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姜维既然当年是“不得已”而降蜀,为什么后来三十多年岁月里,会誓死不回头地效忠于季汉、攻打从前的母国?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

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当年他身在魏国,是曹魏政权下的一名凉州刺史。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与曹魏在陇右地区展开拉锯战。姜维在此过程中,并非如史书记载那样,直接被诸葛亮设计收降。更准确的说法是,在诸葛亮与郭淮的对峙中,姜维的处境变得微妙。

当时,魏国对凉州地区,尤其是像姜维这样在当地有根基的士族,并非完全信任。加之诸葛亮北伐的持续存在,使得凉州的风吹草动都牵动着朝廷的神经。在那个乱世,个人的前途和家族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诸葛亮凭借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对人才的渴求和笼络,为姜维提供了一个他认为更适合自己施展抱负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并非只是单纯地“收降”,而是通过一番政治和军事上的布局,让姜维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蜀汉。这其中可能包含对魏国朝政的不满,对诸葛亮治国理政的认同,以及对自己政治前途的考量。所以,“不得已”更多的是一种在复杂局势下的“明智选择”,而非被动屈服。他看到的,是一个比他身处的环境更有希望的未来,一个可以让他发挥才能的地方。

认同的基石:诸葛亮的教导与治国理念

一旦踏上了蜀汉的道路,姜维便全身心地投入。这其中,诸葛亮的言传身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伟大的政治家。他对姜维的重视和培养,让姜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尊重。诸葛亮将自己的军事理念、治国方略,甚至对汉室的忠诚都倾囊相授。

想象一下,一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遇到一位如同伯乐般的导师,并且这位导师所倡导的“兴复汉室”的理想,也正是他内心深处所认同的。诸葛亮对姜维的教导,不仅仅是军事技能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他让姜维看到了蜀汉虽然国力弱小,但其所代表的“正统”和“仁义”的价值,以及为复兴汉室而奋斗的意义。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这一点在《三国志》中有着清晰的记载:“及其卒,维言犹未尽,相对涕泣。遂与众议,而亮之所终,未可施于外,但称‘疾笃’,密发丧归。”姜维对诸葛亮的感情之深,以及对遗志的承担,足以说明他并非仅仅为了报恩,而是真正将诸葛亮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理想的驱动:复兴汉室的信念

在那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往往与对某个政权的忠诚紧密结合。蜀汉虽然被许多人视为偏安一隅,但它始终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这本身就具备了强大的道义号召力。对于姜维而言,他可能认为,魏国虽然强大,但其建立的基础是“篡权”,而蜀汉则承载着汉室的正统性。

更何况,姜维早年身处凉州,深知边疆百姓疾苦,也目睹了魏国朝廷对边疆事务的疏忽。而诸葛亮在世时,对蜀汉的治理可谓尽心尽力,虽然国力不足,但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相对而言)。当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虽然昏庸,但朝廷的政治框架和“兴复汉室”的旗帜依然存在。姜维选择继续为蜀汉奋斗,也是在为他所认同的“正义”和“理想”而战。

现实的考量:为国而战的责任感

除了理想层面的驱动,姜维的行动也包含了现实的考量。他既然选择了效忠蜀汉,那么他就肩负起了保卫这个国家的责任。北伐,在他看来,是削弱魏国、增强蜀汉实力的唯一途径。即使屡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也迫使魏国不断调动兵力,消耗其国力,同时也为蜀汉争取了战略空间。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忠诚”或“背叛”来衡量姜维的行为。他效忠的是他所选择的国家和领导者,他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的存续和发展。即便到了蜀汉灭亡的前夕,他仍然在尽力抵抗,试图为蜀汉争取更好的结局,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这种为了信念和责任而赴死的精神,是任何口头上的“不得已”都无法解释的。

总结:人生抉择与信念的升华

总而言之,姜维后来的行动,绝不是简单的“不得已”所能概括的。他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不得已”是权衡下的选择: 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他选择了当时认为最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的道路。
诸葛亮的教导是重要的影响: 诸葛亮不仅是他的引路人,更是他理想的启蒙者和精神导师。
“兴复汉室”是内在的信念: 他将汉室的正统性、仁义之名以及为国奋斗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使命。
对蜀汉的责任是现实的担当: 一旦选择了,他就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尽力承担起保卫国家的责任。

姜维的一生,是在乱世中进行的一系列艰难的人生抉择。他以近乎偏执的毅力,将自己的人生轨迹与蜀汉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即使最终国家灭亡,他也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的忠诚,是对他自己选择的肯定,是对他所认同的价值的坚守,更是对一个时代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或许才是他三十多年来,誓死不回头的真正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要想得知姜维为啥如此忠于蜀汉并回攻母国,得从多方面来分析。

1.姜维心怀大志

这点几乎是公认的,无论是入蜀前还是入蜀后,都是始终如一的,这点同期的人评价和史料记载都有。

【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一个从小便立志建立一番大事业的人,自然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姜维在魏国是上计掾,而一到蜀汉便被封为奉义将军,当阳亭候,地位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相较于马遵的不信任和抛弃,诸葛亮、蒋琬等人的慧眼识英对姜维来说更是可贵。


2.姜维对待魏国的态度

姜维事实上对魏国并不是很感冒,这点可以从诸葛亮的评价和他的任职过程中看的出来。

【此人心存汉室。】

【维家本衣冠,不愿为将。】

姜维喜欢郑玄的学说,耳濡目染,这或许让他自身思想和行为上多多少少沾了点书中的观念,因此他可能对“禅让”出来的魏国并不感冒。当年郡县打算让姜维作为将领身份担任职务,然而姜维却以自己衣冠家世的身份推却了。很显然这只是个借口,因为在入蜀后,他干的最多的事就是作为将领率兵打仗。这和他最初的推辞大相径庭。多年后的朝堂上,他本人也表示出自身有着做将领的才能。【兼负其才武。】或许正是有着这样的想法,这才导致马遵对他的不信任,毕竟身边跟着个和自己不同心的人,难免会有所猜忌。【疑维等皆有异心】


3.令人心寒的上级

诚如上述,马遵或许是因为顾虑姜维平时的言行,但这直接导致了姜维最终不得已降蜀的结果。但降蜀真的是姜维一开始的想法吗?这不一定。无论是三国志本传,还是裴松之补充的魏略。他们二者都写的很明显,姜维等人一开始是不打算降蜀的。

【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

【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

三国志说姜维等人在得知马遵跑了后,选择去追,没追上,然后回冀县也不让入,最后才选择去见诸葛亮的。魏略则说姜维再回到冀县后,被人们一起带到诸葛亮那边,两人没办法才去见诸葛亮的。这两处记载虽说有出入,但都表现了三个字,被逼的。姜维在得知马遵跑了后,第一反应是去追,而不是直接选择投降。直到能去的地方都没的去了,在众人的商量下,才选择投靠诸葛。魏略则直接写出了不获已,就不多做赘诉了。因此无论哪个版本,姜维等人都是一开始怀着【本无去意】的想法,但最终却是只能选择投奔蜀军。



4.巩固地位

入蜀后,姜维摇身一变,变成了蜀国的明星将领。无论是诸葛的【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还是蒋琬的凉州刺史,亦或刘禅给的大将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姜维以【出众的军事才能】得到的。说到底,就是靠战争。诸葛亮也好、蒋琬也罢、刘禅亦是,他们重用姜维正是依靠其军事才略,也就是战争。如果姜维想保住自己的权利亦或提高自己的威望或地位,他也只能依靠的也只有发动战争。关于这点,可以从姜维的官位晋升过程就能得知。

姜维降蜀,诸葛器重姜维军事才华。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诸葛亮死,姜维吓退司马懿。政治洗牌+军功

【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不敢逼。】

后主命蒋琬入驻汉中寻机北伐,蒋琬于是命姜维多次出兵西入。

【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蒋琬患病,打算让姜维率军西入,自己为后继。

【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

蒋琬病故,政治洗牌。姜维作为蒋琬生前重用的将领自然而然受到更多的关注。

【冬,十有一月,大司马琬卒,谥曰恭侯。尚书令董允亦卒。超迁蜀郡太守南阳吕乂为尚书令,进姜维为卫将军,与大将军祎并录尚书事。】

费祎死,刘禅开始大举北伐。给予姜维更多的军事指挥权。

【十六年春,祎卒。】【明年,加督中外军事。】

姜维大破王经,一时威势震天。刘禅加封姜维大将军。

【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

姜维与邓艾对峙长城,回到成都后,刘禅借机恢复姜维的权利。

【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复拜大将军。】

综上所述,姜维会忠于蜀汉,并不知疲倦的攻打曾经的母国是多方原因造成的。

自己的志向、机缘巧合、巩固地位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姜维在蜀汉靠军功上不了位或是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大概率会像梁虔、尹赏之类的躲在幕后吧。

user avatar

谢邀,汉魏时期的百姓与国家的羁绊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深,地缘关系更重乡党、州闾;地方吏更重视州郡府君。君治臣、臣治吏、吏治民,相邻的两者关系更加密切,不相邻的会弱一些。

姜维为郡上计、仕州郡,又因父冏死节为郎,参本郡军事。郎并非官职,只是正式官员候补,姜维为吏,参军事为职权。他的直接长官是天水太守马遵、州刺史,缔结君臣之义的同样是天水太守和州刺史。

《三国志》: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在君为君,则嵩守天子之命,义不得复为将军死也。唯将军重思,无负嵩。

韩嵩此言说的很清楚,若天子假官,则为天子臣,反过来想,若不假官则仅为天子民,也不必死守天子之命。

百姓为什么会与国家缔结关系?并非是你为君我就必然为你子民,而是存在一个吸纳过程。而这个吸纳过程主要依靠的就是仕途与保护。

我们不能用今天这种国家与公民的密切关系和强大向心力去考虑和要求一千九百年前的古人,这不现实,且没有什么意义。

而姜维的直接长官马遵是怎么做的呢?

《三国志》: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等。
《三国志》: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

维不得还方诣亮,这是府君马遵负吏臣姜维,而非姜维背弃马遵在先,所以姜维也就不需要为府君死节,有别择他国的自由。

这个所谓不得已,就是单纯的魏国方理亏而已。因为确实是你州、郡府君负姜维在先。而姜是天水四姓之一,你要是直接责以重罪的话,一方面可能牵连很多,一方面会有很不好的影响:即类似于姜维这种情况的魏土吏、民因为姜维被重裁,发生同样情况时,是绝对不会回国的。

姜维既然效汉,则选择了另一个天命观下的政权,魏就不算是母国,而是敌国。韩嵩不复为刘表死,姜维更没有必要去留恋关系不如州、郡府君密切的天子。刘禅、诸葛亮待其甚厚,仕途更优,他有什么理由不去报答这种知遇之恩呢?

士为知己者死,姜维的一生完美的体现了这句话。

补充:

游楚曾对本郡吏士言:太守本为国家守郡,义在必死,卿诸人便可取太守头持往。我是参考了这句话认为只有地方守丞尉令长等才“义在必死”,下面的吏、民没有这个义务。

魏制,凡镇守部曲将及外官长吏,并纳质任,有家口应从坐者,收系保官。姜维和天子的关系,我之前可能是理解错了,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个算是姜维有愧于君。

user avatar

朱一旦:今天是月初,随手开除一个十佳员工,作为新年的点缀。

看着他脸上写满了愤懑与不甘,想到自己的妻儿老小,留下了委屈的眼泪,我笑了笑,叫住他了,他转过身,脸上写满了期待,双腿已经做好了感激涕零的准备。

我指了指墙上的地图,有一片广袤的非洲大陆,看着他的表情从期待到震惊,再到气愤,特别的好玩。

我卸下了我的劳力士,放到他的手中,并告诉他:年薪一千万,职位总经理。

看着他在网上搜索非洲和中国的时差并调好了已经戴在了手腕上的劳力士,我欣慰而满足。

唉,有钱人的乐趣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user avatar

因为蜀汉是一个大熔炉,每个人的感染力每个人的梦想都太刺眼了,只要加入进去,就会不自觉的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就想要实现大家共同的心愿。

喜欢曹魏的人,喜欢的是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喜欢的是席卷天下气吞万里。

这种人,是霸主。

喜欢东吴的人,喜欢的是帅帅帅,美美美,喜欢的是风华绝代却天妒英才。

这种人,是诗人。

喜欢蜀汉的人呢?喜欢的是拼命追逐的梦想,喜欢的是百死不悔的忠义,喜欢的是即使燃尽自己也要闪耀的信念。

这种人,是我们每一个人。


也许,这世间根本没有姜维,

又或者,我们每个人都是姜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姜维对季汉的情感,若用“皈依者狂热”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他复杂的人生轨迹与深沉的责任感。将之简单标签化,反而失了对这位三国末期重要人物的尊重。不如我们细细道来,看看姜维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个位置,他的“忠诚”究竟是何种模样。首先,要明白姜维的出身。他本是曹魏雍州名将姜济的儿子,自幼在曹魏.............
  • 回答
    姜维之所以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调整,根源在于他作为诸葛亮继承者,肩负着恢复汉室、北伐中原的宏大理想,而汉中作为蜀汉北伐的战略基地,其防御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的成败。他的一系列调整,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基于对时代背景、敌我态势以及自身能力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诸葛亮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时.............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姜维最后几次北伐,是否算是“穷兵黩武”,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探讨的焦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蜀汉内外的局势,以及姜维本人所处的境地和他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穷兵黩武”的含义。一般来说,它指的是过度消耗国家资源,不计后果地发动.............
  • 回答
    关羽和姜维,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一个以勇猛善战名垂千古,一个则以勤勉智谋支撑蜀汉半壁江山。将二人拎出来比较谁的打仗能力更强,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但也很难有个绝对定论的话题。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对手、以及承担的战略任务都有很大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个人勇武与战场影响力.............
  • 回答
    姜维的北伐,与其说是在追逐诸葛亮的伟业,不如说是在接过他未竟的遗志。要比较他们的北伐成果,不能仅仅看表面的胜负,更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面临的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以及实际达成的效果。诸葛亮北伐的时代背景与目标: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三国鼎立最稳固也最胶着的时期。曹魏占据北方,实力雄厚,而蜀汉偏安一隅,地势险.............
  • 回答
    关于姜维为何未能及时救下诸葛瞻,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也颇具争议的话题。认为姜维是“私心作祟”的说法,往往基于一些推测和对局势的解读,但若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更详细地梳理当时的背景、姜维的处境以及可能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的大背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国力日渐衰弱,而曹魏则凭借庞.............
  • 回答
    姜维并非汉奸,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也是诸葛亮最后的衣钵传人。如果有人认为姜维是汉奸,那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颠倒黑白。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头梳理姜维的一生,看看他为蜀汉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实的指责。姜维的出身与早期生涯:姜维原名姜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他并不是蜀汉的本土人士,.............
  • 回答
    姜维的宿敌,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一概而论的问题,而是要分不同阶段、不同角度来看的。如果非要找一个最贴切的“宿敌”来形容,那还得具体分析一下他一生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对手。要说姜维一生最主要的对手,绕不开的当然是邓艾。这俩人的对决,几乎贯穿了蜀汉后期最激烈的战事,也最能体现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 回答
    姜维的北伐,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是一系列劳而无功的征伐,最终导致蜀汉的灭亡。但如果仔细梳理,你会发现,即使在三国纷争的后期,蜀汉国力日衰的背景下,姜维的北伐也并非全然没有斩获,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蜀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延缓了蜀汉的灭亡,并且为后世留下了.............
  • 回答
    姜维偷渡阴平,死守剑阁,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孤注一掷,实则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是一种极具战略眼光的冒险。要理解他为何如此,我们需要回到当时蜀汉所处的严峻形势。战略背景:蜀汉的“国中之国”困境汉末三国,蜀汉偏安一隅,虽然以诸葛亮为首的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但相比曹魏和孙吴,其国力、人口、资源始终处于劣势。诸葛.............
  • 回答
    姜维一睁眼,发现自己身处一片朦胧的迷雾之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陈旧气息,像是古老书卷和祭祀香火混合的味道。他努力分辨四周,脚下并非泥土,而是一种温润的、不知名的玉石。“这里是……?”姜维心中升起一丝困惑。他刚在剑阁与魏军殊死搏斗,最后落得个兵败身死,本以为就此魂归离恨天,却没想到还有这番奇遇。就.............
  • 回答
    姜维之所以觉得策反钟会有机会恢复汉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姜维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动机、对钟会的了解以及他所能掌握的信息。时代背景:蜀汉的危局与姜维的责任感首先,要理解姜维的动机,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在姜维时代已经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 国力衰弱: .............
  • 回答
    纵观姜维一生,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要评价姜维一生是否算得上“大英雄”、“真丈夫”,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剖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肩负的责任、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最终的历史评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值得深思的维度。一、 时代背景的压迫:蜀汉的绝境与姜维的担当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您好!《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诸葛亮对姜维“毕教军事”,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是指诸葛亮倾尽心力、悉心教导姜维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它的翻译:1. 字面意思分析: 毕 (bì):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含义,都与“全部”、“尽”有关: .............
  • 回答
    姜维对蜀汉的忠心,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效忠,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深深烙印在他的人生轨迹之中。要理解这份忠诚,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机遇、个人追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认知这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 出身与背景:从“降将”到“托孤之臣”的身份转变姜维本是天水郡人,属于曹魏阵营的士族。他的父亲姜冏曾任.............
  • 回答
    姜维魂穿曹爽,高平陵之变能否翻盘?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要是姜维,那个在蜀汉苦苦支撑、屡次北伐的诸葛亮接班人,突然魂穿到高平陵之变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附在了曹爽这颗“猪队友”身上,能不能绝地反击,改变历史的走向?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姜维可不是一般的角色,他有胆识,有谋略,更.............
  • 回答
    姜维之所以坚持北伐,这绝非一时兴起或一时冲动,而是他身处乱世,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和个人理想,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做出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将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姜维所处的蜀汉政权。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的客观困境。自刘备创业以来,蜀汉就面临着“偏安一隅”的局面。地狭人少,.............
  • 回答
    姜维在邓艾和钟会的死亡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非常引人入胜但又略显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历史的脉络,并区分历史事实和可能的推测。核心要点总结: 直接联系: 姜维没有直接导致邓艾和钟会的死亡。 间接联系: 姜维的战略行为和对蜀汉的忠诚,间接促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