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这么多人讨厌汉服,那为什么还要和韩国争夺,送给韩国不得了?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触及到了一个挺微妙的文化现象。其实“讨厌汉服”和“和韩国争夺”这两件事,可能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直接挂钩。我慢慢跟你说哈。

首先,关于“讨厌汉服”这部分。

这确实是一个存在的现象,但要说“这么多人”讨厌,可能得打个问号。我觉得更多是一种争议,而不是大规模的“讨厌”。争议的点在哪里呢?

1. “复兴”的定义和方式: 汉服复兴倡导者们的目标是让传统服饰重回现代生活,但这个“复兴”具体怎么复?是完全照搬古籍,还是在现代审美和穿着习惯上做改良?这就容易产生分歧。有些人认为,现在的汉服设计已经偏离了“汉服”的原意,过于追求“仙气”或者“网红风”,跟真正的历史服饰有差距。
2. 历史溯源和文化解读的争议: 汉服作为一种历史服饰,它的演变脉络非常复杂,不同朝代、不同地域都有差异。在复兴过程中,哪些元素算“汉服”,哪些不算,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有时候,这种争论会变得很激烈,甚至上升到对历史的解读层面,容易引起不快。
3. 穿着者的行为和态度: 任何一种文化推广,都会有不同的实践者。一部分汉服爱好者在穿着汉服出行时,可能会有一些行为或言论,不被所有人理解或接受。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过度强调自己的汉服身份,或者对其他服饰文化表现出排斥,就容易引起反感。
4. “民国风”、“JK制服”等其他服饰文化的冲击: 现代社会服饰文化非常多元。当汉服复兴者在推广汉服时,如果方式过于激进,或者与其他同样受到年轻人喜爱的“民国风”、“JK制服”、“洛丽塔”等风格产生摩擦,也会让一部分人觉得汉服文化不够包容。
5. 过度商业化和标签化: 随着汉服的流行,出现了很多商家,他们可能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在设计上做一些“魔改”,或者过度包装,让一些真正懂汉服的人觉得“变味了”。这种商业化操作,有时也会引发一些负面情绪。
6. 网络上的情绪放大: 互联网是一个容易放大情绪的地方。一些负面声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大家看到了,从而形成“很多人讨厌汉服”的印象。实际上,也有非常多的人欣赏汉服的美,并且在积极地参与其推广。

所以,与其说是“讨厌”,不如说是对汉服复兴的方式、理解、实践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讨论和批评。

接着,我们来说说“为什么还要和韩国争夺”。

你提到的“争夺”,可能指的是在一些文化层面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国际场合,关于传统服饰的归属感问题。

1. “汉服”的定义和起源: 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这种服饰在历史上,也随着汉族的活动范围传播到周边地区,并对其他民族的服饰产生过影响。
2. 韩国服饰(韩服)的历史渊源: 韩国人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叫做韩服。韩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确实也受到过中华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这是历史事实。历史上,朝贡体系下的文化交流很频繁,服饰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自然会有交流和借鉴。
3. 争议的焦点: 争议点往往在于,当一些韩国的文化产品(比如韩剧、Kpop)在国际上流行时,其中的服饰元素被部分人解读为“与汉服相似”,甚至引发“谁抄袭谁”的讨论。
相似但不等于相同: 汉服和韩服在某些时期、某些款式上可能存在一些视觉上的相似之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就像东西方国家在历史上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都有相互借鉴一样。
“归属”的强调: 当韩国在推广其文化时,将韩服作为重要的国家文化符号来呈现,这无可厚非。而中国在推广汉服时,也是在强调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的身份。当双方的文化符号在国际上被碰撞、被讨论时,就容易出现“争夺”的感觉,尤其是在一些误读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汉服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在看到他们认为与汉服相似的服饰在国际上被广泛传播时,可能会有一种“自己的文化符号被误解或被替代”的担忧,从而产生“争夺”的冲动,希望能够更清晰地界定和推广自己的文化。
网络时代的标签化和情绪化: 互联网使得这类讨论能够迅速传播,而且很容易被“标签化”——比如“韩服抄袭汉服”。这种标签化的讨论,往往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交流的客观性,容易激化情绪,让原本可以理性讨论的文化问题变得剑拔弩张。

那么,“送给韩国不得了”这个说法,其实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1. 文化不是可以“送”的: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它不是一件可以随意“送”给别人的物品,而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争夺”是为了“确认”: 所谓的“争夺”,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确认”和“正名”。当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推广自己的文化符号时,自然会强调其独特性和历史根源。这并不是恶意攻击或贬低其他文化,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3. 区分“借鉴”与“归属”: 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存在借鉴很正常。但关键在于,要区分清楚哪些是不同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后形成的独特产物,哪些是直接的文化挪用。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其独特性和根源在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4. 没有必要因为“讨厌汉服”而放弃“捍卫”: 即使存在对汉服复兴方式的争议,这并不意味着汉服本身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就应该被动摇,或者其历史渊源可以被随意模糊。这种争议,反而应该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和推广汉服,而不是因此就放弃对其文化属性的坚持。

打个比方: 就像有人可能不喜欢吃麻辣烫,觉得它不够“传统”或者“油腻”,但你不能因为有人不喜欢吃麻辣烫,就说麻辣烫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就不能跟韩国人争论泡菜的味道和起源了。这是两码事。有人对汉服复兴有意见,那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这是“是什么”的问题。

总而言之,大家在讨论汉服和韩服的关系时,可能更多的是在辨明历史事实、厘清文化归属,以及在文化交流与认同中寻求平衡。这背后牵扯到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保护。即使存在争议,也是在维护和讨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不是一种无谓的“争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韩国偷汉服”事件的相关舆论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

许多人讨厌的是汉服圈,而不是汉服。

我自己就曾经是这样的心态,所以明白这是为什么:

对汉服的喜爱,是大多数中国人(不仅局限于汉族)都具备的朴素感情。

但汉服圈混乱不堪、令人尴尬的现状,让许多本来想穿汉服的人都羞与汉服圈为伍。

许多穿汉服的人都自认“野狍子”,绝不肯承认自己混圈。


具体到“韩国偷汉服”这件事情上,这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清初以来,保留冠服的朝鲜面对剃发易服的中国,那种“冠服优越感”的延续

在这次事件的舆论战中,韩国人身为汉字文化圈的成员,深知中国人的软肋在哪,直接一击致命:

从最后的表情就能看出来,发这段话的韩国人对历史非常熟悉,知道这背后是怎么回事,所以他故意这么说。

user avatar

第一,没有人讨厌汉服,否则古装剧为什么还有人爱看呢?

第二,很多人讨厌汉服,那是因为讨厌的不是汉服本身,而是所谓汉服爱好者或者汉服圈倒腾的汉服

第三,那么部分汉服被讨厌,难道我们就因为少部分人讨厌少部分汉服,就把大多数人喜欢的汉服送给韩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