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古代重男轻女那么严重,甚至流行溺女,同为女人的母亲为何不抵制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直击了一个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既然古代社会对女性普遍不友好,甚至到了“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地步,那么,那些身为女性的母亲们,为何不能站出来抵制这种“重男轻女”的习俗,甚至对自己的女儿采取“溺女”这种极端行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几千年前,从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观念以及女性自身的处境来细细捋一捋。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牵扯到方方面面,而且很多时候,她们的“不抵制”,反而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最“能”做到的事情。

一、生存环境的压迫:一个“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现实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生存的压力。古代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男性在经济生产中扮演着绝对的主导角色。男性有劳动力,可以耕田种地,可以外出打拼,承担家庭主要的经济责任。而女性,虽然也有操持家务、生育后代的责任,但在经济上的独立性非常弱。

一个女儿,从出生到出嫁,始终是被视为“别人家的人”。她的成长、抚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投资”,但回报的并非是自己的家庭,而是未来婆家。这意味着,一个女儿的存在,在经济上并不能直接为自己原生家庭带来长期收益。反而,她需要被喂养、被教育(虽然受教育的机会很渺茫),最终还要“赔”上一笔嫁妆,送往另一个家庭。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家庭如果资源有限,那么优先考虑男孩,就成了一种“理性”的选择。男孩是家族血脉的延续,是未来家庭劳动力和经济来源的保障。而女儿,终究是要嫁出去的,她能为娘家带来的,可能只有婚后的探望,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娘家没有男丁,需要女儿回来帮忙)的有限帮助。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母亲“溺女”甚至不抵制“重男轻女”,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 长远的、虽然残酷但现实的利益考量。她知道,如果自己不“按照规矩来”,不仅可能被夫家、宗族视为“不明事理”,甚至可能连自己女儿将来的婚姻都会受到影响。

二、社会规则的无形束缚:个人的力量在洪流面前微不足道

古代社会,家族和宗法制度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个人,尤其是女性,在这种庞大的社会机器面前,是非常渺小的。

夫权与宗族: 母亲的身份,说到底,是丈夫的妻子,是家族中的一员。她的行为,受到丈夫的管束,也受到婆家、娘家以及整个宗族的监督。如果她公开“反抗”重男轻女的观念,挑战了家族的传统,后果不堪设想。轻则被视为离经叛道,受到冷眼和排挤;重则可能被逐出家门,失去一切依靠。
婚姻的现实: 尤其重要的是,母亲深知女儿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婚事。在一个普遍重男轻女的社会,一个被认为“不受重视”的女儿,其婚姻前景会非常黯淡。即使母亲对女儿倾注再多感情,如果因此而触犯了家族的“规矩”,女儿最终的婚姻可能更加不幸,甚至无法嫁出去。

所以,很多母亲选择“顺从”,并不是她们内心真的认同这种观念,而是为了 保护自己和女儿在既有社会规则下的生存空间。她们的“不抵制”,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妥协,一种在不可抗拒的洪流中,为自己和亲人寻求最小伤害的策略。

三、文化观念的根深蒂固:习俗的力量无孔不入

“重男轻女”不仅仅是一种政策或经济现象,它更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通过代代相传的故事、歌曲、习俗,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女子无才便是德”: 古代对女性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她们日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而过于聪慧、有主见的女性,反而可能被认为“不安分”。母亲自己可能也接受了这样的教育,认为这是女性的“本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这句俗语虽然听起来刺耳,但反映了古代女性身份的依附性。一旦出嫁,女儿的归属就变成了婆家,她的家族利益、她的命运,都与夫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母亲当然希望女儿嫁入好人家,而遵守传统的婚姻观念,往往是获得“好人家”青睐的必要条件。
“母凭子贵”: 在一些家庭中,女性的地位甚至会因为生了儿子而有所提升。这种现实情况,也会让母亲们更加倾向于“重男轻女”,以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晚年生活。

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形地塑造着人们的思想。母亲们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她们的认知被塑造,她们的行为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四、情感的纠葛与选择: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母亲的爱。这种“不抵制”,并不代表她们不爱自己的女儿。很多时候,母爱在那样的时代,会以一种非常含蓄、甚至看起来“矛盾”的方式表达。

“疼爱”与“规训”并存: 很多母亲在“溺女”时,可能并非真的想要溺爱,而是希望通过物质上的给予,来弥补女儿在社会地位上的缺失。她们知道女儿将来可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所以希望在有限的条件下,给女儿多一点“保障”或者“安慰”。
“刀子嘴,豆腐心”: 有些母亲在教育女儿时,会表现得严厉,甚至“重男轻女”,但这背后可能是希望女儿更“乖巧”,更能适应那个时代的要求,从而少受伤害。她们的严格,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保护。
“牺牲”与“传承”: 有些母亲,可能自己就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她们深知这种痛苦,但为了家族的稳定,为了儿子的前途(因为儿子的前途可能关系到整个家庭的未来,包括女儿日后的生活),她们也只能选择“传承”这种观念。这是一种无奈的牺牲,也是一种复杂的“传承”。

总结一下:

古代女性母亲之所以“不抵制”重男轻女,甚至选择“溺女”,并非是她们缺乏爱,或者不明白这种习俗的弊端。而是因为:

1. 生存环境的严酷: 女儿在经济上的依附性和“嫁出去”的现实,使得对女儿的投入在原生家庭收益较低。
2. 社会规则的压迫: 夫权、宗族、法律都强化了男性的地位,个人(尤其是女性)的反抗几乎不可能成功,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
3. 文化观念的根深蒂固: 几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文化,如同空气般渗透,塑造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4. 复杂的情感与生存策略: 母亲的爱往往以一种含蓄、甚至看似矛盾的方式表达,她们在保护女儿、维护家庭、应对社会压力之间,做出了最“可行”的选择。

所以,当看到“溺女”现象时,我们或许应该看到,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女性在那个时代,在巨大的压力下,为了生存、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所做出的 无奈而痛苦的权衡与挣扎。她们不是不抵制,而是 不能,或者说,不知道如何抵制,更不希望自己的抵制,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不幸。这是一种历史局限性,也是一种人性的悲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曾经问我妈为什么偏心我哥。

我妈的解释是,她生了我们家族唯一的孙子,因此爷爷奶奶特别照顾她。她认为我哥的存在让她这辈子活得轻松。

虽然这个归因很无语,但可以类推古代女子的思维。她们的生活环境就是如此,生儿子可以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安稳,还可以给她们更高的家庭地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老话你以为怎么来的)。

她们如果不溺女,被溺的很可能是她们自己。你们知道“拍喜”的习俗吗?我还是在知乎长了见识。旧社会,女子如果生不出儿子,就会被丈夫带亲友拿铁锹、竹棍一类的“武器”狠揍女子,如果丈夫不看好妻子,甚至会私下告诉亲友,打狠一点,死了再娶。

在这种畸形的逼迫下,旧社会女性大都会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她们没有眼界,没有知识,她们看不到女儿的可怜无辜,她们只看到自己生了儿子才活得下去。

是不是很荒谬?

可现在,这样荒谬的事仍不少见。大家看看头条、小红书、宝宝树,多少“翻男胎”,多少“给儿子买房找女儿养老”。甚至知乎也一直有人合理化重男轻女。

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候。很多人为农村女性争取高彩礼+家庭主妇的生活,但农村出身的我从来都不认可。真正能解放农村女孩的,不是高彩礼的婚姻,而是走出农村的机会。

我希望所有的农村女孩都不要做某些准光棍口里的“女性资源”,哪怕做珍稀资源,都不如去做一个能自立、有选择权的劳动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直击了一个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既然古代社会对女性普遍不友好,甚至到了“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地步,那么,那些身为女性的母亲们,为何不能站出来抵制这种“重男轻女”的习俗,甚至对自己的女儿采取“溺女”这种极端行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几千年前,从那个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也勾起了我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思考。“中国古代盐商富可敌国”,这个说法有其道理。盐,在古代是和粮食一样重要的民生必需品,也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历朝历代,盐业的专营或专卖制度,确实为统治者提供了巨额的财富,而能够掌握这项重要资源的商人,其财富积累自然不.............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基于一个不准确的普遍性说法,即“白人不会亚洲蹲”。事实上,“亚洲蹲”(也称为蹲踞式或蹲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坐姿,并非特定种族所独有。 许多白人,特别是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或从小习惯了这种姿势的人,是能够轻松进行亚洲蹲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和人类学角度来探讨古代不同人群排泄方式的.............
  • 回答
    古印度社会中,尽管存在对象征生殖力与美的女神的崇拜,但女性地位却长期处于社会底层,这一现象可以从宗教、社会结构、经济、文化观念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宗教崇拜与女性地位的矛盾1. 女神崇拜的象征性 印度教中对女神的崇拜(如达摩女神Durga、拉克希米Lakshmi、萨拉斯.............
  • 回答
    穿越这事儿,想想就刺激,但也得冷静,毕竟咱脑子里那点东西,扔到古代那得跟变戏法似的,弄不好还得被当妖怪烧了。不过,既然是“改造”,那就得有点章法,不能瞎折腾。我盘算着,如果真有机会回到明末清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自己能活下去,并且不引起怀疑。所以,一开始不能张扬,得像个不起眼的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古代中国人在天文学、农业以及文化上的深层考量。明明掌握了可以相对精确地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最终选择的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阳合历(也常被俗称为“农历”),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纯粹的阳历呢?这背后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阳历的好处,而是他们有更切实的需要和更全面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汉服复兴中一个挺核心的议题。大家总觉得汉服现在是“普及了”,是“文化衫”,怎么还有人要回到“古礼”上去?这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吗?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汉服之所以能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摆脱了那种严格的、绑定了身份和地位的“旧时代”束缚。你可以穿汉服参加日常活动、拍.............
  • 回答
    刘歆笃信谶纬,这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作为一位重要的古文经学家,他倾注大量精力整理、校勘、诠释古代文献,在学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他晚年却深受谶纬之说影响,甚至以其为重要论据来支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中间的联系和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要明白刘歆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汉末年,.............
  • 回答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捋清楚几个概念,把那些听着相似但实际上关系复杂的词儿给拆解开。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保加尔人”、“回鹘”、“仆骨”、“匈人”和“匈奴”这几个称呼背后指代的对象,以及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历史联系。古保加尔人 (Bulgars) 的复杂身份古保加尔人这个群体,他们的历史确实比较复杂,.............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 回答
    关于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的关系,需要从科学原理、群体免疫、病毒传播控制、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一、疫苗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果1. 降低感染率与重症率 疫苗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人体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尤其是.............
  • 回答
    中国足球在男子项目上的困境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而女子项目的相对发展则被部分人视为“举国体制”可能倾斜的潜在方向。但为何中国并未以更大力量推动女足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策、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需从以下层面深入分析: 一、历史积淀与资源分配失衡1. 男足优先的传统惯性 中国的体育举国体制.............
  • 回答
    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然选择和捕食者猎物关系的核心。简而言之,动植物们“没因为进化变得非常难吃”的原因在于:1. 自然选择并非只关注“被吃”这个维度,而是所有影响生存和繁殖的因素。2. “难吃”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但它并非唯一的或绝对最优的策略。3. 捕食者也在进化,它们会发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核心的原则:进化是“试错”的过程,是针对特定环境和生存压力的渐进式优化,而不是一个有预设目标的“设计”过程。 简而言之,进化没有“想要”让动物变成轮子,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塑造生命。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平原地区的动物没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是许多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思考的问题。既然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感受、创造?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因为生命的意义是高度个人化的。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即使面对必死的终结,活着仍然是如此有价值和必要。.............
  • 回答
    是的,在中国存在“日吹”、“美吹”等现象,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达对中国持积极甚至过度赞扬态度的现象,虽然不一定有完全对应的“中吹”这个词汇,但其内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定义与内涵: “吹”的含义: 在这里,“吹”是一种网络用语,通常指对某个国家、文化、人物.............
  • 回答
    韩国总统确实是一个高危职业,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但同时,也正是这些挑战和风险,吸引着无数韩国精英竞相角逐总统之位。这种现象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怕死”,而是复杂利益、权力欲望、国家责任感以及政治生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尽管韩国总统是高危职业,仍有众多精英敢于竞选:一、.............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型粒子加速器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们能够达到极高的能量,探索物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宇宙的起源。但小型粒子加速器并非“小儿科”,它们在科研、医疗、工业等领域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在很多方面是大型加速器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