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汉语汉字的源头是甲骨文,也就是以物化形出的,那为什么会有很多虚词?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汉字“以物化形”,就应该都是描绘具体事物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词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地梳理一下汉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甲骨文,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但它并非汉语和汉字的“全部源头”。更准确地说,甲骨文是我们能够解读的、承载了早期汉语书面表达的“源头”的代表。语言的起源远比文字的出现要早得多,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社会交流的产物,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1. 语言的起源与虚词的必然性:

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就已经有了口头语言。口头语言的构成,绝不仅仅是“名词”和“动词”这些描绘具体事物的词汇。为了表达更复杂的概念、描述关系、表达情感、组织句子,我们必然需要一些“连接词”、“助词”、“语气词”等等。比如,即便在非常原始的沟通中,我们可能需要“这个”来指代,“在那儿”来指示位置,“一起”来表示协同。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虚词的雏形。

所以,虚词的产生,是语言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为了让语言更有效、更精确、更富有表现力。 它们是语言的“骨架”和“润滑剂”,离开了它们,语言就很难流畅地表达意义。

2. 甲骨文的局限性与早期汉语的面貌: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商代的占卜记录。这种特殊的载体和用途,决定了甲骨文的内容有其侧重点。

实用性和具体性: 占卜的内容多与祭祀、战争、农事、天气等具体事件相关,因此描绘具体事物的象形、指事、会意等字在甲骨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们能看到“日”、“月”、“山”、“水”、“人”、“马”、“车”、“戈”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形象的。
非系统性: 甲骨文虽然是成熟的文字,但它并没有被用来记录古人的“语言学著作”或者“哲学论文”,我们很难从中找到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语言描述。我们现在对甲骨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后世的文字和语法理论进行推断的。
早期语言的朴素: 任何一种语言的早期形态,通常会比现代语言更简单、更直接。但是,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也需要一些基本的“结构词”来连接意义。

3. 虚词的演变与假借:

那么,为什么甲骨文里我们看到的“虚词”可能相对较少,或者不像后世那样多样呢?这有几个原因:

文字记录的限制: 很多虚词,尤其是语气词、助词,在口语中非常普遍,但在早期文字记录中,它们可能不那么容易被“象形”或“会意”。比如,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吗”,在古代可能就没有一个独立的、象形化的字来专门表达。
假借的使用: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造字和用字方法就是“假借”。当一个事物已经有了一个字,但我们需要表达另一个意义相近或不相近但声音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时,就会借用现有的字。很多虚词,就是通过假借的方式产生的。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知道的“之”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有,但它的具体用法和意义,以及它如何演变成现代汉语中最重要的虚词之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早期,可能有一些功能(比如表示领属关系)是用其他字或词语来表达的,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音近的词语被“之”这个字所代表的词语所替代或统一。

又比如,“于”字,在甲骨文中也有,但它的用法和后世的“于”字,在表达介词意义上,可能存在发展和演变。

后世的补充和发展: 随着汉语书面语的发展,为了更精确地表达复杂的概念和句子结构,新的虚词不断被创造或从实词虚化而来。

实词虚化: 很多虚词最初都是实词,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和意义的抽象化,它们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词汇意义,而转为表达语法功能的虚词。例如,古代的“其”字,最初可能指代“那个东西”,后来虚化为代词,又在某些语境下成为语气词或助词。又如,“而”字,本意是“毛发”,后来虚化为连词,表示转折、并列等。

新词的产生: 随着社会和思想的发展,人们需要新的词语来表达新的概念,包括一些逻辑关系和语气。这些新词很多都是虚词。

4. 为什么我们今天需要这么多虚词?

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比早期汉语更加复杂和精细。这使得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它们帮助我们:

标示句子成分: 比如“的”表示修饰关系,“地”表示状语,“得”表示补语。
连接句子或词语: 比如“和”、“跟”、“同”、“但是”、“并且”、“所以”等。
表达语气和情感: 比如“啊”、“呀”、“呢”、“吧”、“嘛”等。
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比如“在”、“从”、“向”、“着”、“过”等。

总结来说,汉字的源头是象形,但这只是文字的“形”,而语言的“神”——意义和用法——是更为广阔和复杂的。

语言的本质决定了虚词的存在: 无论有没有文字,口语都需要虚词来组织意义。
甲骨文是早期汉语的冰山一角: 它主要记录了当时的具体事件,不代表当时语言中虚词的缺失,而可能是记录方式的局限。
假借与实词虚化是虚词产生的重要途径: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用声音相似的字来表示抽象的语法功能,同时很多实词也在逐渐虚化。
汉语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更多虚词: 随着社会、文化、思想的进步,语言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来表达,虚词也随之丰富起来。

所以,虽然甲骨文里的很多字是“以物化形”,但它们只是汉字大家族中的一部分。这个家族为了记录和表达日益复杂的世界和思想,吸收了各种各样的成员,其中虚词正是承载着语言结构和意义的“无形之手”,它们的存在,恰恰是汉语生命力和丰富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①汉语的源头是甲骨文吗?

不是,语言是语言,文字是文字。一般认为语言的产生早于文字。

②汉字的源头是甲骨文吗?

传统上认为,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而文字的发展必然是漫长的过程,那么在甲骨文之前必定存在更原始的文字形式。

从0到1可能需要时间酝酿,但只要有了1,到2到3到∞就不成问题了。古人一旦认识到「我在创造文字」,有了主动造字意识,那么就离创造出成熟的文字体系不远了。这样看来,如果说甲骨文之前存在不成熟的汉字体系阶段,那么这个阶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短得多。理由是现存的甲骨文中就保留了大量原生态文字现象,如用「文字画」记录语言;二字糅合书写、一字析书、行款混乱等。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早期卜辞中,後来逐渐摒弃,文字的排列越来越整齐,记录汉语的功能越来越完善。

③甲骨文是以物化形出的吗?甲骨文既然是当年的人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形态画成的吗?

不是。这个问题可以转化成「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吗?」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古埃及圣书字也不是象形文字。「象形」只是造字的一种手段,甲骨文中形声字的比例比一般人想象的高很多。

④甲骨文是在千年时间中逐渐简化的吗?

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有新事物出现,随着人类物质文明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对记录文字的工具——汉字的表达功能提出更多要求。实际上这是一个不断系统化的过程。

而文字从「每个字都像是一幅画一样」到现在的「方块字」的变化,是「线条化」的结果,并非简化。

⑤为什么会有很多虚词?为什么汉语会有「的、地、得、着、了、过」这种虚词呢?

虚词是用来参与语法构建的,有语言就有语法,就会用到虚词。现代汉语虚词是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⑥日语是用假名作虚词的吗?

可以这么说。汉语中的虚词大约对应日语中的「功能词/付属語」,包括助词和助动词,一般只写假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汉字“以物化形”,就应该都是描绘具体事物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词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地梳理一下汉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甲骨文,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但它并非汉语和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政治教育中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核心。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的官方叙事中,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是高度被强调的,这毋庸置疑。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主体,其文化和历史自然在中国国家认同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要说中国的思想教育“大力培养国民的汉族意识”,这其中就存在一些微妙之处,需要细致.............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 回答
    关于水碓和十一世纪欧洲水力锻锤设计原理相似,但应用领域出现差异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技术发展议题。简单来说,中国汉代的水碓主要用于谷物加工,而欧洲的水力锻锤则专注于金属锻造。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碓的“为什么”:精准与效率的考量汉代的水碓,其核心.............
  • 回答
    关于果敢族是否穿着汉服,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果敢族”和“汉服”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系与区别。首先,我们来谈谈“果敢族”。果敢族:历史的脉络与身份的演变果敢,这个位于缅甸东北部,与中国云南省紧密相连的地区,其.............
  • 回答
    汉语拉丁化:一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优雅邂逅在历史长河中,文字的演变与传播总是伴随着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当古老的汉字遇上现代的拉丁字母,我们便有机会为汉语设计一套既能展现其独有的韵味,又散发着欧洲语言特有优雅气息的拉丁化方案。这并非简单地将汉字“翻译”成拉丁字母,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旨在跨越语言隔阂,.............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汉服,作为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服饰,近些年来在民间重新兴起,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汉服圈”的社群。然而,在这个社群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却常常伴随着一种声音:汉服圈将汉服主动“隔离”了。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一个民族的服饰,为何反倒要被自己人“隔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服圈”.............
  • 回答
    刘裕之于汉室宗亲的身份,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正是这个身份,让许多人对他建立的王朝——宋朝,为何不沿用“汉”而改用“宋”感到好奇。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细细探究。首先,咱们得明白刘裕这个人。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他是寒门出身,靠着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一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汉服复兴中一个挺核心的议题。大家总觉得汉服现在是“普及了”,是“文化衫”,怎么还有人要回到“古礼”上去?这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吗?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汉服之所以能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摆脱了那种严格的、绑定了身份和地位的“旧时代”束缚。你可以穿汉服参加日常活动、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触及到了一个挺微妙的文化现象。其实“讨厌汉服”和“和韩国争夺”这两件事,可能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直接挂钩。我慢慢跟你说哈。首先,关于“讨厌汉服”这部分。这确实是一个存在的现象,但要说“这么多人”讨厌,可能得打个问号。我觉得更多是一种争议,而不是大规模的“讨厌”。争议的点在哪里呢?.............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 回答
    关于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的关系,需要从科学原理、群体免疫、病毒传播控制、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一、疫苗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果1. 降低感染率与重症率 疫苗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人体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尤其是.............
  • 回答
    中国足球在男子项目上的困境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而女子项目的相对发展则被部分人视为“举国体制”可能倾斜的潜在方向。但为何中国并未以更大力量推动女足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策、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需从以下层面深入分析: 一、历史积淀与资源分配失衡1. 男足优先的传统惯性 中国的体育举国体制.............
  • 回答
    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然选择和捕食者猎物关系的核心。简而言之,动植物们“没因为进化变得非常难吃”的原因在于:1. 自然选择并非只关注“被吃”这个维度,而是所有影响生存和繁殖的因素。2. “难吃”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但它并非唯一的或绝对最优的策略。3. 捕食者也在进化,它们会发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核心的原则:进化是“试错”的过程,是针对特定环境和生存压力的渐进式优化,而不是一个有预设目标的“设计”过程。 简而言之,进化没有“想要”让动物变成轮子,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塑造生命。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平原地区的动物没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是许多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思考的问题。既然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感受、创造?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因为生命的意义是高度个人化的。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即使面对必死的终结,活着仍然是如此有价值和必要。.............
  • 回答
    是的,在中国存在“日吹”、“美吹”等现象,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达对中国持积极甚至过度赞扬态度的现象,虽然不一定有完全对应的“中吹”这个词汇,但其内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定义与内涵: “吹”的含义: 在这里,“吹”是一种网络用语,通常指对某个国家、文化、人物.............
  • 回答
    韩国总统确实是一个高危职业,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但同时,也正是这些挑战和风险,吸引着无数韩国精英竞相角逐总统之位。这种现象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怕死”,而是复杂利益、权力欲望、国家责任感以及政治生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尽管韩国总统是高危职业,仍有众多精英敢于竞选: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