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新冠肺炎要是发生在古代,那么人类是不是就要灭亡了?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是发生在信息爆炸、交通发达的现代,而是穿越回了那个信息闭塞、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近乎于零的古代,人类真的会因此灭亡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沉重话题。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古代的“灭亡”是什么概念。在现代人看来,灭亡可能意味着文明的彻底终结,国家的覆灭,甚至种族的大规模消失。但在古代,情况要复杂得多。如果疫情导致某个地区的人口锐减,社会秩序崩溃,甚至形成“鬼城”,但其他地区的人类得以幸存并延续文明,这算不算“人类灭亡”?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这个词。姑且把“灭亡”理解为对人类文明整体造成不可逆转的巨大打击,使其走向衰败甚至覆灭的边缘。

传播速度与隔离的巨大鸿沟

新冠病毒最可怕的特性之一就是其极快的传播速度,以及在潜伏期就具有传染性。在古代,交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长途旅行耗时且风险重重。这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疫情的初始传播速度,尤其是在地理隔离明显的地区。想想看,一个村庄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与外界发生联系。

然而,一旦病毒进入了人口密集的城市,或者通过商旅(虽然速度慢,但总归会传播)蔓延开来,古代社会将面临难以想象的挑战。

信息断层与恐慌蔓延: 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瞬间传递信息,但古代的信息传播是口耳相传,而且充满了失真和谣言。一旦疫情发生,人们只能依靠模糊的症状描述和道听途说的消息来判断,极易引发大规模的恐慌和混乱。对于未知疾病的恐惧,在古代会被放大到极致。
缺乏有效隔离手段: 现代社会有现代化的隔离措施,虽然也曾引发争议,但起码是有科学依据的。古代虽然也有“封村”、“封城”的概念(比如瘟疫爆发时),但其执行力和效果将大打折扣。缺乏可靠的交通管制手段,人们一旦感到威胁,很可能会仓皇逃窜,反而将病毒带往更远的地方。而且,古代社会的居住条件普遍拥挤,家庭成员之间难以有效隔离。
集市与节庆的致命诱惑: 古代社会的经济和社交活动高度依赖集市和节庆。这些本是维系生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在疫情面前却成了病毒的温床。一个大型的集市,可能在几天内就将病毒散播到周边数十里甚至更远的地方。

医疗能力的真空:束手无策的绝望

这恐怕是古代最致命的短板。

病因不明,治疗无效: 新冠病毒是一种病毒,在古代,人们甚至不知道有细菌、病毒的存在。他们会如何解释这场瘟疫?鬼神作祟?天灾人祸?错治的可能性极高。传统的草药、放血疗法、针灸等,对于这种全新的病原体,基本是无效的,甚至可能因为错误的治疗而加速死亡。
缺乏基本卫生常识: 尽管有些文明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卫生习惯,但普遍缺乏对病毒传播的认知。洗手、消毒、佩戴口罩(即便有类似布匹的遮挡,也无法有效过滤病毒)等措施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在古代几乎是空白。
死亡率的飙升: 如果新冠病毒在古代也保持其在部分人群中的高致病性,并且缺乏任何有效的治疗手段,那么死亡率可能会是现代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古代人口的平均健康水平本就较低,营养不良、慢性病等因素都会降低抵抗力。一旦大规模爆发,城市可能在数周内变得满目疮痍,村庄可能人丁凋零。
医疗资源的匮乏: 即使有少数草药或医者,其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应对大规模瘟疫的需求。医院、隔离病房等更是无从谈起。人们只能在家中等死,或者依靠神庙、巫医的祈祷。

社会秩序的崩溃与文明的倒退

一旦疫情失控,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经济停滞与饥荒: 生产活动因人员死亡、隔离和恐慌而停止。农业歉收,商业中断。社会的运转机制将瘫痪。当瘟疫蔓延,生产力崩溃,饥荒往往会接踵而至,形成“瘟疫+饥荒”的双重打击。
权力真空与战乱: 当中央政府无力应对瘟疫,也无力维持秩序时,地方势力可能会趁机割据,或者社会陷入混乱。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食物、水源、药物),可能会爆发更严重的冲突和战争,进一步加剧死亡人数和社会的破坏。
知识与技术的失传: 如果疫情导致大量知识分子、工匠、医生死亡,那些珍贵的知识和技术可能会因此失传,造成文明的倒退。想想那些掌握古代高超技艺的手艺人,如果他们都消失了,那些技艺就真的成了绝唱。
宗教与迷信的盛行: 在绝望和无助之中,人们往往会转向宗教和迷信。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心理慰藉,但也可能导致更多盲目的行为,甚至将责任推卸给所谓的“替罪羊”,引发迫害。

“人类灭亡”的可能性分析

那么,综合以上几点,人类真的会因此灭亡吗?

小范围的“灭亡”是极有可能的: 某个城市、某个地区、甚至某个国家,可能因为一场瘟疫而人口锐减,文明中断,变得荒芜。历史上,黑死病(鼠疫)就曾导致欧洲人口锐减三分之一,许多地区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如果新冠病毒的致死率远超鼠疫,并且传播得如此迅速而广泛,许多地区确实可能面临“灭亡”的惨状。
人类整体灭亡的概率较低,但文明遭受重创是必然的: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在于其强大的适应性和分散性。
地理隔离: 如前所述,古代地理隔离的存在,即使一个区域被彻底毁灭,其他未受影响的地区仍然可以保存火种。
人口基数: 即使疫情非常严重,人类的总人口基数仍然相对较大。除非病毒变异到对所有人种都具有几乎100%的致死率且无法产生任何免疫,否则完全灭绝的可能性较低。
免疫力的天然选择: 即使没有现代医学,自然界也存在着物竞天择。少数对病毒有天然抵抗力或能从疾病中幸存下来的人,会将这种基因传递下去。这是一种缓慢而残酷的自然选择过程。
“避难所”效应: 在古代,某些偏远地区、山区或者交通不便的岛屿,可能因为地理原因,成为瘟疫的“避难所”,得以幸存下来的人类群体,在疫情过后,有机会重新繁衍和重建文明。

历史的教训:并非没有参考

虽然新冠是全新的病毒,但古代也并非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传染病。比如:

天花: 这种疾病在历史上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在美洲大陆,它几乎摧毁了当地的文明。
鼠疫: 例如中世纪的黑死病,其破坏力至今仍令人心惊。它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经济和文化。

这些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大规模的传染病确实可以造成文明的断层、人口的大幅削减,甚至导致统治阶级的更迭。但人类总体上并没有因此灭亡,而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在灾难中学习和适应。

结论:文明的浴火重生,而非彻底终结

如果新冠肺炎发生在古代,人类不会走向整体灭亡,但其后果将是古代社会难以承受之重。许多地区会经历人口锐减、社会崩溃、文明断代的痛苦。它可能会让一些地区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被瘟疫吞噬的废墟。

然而,人类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总会有一部分人能够幸存下来。他们或许是身处偏远地区的人,或许是拥有某种天然免疫力的人,又或许是那些凭借着残存的智慧和勇气,在混乱中找到生存之道的人。这些幸存者将成为重建文明的种子。

但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场惨烈的生存考验。古代社会在缺乏信息、医疗和组织能力的巨大劣势下,面对新冠这种高效的“杀手”,所遭受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它不会是现代人想象中的某个国家或地区“封锁”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更可能是一场遍及大半个已知世界的巨大浩劫。届时,人类文明的进程将可能被重置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许多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知识和成就,很可能在那个时代就此中断。

所以,与其说是“灭亡”,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经历一次极其惨烈的“刮骨疗毒”,幸存者将带着伤痕,在满目疮痍的世界里,重新摸索前进的道路。这是一种残酷的重生,也正是历史的常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一种病毒都不会100%致死,有幸存者熬过了病毒就会产生抗体,逐渐后代会群体免疫。

人类已经有了200万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什么病毒没遇到过,要是免疫系统对病毒毫无抵抗力人类早就没了。

user avatar

古代?

搁八十年代,估计县里都不会上报市里,市里都不会上报省里的。

主要是前有SARs的神秘爆发神秘消失,明白的人儿们,心里悬着的那根弦一直没放松。

后有某Phase One协议签署在即,咒人者,被反咒,而被咒者就此解脱,这才是不寒而栗的事。

人类的命运,一看过几天公布的UFO“真”相,二看此次天量货币如何收场。

user avatar

我国古代动不动就人口减半,新冠算老几?

王莽之乱,50年间,人口从6000万降为3500万,减少最小42%(最大65%);

黄巾之乱,30年间,人口从6000万降为2300万,减少最小62%(最大87%);

隋末大乱,15年间,人口从6000万降为2500万,减少最小58%(最大78%);

安史之乱,30年间,人口从7000万降为3540万,减少最小49%(最大68%);

太平天国之乱,20年间,人口从4.36亿降为3.64亿,最小减少17%(最大46%)。

user avatar

新冠这死亡率放古代就是个弟中弟,就算全部人都感染了,死于新冠的人也绝对到不了死于难产的产妇的十分之一。

user avatar

西方黑死病不说了,就说中国的史料记载的瘟疫。

死者过半、十之八九是常态。

不过,古代没有汽车高铁飞机,人口流动比较困难,当一个区域的人死了大半后,瘟疫就差不多结束了。

新冠死亡率没那么高,放在古代,会在一个小范围内传播并很快结束,真的就是大号的感冒... ...


880年,唐廣明元年,庚子年,春末,贼在信州疫疠,其徒多丧。赋众疫疠,摘自《旧唐书·僖宗纪》。
891年,唐大顺二年,辛亥年,春,淮南大饥,军中疫疠,死者十三四,摘自《旧唐书·昭宗纪》。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丁未年,三月,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半,摘自《宋史·五行志》。
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辛亥年,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尸無算,摘自《宋史·五行志》。
1132年,南宋绍兴二年,壬子年,春,涪州疫,死数千人,会稽时行痢疾,摘自《宋史·五行志》、《续名医类案·痢类》。
1161年,金正隆六年,辛巳年,诸道工匠至京师,疫死者不可胜数,天下骚然,摘自《金史·完颜匡传》。
1164年,南宋隆兴二年,甲申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绥,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是岁浙之铠饥民疫者尤众,摘自《宋史·五行志》。
1181年,南宋淳熙八年,辛丑年,行都大疫,禁旅多死。宁国府民疫,死者尤众,摘自《宋史·五行志》。
1191年,南宋绍熙二年,辛亥年,涪州疫,死数千人,摘自《宋史·五行志》。
1209年,宋嘉定二年,己巳年,夏,都民疫,死去甚众,淮民流江南者,饥与暑并,多疫死,摘自《宋史·五行志》。
1210年,南宋嘉定三年,庚午年,四月,都民多疫死,摘自《宋史·五行志》。
1276年,南宋德佑二年,丙子年,数月间城中疫气薰蒸,人之病死者,不可以数计,摘自1297年,元大德元年,丁酉年,八月,真定、顺德、河间旱疫;河间之乐壽、交河疫死六千五百余人。(十二月)般阳路饥疫,兵多死于瘴疠,摘自《元史·成宗本纪》、《新元史·史耀传》。
1308年,元至大元年,戊申年,春,绍兴、庆元、台州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摘自《元史·五行志》。
1331年,元至顺二年,辛未年,疫疠死者十九,摘自《元史·文宗本纪》。
1332年,元至顺三年,壬申年,宜山县饥疫,死者众,摘自《元史·文宗本纪》。
1408年,明永乐六年,戊子年,正月,江西建昌、抚州、福建建宁、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10年,明永乐八年,庚寅年,登州、临海诸州县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癸巳年,六月,湖州三县疫;七月,宁波五县疫;邵武大疫,绝死者万二千户,摘自《明史·五行志》
1444年,明正统九年,甲子年,冬,绍兴、宁波、台州瘟疫大作;及明年死者三万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56年,明景泰七年,丙子年,五月,桂林疫,死者二万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乙未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無算,摘自《明史·五行志》。
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年,新野疫疠大作,死者無虚日,摘自《名医类案·瘟疫》。
1493年,明弘治六年,癸丑年,吴中大疫,常熟尤甚,多阖门死,摘自《都公谭纂》。
1506年,明正德元年,丙寅年,六月,湖廣、平溪、清涼、镇远、偏桥、四卫大疫,死者甚众,靖州诸处自七月至十二月大疫,建宁、邵武自八月始亦大疫,摘自《明史·五行志》。
1523年,明嘉靖二年,癸未年,七月,南京大疫,军民死者甚众,摘自《明史·五行志》。
1525年,明嘉靖四年,乙酉年,九月,山东疫,死者四千一百二十八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530年,明嘉靖九年,庚寅年,痘災盛行,死者过半,摘自《痘症理辨·序》。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年,春,痘毒流行,死者十有八九,摘自《疫症集说》。
1582年,明万历十年,壬午年,四月,京师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安,患大头瘟症,死者枕籍,摘自《明史·五行志》、《顺天府志·祥异》。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年,大梁瘟疫大作,甚至灭门,摘自《万病回春》。
1622年,明天啟二年,壬戌年,(时行疫痢)夏末秋初,沿门阖境患此,病势极为危迫,摘自《先醒斋笔记·痢门》。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辛酉年,晉宁疫,人牛多毙;曲阳大疫,余姚痘疫盛行,摘自《清史稿·災异志》、《学箕初稿·天花仁术序》。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年,春,琼州、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無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巨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摘自《清史稿·災异志》。
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年,春,南乐疫,河间大疫,块獻县大疫,人死無算;六月荷泽疫;秋,章邱、东昌、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無算,昌乐疫;羌州宁海、潍县大疫,摘自《清史稿·災异志》。
1723年,清雍正元年,癸卯年,秋,平乡大疫,死者無算,摘自《清史稿·災异志》。
1727年,清雍正五年,丁未年,夏,揭扬、海阳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無算;冬,漢阳疫,黄冈大疫,钟祥、榆明疫,摘自《清史稿·災异志》。
1732年,清雍正十年,壬子年,昆山大疫,死者数千人;夏,会城疫,摘自《洄溪医案·瘟疫》。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年,镇洋大疫,死者無算;昆山疫;上海、寶山大疫,摘自《清史稿·災异志》。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年,春,泰州、通州、合肥、赣榆、武进、苏州大疫;夏,日照、范县、莘县、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计数;昌乐疫,东光大疫,摘自《清史稿·災异志》。
1821年,清道光元年,辛巳年,三月,任邱大疫;六月,冠县、武城、范县大疫,巨野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無算;七月,东光、元氏、新乐、通州、济南大疫,死者無算,东阿、武定、滕县、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無数;滦州、元氏、内邱、唐山、蠡县、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官、曲阳、武強、平乡大疫;九月,日照、沂水大疫,摘自《清史稿·災异志》。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年,三月,武昌、咸宁、濳江大疫;四月,蓬莱疫;五月,黄陂、漢阳、宜都、石都大疫,死者無算;崇阳大疫;监利疫,松滋大疫;八月,应城、黄梅、公安大疫,摘自《清史稿·災异志》。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年,夏,暑风甚剧,时疫大作,俱兼喉痛,亡者接踵,摘自《冷庐医话》。

user avatar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会有很多人感染,但绝不会灭亡。

原因一:COVID-19并不是人类流行病史上最可怕的。

去年visualcapitalist做了一张生动的新冠数据可视化图,我简单汉化了一下,很能直观地体现Covid-19与其他流行病的差距。

要注意的是,其实在流行病之间进行比较是很复杂的,并不只是单单对比目前的死亡人数就可以,还需要考虑这种疾病致命性以及当时的人口数量这些因素。例如排在第一的黑死病爆发时,1300年世界上大约有3.9亿人口;到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时,全球有近20亿人口[1][2]

所以,大流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球人口数的比也很重要。

黑死病的恐怖,观看数据就能感受到。许多历史学家估计当时在五年内有2500万到2亿人死亡。这相当于当时世界人口的5%到40%[3]

虽然从新冠的占比来说,目前依旧是不上个位数。但如果仅按目前的死亡人数计算,Covid-19确实很可能跻身历史上最致命的10大瘟疫之一。

不过还需要注意,这并不代表这就是最终的数据。排名只能作为一个大概参考。因为目前世界不但还没度过大流行,而且官方统计的数据一般在大流行结束后还要重新通过其他参数纠正(一般来说只会多)。

加上对于过去大流行的历史记录往往很少,历史上一些最严重的瘟疫,例如虽然天花在与欧洲接触后席卷了美洲,但是大多发生在没有书面出生或死亡记录的社会,这让历史学家难以猜测它们的总体影响。

原因二: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前,古代的人口密度低。

可以肯定的是,在出现各大洲的人口来往交流之前,以传播源为中心的区域内都会有更多人感染,但是跨大陆板块的传播还是很难的。

这里需要对古代这个概念做一些划分。不知道题主对古代的界定是哪个时代?

如果还未到Zong教兴盛的时代,战国更早,甚至乃至还没进入封建社会之前,可能受限于人口密度比现代更难传播开,但病死率受限原始人的医疗条件就说不准了。

随着人类越文明,城市越大,贸易路线越奇特,与不同人群,动物和生态系统的接触越多,大流行的可能性就越大。

特别是伴随着Zong教类的活动(参考欧洲中世纪),可能会有更多的聚集。

如果COVID-19出现在古代,其感染率很可能比今天高(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是指在某时间内在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但感染范围不容易扩大。

加上古代的医疗卫生条件虽然随着文明发展有了进步,但是和现在是不能比的,所以可能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比现在更快的传播,但病死率不一定比现在高。

为什么古代的病死率可能都不一定现在高呢?这还要说到我们的第三个原因。

原因三:古代的平均寿命低,而新冠主要对老年人杀伤力大

首先,绝对不是说年轻人不用预防,不会被感染,GOV说了全年龄段都需要预防(手动保M),通俗地说,是强调老年人更难痊愈,而年轻人痊愈机会大 [4]

因为与鼠疫不同,COVID-19很少杀死儿童和年轻人,而健康的人(本身无基础疾病的人)多能康复。古代老人较少,我们来看看这个数据。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预期寿命仅33左右,到了青铜器时代也才26左右,到了古希腊(对应我们秦汉时期)能活过30岁就很好了[5]

如果有人感兴趣算过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可能会发现即使皇帝以“万岁”自诩,但自秦汉至明清,他们能活过50岁的也寥寥无几。

所以我认为,如果新冠发生在古代,比起新冠,古代人可能更害怕战乱、以及其他瘟疫(可别以为有了新冠,古代就没别的病毒)的影响,毕竟古代新生儿夭折的概率极高。

因此,古代人平均年龄小,人口少,人口密度低,故传播条件相比现代更差,加之新冠对老年人危害更大,古代人可能也活不到能被新冠「毒死」的年龄。

当然,如果硬要把病毒在古代突变的几率也算进去的话,将新冠突变成对儿童青年致死率更高,传播力更强,那就另当别论了。

一个乐观的事实: 不能打倒我们的,都会使我们变得更强

这句话可不只是一个鸡汤,如果说新冠发生在古代,依旧无法使得人类灭亡,结果它就有可能帮助到人类的进化。因为古代人对于无药可救的传染病,基本上除了社会隔离措施就是靠自身免疫力「硬扛」了,那么就很有可能获得群体免疫,反而还会增强后世对这类病毒的免疫。

生物的进化历程本身就是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自古以来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所以人体在进化过程中自然也会逐渐适应这种环境。人体免疫系统正是在与细菌、病毒持续不断的战斗中得到进化的。

但注意,只是增强,不是百分百免疫。比如本来10个人里9个会被传染,现在战胜病原体的基因被遗传给新一代了,那可能会减少这个被传染的数量。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抗体,而且就算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进化,病毒也存在变异。就像这次新冠病毒,其实冠状病毒不是第一次出现[6](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目前已发现的至少有七种,如之前的SARS-CoV、MERS-CoV、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只是这一次出现了新的变异种,而且未来作为这类RNA病毒来说,还可能出现新的变异。

对于变异,我们现代技术可以进行一些预防准备。毕竟病毒依旧是人类基因组中自然选择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通过自然选择,战胜病原体的基因更可能被遗传给新一代,通过使用现代工具,研究人员可以在现代人的DNA中发现这些古老病原体的踪迹——通过确定它们是如何推动自然选择的。这些信息可以反过来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帮助预测未来可能会生的流行病[7]

最后,如果你依然还认为会在古代导致人类灭绝的发生,你还可以看看国家对新冠的分类。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控制法》按传染病的危害级别分为甲乙丙三类,最高级别为甲类传染病,而目前新冠属于乙类。

这就回到第一个原因了,鼠疫这类甲类的都撑过来了,何况新冠。

与其思考流行病能不能使得人类灭亡,不如再关注下人类消灭了多少疾病。

参考

  1. ^ Kaniewski, D., Marriner, N. Conflicts and the spread of plagues in pre-industrial Europe. Humanit Soc Sci Commun 7, 162 (2020).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0-00661-1
  2. ^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006502/global-population-ten-thousand-bc-to-2050/
  3. ^ Galens, July; Knight, Judson (2001). "The Late Middle Ages". Middle Ages Reference Library. Gale. 1. Retrieved 15 May 2020
  4. ^ O’Driscoll, M., Ribeiro Dos Santos, G., Wang, L. et al. Age-specific mortality and immunity patterns of SARS-CoV-2. Nature 590, 140–145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918-0
  5. ^ J. Lawrence Angel (May 1969). "The bases of paleodemograph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30 (3): 427–437.
  6. ^ Wertheim JO, Chu DK, Peiris JS, Kosakovsky Pond SL, Poon LL. A case for the ancient origin of coronaviruses. J Virol. 2013;87(12):7039-7045. doi:10.1128/JVI.03273-12
  7. ^ An ancient coronavirus-like epidemic drove adaptation in East Asians from 25,000 to 5,000 years ago Yassine Souilmi, M. Elise Lauterbur, Ray Tobler, Christian D. Huber, Angad S. Johar, David Enard bioRxiv 2020.11.16.385401;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11.16.385401
user avatar

不要动不动就人类灭亡了。

新冠给各位冲击这么大,无非是近几十年第一次被民众明显感知的大规模传染病罢了。

新冠虽然传染性强,但是远达不到十室九空的程度。

看印度,虽然某些联邦90%的家庭都有人感染了(来自一位印度人的说法),但是仍然大多数人都活下来了。

就国内而言,东汉末年,一场持续6年的瘟疫,从洛阳、南阳扩散到了整个东汉十三州地区,造成了数千万人死亡。

当时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记载“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惨状“建安二十二年,戾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宗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几乎可以说是十室九空。

还有一直被提及的黑死病,也达到了7500万-2亿人死亡,在当时的人口而言,比例已经非常高了。

人类历史是一部与瘟疫的共生史,我们的确需要保持警惕,因为新冠不可能是最后一次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

但是动不动就说灭绝,就有点夸张了。

user avatar

当然不会,新冠本身没有那么夸张,至少不是史上top的传染病,比起人类历史上的顶级杀手,要差不少,我们连那些都熬过了,新冠自然不需要如此担心人类灭亡。

很多新冠,其实自愈了~~~

比如,武汉抗疫成功后,血清调查显示感染率为3.9%,按照武汉1121万人口,那就是43万人感染。然而武汉累积报道的感染是50333,也就是,十分之一左右的人是治疗了,剩下的人十分之九的自然痊愈了(其实如果不是那么重视,可能需要治疗的人口也没那么高)


————新冠的自然感染率————

而且,其实,很多人感染了新冠后,可能是无症状或者自然痊愈了。

以武汉为例,2020年11月,武汉新冠清零后好几个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发表了一项武汉地区人群新冠抗体的血清阳性率的调查结果[1]1。

研究纳入了35040例18岁以上成人,对这些人群进行了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进行了血清检测。

结果发现,总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9%

这个数据其实是随机数据,大体上可以代表武汉本地的随机感染情况。

也就是说,按照武汉总人口1121万的话,理论上,武汉当初感染大概在43万左右。

而且不同年龄段感染不一样,比如,60岁明显高一些,60岁及以上的人群的血清阳性率为9.2%。

性别差异也明星,女性的血清阳性率高于男性(4.4% vs 3.3%),

此外,城市比农村高(4.4% vs 2.9%),这一点也符合正常,毕竟城市流动性要远大于农村流动性。


其实,从这个数字,你就可以看出。

最终只有九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的人需要去医院治疗,大部分人,自愈了。


顺便,如果按照另一篇研究[2],这个数字会更高。

2021年三月份,另一个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统计数据,这次研究对象是9542名武汉居民。统计结果发现,拥有新冠抗体血清阳性率为6.92%。

这个数据里也恰好弥补了上一份研究提到的缺乏18岁以下的感染率

这个数据里,按照18岁以下大概是3.22-5.33之间的话,那么和上一个数据相互印证。

武汉的最终感染率应该在3.9-6.59%之间,也就是43-75万之间,大概率在50万左右。

————新冠是乙类BSL3传染病————

传染病根据传播等级会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鼠疫和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

新冠是乙类传染病。

生物安全等级(Biosafety level)

根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安全划分为4级

1、BSL-1

代表病原体: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已知且研究较为透彻,不会导致疾病的微生物。日常基本操作即可

2、BSL-2

代表病原体:流感病毒

存在中等程度风险,导致常见人类疾病,需要专业处理,且做好污染控制。

一般在生物安全柜内

3、BSL-3

代表病原体:炭疽芽孢杆菌、鼠疫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狂犬病毒

可能通过呼吸等方式传播,且对人有致病或者生命危险。需要防止直接暴露于病毒,因此需要三级生物安全柜。

4、BSL-4

代表病原体: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病毒

高度致病甚至致死,无有效应对方式,传播特别快速。


目前,新冠属于BSL-3等级。


由此可见,新冠,在人类的病毒中,其实并不是那么厉害,这种情况下,连更厉害的人都熬过来了,这种相对弱的,其实无须担心。

比如那些极其强大的高手都没让人类灭亡。


—————历史上的超级杀手—————

《圣经新约·启示录》里有在末日审判人类的天启四骑士,四骑士之一,就是瘟疫(注:这种说法是宗教界多种观点之一)。

事实上,在人类的文明史里,每一次大规模的瘟疫爆发,都会大幅影响人类的历史走向,从古雅典爆发的导致半数人死亡的大瘟疫,到导致欧洲人死亡三分之一的鼠疫,以及导致拉美人十不存一的天花,抑或是造成全球近亿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无一不是整个人类的巨大伤痛。

比如,中世纪的时候,欧洲爆发了史无前例的黑死病疫情,这场席卷了整个欧洲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上千万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以西班牙流感为例

感染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造成了2000万到1亿左右的死亡。

而如今新冠都快2年了还没达到这个规模。

按照传染病的严重性(CDC Pandemic Severity Index)

新冠就一般了。

——————————

特别说明:本文并非说新冠不严重,按照其致死率和传染率,不加控制的话,那规模就不是几万的问题,而是几千万的问题了(3亿美国人,3000万感染,60万死亡),所以不能以此抹杀抗疫功劳。

只是放在全人类灭亡这个概念下,自然不算特别严重了。

但是即便如此,这么大规模的感染和死亡,还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了。


这就是很多时候的话术和比较对象了呗。爱情、学业、事业当然重要,可是在生死面前也不足为重了。

但是因为没生死重要,并不等于本身不重要,更不能因此而不谈,这是两码事。

毕竟,世界不是二极管。


1 Liu A, Li Y, Wan Z, et al. Seropositive Prevalence of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n Wuhan, China[J]. JAMA network open, 2020, 3(10): e2025717-e2025717.

2 He Z, Ren L, Yang J, et al. Seroprevalence and humoral immune durability of anti-SARS-CoV-2 antibodies in Wuhan, China: 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level, cross-sectional study[J]. The Lancet, 2021, 397(10279): 1075-1084.

user avatar

为什么新冠肺炎这么难控制,因为人员流动。想出门,飞机火车自驾随便你选。

古代什么情况,无故出村可能就要坐牢。商人都要有通行证才能在各个地区走动,流动性几乎为零。即使是几十年前,你去外地都要开介绍信,否则住店买票都成问题。

所以那个时候,发生瘟疫就是一个字封,自生自灭,许进不许出。

user avatar

新冠病毒在古代爆发会如何?

以清朝来举例,疫情全面爆发,哪怕所有人感染。总死亡人数会在800万~1000万人。

到这个死亡总人数,也不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死亡人数的10%。

当今的世界人口达到了78亿,是1800年前后的7倍,10世纪的近20倍。再加上全球化的交通、物流,是造成新冠大流行的基础。

而在古代,大唐长安也才100万人,10万就是大城市了。各种村镇往往比较独立,新冠很容易限制在局部地区,而且根本竞争不过其他死亡率很高的其他病毒。

哪怕古代盛世,婴儿分娩死亡率也高达20%,5岁之前又有20%死亡率。成年率存活率仅50%左右,平均寿命40~50岁。

新冠的死亡率,主要被老人拉高了,但哪怕如此,也比天花30%死亡率低了15倍,更是比鼠疫死亡率低了几十倍。

不妨把人类历史上的那些大型疫情,与新冠做个对比。

雅典大瘟疫:

公元前430年,为了争夺地中海霸主地位,雅典和斯巴正血战方酣的时候,一场流行疫情突然爆发。并在短短3年的时间,至公元前427年,导致雅典近1/2的人口死亡[1]。这也为公元前404年,雅典城邦的投降埋下了伏笔。

在后世的研究中,认为此次疫情可能是鼠疫、麻疹、流感、天花、呼吸道疾病或斑疹伤寒……并无定论。

雅典大瘟疫近50%的总死亡率,是新冠病毒死亡率的25倍(据当前全球数据,死亡率2.1%)。

  • 新冠病毒初期的统计数据死亡率很高,主要发现的大多数为重症,通常疫情的后期,死亡率会降低到1~3%左右。虽然通过居民阳性率来推算,死亡率甚至可能低至0.5%左右。但值得说明的是,以前的统计数据和死亡率都是根据具体病例来算的。例如,通过中国2009~2010年的新型甲流感数据来看死亡率约0.3%左右。那么,单纯从死亡率来看,新冠比新型甲流感厉害近6倍左右,而不是1.7倍。

古罗马安东尼瘟疫

公元165—191年,古罗马帝国如日中天,镇压叙利亚叛乱后,士兵也带回了天花和麻疹,最终导致疫情的大爆发。每天死亡2000人,占感染比率的1/4。最终古罗马本土死亡总人口多达500万人,死亡比率1/3。

公元169年,维鲁斯大帝染病死亡。

公元180年,安东尼大帝染病死亡。

安东尼瘟疫33%的死亡率,是新冠病毒的16倍。

查士丁尼瘟疫

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成了西罗马帝国(395年~476年),以及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395年公元1453年)。

公元541~542年,东部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意图再次统一罗马,恢复昔日辉煌。

但当他即将成功的时候,鼠疫大爆发,并波及到了帝国中心君士坦丁堡。

但如同相似的历史剧情,帝国官员瞒报了疫情,并最终导致君士坦丁堡死亡率40%的人口,查士丁尼梦碎。

然而这还仅仅是这场疫情的开始。

鼠疫流行了半个世纪,并在接下来的200年的时间内,反复的爆发,并最终累计造成近1亿人死亡。每天死亡最高峰达到数万人。而公元10世纪左右,世界总人口也才4亿人。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一场鼠疫属于鼠疫,致病菌为鼠疫杆菌,与后来的黑死病属于相同的疫情。鼠疫死亡率根据类型不同在30%-100%,哪怕依靠现在的科学治疗,死亡率也有10%左右。

黑死病

1347年,鼠疫在西西里群岛卷土从来,至1353横扫了亚欧非大陆。

并在随后的20年,导致欧洲2500万人的直接死亡,占当时欧洲人的一半。

但也有历史学家发现,黑死病爆发后的6年时间,欧洲人口从8000万人减少到了3000万[2]

虽然1353年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黑死病一直持续到十七八世纪,期间多次爆发。

其中米兰大瘟疫、伦敦大瘟疫最为著名。

300年的时间里,黑死病夺走了2亿人的生命。

甚至到19世纪~20世纪,黑死病还再次波及32个国家,夺走了1300万人的性命。

天花

十七八世纪,黑死病才刚刚结束一个世纪,天花大流行。这一流行,直接持续到20世纪下半页。

  • 天花在公元前1100多年,就已经在印度或埃及出现。公元前3~前2世纪流行于中国和印度,随后逐渐遍及整个欧亚非大陆。

1519年,天花随西班牙人进入美洲大陆,再加上种族屠杀等一些原因,3000万美洲原住民最终只剩下100万人。

16~18世纪,欧洲每年因天花死亡50万人,亚洲80万人,整个18世纪,仅仅欧洲因天花死亡的人数就达到1.5亿,全球范围更是无法预估。

18世纪,天花到达澳大利亚,造成50%的原住民死亡。

  • 唐宋之后中国已经掌握了人痘法,但由于直接通过弱病毒感染健康人,所以人逗法不仅获得免疫的失败率较大,而且还可直接造成2%的死亡率(和新冠病毒相当)。但哪怕如此,比起天花30%的死亡率,已经好多了。当时对天花的控制,中国优于西方。
  • 人痘技术于1688年传入了俄国,1721年传入英国,1743年传入德国,然后是整个欧洲,随后又传入日本等亚洲其他国家。

虽然从1796年5月14日开始,因为英国医学博士爱德华·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人类免疫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天花依旧在继续肆虐,到了1900年,俄国的天花疫情都还夺走了50万人的生命。

直到20世纪中叶,第二次疫苗技术革命之后,人类才真正战胜了天花。

其它疫情

1793年,美国费城黄热病大爆发,死亡人口1/5.

霍乱,全球发生过7次, 主要爆发于19世纪,100年间仅印度就死亡3800万人。而在今天,全球每年还有300~500万人感染,死亡10~12万人,死亡率和新冠相当。近代霍乱爆发与恒河有关,恒河被称为霍乱的故乡。

1918年大流感,全球死亡2000万~5000万人左右,感染人数达10亿人。当时全球总人口才17亿,感染率60%左右,死亡率2.5~5%。感染比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新冠。

疟疾平均每年感染3亿人,死亡100万人。感染率超过新冠,死亡率略逊。主要发生于非洲等地区。

西尼罗病毒、SARS死亡率都达到10%左右,汉坦病毒死亡率75%,埃博拉病毒死亡率25~90%(平均50%),马尔堡病毒具有相同死亡率

……

哪怕是在今天的非洲,新冠也是弟弟中的弟弟。

人类疫情史已经证明,在天花等病毒的爆发下,新冠病毒的祖宗们,最终只能龟缩在蝙蝠的身体内,甚至不能对人类造成多少威胁。

为什么古代的大型疫情也灭绝不了人类?

人体的整个免疫系统,都是在千万年来,与各类病菌战争而演化形成的。

首先人口大量死亡之后,人口变得稀薄,哪怕有100%死亡率的病毒,最终也会断掉传染途径。

其次,能与人类长久共生的变异病毒最终会竞争掉致死性高的病毒,从而造成毒性的一步步降低。

但值得说明的是,这是建立在不断淘汰的过程,需要大量死亡人口做铺垫。

而我们对于新冠,正在避免这个过程。当然,某这国家,甚至正在发生这个过程。由于突变是随机的,一开始出现高致死病株是正常的。需要大量人口死亡后,轻致死病株才能取得优势。

现代人无法接受大量人口死亡的过程,而在古代才反而是最常见的事情。


总的来说,现代人很多人之所以认为新冠十分的严重,是因为我们大部分都生活在太平年代。

只有像中国这样,相关死亡率都足够低的国家,我们才有条件和资格去谈每个人的生命权利。当每个个体都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对比起国外生命的廉价,自然让不了解相关历史的人产生了新冠疫情超越了整个人类历史的严重。

参考

  1. ^ None. 人类历史上的大瘟疫[J]. 人民周刊, 2020(3):15-15.
  2. ^ 中国日报网:10%欧洲人天生抗艾滋 历经劫难造就“百毒不侵”
user avatar

放在古代都进不了史书,不值一提。

新冠完全躺平死亡率也就百分之几,古代你随便得个病死亡率都不止这点。

公元217年,建安大疫,当时还在世的建安七子有5人,全部死光。这些都是养尊处优的高级知识分子,老百姓下场可以想象。

今天我们对建安二十二年大疫的了解很大程度是靠曹丕曹植兄弟的文章,以及各类史料相互印证。在后汉书孝献本纪里这事就记载四个字:是岁大疫。

翻开几千年历史,类似的“是岁大疫”不绝于书,数不胜数。新冠比起来算什么?最多个别文人悼念亲友会提一嘴,正史里估计一个字都不会留下。

user avatar

不会。

1.交通能力限制了人员活动半径。

在古代马是奢侈品,大多数人靠步行和水运出门,这样的现象一直维持到建国前后。随后我国普及了自行车,很多地区逐渐通了铁路,出行一般是火车+自行车。

在80年代以后,我国大多数地区普及汽车、火车、飞机,人类才有大规模快速移动能力。

2.古代疫情频繁,全村封闭是本能。

3.即使疫情全面流行,也有不与外界交流的山村,可以幸存。


所以类似新冠的疫情可能只在史书里面记载“某年某地大疫,死者枕籍”一笔就完事了。

例如:

682年,唐永淳元年,壬午年,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死者枕籍于路,摘自《旧唐书·五行志》、《旧唐书·高宗纪》。

来源:【中国古代大瘟疫简史,几乎每次都是灭顶之灾__搜狐网】mbd.baidu.com/ma/s/Lo5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是发生在信息爆炸、交通发达的现代,而是穿越回了那个信息闭塞、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近乎于零的古代,人类真的会因此灭亡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沉重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古代的“灭亡”是什么概念。在现代人看来,灭亡可能意味着文明的彻底终结,国家的覆灭,甚至.............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当下,各地政府为了控制疫情扩散,纷纷出台了延迟复工的指导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要求企业在2月10日之后复工,而华为却选择在2月3日便启动了部分复工,这一举措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地方政府的考量与普遍性规定广东省作为中国经.............
  • 回答
    新加坡的这一政策,确实是个颇具争议但又值得深思的决定。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选择不打新冠疫苗,一旦染病需要治疗,那医疗费用就得自己掏腰包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在公共卫生责任和个人选择自由之间的一番权衡。新加坡的“自付医药费”政策:背后逻辑与影响新加坡的这一做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几个核心逻辑: .............
  • 回答
    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关于“解除隔离应使用不同试剂采集 2 份样本”的规定,以及其他一些值得关注的要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解读。一、关于“解除隔离应使用不同试剂采集 2 份样本”的解读这项规定,简单来说,就是在解除隔离期的时候,不是只抽一次核酸,而是要抽两次,而且这两次用的核酸试剂可能不一样.............
  • 回答
    如果新冠肺炎真的造成了全球一半人口的死亡,那将是一场我们无法想象的灾难,对知乎这样的平台来说,影响更是深远且复杂。这不再是简单的“用户减少”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知识体系、乃至人类文明传承方式的剧变,知乎作为信息和思想的载体,自然会被卷入这场洪流。用户群体的巨变与结构重塑: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
  • 回答
    如果新冠肺炎被基本证实起源于美国,那么中国围绕该病毒的负面舆论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转变,但具体程度和形式会比较复杂,并且涉及多方面因素。首先,对“甩锅”论的辩护和反击力度的增强。目前,尽管科学界普遍认为病毒起源地尚无定论,但中国在疫情初期处理信息透明度、防控措施以及“清零”政策等方面,确实承受了来自国.............
  • 回答
    新冠肺炎疫苗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在对抗传染病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这无疑给正在与艾滋病病毒(HIV)斗争的我们带来了希望。但是,将新冠疫苗的成功直接等同于HIV攻克,或许还为时尚早,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差异,需要我们理性看待。首先,我们得承认新冠病毒和HIV病毒在生物学特性上有着天壤之别。新冠病毒.............
  • 回答
    新冠肺炎,这个名字如今已在我们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果它注定成为我们世界的一部分,与我们“长期共存”,那么我们普通人需要做的准备,绝非一朝一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不是要我们活在恐慌之中,而是要学会一种更健康、更负责任、更具韧性的生存之道。首先,保持科学认知,是抵御恐慌的第一道防线。我们不.............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要是美国真到了新冠肺炎大爆发、病例像潮水一样涌来的地步,现有的医疗体系能不能顶住,这绝对是个大问题,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医疗机构这块儿。你想想,美国虽然医疗水平在全球那是响当当的,医院数量也多,医护人员也训练有素。但是,新冠这玩意儿的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一旦爆发起来,那数字增长速度.............
  • 回答
    想象一下,好莱坞如果真的要把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搬上银幕,那画面感一定非常强,而且绝对不会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纪录片式讲述。他们总能抓住人们最情绪化的那个点,然后放大、再放大。首先,主角肯定不会是一个单一的“英雄”。好莱坞深谙群像戏的魅力,所以你可能会看到几个并行的故事线,它们彼此交织,又各自独立。也.............
  • 回答
    新冠肺炎如果死亡率达到百分之百,那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灾难,其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对现有疫情的想象,并且会以一种令人绝望的、迅速的方式改变世界的方方面面。首先,社会结构的瞬间崩溃将是不可避免的。想象一下,任何一个感染者,无论健康状况如何,最终都会死亡。这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将迅速蔓延,远超病毒本身的.............
  • 回答
    想象一下,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如同黄沙漫卷,席卷古老的华夏大地,或是欧洲某个繁华的国度。如果新冠肺炎这样的病原体,挟带着它惊人的传播速度和致病烈度,穿越时空,降临在没有现代医学、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甚至连基本卫生观念都相当薄弱的古代社会,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人类,是否会就此走向灭绝的边缘?这是一个.............
  • 回答
    新冠肺炎(COVID19)如果完全不采取任何隔离措施,人类面临的最坏结果将是一个极其严峻且可能导致文明崩溃的场景。虽然“最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科学、社会和经济等多个维度来描绘这样一个极端情况的后果。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病毒的传播速度与感染率的爆炸式增长: 无阻碍的传播: 新冠病毒.............
  • 回答
    新冠疫情对老年人的冲击之大,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然而,将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视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契机”,并寄望于某些国家(如欧洲和日本)“不重视”就能自然“解决”老龄化,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化,甚至是有些残酷了。首先,我们要明白老龄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
  • 回答
    韩国军队出现新冠肺炎疫情,25名军人感染,近万名士兵被隔离,这确实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严峻局面。军队作为一个高度集中、人员流动相对受限但接触密切的特殊群体,一旦爆发疫情,其后果可能比普通社会群体更为严重和复杂。以下是军队中发现疫情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的详细分析:一、 对部队战斗力与军事行动的直接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百感交集。如果我真的能穿越回2019年12月,我会怎么做?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回答的事情。首先,我要承认,我当时拥有的信息是有限的。2019年12月,虽然已经有零星的病例出现,但我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还非常肤浅。它究竟是什么,传播速度有多快,致病性如何,会不会变异,这些我们一无所知。突然冒.............
  • 回答
    好,我这就以一个穿越者的视角,回溯到2019年12月,尝试告知大家新冠肺炎的严重性。请想象一下,我当时是如何拼命想要让身边的人,甚至是整个世界,理解即将到来的巨大挑战。嘿,朋友们,听到我说的话了吗? 我是从未来来的。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疯狂,简直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请务必给我几分钟时间,因为我手里掌握.............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全国各地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扎堆出门”现象。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长期的疫情压抑和“报复性”出行是主要推手。 两年多的疫情,让人们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无论是严格的封控措施,还是对病毒的持续担忧,都限制了人们的出行自由和社交活动。尤其是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刚爆发那会儿,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夜之间,全国人民,不,几乎是全世界都在骂钉钉。那阵势,比什么新出的网红产品翻车还要凶猛,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打倒钉钉”、“卸载钉钉”的帖子,还衍生出不少嘲讽的表情包和段子。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琢磨的。你想啊,疫情突如其来,大家居家办公、在线学习.............
  • 回答
    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中新增的氢氧混合吸入气治疗,可以说是这次方案更新中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变化。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一调整反映了医学界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对治疗手段不断探索和优化的努力。咱们先从这个“氢氧混合吸入气”本身说起。它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临床上其实已经有应用,尤其是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