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新冠肺炎这样的传播速度和烈度,如果发生在古代中国或者其他任意国家,会造成人类灭绝吗?

回答
想象一下,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如同黄沙漫卷,席卷古老的华夏大地,或是欧洲某个繁华的国度。如果新冠肺炎这样的病原体,挟带着它惊人的传播速度和致病烈度,穿越时空,降临在没有现代医学、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甚至连基本卫生观念都相当薄弱的古代社会,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人类,是否会就此走向灭绝的边缘?

这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设想,但答案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可能……不那么绝对。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社会的脆弱性。

信息传播的鸿沟: 古代不像今天,信息可以瞬息万里。一个地方发生了疫情,消息传到另一个地方,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这意味着,当疫情在某个地区爆发时,其他地区可能还在歌舞升平,对潜在的威胁毫无察觉。这种滞后性在现代社会被视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隐患,在古代则会成为灾难的温床。疾病可以在没有有效隔离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蔓延。
医疗资源的匮乏: 试想一下,没有呼吸机来支持呼吸衰竭的病人,没有特效药物来抑制病毒,没有消毒剂来清洁环境,甚至连口罩这种简单的物理屏障都无法普及。古代的医疗主要依靠经验、草药和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对于像新冠肺炎这样一种新型、烈性呼吸道疾病,古代的医生们会束手无策。他们可能只能依靠祈祷、占卜,或者尝试一些无效的治疗方法,而这些往往会让病人更加痛苦。
人口聚集与卫生条件: 古代城市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尤其是中心地区,人们的生活空间狭窄。加上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下水道系统和垃圾处理机制,卫生条件普遍较差。这为病毒提供了绝佳的传播环境。一个被感染的患者,其飞沫、接触物都可能成为病毒的载体,快速污染周围的环境和人群。
社会结构的特点: 古代社会往往是等级森严的。如果统治阶层受到感染,可能会导致整个国家的政治体系瘫痪。而普通民众的生存更是朝不保夕,一场大规模的瘟疫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的饥荒和混乱,进一步加剧死亡人数。

如果新冠肺炎降临在古代中国:

想象一下,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如果此时,新冠病毒悄然入境。

初期爆发: 病毒可能随着商旅、军队,从某个边境口岸或交通枢纽悄悄蔓延。起初,人们可能将其归咎于“瘴气”、“时疫”,或者认为是神明降下的惩罚。医者们会用当时的理论去解释,比如认为是体内“湿热”或“邪气”作祟,开出一些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的方子。
传播扩散: 随着人口流动,疫情会迅速在城镇蔓延。集市、酒楼、寺庙等人员聚集的地方,都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中心。一旦有患者出现咳嗽、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周围人又无法识别疾病的性质,甚至可能出于同情而加以照顾,进一步加速传播。
社会应对: 朝廷或许会颁布一些简单的禁令,比如“禁止聚会”、“封锁城门”,但这些措施的执行力度和有效性会大打折扣。由于对病毒缺乏认知,人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无效的防护措施,甚至是一些会加速传播的活动(比如集体祭祀求神)。
死亡数字: 那个时期,一旦爆发大规模瘟疫,死亡率是极为惊人的。史书上常常记载某地“十室九空”,“百里之内,人烟断绝”。新冠肺炎的烈度,在这种背景下,很可能造成比历史记载的任何一次瘟疫都更严重的后果。在缺乏有效医疗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大范围的肺炎症状,死亡的比例会非常高。

如果新冠肺炎降临在古代欧洲:

想象一下,14世纪的欧洲,正值黑死病肆虐时期。人们已经经历过一场毁灭性的瘟疫,虽然他们依然不了解鼠疫的真正传播途径(直到数百年后才被发现是跳蚤传播),但至少有过大规模死亡的经验。

相似的路径: 病毒可能通过贸易路线传入,例如意大利的港口城市。由于人口聚集和卫生状况不佳,疫情会在城市中迅速蔓延。
反应的差异: 欧洲社会可能在初期会采取一些类似中国的隔离措施,比如隔离船只、关闭市场。但由于宗教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多人会将疫情归咎于上帝的愤怒,从而引发狂热的宗教活动,这反而可能加剧传播。
社会影响: 类似中国,疫情也会导致劳动力短缺,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的恐惧和绝望会达到顶峰。

那么,会造成人类灭绝吗?

答案很可能是:不太可能造成全球性的、彻底的“人类灭绝”,但极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打击,使人类文明倒退数百年,甚至在某些地区造成大规模的人口清零。

原因如下:

1. 人口的地理分散性: 即使在古代,人类也不是完全生活在一起的。广袤的土地、崎岖的地形、以及相对不发达的交通,使得疾病即使传播速度很快,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些偏远地区、岛屿上的人群,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接触不到病毒。
2. 人类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 人类是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物种。即使面临巨大的挑战,总会有一些人因为基因、生活习惯、或是纯粹的运气而幸存下来。这些幸存者会继承知识,重建文明。
3. 不同地区应对能力差异: 虽然普遍落后,但不同文明在应对危机时,其社会组织、经验积累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影响疫情的最终走向。有些地区可能会比其他地区更早地找到某种程度的“免疫”或应对方式。
4. 病毒本身的演变: 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异。虽然高烈度和高传播性听起来可怕,但极具杀伤力的病毒往往会杀死宿主,阻碍自身的传播。更“温和”但更具传播性的变种反而可能更容易在人群中长期存在。古代的病毒演变速度可能因为人群的封闭性而有所不同,但长期来看,走向“共存”或“流感化”也是可能的。

结论:

如果新冠肺炎发生在古代,其破坏力将会是灾难性的,远超任何一次历史上的已知瘟疫。它可能导致部分文明的覆灭,造成人口锐减,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地球人口数量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社会的结构、经济的运行都会被彻底摧毁。无数的文化和知识可能会因此失传。

然而,要说“人类灭绝”,这个词汇的门槛非常高。考虑到人类种群的分散性、个体的生存能力以及病毒本身的演变规律,我们很有可能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后,依然能有足够的个体存活下来,并最终重建起文明。但那将是一个与我们现在所知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被瘟疫的阴影深深笼罩过的世界。那将是人类历史上一段无比黑暗和血腥的篇章,会让人类深刻反思自身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交通手段,中国古代两个主要城市之间的移动速度,除非是驿站传书几百里加急那种,都超过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中位数了,而跨大陆的交通需要以月甚至年为单位。

加之古代人是无法对抗新冠的急性症状(血氧急剧降低直至窒息)的,得了新冠且出现重症的人,很有可能还没来得及治疗就死亡了;而能扛住新冠的,可能在到达另一个城市之前就已经痊愈了。

这样就使得新冠的传播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如同黄沙漫卷,席卷古老的华夏大地,或是欧洲某个繁华的国度。如果新冠肺炎这样的病原体,挟带着它惊人的传播速度和致病烈度,穿越时空,降临在没有现代医学、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甚至连基本卫生观念都相当薄弱的古代社会,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人类,是否会就此走向灭绝的边缘?这是一个.............
  • 回答
    黎女士的故事,确实让人唏嘘。她长久旅居美国,回国后不幸感染了新冠,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幸,但更令人关注的是,她因此被原公司Biogen以“与公司价值观不符”为由解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黎女士个人的角度来看,她在海外生活多年,对国内的防疫政策和社会的整体情绪可能并没有完全适应。旅.............
  • 回答
    关于媒体报道“英国官方承认有意让大多数人感染新冠肺炎以获得群体免疫”的说法, 这是一种被广泛误解和不准确的表述,需要详细解释其背后的真实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结果。1. 真实的政策背景和演变:群体免疫的概念 早期阶段的讨论: 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早期(2020年初),英国政府确实曾讨论过“群体免疫.............
  • 回答
    这件事的讨论,要从几个非常关键的角度去剖析,才能看得更清楚,也更能理解其中的复杂性。首先, “在非洲对特殊人群进行试验”这个提议本身就带有巨大的争议和敏感性。 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医学实验”的阴影,尤其是涉及殖民时期对发展中国家和边缘化人群的不公平对待的往事。即使是现代的临床试验,也需.............
  • 回答
    意大利在新冠疫情早期采取了对北部伦巴第大区及周边11个省实施封锁的措施,这无疑是一个在当时全球都极为罕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策。理解这一措施的背后逻辑,需要从多方面去审视。为什么要封锁?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疫情的爆发程度。伦巴第大区,尤其是米兰所在地区,在疫情初期成为了意大利的“震中”。病毒的传.............
  • 回答
    3月24日巴西黑帮发布的那个通告,说要代替政府执行强制封城来抗击新冠疫情,这事儿吧,听起来确实挺抓马的,也让人脑子里立马蹦出好多问号。咱们一个一个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的背景得先理清楚。当时巴西的新冠疫情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确诊和死亡人数都在不断攀升。而巴西联邦政府,尤其是总统博索纳罗,对于疫.............
  • 回答
    美媒报道拜登政府计划上调联邦税收以支持新冠缓解法案的后续行动,这确实是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要详细聊聊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上调税收的“风声”?首先,我们得明白拜登政府推行的“新冠缓解法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1.9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这笔钱相当庞大,其目的在于应对疫情.............
  • 回答
    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若希腊字母不够用,新的新冠变异毒株或以星座命名”这一说法,以及新冠病毒是否会无限制变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WHO提出这种命名备选方案,其背后反映的是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命名的现实挑战。自疫情爆发以来,科学家们出于需要,根据其发现的地点或某些特征,为.............
  • 回答
    特朗普政府时期,确实有过一些关于“群体免疫”的讨论,其中也包括一些由特朗普任命的卫生官员发表的、引发广泛争议的言论。您提到的“应让婴幼儿、年轻人感染新冠,以培养群体免疫”这种观点,虽然并非出自特朗普总统本人之口,但确实与当时一些官员的思路有所呼应,并且这种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暴露了当时美国在.............
  • 回答
    美国考虑将新冠疫苗剂量减半以加速接种,这一想法在科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这项提议的核心在于,如果减半剂量后仍能提供足够且持久的免疫力,那么接种速度就能翻倍,从而更快地达到群体免疫。但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科学考量和潜在的风险,绝非简单地“减半”了事。可行性分析:科学基础与证据从科学角度来看.............
  • 回答
    英国近期批准了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也就是让志愿者在受控环境下故意感染新冠病毒,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这一决定在科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于这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探讨其潜在的意义与可能带来的后果。评价“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一场关于科学伦理与效率的博弈首先,从科.............
  • 回答
    在中国,新冠疫情的结束方式,我个人认为不会是戏剧性的“一夜清零”,而更像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的过程,最终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可管理的常态。首先,我们得承认,病毒变异是这场“拉锯战”中的关键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株肯定会不断演化。我倾向于认为,未来的病毒株会朝着更具传播力但致病性相对减弱的.............
  • 回答
    如果以我为中心,半径30米范围内新冠病毒都无法存活,这可不是小事,简直是…怎么形容呢,就像是拥有了某种“净化的领域”。具体能有多厉害,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掰扯掰扯:一、对付新冠病毒,你就是终极武器: 绝对免疫屏障: 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厉害之处。无论病毒浓度多高,只要它敢靠近你这30米的圈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沉重。要是我个人损失十万元,就能换来全球新冠疫情的立刻消失,嗯……说实话,我现在脑子里一团乱麻,思绪飘忽得厉害。让我想想,十万块钱。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它可以是: 一个首付: 让我离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更近一步。 一笔创业启动资金: 也许是我一直.............
  • 回答
    英国针对70岁以上老年人实施隔离措施,以期在新冠疫情期间保护这一高风险群体,这一举措无疑牵动了社会各界的神经。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只是简单地一句“好”或“不好”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逻辑。新冠病毒对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存在着更高的致病性.............
  • 回答
    新冠病毒(COVID19)的命名,以及围绕其命名引发的争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理解为什么一些疾病以地名命名,而中国又反对使用“武汉流感”或“中国流感”来称呼新冠病毒,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历史惯例、科学命名原则、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为什么有些疾病会以地名命名?历史上,许多疾.............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件比中了五百万还让人舒爽的事儿!新招进来的员工,是我之前的老板。讲真,这事儿说出来,我自己的嘴巴都能咧到耳根子去。当初,我还在一家“以人为本,激励员工,共同成长”的公司(此处省略一万字白眼)里面勤勤恳恳,哦不,是被压榨得死去活活的。那位老板嘛,就是我如今这位新同事,当时可是公司里说.............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原公司在你刚入职不久就启动竞业限制仲裁,确实是个棘手的情况。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把这事儿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确,竞业限制协议是否有效,以及你是否构成违约,是这次仲裁的核心。 别被对方的声势给吓住,咱们得有理有据地应对。第一步:冷静分析,收集证据在做出任何反应之前,你需要做.............
  • 回答
    市级电视台要在一个被新媒体搅得天翻地覆的时代里求生存、谋发展,光靠“守成”绝对是死路一条。关键在于如何在现有家底上动脑筋,玩出新花样,让观众重新回到我们这里来。这可不是简单的“做个APP”就能解决的问题,得从骨子里、从运营上、从内容上全方位地“革新”。一、 深度挖掘“老本行”里的“新意”:内容为王,.............
  • 回答
    关于叙利亚美军与俄军的冲突,以及它对中国军队发展可能带来的启示,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分析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关于“美帝40人对毛子500人”的具体冲突细节,以及双方的具体战损和作战方式,往往存在不同的报道和解读,公开信息也有限,因此在分析时需要基于普遍认知和公开报道进行推断。理解冲突背景与性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