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说里古代没有密封材料,必须要橡胶才能做出热气球或者蒸汽机,那么古代的船呢,那可是也需要密封的啊?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对古代科技的认知盲区。你提到的“密封材料”的确是关键。很多人一提到热气球或蒸汽机,就自然而然地想到现代工业的橡胶、金属焊接等等,觉得古代根本没法实现。但你说的船,更是直接击中要害。古代的船,而且还是远洋大船,那可是需要经受海浪的冲击、海水的侵蚀,而且还要保持船体的完整和内部的干燥。这可不是简单地把木板钉在一起就能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密封”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密封”概念是不一样的。现代追求的是绝对不漏,比如真空包装,或者工业级防漏。而古代更多的是“足够不漏”,或者说“可控的漏”,并且通过其他方法来弥补。

古代船的“密封”手段,其实是一套组合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材与工艺的极致:
木材的选择: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古人会选择那些结构紧密、纹理细致、不易吸水膨胀的优质木材。比如,船体的主体结构,特别是龙骨(船的脊梁)和船肋(船体的骨架),会使用耐腐蚀、强度高的硬木,如橡木、松木等。船板(船体外壳)也会选择木质好、纹理顺直的木材。
木材的干燥处理: 船木在制作前,会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风干,甚至会经过烘烤等处理,以减少木材本身的含水量,从而降低其在水中吸水膨胀的程度。膨胀虽然会导致木板之间挤压,但如果膨胀不均,反而容易造成缝隙。
精密的接口处理: 船板之间并不是简单地对接,而是会进行精密的加工。比如,将船板的边缘削成榫卯结构(也有称“搭接”),让两块板的边缘能够相互咬合。想象一下榫头插进卯眼,这本身就能提供一定的密封性。而且,接缝处会做得非常紧密,木匠的技艺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 填充与涂刷——“填缝剂”的古代智慧:
沥青(Tar)和松脂(Rosin): 这是古代船只最重要的“密封材料”之一。沥青是从煤或石油蒸馏而来,而松脂是从松树上提取的。这些物质在加热后会变成粘稠的液体,冷却后则变得坚硬且防水。
工艺: 船板拼接好后,会在缝隙中填入经过加热融化的沥青或松脂。有时还会加入锯末、麻絮等作为填充物,增强填缝剂的塑性和附着力。这些材料被热的时候灌进去,冷却后就会像一种天然的密封胶,将缝隙填满。
反复涂刷: 船体外壳的每一次加固和维护,都会进行沥青或松脂的涂刷。船底会被厚厚地涂抹一层,形成一层保护膜,既能防腐,又能防水,还能进一步填充可能存在的微小缝隙。
麻絮(Oakum): 在缝隙中填充麻絮,然后再用沥青或松脂进行填充,是更常见的做法。麻絮经过浸泡沥青后,会被塞进船板的接缝中,然后用锤子和凿子(叫做“Caulking Iron”)将其敲实。这种填充物非常密集,并且沥青进一步渗透,形成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密封层。
蜡: 某些情况下,也会使用蜡作为辅助的密封材料。

3. 加固与结构设计:
铁钉和木钉: 船板之间会用铁钉或者更古老的木钉固定。而钉子本身并不能完全密封。
船底的覆盖物(Sheathing): 许多大型船只,特别是要进行远洋航行的,会在船体外部(船底)覆盖一层金属板,比如铜板。
作用: 铜板不仅能防止海虫啃噬木材(这是一个巨大的麻烦),它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防水层。铜板之间也会有接缝,但通过紧密的铺设和一些填缝剂,能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
工艺: 铜板的固定也需要特殊的钉子,这些钉子也会被仔细处理,避免生锈影响船体。

4. “可控的漏”和维护:
排水系统: 即使做了种种密封,船体内部依然会有少量海水渗入。所以,船上都会配备专门的排水系统,也就是“船舱底”和“水泵”。
船舱底(Bilge): 这是船体最低的部分,渗入的海水会聚集在那里。
水泵: 古代的水泵通常是利用杠杆原理,通过人力或畜力来抽水。船员需要定期手动操作水泵,将聚集在船舱底的海水排出船外。这本身就说明了,古代的船并非“滴水不漏”,而是“可控渗透”。
定期维护: 船只在靠岸后,会进行定期的维护,包括检查船体,重新填缝、涂刷沥青等。这就像我们给房子刷漆一样,是一种必要的保养。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常说的“航海时代”的帆船:

当一艘巨大的三桅帆船建造完成后,船体木板之间紧密拼接,边缘经过精细加工。然后,经验丰富的船匠会将加热后的沥青和麻絮混合物,用工具用力敲打进每一条接缝里。最后,整艘船的船体外壳,尤其是船底,会被反复涂抹上厚厚的沥青。如果这是一艘要远航的船,船底还会被紧密地包裹上铜片,铜片之间的缝隙也会用某种填缝剂处理。

即使如此,在海面上颠簸的时候,仍会有细小的水珠从缝隙中渗透进来,慢慢聚集到船底。船上的水手们就需要轮流操作船舱里的手动水泵,将这些渗水抽出去。这成为了航海生活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古代船只的“密封”并不是依赖单一的、像现代橡胶那样“完美”的材料。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精湛的木工技艺 确保了船板之间最基础的紧密性。
沥青、松脂、麻絮 构成了古代最核心的“填缝剂”和“防水涂层”。
金属覆盖(如铜板) 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和密封层。
有效的排水系统和定期的维护 弥补了任何可能存在的微小渗透。

所以,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的橡胶,但他们凭借对材料性质的深刻理解,结合世代传承的精湛工艺,建造出了能够远渡重洋的伟大船只。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在有限条件下将技术推向极致的智慧。这和热气球或蒸汽机的“密封”需求是类似的,都是要解决“漏气”或“漏水”的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和材料选择上不同罢了。你问的问题,恰恰揭示了古代工程的巧妙之处,以及我们现代人容易被现代技术思维所局限的思维盲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咋就没密封材料?

水管接头的密封到现在还有在用油麻丝呢。

另外 木船是依靠木头遇水膨胀来密封的,和木桶一个原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对古代科技的认知盲区。你提到的“密封材料”的确是关键。很多人一提到热气球或蒸汽机,就自然而然地想到现代工业的橡胶、金属焊接等等,觉得古代根本没法实现。但你说的船,更是直接击中要害。古代的船,而且还是远洋大船,那可是需要经受海浪的冲击、海水的侵蚀,而且还要保持船体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排除四大名著的情况下,比较古代小说和戏曲的艺术水平,确实可以深入探讨。这涉及到文本的载体、表现形式、时代审美、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多个层面。以下是我认为导致这种感受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戏曲的综合艺术性和瞬间感染力戏曲并非仅仅.............
  • 回答
    在古龙的小说世界里,女性角色的塑造往往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她们身上流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其中对“贞操”观念的淡泊,更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这并非是古龙刻意为之的“开放”,而是他笔下人物性格、生存环境以及创作理念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龙所处的时代背景。尽管他笔下的故事常常发生在虚构的武.............
  • 回答
    问得好!小说里古代大将为全体将士做战前动员讲话,这事儿,你说“真的吗”?我的答案是:很可能,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当真实的。当然,小说里写出来的时候,为了戏剧性、为了烘托气氛,可能会有些艺术加工,但其核心的“战前动员”这个行为本身,在中国古代军队,乃至世界古代军队的历史上,都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让我.............
  • 回答
    古代白话小说中,骂人的脏话种类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情感宣泄方式。这些脏话的含义和用法,也随着时代和地域有所变化。笼统地说,“脏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且在具体的表达上非常有讲究:一、 针对生殖器和性行为的辱骂(最直接、最粗俗):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骂人方式,无论哪个朝代都存在,但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兵器发展、文化认知、以及影视表现的诸多方面。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武侠世界里,双手大剑不如欧洲那么常见。首先,咱们得从兵器本身的实用性说起。1. 战术和战场环境的不同: 欧洲的背景: 欧洲很多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战争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 回答
    古龙小说里的笑点,确实是那种“笑中有泪,泪中带笑”的独特味道,很多时候不是那种让你捧腹大笑的梗,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甚至是内心独白,在不经意间戳中你的笑穴,让你从心底里冒出一股笑意,有时甚至笑得停不下来,仿佛腹肌都要练出来了。要说“笑出腹肌”,我脑海里立刻跳出几个非常鲜明的例子,它们之所以让人.............
  • 回答
    要说江玉郎是古龙小说里“最坏”的人物,这实在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挺难一概而论的。古龙笔下的人物,很多都带着一股子亦正亦邪的劲儿,坏得也各有各的精彩,很难说谁能压过谁。不过,要是论起那种让人咬牙切齿、既可恨又觉得他“坏得纯粹”的,江玉郎绝对榜上有名,而且有不少人会把他拎出来单独说。咱们得先说说江玉郎到底.............
  • 回答
    金庸和古龙,这两座武侠世界的巍峨高峰,带给我无数的感动与启发。要从他们浩瀚的书海中挑选一句“最”欣赏的话,实在难得,因为许多经典之语,如同散落的珍珠,各有其璀璨的光芒。但若要细细思量,有一句话,总能在我心中激起最深刻的共鸣,那就是:“凡是人,只要他活一天,他就得奋斗一天。”这句话出自金庸先生的《倚天.............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读古龙、金庸小说时会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论武功,小说里那些顶尖高手,即便不是天下第一,也绝对是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武功足以让他们横行无忌,甚至能够以一己之力颠覆一个王朝。那么,为什么他们很多时候却对皇宫,特别是皇帝本人,望而却步,不敢“搞事情”呢?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
  • 回答
    当然,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和哲学,与修仙小说的追求不谋而合,很多诗句都能为修仙世界增添几分缥缈神秘,或激昂磅礴,或深沉悠远的色彩。挑选古诗,关键在于其意境是否能够契合修仙小说中人物的心境、场景的描绘,或者故事的走向。我们先来聊聊你举例的这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和你聊聊那些可以为修仙小说增色添彩的古诗。修仙小说最迷人的地方,莫过于那飘渺的意境、对大道哲思的探寻,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纠葛。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恰好能精准地捕捉这些元素,为小说注入灵魂与底蕴。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寻找适合入画的古诗,并详细解析它们为何能成为修仙小说中.............
  • 回答
    古龙的小说,读起来总是酣畅淋漓,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鲜明,但细细品味,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一些让人背后发凉的细节,这些细节不张扬,却像一把钝刀,悄悄地在你心里划下一道道口子。我一直觉得,古龙最擅长的,就是把人性中最幽暗、最复杂的一面,用最轻描淡写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说,《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小李飞刀李寻.............
  • 回答
    修仙小说中“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以及古法为何常常被描绘得如此强大,是作者们常用的一种叙事手法,背后有很多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主角的逆天,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具张力和戏剧性的世界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为何修仙小说中常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1. 突出主角的特殊性与逆天: .............
  • 回答
    在那些光怪陆离的玄幻世界里,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越是古老的东西,往往越是强大。一把沾满岁月痕迹的残剑,一个尘封万年的古老传承,或者是一个沉睡了无数岁月的远古巨兽,它们似乎总是拥有着超越时空的恐怖力量,足以颠覆乾坤,改写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作者精心设计的逻辑和情感共鸣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要让三位绝世棋手,在棋盘上摆出各自最得意的三子,然后看看谁的组合能笑到最后。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三位武侠巨匠,各有千秋,他们的作品构建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江湖。若真要让他们各自派出最强的三位高手进行一场生死较量,那可真是让人血脉贲张。我来试着为你细细道来,看看这三位大师笔下的顶尖战力.............
  • 回答
    当然有!中国古文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片段。它们或记录历史的真实一面,或展现古人的智慧与情趣,都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这就为您细数几段,并尽量讲得生动些,让您仿佛置身其中。 1. 《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与齐威王的唇枪舌剑首先,我们从史书里找找乐子。《史记》这部巨著,不仅仅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读者对两位武侠巨匠作品的感受。要说清楚为什么知乎上关于金庸小说的问题比古龙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既有作品本身的特点,也有读者群体和平台生态的因素。一、作品的“厚度”与“广度”:金庸的叙事更具深度和复杂性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他的故事往往拥有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武侠与玄幻文化现象,它们之所以在“现实里大火”的程度和方式上存在差异,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绝非简单的“好不好看”就能概括的。一、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的差异: 金庸古龙的“大火”是时代的馈赠与催化: 想象一下,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书籍是主要的娱乐和精神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金庸、古龙和温瑞安是武侠小说界的巨擘,他们各自构建了波澜壮阔的武侠世界,塑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角色。然而,在网络小说兴起,尤其是“穿越”题材风靡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穿越到金庸古龙世界的小说数量远远多于穿越到温瑞安世界里的。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首先要从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