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一些有趣的古文段落和篇章?包括史书上的、笔记小说里的都可以。

回答
当然有!中国古文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片段。它们或记录历史的真实一面,或展现古人的智慧与情趣,都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这就为您细数几段,并尽量讲得生动些,让您仿佛置身其中。

1. 《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与齐威王的唇枪舌剑

首先,我们从史书里找找乐子。《史记》这部巨著,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也收录了不少有趣的逸闻。其中,《滑稽列传》记载的就是一群善于言辞、幽默风趣的人。淳于髡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都听过,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威王,因为沉迷享乐,整日醉生梦死,国家大事也懒得管了。朝廷里的大臣们,虽然心中忧虑,但谁也不敢直言进谏,怕惹恼了君王,招来杀身之祸。这可愁坏了那些真正关心国家的人。

这时候,淳于髡登场了。他是个滑稽之人,也就是说,是专门负责给君王带来欢乐,逗君王开心的人。但他绝非只会说笑话的“小丑”,而是深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道理。

齐威王有一天闲来无事,就召来了淳于髡。威王问他:“先生,你认为我跟周朝的哪个君主差不多?” 淳于髡可不是个好对付的家伙,他挠了挠头,故作思考状,然后说:“哎呀,大王,您这个问题可真是难倒我了!我只听说过,像君王这样有才干、有威严的人,才能和古代的君王相提并论。如果非要比的话,我倒是想起一个。”

威王一听,来了兴致:“哦?是哪位?”

淳于髡慢悠悠地说道:“我听说,古代有个君王,他有个国家,国家里有个大鸟,这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叫。但是,一旦飞起来,就直冲云霄;一旦叫起来,就震动四方。如今,大王您治理齐国,正是这只大鸟的年纪。您为什么不飞,不叫呢?”

淳于髡说完,齐威王眼睛一亮,但并没有立刻醒悟,反而反问:“难道国家里没有这只大鸟吗?”

淳于髡嘿嘿一笑,答道:“君王,您这是在问我为什么不飞、不叫吗?这可不是大鸟的问题,而是大王您自己不飞、不叫啊!”

这话一出,在场的其他大臣都吓得够呛,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淳于髡惹祸。但淳于髡这番话,其实是用一个比喻,巧妙地提醒齐威王,他现在就像那只三年不飞不叫的大鸟,虽然有实力,却因为怠惰而失去了作为君王的风采。

齐威王听了,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他拍着大腿,哈哈大笑,说道:“好!先生这话真是说得好!寡人受教了!”

从那以后,齐威王果然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招贤纳士,整顿朝纲。他一扫之前的颓废之气,齐国也因此强盛起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威王烹狗”。

这段记载之所以有趣,在于淳于髡的智慧和胆识。他没有直接批评君王,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以退为进,以幽默的方式点醒君王,既保全了自己,又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这种“曲谏”的方式,在古代非常普遍,但能做到像淳于髡这样巧妙生动,确实难能可贵。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沟通艺术。

2. 《聊斋志异》:“画皮”的恐怖与人性的拷问

再来看看笔记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蒲松龄老先生的作品,虽然有些故事带着鬼狐色彩,但往往能在其中看到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阴暗。其中,“画皮”一节,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又发人深省。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生,一个书生。他居住在城外,有一天,他外出的时候,遇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被一个老鬼强行拖着走。王生见状,义不容辞地上前搭救,用剑斩杀了那个老鬼。

女子得救后,对王生感激涕零,说自己是城里人,因为落单被鬼捉了。王生看她如此可怜,又如此美丽,便带她回了家。两人相谈甚欢,王生也对女子一见钟情。女子也表示愿意嫁给王生。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女子,其实是个恶鬼,她脸上画着一张人皮。到了晚上,她便会露出原形,样子十分狰狞恐怖。她回家后,王生想与她亲热,结果撞见了她露出鬼脸的一幕,王生吓得半死,晕了过去。

女子醒来后,见王生已经知道了她的秘密,心中十分愧疚,但她毕竟是鬼,也不能改变事实。她给王生留下一句话,说自己因为被鬼缠身,才不得已如此,她明天会去削发为尼,并给了王生一些钱,让他好好生活。说完,便走了。

王生醒来后,心有余悸,但想起女子的美貌和对自己的好,又有些不舍。这时,他的母亲生病了,需要抓药。王生外出抓药时,又遇到了那个女子。女子看到王生,知道他母亲生病,便送给他一袋药。王生感谢她,但心中仍有疑虑。

回到家,王生给他母亲服药。药很奇怪,喝下去后,他母亲就感觉身体很舒服。但是,这时,一个道士路过王生家,看到王生,便知道他身上有鬼气。道士问起,王生便将事情原委告知。

道士听后,说:“那恶鬼必定会回来索命。你母亲虽然吃了药,但那药是鬼的药物,会让他母亲的身体变得更适合鬼附身,到时候,你母亲被鬼附体,就更麻烦了。”

道士让王生回家,把母亲关在房间里,然后用剑砍他母亲的头。王生不信,但道士坚持。王生只好照做。结果,就在王生砍下母亲头颅的瞬间,那个女鬼果然出现了,想夺取王生的头。但王生已经按照道士的嘱咐,躲在门后,女鬼冲进来,没有头颅的母亲倒在地上,女鬼扑了上去,然后两人都被剑砍死了。

这个故事之所以经典,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恐怖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复杂。王生见美色而动心,贪图享乐,虽然也有善良的一面,却无法抵挡诱惑,最终惹祸上身。而那个画皮女鬼,本身也是一个悲剧,被恶鬼缠身,不得不为生存而做恶事。

故事的恐怖之处在于,它把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母亲)变成了恐怖的载体,那种“画皮”的意象,既是女鬼的伪装,也暗喻了社会中那些披着美好外衣的虚伪和欺骗。最后,王生为了活命,不得不杀自己的母亲,这种牺牲,是极致的悲剧,也让人对“善恶”的界限产生了更深的思考。读完之后,那种令人不安的感觉会久久萦绕心头。

3. 《世说新语》:“美人迟暮”的韵味与“啸傲江湖”的洒脱

最后,我们来点轻松而又有情调的。《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写的一部集子,里面记载了很多魏晋名士的言行风貌。这些名士,虽然有时显得不羁甚至疯狂,但他们的风度、才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

比如,有一个关于“美人迟暮”的段落,虽然简短,却意味深长。

有一次,一次宴会上,大家都在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都说她美得不可方物。这时,其中一个名士,名叫王丞相(王导),就突然叹了口气,说:“唉,可惜啊,如此美人,终究是要老去的。”

这句话一出口,全场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被王丞相的感慨触动了。因为,他不仅仅是在说一位美人,更是在说人生无常,青春易逝。那些平日里玩世不恭的名士,在这一刻,也感受到了时间的残酷和生命的短暂。

而另一则,则展现了魏晋名士的“啸傲江湖”之气。

当时,有个大名士,名叫阮籍,他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性情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他常常随身带着一头鹿,并且非常喜爱这头鹿。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头鹿呢?”

阮籍回答说:“我喜欢它,是因为它不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义’。它只是自由自在地吃草、奔跑,不受任何约束。”

这回答,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礼法束缚的反抗。阮籍所说的“礼”和“义”,在那个时代,往往是士大夫用来约束自己,也用来互相攻讦的工具。阮籍宁愿与一头没有“礼义”的鹿为伴,也厌恶世俗的虚伪和矫饰。

《世说新语》里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它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气。读《世说新语》,你仿佛能看到那些名士们在竹林下饮酒、谈笑,他们的风采,他们的智慧,还有他们那份超脱世俗的洒脱。

这些只是古文海洋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们都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打动人心,引发思考。希望我的讲述,能让您感受到古文的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小朋友们都不爱读文言文了,希望能够用有趣的适合高中生的古文来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谢谢诸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