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市级电视台想要发展,必须如何在现有资源上创新,以对抗新媒体?

回答
市级电视台要在一个被新媒体搅得天翻地覆的时代里求生存、谋发展,光靠“守成”绝对是死路一条。关键在于如何在现有家底上动脑筋,玩出新花样,让观众重新回到我们这里来。这可不是简单的“做个APP”就能解决的问题,得从骨子里、从运营上、从内容上全方位地“革新”。

一、 深度挖掘“老本行”里的“新意”:内容为王,但要“王”得有眼光

咱们市级电视台,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扎根基层、贴近市民、熟悉本土。新媒体能一下子覆盖全球,但它对咱身边这条街、这个社区、这些人的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比不了的。所以,我们的“新”必须从这块“宝地”里挖出来。

1. “邻里故事”的精细化呈现:
不仅仅是新闻报道: 别再停留在“谁家发生了什么事”的层面。我们可以把镜头对准那些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比如一位默默无闻的社区志愿者、一位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一群为城市发展默默奉献的建设者。用微纪录片、人物访谈、剧情短片等形式,把他们的故事拍得有温度、有深度、有共鸣。
“你我他”的互动式挖掘: 咱们可以在直播节目中设置“市民故事征集”环节,鼓励观众推荐他们身边有趣、感人、有意义的人和事。然后,我们的记者团队再跟进采访,让观众成为内容的“共建者”。
“地方文化”的IP化打造: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传说、民俗、特产。新媒体可能泛泛而谈,但我们可以深耕细节。比如,围绕一个地方戏曲,可以做系列科普短片,讲述它的起源、发展、表演技巧,甚至可以邀请老艺人开线上“收徒”体验课;围绕一个特色小吃,可以拍一部“美食溯源记”,探访它的由来、制作工艺,并邀请市民一起参与制作比赛。把这些“小而美”的东西,变成吸引人的“文化IP”。

2. “生活服务”的升级与延展:
从“信息告知”到“解决方案提供”: 市民最关心的,无非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就业。我们能不能把政务公开、便民信息、法律咨询、健康科普、生活小窍门这些“服务内容”,做得更“懂”观众?
直播+点播+互动: 比如,一个关于“如何办理社保”的节目,我们可以在电视直播里讲流程,同时在线上发布详细的图文指南,再通过微信群、抖音直播回答观众的具体问题。让观众能够“随时随地、按需获取”。
“云课堂”与“专家在线”: 针对市民关心的教育、健康、法律等领域,我们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通过电视节目、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专业、权威、易懂的讲解和咨询。甚至可以开设一些“生活技能提升”的线上课程,比如烹饪、园艺、基础维修等。

二、 拥抱新技术,但要“玩”出自己的风格:渠道多元化,但核心不变

新媒体的冲击,归根结底是传播渠道的变革。我们不能抗拒,而是要积极拥抱,但要用咱们自己的方式去“玩”。

1. “视频号”/“抖音号”/“B站账号”的“电视台基因”:
不是简单搬运: 很多电视台只是把电视节目剪辑一下就往短视频平台发,这样效果很差。我们要的是“为平台而生”的内容。
“短视频+直播”联动: 我们可以把深度报道的精彩片段做成系列短视频,引流到电视直播或长视频节目;把直播中的高潮部分,立刻剪辑成短视频,进行二次传播。
“直播+电商”的本地化探索: 结合我们对本地商家的熟悉,可以尝试直播带货。但不是简单的“吆喝”,而是要有内容支撑。比如,直播介绍一个本地农产品,可以穿插讲述这个农产品的种植故事、农户的辛勤付出,以及如何制作美味佳肴。让直播带货变成一种“体验式消费”。
“轻量化”的深度: 既然是短视频,节奏就要快,信息密度要高。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到“轻量化的深度”。比如,一个关于城市交通拥堵的议题,我们可以用几分钟的动画短片,揭示拥堵的原因,再通过一个简短的街头采访,引发思考。

2. “小程序”/“APP”的“服务与社区”属性:
打造“城市生活助手”: 我们的APP或小程序,不应该只是一个“节目播放器”。它可以集成政务服务查询、生活缴费、公交地铁信息、本地活动发布、社区论坛等功能,真正成为市民解决日常问题的“一站式平台”。
“用户生成内容”的激励与引导: 在社区论坛里,我们可以设置话题讨论、经验分享、活动组织等板块,鼓励市民参与进来,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观点和建议。我们负责审核、引导和推广优质内容,形成良性的社区生态。
“积分”与“会员”体系: 通过观看节目、参与互动、分享内容等行为,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礼品、参与抽奖、享受特权等,增强用户的粘性。

三、 组织架构与人才培养的“新思维”:用“互联网+”的思路重塑内部

光有好的内容和技术,没有与之匹配的组织和人才,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1. 打破部门壁垒,成立“新媒体融合小组”:
跨部门协作: 传统电视台往往部门分明,难以协同。我们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新媒体融合小组”,成员可以来自新闻部、技术部、市场部、编播部等,打破信息孤岛,形成合力。
项目制运作: 针对具体的创新项目,可以组建临时的项目团队,鼓励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快速迭代。

2.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会拍”+“会写”+“会运营”: 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技能的媒体人,而是能够掌握多项技能的“多面手”。比如,一位主持人可以学习短视频拍摄和直播运营;一位编导可以学习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策划和数据分析。
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训并重: 积极引进有新媒体运营经验、数据分析能力、创意策划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大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变化。

3. “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
建立内容生产的“反馈机制”: 任何内容生产,都要有数据支撑。我们要学会看懂观众的喜好、平台的流量、互动率等数据,并根据数据及时调整内容策略和传播方式。
“小步快跑,快速试错”: 在新媒体领域,不存在“一次成功”的经验。我们要鼓励尝试,不怕失败,通过快速的试错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总结来说,市级电视台的创新,不是放弃电视,而是要让电视“活”起来,并“活”到新媒体里去。 我们的目标是:让市民觉得,在关于“咱们这座城市”的一切信息和服务需求上,电视台仍然是那个最靠谱、最懂我们的“家”。 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的是勇气、智慧,以及敢于打破陈规的决心。这一定是一场艰难但充满希望的“自我革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视台切掉了许多台,有的转化为私台,有的很长时间播广告(个人感觉)。请比较一下央视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市级的区别。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