。

火力输出的质变:
穿透力: 早期火枪(火铳、火绳枪)的弹丸虽然原始,但其动能远高于冷兵器时代的箭矢。一旦克服了精度问题,它能够轻松穿透当时的金属铠甲(尤其是前装滑膛枪早期,虽然精度不高,但近距离的爆发力惊人)。而箭矢,尤其是对付重甲时,往往需要特制的穿甲箭,而且命中率也受影响。
心理震撼: 火枪发射时伴随的巨大声响和火光,对未经训练的士兵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冲击。这种“视觉+听觉”的震撼,是冷兵器无法比拟的,能够有效瓦解敌方的士气。
训练的“再次简化”:
火枪虽然操作也需要训练,但其学习曲线比弓和弩都更平缓。基本的装填、瞄准(尽管早期火枪瞄准非常粗糙,但“朝着敌人方向开火”的概念更直观)和发射,对士兵体能的要求极低。
关键是,火枪的“威力”和“射程”很大程度上是由火药和弹丸决定的,而不是士兵的个人素质(比如臂力)。这意味着,即使是普通士兵,也能发挥出火枪的全部“潜力”。
注意: 这里说的是“相对”。早期火枪的装填过程依然繁琐,但一旦熟练,其“一枪毙敌”的潜在效果,比弓弩更为直观和震撼。更重要的是,火枪的“单兵威慑力”远超弓弩。
易于集成到战术体系:
一旦军队掌握了火枪的批量生产和基础训练,就可以形成密集的“火枪阵”。这些阵列部队通过轮番射击(齐射),可以形成比弓弩更强的火力压制。
“排队枪毙”战术的雏形: 早期火枪射速虽然不快,但通过密集队形,可以形成“一轮齐射”的强大火力。而通过换装和预装弹药(虽然在早期不普遍,但很快发展起来),可以维持一定的火力持续性。
技术进步的滚雪球效应:
火枪的核心是火药和弹丸。一旦火药制造技术和冶金技术(用于制造枪管)取得突破,火枪的威力、射程和可靠性就能不断提升,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燧发枪的出现,更是革命性的。 它大大简化了点火过程,提高了射速(与火绳枪相比),并且不受风雨影响,彻底解决了火绳枪的一些致命弱点。这使得火枪兵的作战效率呈几何级增长。
相比之下,弩的技术革新就显得缓慢和有限。尽管出现了更强大的绞盘弩,或者更精巧的扳机,但其基本原理——依靠机械力储存和释放能量——就已经决定了其在某些方面的瓶颈。

为什么弓弩没能“升级”到火枪的水平?

根本原因在于,弓弩的原理是一种“机械能储存与释放”,而火枪的原理是“化学能瞬间释放”。

能量来源的局限: 弓弩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弓兵的体力(拉弓)或者外力(绞盘),而这种能量储存有一个上限。一旦拉力过大,不仅对士兵要求极高,弩本身也容易损坏。
火药的“潜力”: 火药一旦发明,其能量密度就远超任何机械结构。随着火药配方的改进和枪管技术的进步,火枪的威力可以持续提升,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口径火炮和现代枪械。
材料科学的限制: 尽管古代也使用金属,但当时的冶金技术限制了弩臂和弩身的强度,难以承受更大的拉力或更复杂的结构,以达到与火药相媲美的威力。

总结来说:

弩作为一种机械武器,在古代确实是“高级货”,它在精度、易用性上有所优势,但射速、笨重等问题限制了它完全取代弓。

而火枪的出现,则是利用了化学能,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能量来源和作战模式。它带来了远超弓弩的单兵杀伤力、心理震撼力,以及更易于大规模训练和形成的战术体系。更重要的是,火枪的技术革新路径更宽广,能不断突破瓶颈,而弓弩则受制于其机械原理的固有局限。

因此,火枪并非是“悄悄地”取代了弓弩,而是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迅速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导力量,将弓弩这些曾经的战场王者,很快地打入了冷宫。这种转变,如同从马车突然升级到汽车,是质的飞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久?

一般认为,中国的火器大约在南宋年间大量投入实战,尤其金国善用火器防守。直到明神机营出现一般意义上成熟的火枪。但是终明朝一世也没彻底取代弓弩。

哪来的“不久就把弓弩淘汰”?

user avatar

因为火枪在可以实现弩的全部功能前提下

可以简单有效地击穿具装骑兵板甲

且不需要像其他反骑兵武器一样需要特殊训练和技巧

而另外两个都不能如此简单地实现并实现击杀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我们发明了火药,西方火枪却进步很快的原因

中国没有骑士阶级,战场上没有太多对抗重装骑兵的需求,而西方迫切需要一种廉价有效的手段对付骑士冲击

这么说吧,火枪在西方大规模使用前,对付具装骑兵唯一有效手段就是具装骑兵,或者守城 。几乎不靠具装骑兵打败西方骑士的战例,都在史书上彪炳千秋了,像什么阿金库尔战役,冰湖战役,耶路撒冷战役.....

而火枪大规模应用之后,步兵和具装骑兵掰手腕也就是稀疏平常的了

user avatar

早期火枪可没淘汰弓,淘汰弩的原因很简单,弹丸+火药比弩矢便宜。火枪的制造速度也比弩更快,合格的弩片没那么好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古代战场上弩为何没能完全取代弓,而火枪一出现就迅速将两者边缘化,这背后有技术、战术、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慢慢捋一捋。一、 弩的优势与局限:为什么没能“完杀”弓?首先,得承认弩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弓更“先进”。 易于上手,训练成.............
  • 回答
    关于古代武将画像中肚子普遍偏大,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引出了“挺着将军肚能上战场”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古代武将画像肚子普遍偏大?这并非仅仅是艺术家的随心所欲,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1. 身份地位的象征: 富足和优越感: 在古代,战争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古代雇佣兵的核心驱动力,以及他们与传统士兵在心态上的差异。之所以会有“不怕死”的冲锋,其实并非真的“不怕”,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让他们表现出一种近乎无畏的姿态。我们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1. 经济驱动力的“双刃剑”:奖赏与生存首先,我们要承认你的观察是准确的。古代雇佣兵.............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 回答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但古代战场上仍有大量伤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 铠甲的防护能力、刀剑的局限性以及古代战术的残酷性 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的根源:铠甲的设计原理与材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铠甲的设计目标。铠甲并非是“无敌”的,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并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
  • 回答
    我的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还在高速公路上,导航仪里传来熟悉的女声:“前方一公里,请注意左侧出口……” 我正打算变道,突然间,眼前一阵刺眼的白光闪过,紧接着就是一阵剧烈的颠簸,我的思绪仿佛被生生拽离了轨道。下一秒,我感觉自己像被扔进了洗衣机,车身在剧烈地摇晃,耳边充斥着各种嘈杂的声音——什么金属碰.............
  • 回答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发明,总是在无辜的生灵涂炭与文明的残垣断壁间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能将战场限定在荒无人烟的山区,或是浩瀚无垠的海洋?在那里,两国军队可以进行一场纯粹的军事较量,没有家园的破碎,没有无辜的生命被卷入战火,也没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迹被夷为平地。然而,现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战场和人们观念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点。你说得没错,古代社会确实是普遍存在着鬼神之说的,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对冤魂厉鬼的敬畏之心是深入骨髓的。那么,为什么在战场上,士兵们却毫不犹豫地砍下敌人的头颅,似乎全然不顾可能招惹鬼魂缠身的风险呢?这里面其实是几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将装备古代兵器的现代军队放在古代战场,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场景,也是对两种截然不同时代军事力量对比的有趣探讨。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表现水平,得出的结论是:拥有古代兵器的现代军队在古代战场上将拥有压倒性的、几乎是碾压式的优势,其水平将是“降维打击”。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装备分析:现代军队的“.............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乱动辄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这并非夸张的数字,而是残酷历史的真实写照。要理解这个庞大的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一、 战争的直接破坏: 大规模的屠杀与征伐: 这是最直观的原因。古代的战争往往伴随着极端的暴力。胜利者为了彻底清除敌人,巩固统治,或者仅仅是出于报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战争中一些非常现实的考量。不是说古代战将不能一箭射死对方,而是说在“出城单挑”这个特定场景下,这样做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适得其反。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古代战将“出城单挑”这事儿,它本身就不是一场简单的个人恩怨的解决,更不是一场秀。它.............
  • 回答
    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排队射箭”那么回事。虽然弓箭是重要的远程打击手段,但战争的复杂程度远超这个简单的描述,涉及到的因素多如牛毛,从士兵的构成、战术阵型、地形利用、武器装备,到后勤补给、将领指挥、士气军心,甚至是天气因素,无一不影响着战场的胜负。首先,我们得明白,“排队射箭”本身就是一种战术,而且是.............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探马(或称斥候、侦察兵)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如同军队的眼睛和耳朵,负责侦察敌情、地形、兵力部署,为指挥官的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然而,即便探马的出现往往会带来危险,古战场上却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使探马被发现,也并不总是被立刻射杀。这并非源于什么仁慈的“君子协议”,而是背后有着更为实际和.............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朋友可能觉得中国古代军事力量强大,理应能轻松碾压周围的邻国,但说到越南(也就是古代的交趾、安南),历史上的情况却有些复杂,并非一边倒的胜利。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地理环境的天然屏障与不对称优势首先,越南的地理环境是塑造其军事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战争演变和历史理解的关键点。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古代动辄数十万,近代人数少”这个印象,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并非绝对,而且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组织、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一、古代“数十万”规模战争的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