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汉人能把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称为中国北朝。韩国人为何不能将扶余人建立的高句丽认定为朝鲜三国之一?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

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实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但是,为什么后世会把它归入“中国北朝”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个是政权继承性与地域延续性。北魏虽然是鲜卑人建立的,但它崛起于中国北方,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控制了原先中原王朝(比如东晋)的领土和人口。更重要的是,北魏之后的分裂,北齐和北周,也都是继承了北魏的北方政权基础,并且最终北周统一了中国北方,并接着统一了整个中国,建立了隋朝。这种历史的连续性,从后来的隋唐王朝来看,北魏确实是承接了北方汉民族政权的某种延续,是当时在北方地区存在的、具有一定“中国性”的政权。所以,从一个宏观的历史叙事来看,北魏就成了中国北方历史的一部分,自然就被放在了“中国北朝”这个框架里。

第二个是文化的融合与汉化。北魏非常积极地推行汉化政策,比如拓跋宏的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等。这使得鲜卑贵族和汉族在文化上融合得非常深。虽然文化融合不等于民族消失,但这使得北魏政权在文化认同上越来越接近中原王朝。从这个角度看,它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之前汉族建立的王朝在地理和文化上有了一定的共通之处。

再来看朝鲜半岛那边的历史,高句丽(公元前37年—668年)又是怎么回事呢?高句丽确实是扶余人的后裔建立的政权,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都曾经有过相当长的统治历史。

现在回到问题的核心:为什么韩国人不能将高句丽认定为朝鲜三国之一?这句话本身有点点不准确,因为韩国(或者说朝鲜半岛的史学界)当然是承认高句丽是朝鲜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之一的!这是朝鲜半岛历史叙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三国,一直以来都是朝鲜半岛历史的主流认知。

所以,问题可能要换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会将北魏看作中国北朝,而不太容易(或者说,在很多中国史学观点中)将高句丽也看作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和前面提到的北魏一样,但侧重点不同:

1. 核心统治区域与行政管辖:北魏的核心统治区域最终是围绕着黄河流域展开的,这是历史上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虽然它也影响了长城以北的地区,但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始终在中国内地。而高句丽,虽然也曾一度控制了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并且与中原王朝(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政权)有过频繁的交往和冲突,但它的核心统治区域始终是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它从未将黄河流域视为自己的核心统治区,也未曾建立过直接的行政管辖。

2. “中国”概念的演变与边界:我们现在说的“中国”,在古代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在唐朝之前,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就已经存在多个政权,包括北朝和南朝。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认为自己继承了汉民族的文化和政治正统,而江南的政权(如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也同样如此。高句丽虽然与这些中原政权处于同一时期,并且有过外交关系,但它始终是一个独立的、非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它的政治体、社会结构,以及最终的发展方向,都与汉民族建立的王朝有所不同。它更像是当时活跃在东亚地区的一个独立王国,而非直接融入中原王朝的政治体系。

3. 后世的史学视角与民族国家建构:到了近代,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中国”和“朝鲜”的概念被更加明确地界定。在构建各自的民族历史叙事时,中国史学界更倾向于将那些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直接影响、并且在中国核心地理区域内建立政权、最终被后来的统一王朝所整合的政权,归入“中国历史”的范畴。而高句丽,虽然在中国东北地区有影响,但它最终被新罗和唐朝联军所灭,并且其政治和文化传统并未直接融入后来的中国王朝的主流。相反,它成为了朝鲜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历史组成部分,是古代朝鲜半岛文明的代表。

简而言之,北魏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北朝”,是因为它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并维持了相当长的统治,对中国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政治统一和文化融合)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并且其疆域和统治核心与后来的中国王朝有着较强的地域联系和继承性。而高句丽,尽管与中原王朝同时代,并且在中国东北地区有活动,但其统治核心和发展方向更多地与朝鲜半岛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其最终的政治命运也使其未能成为中国历史版图上的一个直接组成部分。

所以,韩国人认定高句丽为朝鲜三国之一,这是完全符合他们的历史认知和建构的。反过来说,中国史学界不将高句丽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也是基于对历史地理、政治继承性和民族国家边界的理解。这不是说哪一方对错,而是不同历史叙事和视角下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高句丽是我们干掉的。

user avatar

因为高句丽被灭了,被唐给扬了。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中原王朝都是具备将朝鲜半岛政权挫骨扬灰实力的。

政治和历史其实说的都是利益。

你如果这么看,那东罗你怎么看,绿罗你又怎么看,亚美尼亚你又怎么看,德国老国歌第一句什么来着?

法理也好,宣称也好,都是一件外套而已。真正让别人忌惮的,是脱了外套的那身肌肉。

现在卡佩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萨伏伊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还有明确宣称的后人在世,你看他们谁敢公开叫嚷自己的土地?

所以我们外交部在很多公开场合说的“自古以来”这句话是说给懂的人听的,因为懂的人明白在这四个字背后有着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汉字“以物化形”,就应该都是描绘具体事物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词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地梳理一下汉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甲骨文,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但它并非汉语和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政治教育中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核心。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的官方叙事中,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是高度被强调的,这毋庸置疑。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主体,其文化和历史自然在中国国家认同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要说中国的思想教育“大力培养国民的汉族意识”,这其中就存在一些微妙之处,需要细致.............
  • 回答
    汉服,作为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服饰,近些年来在民间重新兴起,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汉服圈”的社群。然而,在这个社群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却常常伴随着一种声音:汉服圈将汉服主动“隔离”了。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一个民族的服饰,为何反倒要被自己人“隔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服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汉服复兴中一个挺核心的议题。大家总觉得汉服现在是“普及了”,是“文化衫”,怎么还有人要回到“古礼”上去?这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吗?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汉服之所以能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摆脱了那种严格的、绑定了身份和地位的“旧时代”束缚。你可以穿汉服参加日常活动、拍.............
  • 回答
    刘裕之于汉室宗亲的身份,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正是这个身份,让许多人对他建立的王朝——宋朝,为何不沿用“汉”而改用“宋”感到好奇。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细细探究。首先,咱们得明白刘裕这个人。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他是寒门出身,靠着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一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触及到了一个挺微妙的文化现象。其实“讨厌汉服”和“和韩国争夺”这两件事,可能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直接挂钩。我慢慢跟你说哈。首先,关于“讨厌汉服”这部分。这确实是一个存在的现象,但要说“这么多人”讨厌,可能得打个问号。我觉得更多是一种争议,而不是大规模的“讨厌”。争议的点在哪里呢?.............
  • 回答
    关于果敢族是否穿着汉服,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果敢族”和“汉服”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系与区别。首先,我们来谈谈“果敢族”。果敢族:历史的脉络与身份的演变果敢,这个位于缅甸东北部,与中国云南省紧密相连的地区,其.............
  • 回答
    关于水碓和十一世纪欧洲水力锻锤设计原理相似,但应用领域出现差异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技术发展议题。简单来说,中国汉代的水碓主要用于谷物加工,而欧洲的水力锻锤则专注于金属锻造。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碓的“为什么”:精准与效率的考量汉代的水碓,其核心.............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汉语拉丁化:一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优雅邂逅在历史长河中,文字的演变与传播总是伴随着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当古老的汉字遇上现代的拉丁字母,我们便有机会为汉语设计一套既能展现其独有的韵味,又散发着欧洲语言特有优雅气息的拉丁化方案。这并非简单地将汉字“翻译”成拉丁字母,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旨在跨越语言隔阂,.............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 回答
    关于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的关系,需要从科学原理、群体免疫、病毒传播控制、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一、疫苗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果1. 降低感染率与重症率 疫苗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人体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尤其是.............
  • 回答
    中国足球在男子项目上的困境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而女子项目的相对发展则被部分人视为“举国体制”可能倾斜的潜在方向。但为何中国并未以更大力量推动女足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策、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需从以下层面深入分析: 一、历史积淀与资源分配失衡1. 男足优先的传统惯性 中国的体育举国体制.............
  • 回答
    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然选择和捕食者猎物关系的核心。简而言之,动植物们“没因为进化变得非常难吃”的原因在于:1. 自然选择并非只关注“被吃”这个维度,而是所有影响生存和繁殖的因素。2. “难吃”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但它并非唯一的或绝对最优的策略。3. 捕食者也在进化,它们会发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核心的原则:进化是“试错”的过程,是针对特定环境和生存压力的渐进式优化,而不是一个有预设目标的“设计”过程。 简而言之,进化没有“想要”让动物变成轮子,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塑造生命。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平原地区的动物没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是许多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思考的问题。既然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感受、创造?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因为生命的意义是高度个人化的。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即使面对必死的终结,活着仍然是如此有价值和必要。.............
  • 回答
    是的,在中国存在“日吹”、“美吹”等现象,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达对中国持积极甚至过度赞扬态度的现象,虽然不一定有完全对应的“中吹”这个词汇,但其内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定义与内涵: “吹”的含义: 在这里,“吹”是一种网络用语,通常指对某个国家、文化、人物.............
  • 回答
    韩国总统确实是一个高危职业,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但同时,也正是这些挑战和风险,吸引着无数韩国精英竞相角逐总统之位。这种现象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怕死”,而是复杂利益、权力欲望、国家责任感以及政治生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尽管韩国总统是高危职业,仍有众多精英敢于竞选: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