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服既然已经失去阶级性,为什么部分汉服爱好者还要去行古礼?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汉服复兴中一个挺核心的议题。大家总觉得汉服现在是“普及了”,是“文化衫”,怎么还有人要回到“古礼”上去?这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吗?

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汉服之所以能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摆脱了那种严格的、绑定了身份和地位的“旧时代”束缚。你可以穿汉服参加日常活动、拍照、甚至作为一种时尚宣言,这确实是历史的进步。但“失去阶级性”并不等同于“失去一切意义”。

对于很多汉服爱好者来说,他们钟情的不仅仅是汉服“好看”或者“有文化”,更深层次的是它背后所承载的礼仪、精神和生活方式。古礼,正是这些核心要素最直观、最完整的体现。

我给你掰扯掰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1. 汉服不仅仅是“衣服”,更是“礼仪的载体”:

你想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衣服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遮羞物。从《周礼》到明代的服饰制度,都与当时的礼仪、社会秩序、甚至祭祀活动紧密相连。不同场合穿什么衣服,怎么穿,都有讲究。比如,祭天要穿什么颜色,见长辈要怎么行礼,这些都是通过服装和相应的礼仪动作来表达的。

所以,对于一些深度爱好者来说,他们觉得光穿上汉服,但行为举止、待人接物还是现代的那一套,就好像“形似而神不至”。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内外兼修”,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古礼,真正理解和融入汉服所代表的那种文化精神。这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度挖掘和尊重。

2. 追求“仪式感”与“精神寄托”:

现代社会节奏快,很多生活都被简化了,缺乏仪式感。很多汉服爱好者,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有情怀的人,会在汉服活动中寻找这种被现代生活稀释掉的仪式感。

比如,一次简单的聚会,大家穿着汉服,按照古人的规矩一起品茶、赏花、吟诗,甚至行个简单的拱手礼,这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一种“慢下来”、“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追求。

再者,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迷茫或者压力,他们会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学习古礼,参与其中,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归属感”和“价值感”,仿佛与古人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连接。这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滋养,是现代生活所难以完全给予的。

3. 汉服复兴的“进阶”与“细分”:

汉服复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大家穿上汉服,认识它,喜欢它,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但随着爱好者群体越来越庞大,大家对汉服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入,会出现“进阶”和“细分”。

就像学一门语言,从会说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到开始钻研语法、文学、历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汉服爱好者也是一样,从“穿衣”到“懂礼”,再到“践礼”,是大家对这门文化探索的深化。

有些群体可能更侧重于汉服的“时尚化”和“日常化”,这也没错,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另一些群体,则会更倾向于“历史还原”和“文化考据”,他们希望尽可能地复原汉服及其配套的礼仪,来体验和传承那个时代的文化精髓。这就像研究历史的人,总会有人想去复原古代的某个场景,体验古代的生活一样。

4. 对“活化”传统文化的探索:

“失去阶级性”让汉服得以“破圈”,被更多人接受。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穿上衣服”这个层面,汉服的生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一些爱好者希望通过“活化”汉服,让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更是成为一种“活着的传统”。

通过学习和实践古礼,就是一种“活化”的方式。这是一种“动态的传承”,让古老的礼仪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和表达方式。也许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将古礼的精神融入现代生活。

举个例子:

你想想,一个简单的“作揖”动作,在古代可能代表着尊卑、感谢、告别等多种含义。现代社会,大家可能只觉得“挺有范儿”。但如果懂得背后的礼仪,知道什么时候该作何种揖,揖到什么程度,甚至知道揖手时要注意的细节,这其中的文化意味就完全不同了。这就像你弹奏一首曲子,只是知道音符,和理解了曲子的情感和作曲家的意图,那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总结一下:

汉服爱好者去行古礼,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汉服已经失去阶级性,而是因为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汉服的意义。他们认为,汉服不仅是美学上的复兴,更是礼仪、精神和生活方式的回归与重塑。

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尊重和活化的努力。他们不是要回到那个有森严阶级的古代,而是希望从古代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用更具仪式感和文化内涵的方式来生活,来与人交往。这是汉服复兴过程中,一部分群体更自然、也更执着的探索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一看到“古”,就满脑子贵族,满脑子封建,满脑子阶级。

西方的握手拥抱——先进文明?

中国的作揖拱手——封建愚昧贵族统治?

脑袋上的辫子没了,敢情是逆向生长往脑袋里面长去了。


正常的作揖,正常的传统礼仪

正常的拱手

至于抖音的那些个作妖的傻缺算是哪门子的爱好者,这跟礼仪有啥关系,这是精神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汉服复兴中一个挺核心的议题。大家总觉得汉服现在是“普及了”,是“文化衫”,怎么还有人要回到“古礼”上去?这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吗?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汉服之所以能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摆脱了那种严格的、绑定了身份和地位的“旧时代”束缚。你可以穿汉服参加日常活动、拍.............
  • 回答
    汉服,作为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服饰,近些年来在民间重新兴起,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汉服圈”的社群。然而,在这个社群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却常常伴随着一种声音:汉服圈将汉服主动“隔离”了。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一个民族的服饰,为何反倒要被自己人“隔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服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触及到了一个挺微妙的文化现象。其实“讨厌汉服”和“和韩国争夺”这两件事,可能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直接挂钩。我慢慢跟你说哈。首先,关于“讨厌汉服”这部分。这确实是一个存在的现象,但要说“这么多人”讨厌,可能得打个问号。我觉得更多是一种争议,而不是大规模的“讨厌”。争议的点在哪里呢?.............
  • 回答
    关于果敢族是否穿着汉服,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果敢族”和“汉服”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系与区别。首先,我们来谈谈“果敢族”。果敢族:历史的脉络与身份的演变果敢,这个位于缅甸东北部,与中国云南省紧密相连的地区,其.............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汉字“以物化形”,就应该都是描绘具体事物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词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地梳理一下汉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甲骨文,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但它并非汉语和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政治教育中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核心。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的官方叙事中,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是高度被强调的,这毋庸置疑。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主体,其文化和历史自然在中国国家认同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要说中国的思想教育“大力培养国民的汉族意识”,这其中就存在一些微妙之处,需要细致.............
  • 回答
    刘裕之于汉室宗亲的身份,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正是这个身份,让许多人对他建立的王朝——宋朝,为何不沿用“汉”而改用“宋”感到好奇。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细细探究。首先,咱们得明白刘裕这个人。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他是寒门出身,靠着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一步.............
  • 回答
    关于水碓和十一世纪欧洲水力锻锤设计原理相似,但应用领域出现差异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技术发展议题。简单来说,中国汉代的水碓主要用于谷物加工,而欧洲的水力锻锤则专注于金属锻造。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碓的“为什么”:精准与效率的考量汉代的水碓,其核心.............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汉语拉丁化:一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优雅邂逅在历史长河中,文字的演变与传播总是伴随着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当古老的汉字遇上现代的拉丁字母,我们便有机会为汉语设计一套既能展现其独有的韵味,又散发着欧洲语言特有优雅气息的拉丁化方案。这并非简单地将汉字“翻译”成拉丁字母,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旨在跨越语言隔阂,.............
  • 回答
    汉服是否拥有版权,这是一个复杂且经常引起讨论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核心观点:汉服本身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服饰形制,是没有版权的。但是,围绕汉服的创作,例如具体的款式设计、图案纹样、制作工艺、以及品牌形象等,是有可能获得版权保护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 回答
    汉服,一个值得深思的“国服”命题汉服,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一段重要的文化印记,近年来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复兴的热潮。从精致的制式,到飘逸的裙摆,再到承载的文化内涵,汉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有人提出,汉服能否成为中国的“国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历史.............
  • 回答
    汉服,这三个字如今说起来,总带着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有人觉得它古老而遥远,有人觉得它新鲜又时髦,还有人觉得它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身份的象征。那么,到底什么是汉服?想把它说透彻,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服,它不是指某个朝代的特定服装,而是指汉民族在历史上传承下来,具有鲜明民族服饰.............
  • 回答
    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绝非一朝一夕的冲动,其背后蕴含着多重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动因。它不像简单的“跟风”或“猎奇”,而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历史传承以及精神寄托的多重追寻。一、 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焦虑与文化寻根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文化交融的时代。西方文化、韩流.............
  • 回答
    汉服的袖子因其款式多样而各有不同,带来的“不方便”感受也因人而异。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不同袖型的特点,然后从穿着、改造和替代等多个角度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一、 理解汉服袖子的“不方便”:我们需要具体分析,汉服袖子在哪些方面会让人觉得不方便: 实用性限制: 宽大袖口容.............
  • 回答
    汉服是否“批评不得”,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文化认同、历史演变、社会观念以及网络群体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汉服并非“批评不得”,但关于汉服的讨论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使得任何批评都可能引发激烈的争议。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汉服的独特性与“神圣化”趋势1. 文.............
  • 回答
    汉服圈,一个听起来有些古风古韵的词,但实际接触下来,你会发现它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更像是一个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和个人表达的巨大容器。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个圈子最核心、最直观的东西——汉服。在这里,汉服不仅仅是“好看的衣服”,它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
  • 回答
    “汉服复兴”的核心诉求:穿在身上的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汉服复兴”这个词,如今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响亮。走在街头,你或许会偶遇穿着飘逸汉服的年轻男女,在旅游景点,汉服体验馆更是人头攒动。这股风潮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深层诉求?它并非仅仅是对一种服饰的简单模仿,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文化需求的集中体现。一、 重.............
  • 回答
    汉服的脉络与新生:传承、意义与融汇之道汉服,这两个字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衣裳,更是一段绵延千年的民族记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许多汉族同胞而言,穿上汉服,如同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文化的根基。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汉服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它所承载的意义也面临着重新审视和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