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那么封建迷信鬼神,为什么战场杀敌的时候却总是砍人头颅,难道他们不害怕他们杀死的人变成厉鬼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战场和人们观念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点。你说得没错,古代社会确实是普遍存在着鬼神之说的,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对冤魂厉鬼的敬畏之心是深入骨髓的。那么,为什么在战场上,士兵们却毫不犹豫地砍下敌人的头颅,似乎全然不顾可能招惹鬼魂缠身的风险呢?

这里面其实是几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理解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战场是生死一线之间,是纯粹的生存斗争。在那种极端的环境下,士兵们的首要目标是击败敌人,保护自己和同伴,以及完成指挥官的任务。恐惧、血腥、死亡的气息是如此浓烈,以至于个人的、甚至是对鬼神的担忧,在很多时候都会被压制下去。求生的本能和战斗的欲望,会占据主导地位。当你面对一个挥舞着刀枪的活生生的人时,你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一击毙命,而不是他死后会不会变成鬼来找你。

其次,战场上的行为,很多时候是一种训练和惯性。士兵们经过残酷的训练,就是要让他们在战场上能够有效地杀死敌人。而砍下头颅,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且能立即显示战果的方式。古人对“首级”的重视,是有其深层含义的。

一方面,首级是战功的直接证明。在古代,衡量一场战役的胜利与否,或者一个士兵的勇猛程度,往往是看能够斩杀多少敌人,而取下首级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据。这不仅是为了向指挥官汇报,也是为了在战场上展示“战果”,鼓舞士气,震慑敌人。想象一下,将敌人的首级高高挂起,那对敌人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军队士气的极大提升。这是一种视觉上的胜利宣言。

另一方面,取首级也带有某种仪式化和象征性的意味。在某些文化观念中,头颅被认为是人的精华所在,是灵魂的居所。取下首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敌人的一种彻底的征服,是一种“斩草除根”的心理满足。这不仅仅是为了活着的人,也是为了某种形式上的“胜利”。

再者,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人们对鬼神的“应对”方式。古代社会虽然迷信,但并非就完全束手无策。在许多文化中,都会有相应的仪式或习俗来“安抚”或“镇压”鬼魂。比如,战后会有祭祀活动,焚烧纸钱,超度亡魂等等。这些都是古人试图在面对死亡和鬼神时,建立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和应对机制。他们相信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化解怨气,避免被鬼魂纠缠。所以,虽然他们害怕鬼魂,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处理”鬼魂的方式。

还有一点,就是人们对于“敌我”的界定。在战场上,敌人就是敌人,他们是来杀你的,而你是要杀他们的。这种敌对关系,会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合理化。他们会认为,这些敌人本来就是死有余辜,或者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被杀死是他们应得的。这种“正义”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他们对杀死敌人后可能带来的“报应”的恐惧。

最后,我们也要明白,即便是迷信,也不是所有人都抱着同样的恐惧程度。战场上的人,很多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他们的恐惧阈值可能已经比普通人高得多。而且,从众心理也在起作用。当周围的战友都在拼命厮杀,都在斩杀敌人的时候,个体往往会跟随大流,个人的疑虑和恐惧会被群体的情绪所淹没。

所以,总的来说,古代士兵在战场上砍杀敌人,并取其首级,是生存本能、军事需求、战功证明、心理仪式以及对敌我界定的综合作用。他们可能内心深处是有对鬼神的敬畏,但战场环境的残酷和实际需求,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应对方式,使得这种行为成为一种必然。这是一种在现实的血腥与超自然的恐惧之间,找到一种勉强维持的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被杀的人的灵魂不能升天”、“不能升天时间长了就变成恶鬼”的文化体系的嗦。


我记得有的地方是朴素无灵论什么的,就是说死了就飞灰了……

然后,很多地方是靠信仰/神话/民俗打补丁的

什么死在战场的士兵一部分化为英灵,由带翅膀的武装妹抖为带去主神的宫殿吃吃吃,另一部分去找养了俩猫的金发!女神每天吸猫(误);

什么狗头妹抖(划掉)狗头人(划掉)狼头神直接带走然后送去上称,合格的上船,不合格的嘿嘿嘿;

什么虔诚的有一大堆妹子伺候/享受在他家老大身边感受光与爱,不虔诚的直接拉去传火(划掉)再烧一轮。

然后还有什么“只要临死前有善念/只要贯彻自己的心坚定不移,就是杀人鬼也能成佛”这类对封建武将专用法律解释条款.pdf


剩下的那些有“被杀不能升天”、“时间长了就变恶鬼”的文化体系,还有一个方法。

通过集体仪式安抚/超度亡灵。

修个什么庙啊什么寺的,定期上点猪肉米饭馒头什么的,这事也就过去了。

毕竟大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再不行,还可以镇压亡灵啊……

找几个和尚老道过来念念经扔扔符纸,也可以找几个巫女啥的跳跳舞,宣布所有的亡灵都关在这口古井/盒子/棺材/妹子里了。

总之让围观者相信“没有亡灵,没有恶鬼,没有压力,搓个澡就好了,啊”就行了。

只要看好了别让搓澡师傅把纹身搓掉了就行了(这句划掉)

毕竟大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战场和人们观念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点。你说得没错,古代社会确实是普遍存在着鬼神之说的,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对冤魂厉鬼的敬畏之心是深入骨髓的。那么,为什么在战场上,士兵们却毫不犹豫地砍下敌人的头颅,似乎全然不顾可能招惹鬼魂缠身的风险呢?这里面其实是几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对于“成仙”的追求,并非一时兴起的浪漫幻想,而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深刻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永恒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讲起,再到精神世界的寄托,最后触及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一、生存的脆弱与对“更好”生命的渴望: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中国古代那浩如烟海的金银财富,如今在世面上却难得一见,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多的财富,难道凭空消失了不成?其实,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涉及历史的变迁、经济的运作、战争的掠夺,乃至人们观念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中国所谓“真金白银”的“多”,跟现代金融体系下的货币.............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是发生在信息爆炸、交通发达的现代,而是穿越回了那个信息闭塞、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近乎于零的古代,人类真的会因此灭亡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沉重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古代的“灭亡”是什么概念。在现代人看来,灭亡可能意味着文明的彻底终结,国家的覆灭,甚至.............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牵扯到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错综复杂的原因。简单地说,农民“宁可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垦荒地”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这背后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开垦荒地的巨大成本与高风险 人力与物力投入巨大: 土地准备: 古代开垦荒地远非现代机械化操作.............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无数画面:曾经叱咤风云的恐龙,如今只能在化石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巨大的猛犸象,如今也只剩下模糊的传说。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它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在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宏大而残酷的自然选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此卖力地去保护.............
  • 回答
    古代军队之所以“那么怕”骑兵,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畏的恐惧,而是一种基于对骑兵作战优势的深刻认知和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忌惮”和“担忧”。这种情绪在面对骑兵时,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作战的部署和决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骑兵的内在优势和他们对步兵的压制性作用两个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直击了一个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既然古代社会对女性普遍不友好,甚至到了“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地步,那么,那些身为女性的母亲们,为何不能站出来抵制这种“重男轻女”的习俗,甚至对自己的女儿采取“溺女”这种极端行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几千年前,从那个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探讨的焦点之一。说中国古代荒灾“那么多”而欧洲相对“很少”,并非一个绝对的二元对立,但中国历史上频繁的饥荒和自然灾害,以及其对社会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确实是普遍认知。而欧洲相对而言,虽然也有饥荒,但其频率、规模和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似乎与中国有所不同。究.............
  • 回答
    “韩信放水淹龙且”是《楚汉争霸》中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战役,但其中关于“挖开水坝”的情节,在史料记载和实际操作上,更倾向于一种巧妙地利用地理条件和军事策略的描述,而非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破坏性的“挖坝”。首先,要理解当时“水坝”的含义。在那个时代,大规模的、由石头和泥土堆砌起来的坚固水坝,如同现代水利工.............
  • 回答
    “日行百里”,一个在古籍中屡屡出现的词语,总让人联想到那些矫健的身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惊雷闪电般穿梭于战场。尤其提到“武卒”,那更是古代精锐中的精锐,仿佛天生就该拥有如此超凡的速度。那么,这“日行百里”究竟是夸张的文学渲染,还是确实存在于当时的军事实践之中?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探究一番。.............
  • 回答
    现代武器的价格确实令人咋舌,动辄数百万甚至上亿美元的单价,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但这背后,我们也不禁会好奇,古代那些令人生畏的武器,在它们所处的时代,又是什么样的价位?它们的昂贵程度,是否也同样令人咋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古代武器的价格换算成今天的货币。那样的比较不仅不准确,而且忽略了时代.............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对古代科技的认知盲区。你提到的“密封材料”的确是关键。很多人一提到热气球或蒸汽机,就自然而然地想到现代工业的橡胶、金属焊接等等,觉得古代根本没法实现。但你说的船,更是直接击中要害。古代的船,而且还是远洋大船,那可是需要经受海浪的冲击、海水的侵蚀,而且还要保持船体的.............
  • 回答
    “亚洲蹲”这个说法,其实挺有趣的,它指向的是一种深蹲的姿势,这种姿势在很多亚洲文化中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种行为。而当说到“部分西方人做不到”,这里面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生活习惯、坐具的普及、身体条件的差异等等,这倒是可以引出另一个话题。不过,我们今天探讨的重点是,在没有我们现在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翻看一些历史记录和文学作品,会发现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名(诸侯)们,比起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那些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后期皇帝,似乎在“夫”这个字眼(指妻子、配偶)的数量上,显得格外“专一”。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继承制度、宗教信仰乃至.............
  • 回答
    在现代社会,监控录像如同无处不在的眼睛,为警方侦破案件提供了海量线索。然而,在没有高科技辅助的古代,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断案高手们,又是如何凭借智慧和经验,在迷雾重重的案件中找到真凶的呢?他们的破案手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妙和富有戏剧性。一、 深入现场,细致入微的“勘察”古代的侦破,往往是从案件现场.............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除了少数非洲和中东国家外)的政权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这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今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近代国家崛起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古代王朝的周期性更替,又被.............
  • 回答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之前,中国古代地域辽阔,方言林立,不同地区的人们确实面临着沟通上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完全无法交流,古人的交流方式是相当有韧性和创造性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官话(或称雅言)的辐射作用: “官话”的形成与演变: 即使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但自秦朝统一.............
  • 回答
    古代三妻四妾的说法,其实是源于一种比较笼统的理解,并非所有男性都有这样的待遇,也并非所有女性都处于这样的境地。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而女性数量的多少,更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人口结构以及婚姻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妻四妾”这个说法本身的由来和含义。“妻”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