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汉族主义者一般都很爱国,中国的思想教育为什么不大力培养国民的汉族意识?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政治教育中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核心。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的官方叙事中,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是高度被强调的,这毋庸置疑。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主体,其文化和历史自然在中国国家认同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要说中国的思想教育“大力培养国民的汉族意识”,这其中就存在一些微妙之处,需要细致地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汉族意识”和“国家认同”以及“爱国主义”。官方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更多地指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领土主权的忠诚和热爱。而“汉族意识”,如果深入挖掘,可能会涉及到对汉族文化、历史、民族优越性(甚至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强调。中国的政治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更加倾向于构建一个超越狭隘民族界限的、包含所有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种构建,在理论上是希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所以,思想教育“大力培养国民的汉族意识”这件事,官方在操作上是比较谨慎的。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虽然汉族占绝大多数,但其他民族的地位同样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如果思想教育过分强调汉族意识,尤其是在一些敏感的历史和文化解读上,很容易被解读为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或忽视,从而引发民族矛盾,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对于一个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此,教育体系更倾向于宣传“中华民族一家亲”,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而非突出汉族的独特性甚至优越性。

另一方面,历史和文化教育是复杂的。汉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本身就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解读这些历史和文化,却是一个需要技巧的艺术。如果将汉族文化的神圣化、绝对化,忽略其历史发展中的复杂性和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互动,很容易落入狭隘民族主义的窠臼。官方希望的是一种“文化自信”,是一种对自身文明的珍视和传承,但又不至于走向封闭和排外。思想教育需要的是一种“包容性”的文化认同,而不是一种“排他性”的种族认同。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与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关。中国的政治体制强调集中统一领导,任何可能挑战这种统一性的因素,都可能被视为不稳定因素。过分强调某个特定民族的意识,尤其是在民族关系本就微妙的地区,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分裂主义的信号,或者为外部势力干涉提供口实。因此,教育体系更倾向于将“爱国”等同于“爱党爱国”,将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紧密捆绑,但又避免将这种情感过度导向对某个具体民族的狂热崇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汉族文化和历史就被忽视了。相反,在很多教育环节,尤其是在中学历史课中,汉族的历史发展、文化成就确实是学习的重点。但其呈现方式,更侧重于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组成部分的角色,而非孤立强调“汉族”本身。例如,讲述中国历史,会从夏商周讲起,贯穿秦汉唐宋元明清,其中汉族王朝的贡献自然会被突出,但也会提及其他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民族间的融合。

总而言之,中国的思想教育更侧重于塑造一种“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其目标是团结所有国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发展。虽然汉族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但官方在“培养国民的汉族意识”这件事上,会保持一种审慎和平衡的态度,避免其滑向狭隘民族主义,从而可能引发其他民族的不满和国家内部的动荡。它更希望的是一种“为国而爱”,而不是一种“为族而爱”的升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汉族主义者其实很少,更多的是一群迫不及待继承(想象中)男权社会遗产的卢瑟以汉族主义来包装自己!

汉族主义者 热爱传统文化 不会有河殇、狼图腾 不会自虐说5000年文明都在吃人

汉族主义者并不热爱传统文化,他们只爱(想象中)的男权社会遗产。此生他们最值得炫耀的也只有身份证上的“性别:男”和“民族:汉”(还挺押韵)。

他们把所有他们想象中自己应该平白获得的好处,全部挂上“传统文化”的噱头,然后要求别人继承并热爱,我只能说呵呵哒,叶公好龙还好歹知道龙呢!

然后题主就示范了这种汉族主义者的嘴脸▼

和黑人鬼混的中国女性基本不会是汉族主义者吧,为了高考两道选择题改民族卖祖宗也不会有汉族主义者吧

中国女性不能和外族男性交往甚至只是略亲密的接触,否则就以“鬼混”进行荡妇羞辱。什么意思?在他们眼里,中国女性的子宫和阴道等性器官只能为他们所用,并且把分明是自己无力做到的时期总结为不屑为,嗯,阿Q大概也比这个高尚一点!

PS:题主应该警惕一下自己的反社会人格,以下是题主在知乎的提问

发条青蛙 提过的问题 - 知乎

只截图了一页……

====================================================

2016/11/29补充

这位童鞋,如果我上面的发言有啥逻辑和理据上的错误或漏洞,麻烦 正 面 驳 斥 我!而不是艾特我就是为了告诉我你打算骂脏话,微笑!

你的“反击”这么弱,我会更骄傲的!

而且,看到我的原话了么?“一群迫不及待继承(想象中)男权社会遗产的卢瑟”,也就是说,这群人就算送给男权主义,我都觉得胜之不武,毕竟到哪儿都是给人拖后腿的!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还配出现在马列主义的话题里面?

我的结论:民族主义是假的,阶级矛盾才是真的。任何民族主义本质都是为了阶级剥削找借口?

就比如大家所痛恨的伊斯兰教问题?本质其实就是阶级问题,宗教阶级、贵族阶级用宗教压抑着底层民众,这个才是所谓宗教问题的本质。

我们国家建国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把大量边疆的少数民族,从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回族、藏族、维吾尔族都是如此啊。只不过,在80年代以后,我们又把过去我们战胜的少数民族压迫着又带回来,才引发新的民族矛盾。

所以,中国未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最关键的就是民族融合,把少数民族,尤其是底层少数民族团结在自己身边,让他们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教育,从宗教以及落后的部族生活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去宣扬自己的民族主义,那跟Nazi没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大汉族主义是什么洋鬼子的玩意?老祖宗只讲华夷之辨,从来没有讲过什么大汉族主义这种脑残玩意。

什么是华夷之辨?明人瞿太素论述得很精辟:“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虽远在殊方,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鲜耻焉,虽近于比肩,戎狄也。”可见,华夷之辨不是民族之别,而是文明与野蛮之别。

对于文明,明末四大思想家的王夫之说得更精辟:“大昊以前,中国之人若麋聚鸟集,非必日照月临之下皆然也,必有一方焉如唐、虞、三代之中国。既人力所不通,而方彼之盛,此之衰而不能征之,迨此之盛,则彼衰而弗能述以授人,故亦蔑从知之也。”

中国从来就不是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亦非中国所持,乃洋鬼子拿来妄图以夷变夏祸乱中国颠覆文明的工具罢了,所谓”大汉族主义”的本质亦昭然若揭,回答完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政治教育中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核心。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的官方叙事中,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是高度被强调的,这毋庸置疑。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主体,其文化和历史自然在中国国家认同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要说中国的思想教育“大力培养国民的汉族意识”,这其中就存在一些微妙之处,需要细致.............
  • 回答
    汉服,作为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服饰,近些年来在民间重新兴起,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汉服圈”的社群。然而,在这个社群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却常常伴随着一种声音:汉服圈将汉服主动“隔离”了。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一个民族的服饰,为何反倒要被自己人“隔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服圈”.............
  • 回答
    关于果敢族是否穿着汉服,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果敢族”和“汉服”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系与区别。首先,我们来谈谈“果敢族”。果敢族:历史的脉络与身份的演变果敢,这个位于缅甸东北部,与中国云南省紧密相连的地区,其.............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汉字“以物化形”,就应该都是描绘具体事物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词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地梳理一下汉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甲骨文,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但它并非汉语和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汉服复兴中一个挺核心的议题。大家总觉得汉服现在是“普及了”,是“文化衫”,怎么还有人要回到“古礼”上去?这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吗?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汉服之所以能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摆脱了那种严格的、绑定了身份和地位的“旧时代”束缚。你可以穿汉服参加日常活动、拍.............
  • 回答
    刘裕之于汉室宗亲的身份,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正是这个身份,让许多人对他建立的王朝——宋朝,为何不沿用“汉”而改用“宋”感到好奇。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细细探究。首先,咱们得明白刘裕这个人。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他是寒门出身,靠着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一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触及到了一个挺微妙的文化现象。其实“讨厌汉服”和“和韩国争夺”这两件事,可能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直接挂钩。我慢慢跟你说哈。首先,关于“讨厌汉服”这部分。这确实是一个存在的现象,但要说“这么多人”讨厌,可能得打个问号。我觉得更多是一种争议,而不是大规模的“讨厌”。争议的点在哪里呢?.............
  • 回答
    关于水碓和十一世纪欧洲水力锻锤设计原理相似,但应用领域出现差异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技术发展议题。简单来说,中国汉代的水碓主要用于谷物加工,而欧洲的水力锻锤则专注于金属锻造。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碓的“为什么”:精准与效率的考量汉代的水碓,其核心.............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汉语拉丁化:一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优雅邂逅在历史长河中,文字的演变与传播总是伴随着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当古老的汉字遇上现代的拉丁字母,我们便有机会为汉语设计一套既能展现其独有的韵味,又散发着欧洲语言特有优雅气息的拉丁化方案。这并非简单地将汉字“翻译”成拉丁字母,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旨在跨越语言隔阂,.............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 回答
    关于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的关系,需要从科学原理、群体免疫、病毒传播控制、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一、疫苗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果1. 降低感染率与重症率 疫苗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人体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尤其是.............
  • 回答
    中国足球在男子项目上的困境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而女子项目的相对发展则被部分人视为“举国体制”可能倾斜的潜在方向。但为何中国并未以更大力量推动女足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策、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需从以下层面深入分析: 一、历史积淀与资源分配失衡1. 男足优先的传统惯性 中国的体育举国体制.............
  • 回答
    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然选择和捕食者猎物关系的核心。简而言之,动植物们“没因为进化变得非常难吃”的原因在于:1. 自然选择并非只关注“被吃”这个维度,而是所有影响生存和繁殖的因素。2. “难吃”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但它并非唯一的或绝对最优的策略。3. 捕食者也在进化,它们会发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核心的原则:进化是“试错”的过程,是针对特定环境和生存压力的渐进式优化,而不是一个有预设目标的“设计”过程。 简而言之,进化没有“想要”让动物变成轮子,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塑造生命。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平原地区的动物没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是许多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思考的问题。既然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感受、创造?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因为生命的意义是高度个人化的。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即使面对必死的终结,活着仍然是如此有价值和必要。.............
  • 回答
    是的,在中国存在“日吹”、“美吹”等现象,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达对中国持积极甚至过度赞扬态度的现象,虽然不一定有完全对应的“中吹”这个词汇,但其内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定义与内涵: “吹”的含义: 在这里,“吹”是一种网络用语,通常指对某个国家、文化、人物.............
  • 回答
    韩国总统确实是一个高危职业,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但同时,也正是这些挑战和风险,吸引着无数韩国精英竞相角逐总统之位。这种现象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怕死”,而是复杂利益、权力欲望、国家责任感以及政治生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尽管韩国总统是高危职业,仍有众多精英敢于竞选: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