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国将隔离 70 岁以上老人,以防止他们被新冠病毒感染?

回答
英国针对70岁以上老年人实施隔离措施,以期在新冠疫情期间保护这一高风险群体,这一举措无疑牵动了社会各界的神经。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只是简单地一句“好”或“不好”就能概括。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逻辑。新冠病毒对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存在着更高的致病性和致死风险。这一点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英国政府之所以考虑或已经实施这样的措施,是基于对这部分人群生命健康的优先保护。在医疗资源可能面临挤兑,且疫苗和有效治疗方法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将最脆弱的群体“隔离”起来,减少他们暴露于病毒的机会,从纯粹的公共卫生角度来看,是一种“最小化损害”的策略。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在一种极端情况下,政府试图采取的“保护伞”行动,尽可能地把风险挡在外面。

然而,这样做带来的挑战和代价同样是巨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对老年人个体生活质量的影响:这绝对是最直观的负面影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多人仍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圈、爱好、活动。长期的隔离,意味着剥夺了他们外出、与亲友见面、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这不仅会带来孤独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的加速衰退。想象一下,一个原本每天都在公园散步,跟老友下棋的老人,突然被告知要“居家不出”,那种失落和无助感是难以言喻的。这就像给他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而且这个暂停键什么时候能打开,完全取决于疫情的发展。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网络:很多老年人需要家人或社区的帮助来维持日常生活,比如购买食物、就医、处理琐事。如果他们被完全隔离,那么这些支持怎么办?谁来负责?这必然会给他们的家人和照护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老年人独居,并且没有强大的社区支持系统,那么他们的生活将变得异常艰难,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危机。此外,这种隔离也会切断老年人与社会的联系,让他们感觉被遗忘,与时代脱节。

社会公平和歧视的讨论:将一个特定年龄段的人群进行“强制性”隔离,很容易引发关于年龄歧视的讨论。为什么是70岁以上?这个界限是如何划定的?这种做法是否将老年人视为“负担”或者“必须牺牲”的群体?它是否会加剧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是疾病的源头或者无法自主的群体?这种政策也可能在不同年龄层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引发“年轻人为了保护老人而牺牲自由,但老人自身却可能因此失去生活意义”的伦理困境。

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难度:即使决定隔离,具体如何执行也是个大问题。英国的社会结构是多元化的,有住在独立屋的,有住集体养老院的,有和家人同住的。如何确保隔离措施的有效性,防止病毒“钻空子”,同时又要避免过度侵犯个人自由,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平衡。而且,强制性措施往往伴随着法律和伦理上的争议。

替代方案的思考:在考虑隔离时,更值得深思的是,是否有更温和、更具包容性的替代方案?比如,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为他们提供更及时的医疗和生活保障,鼓励他们保持社交距离但并非完全隔离,重点是引导他们采取更安全的防护措施,同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心理健康。提供更便捷的线上购物、医疗咨询服务,鼓励社区志愿者提供帮助,这些都可以成为隔离的补充或替代。

总而言之,英国将70岁以上老人隔离以防新冠病毒感染,是一项充满争议且后果深远的政策。它的初衷是保护生命,但在执行过程中,它触及了老年人的基本权利、尊严、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公平等多个敏感神经。这是一个在“生命至上”和“个体自由”之间艰难权衡的体现,也迫使我们思考,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我们应该如何更周全、更人性化地对待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这不仅仅是关于病毒,更是关于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更包容、更支持老年人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的开放自然感染模式肯定不会是自由放飞状态,那样的话不出几周应该就和武汉一样,

我一直在想他们会怎么控制这个感染不超过医疗资源上限,我想过用时间上错开,想过用地区上分批错开,没想到用年龄上错开其实是最佳方式。

之前有一篇文章对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报告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1]

虽然是国内早期的数据不能代表英国正常的感染这个病毒的死亡率,因为没有更好的其他的数据,我就先用这个计算


我这里还找到一个英国的各年龄段的人口占比数据:


这里我做一个简单的假设,

用死亡率乘以人数占比来假设医疗无上限的情况下说用的医疗资源占比

(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忽略了不同年龄的病例所占医疗时长,我需要补充同样一个病例到痊愈,不同年龄段所用的时间,我盲猜老人更长的话,实际医疗占比会更高)

相信意大利也做过类似的计算,在事情已经发生,病患已经超过医疗上限的情况下,你必须做个选择,

70岁以上人口占比13.6%的话,所需医疗超过50%,这个选择即使艰难,也不难做取舍。


有这个数字之后,看英国的举措就很好理解了,只用先行隔离13.6%的人口就相当于多处一倍的医疗资源来接受患者。


如果一直看我的观点,就会知道我从2月1号开始就觉得这个病的感染数远被低估,死亡率被高估(我讨论的是无医疗上限的死亡率,不讨论医疗挤兑下的情况,因为挤兑程度是个变量)


我以钻石公主号做一个定上限样本,

我认为这个样本的感染数是3711,也就是全部人数(当然,你当然可以认为这个很扯,这是个人看法的问题,我没想说服你,只是告诉你我依什么判断),

现在最终已经完成,检测阳性人数712人,死亡7人,

现在下船时间已经足够长,这个数据可以认为是最终数据(当然,如果两周内还有死的,也可以算上)

7/3711是0.19%,也就是我为什么老说死亡率是0.2%的出处。

几周前我和 @司马懿 老师说过这个算法,他和我的分歧在于,他认为那种很弱的感染没两天就自愈了的不算医学上的被感染;而我觉得,只要被病毒碰过了,不管感染没感染上都算是被感染过了,必须算入死亡率的分母。


另外,既然我能认为这个感染数是3711,那我当然认为这个病毒传播力远高于现在各种文章的数值,所以我对病毒最终的预期早就是长期共存。

也正是这个原因,所谓的群体免疫我不关心,虽然我相信得了这个病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抗性(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没有,观点不同而已);只要我认为是长期共存,我就认为大概率绝大多数人会感染,如果没出疫苗或者特效药的情况下,晚感染也不会比早感染死亡率更低,总得坦荡荡面对那个概率。


至于死人多少这个问题,不是非黑即白,只要实时病患不超过医疗上限,那么随便怎么弄都可以,途径很多。



各国的处理办法各不相同,但是只有一点:实时的医疗资源要高于病患人数。

日本的宣传策略和习惯以及规定来控制恐慌引起的交叉感染也好,英国分批感染也好,都会用措施控制在医疗上限之下,并且尽可能接近医疗上限,

因为红色积分部分的被感染人数,什么时候把大家过一遍了,这个灾难也就过去了(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

国内前期直接用方舱和调动瞬间提高了医疗上限,压低了当时累积的暴涨的病患,前面做的已经很好了;主要是后面,预期问题,如果预期是会长期共存,那把医疗资源尽量用满来把人过一遍其实是更安全的。


另外,不要和我说什么WHO表明并不存在大量未检测感染,也不要说钟院士说未检测出的感染比例不高,也不要和我说什么文章表示没检测到的感染占20%也好40%也好,

那是他们的观点,不是我的,我怎么想的已经给的很清楚了。

好好说话的就说,来杠的我直接拉黑了,不解释了。

参考

  1. ^1 http://doi.org/10.3760/cma.j.issn.0254-6450.2020.02.00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针对70岁以上老年人实施隔离措施,以期在新冠疫情期间保护这一高风险群体,这一举措无疑牵动了社会各界的神经。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只是简单地一句“好”或“不好”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逻辑。新冠病毒对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存在着更高的致病性.............
  • 回答
    英国新任驻华大使的隔离Vlog,全程中文,内容上大赞防疫人员的专业,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放在当前的中英关系背景下看,这可以说是打出了一手挺“巧”的牌。首先,从大使本人角度来说,这个举动无疑展现了他对中国的高度重视和尊重。要知道,作为一名新上任的外交官,初来乍到,隔离期通常是最能体现其个人风格和对驻.............
  • 回答
    “妙招”背后的无奈与智慧:上海某社区居委会书记的隔离博弈最近,上海某社区居委会书记在处理一起“棘手”的涉外隔离事件时,因为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而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位书记面对的是一位英国籍女婿,在上海防疫政策要求下,他必须接受集中隔离。然而,这位外国友人似乎对集中隔离心存疑虑,不愿意配合。居.............
  • 回答
    英国宣布对乌克兰提供大规模军事支持计划,包括 6000 枚反坦克导弹和 2500 万英镑的资金援助,这标志着英国在支持乌克兰抵御俄罗斯侵略方面采取了进一步的重大行动。要全面理解这一举措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军事援助的构成及其战略意义: 6000 枚反坦克导弹: 关.............
  • 回答
    英国将名画《俄罗斯舞者》改名为《乌克兰舞者》,称“那些舞者是乌克兰人不是俄罗斯人”,这件事无疑触及到了艺术、历史、民族认同以及当前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艺术本身的解读来说:艺术品,尤其是绘画,往往被视为一种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载体。一幅画的名称,就像它的.............
  • 回答
    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在接受天空新闻采访时抛出的那句“如塔利班掌权,英国将与其接触”,无疑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句话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英国在阿富汗问题上长期纠结、现实主义考量与道德立场拉锯的最新体现。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和英国自身利益考量.............
  • 回答
    英国大使的南海航母部署论调:迷雾中的战略信号与现实考量早在2020年,英国驻华大使就曾抛出将在南海部署航空母舰的论调,此番言论一经传出,便在区域地缘政治格局中激起了一层不小的涟漪。这究竟是英国重返亚洲、彰显全球影响力的战略雄心,还是仅仅一次带有试探性质的外交姿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
  • 回答
    英国国家安全局(GCHQ)将中国称为“英国家安全挑战”,这一表述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反映了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科技发展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定性的背景:GCHQ的职责与定位首先,理解GCHQ的职责至关重要。GCHQ是英国政府的信.............
  • 回答
    英国太空部队关于可能将战机部署到太空边缘用于“摧毁中俄军用卫星”的说法,确实是一个相当爆炸性的议题,它触及了太空军事化、国家安全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敏感领域。要理解这个说法背后的逻辑和潜在影响,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英国的“太空部队”(RAF Space Command)虽然.............
  • 回答
    关于英国教授提出的“韩国或将成为全球首个消失的国家”这一观点,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消失”。这个观点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韩国当前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观察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直面的是韩.............
  • 回答
    英国电信(BT)在中国市场的动向,确实是电信行业里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把它形容为“第一枪”,可能有些过于戏剧化,但它无疑会给中国市场带来新的变化和搅动。咱们不妨细致地聊聊这件事,看看它背后意味着什么。首先,得明白英国电信在中国是个什么角色。跟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三大运营商比起来,英国电信的.............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英关系将如何发展?英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因素。理解这一转变,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中英关系的发展走向。 一、 英国为何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英国之所以得出“系统性竞争对.............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从7月19日起,大部分新冠管控措施将基本取消,包括不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也取消了社交距离的要求。这一决定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转向,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的策略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这项政策可能对英国社会带来的改变。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这无疑是对民众自由度和.............
  • 回答
    英国文件外泄,宣称“疫情将持续到明年,八成民众将染病”的说法,的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并且要意识到这背后复杂的科学、社会和政治因素。首先,让我们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疫情会持续到明年”:这指的是新冠病毒的流行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而.............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从 7 月 19 日起基本取消所有新冠管控措施,包括强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对聚集人数的限制。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更是提出了“与新冠共生”的策略。这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潜在的风险。英国政府宣布取消管控的主要原因和考量: 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 回答
    关于印度疫苗厂商 CEO 自称“被威胁提供疫苗”后逃往英国,几天后将回国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起事件涉及商业、政治、法律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原因和动机。事件梳理与关键信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脉络: 涉事人物: 印度一家疫苗公司的 CEO(.............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新冠病毒已成为“世间常驻病毒”的论断,以及“须做好长期应对准备”,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病毒演变规律以及全球疫情发展趋势的深入观察和科学判断。张文宏的观点解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常驻病毒”这个概念。这并不是说病毒会永远存在而无法被消灭,.............
  • 回答
    英国政府最近宣布成立英国铁路公司(Great British Railways, GBR),标志着英国铁路系统一个重大转变——实质上的“再国有化”。这个消息在英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一举措,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景、目标以及潜在的影响。背景:私有化铁路的挑战要理解GBR的成立,必.............
  • 回答
    媒体关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逐步停止在英国 5G 网络中使用华为技术的报道,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这背后牵扯到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层面,所以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需要我们从几个关键点去剖析。首先,这件事情的“真假”从目前普遍的媒体报道和英国政府的官方.............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