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姜维坚持北伐?

回答
姜维之所以坚持北伐,这绝非一时兴起或一时冲动,而是他身处乱世,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和个人理想,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做出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将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姜维所处的蜀汉政权。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的客观困境。自刘备创业以来,蜀汉就面临着“偏安一隅”的局面。地狭人少,国力相比占据中原的曹魏,以及占据江东的东吴,都有着明显的差距。诸葛亮在世时,就曾六出祁山,其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蜀汉政权合法性的根基,也是其立国的最高目标。诸葛亮之后,作为丞相的姜维,自然也就继承了这一宏大的政治遗产和历史责任。

姜维年轻时受到诸葛亮的悉心栽培,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视为诸葛亮的继承人。诸葛亮生前就曾预言,如果姜维能谨慎行事,蜀汉可以强盛,如果稍有不慎,则会灭亡。这份信任和嘱托,无疑在姜维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继承的不仅仅是兵权,更是诸葛亮毕生的心血和对蜀汉未来的期许。放弃北伐,就意味着放弃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志,这对于一个深受诸葛亮影响、且志在恢复汉室的男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更重要的是,北伐在当时的蜀汉内部,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思想的体现。尽管蜀汉国力不如魏国,但诸葛亮以来形成的战略思想认为,只有通过主动出击,才能打破被动防御的局面,避免被魏国逐步蚕食。北伐不仅仅是为了夺取土地和人口,更是为了给魏国制造压力,争取时间,让蜀汉内部得以发展和稳定。在许多蜀汉文臣武将看来,虽然艰难,但这是蜀汉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姜维作为军事统帅,自然要贯彻和执行这一战略。

再者,从姜维个人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极富理想和抱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并非出身名门,而是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凭借自己的才能被诸葛亮赏识,一步步走到蜀汉的权力核心。这种经历让他更加珍视机会,也更加渴望成就一番伟业。他年轻时就跟随诸葛亮作战,对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能够为蜀汉带来转机。

当时,曹魏虽然强大,但内部并不稳固,尤其是诸葛亮去世后,魏国内部也存在一些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姜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机会,认为正是通过军事行动来袭扰和削弱魏国的良机。他曾经多次成功地击败魏国军队,也曾一度逼近魏国边境,这更增强了他的信心。每一次小小的胜利,都足以让他觉得复兴汉室的希望仍在,并且需要通过持续的军事行动来维持和发展这种希望。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姜维的北伐并非没有争议。蜀汉内部,尤其是老臣,如蒋琬、费祎时期,更倾向于稳健发展,休养生息,避免过度消耗国力。费祎更是以“安抚边境,固守为上”的策略为主,对姜维的北伐多有抑制。但随着费祎的去世,姜维终于获得了更大的军事自主权。即便如此,他的北伐也因为缺乏粮草、兵力不足等客观原因,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消耗了蜀汉本就有限的国力,这为蜀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姜维的北伐定性为“好大喜功”或者“不自量力”。在那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生存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更是军事上的较量。尤其对于蜀汉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而言,如果一味地被动防御,那么终将难逃被吞并的命运。姜维的北伐,虽然策略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精神内核是对“兴复汉室”这一理想的不懈追求,是对国家生存和尊严的顽强捍卫。

所以,姜维之所以坚持北伐,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和蜀汉的立国理想;他信奉主动出击才能生存的战略思想;他个人拥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他也看到了曹魏内部存在的机会。即使明知艰难,他仍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试图为蜀汉带来一线生机。他的坚持,既是一种悲壮的理想主义,也是在绝境中一种孤注一掷的抗争。即使最终未能成功,他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世的许多人,让我们看到一个弱小政权在强大压力下,依然能够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王大臭 @田春阳

姜维发动十一次北伐的根本原因在于只有北伐才能实现他的价值,而直接原因,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次:探敌虚实。

在蒋琬领导下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既然是偏师非主力,自然没报多大期望,只是摆出一个进攻的姿态,试探一下敌人。

第二次:义不容辞

曹爽伐蜀,姜维与费祎一起驰援汉中,这一次北伐只是义不容辞地救援罢了。

第三次:招降纳叛

羌胡叛魏投蜀,姜维出兵接应,成功为蜀国增添生力军。

第四次:敌国政变

魏国发生高平陵政变,姜维受制于费祎,兵不过万,但机会难得,毅然率领这点儿可怜的人马北伐。

第五次:疑云密布

魏国政局动荡。兵力不足的姜维争取到羌胡的配合,振作精神再试一把。

此次北伐俘虏了后来刺杀费祎的郭修。所以这次北伐也有可能是为了刺杀费祎而做的准备。

第六次:得一强援

费祎刚刚遇刺身亡,姜维终于放开手脚,趁吴国太傅诸葛恪兴兵20万伐魏,姜维意欲夹击魏国。

第七次:喜从天降

魏帝曹芳与司马师矛盾公开,人心浮动。魏国狄道县县长向姜维投降。凭空得到一块战略要地和很多军需物资的姜维自然要从狄道进军。

第八次:敌帅新亡

司马师暴亡,司马昭尚未完全继承司马师权力,姜维趁机北伐,斩敌过万。

第九次:新官上任

姜维晋升大将军,其军力、威望空前强大,与蜀国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和,发动强攻。

由于胡济未能如期到达,姜维大败于邓艾之手,遭到朝野怨恨。

第十次:敌国内战

诸葛诞拥兵十五万发动淮南三叛,吴国出兵三万援助,姜维再次看到曙光,借此机遇压服反对派出兵。诸葛诞兵败身死,姜维不再轻易发动进攻,转而经营防守反击战略。

第十一次:被逼无奈

黄皓、诸葛瞻等反对派纷纷要求罢免姜维兵权。姜维被迫北伐以保兵权,败于邓艾,实力大损,蜀军自此转入被动防御态势。

后人开上帝视角看,会觉得姜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他的一切努力终成泡影。但若是设身处地地想,姜维当初明明是一次次看到胜利的曙光

外部条件:敌国政变、敌将投诚、敌首死亡、敌国内战、盟国配合、羌胡归附。

内部条件:讨厌的领导遇刺身亡、尽管反对派实力强大但皇帝毕竟始终没有罢免他的兵权。

所以尽管克复中原不太现实,占点便宜还是很有希望的。

十一次北伐并不能说明姜维的执着和悲壮。他的执着在于,当一切优势都已散去,他不信气数,偏要勉强,设计出以逸待劳、防守反击的战略。他的悲壮在于,当他已沦为亡国之将,依然以62岁高龄试图上演惊天大逆转。

尽管有着保住兵权的私心,但当他所效忠的皇帝已经归于臣虏,而他自己又手握蜀国最后的实力,他明明可以轻易地换取富贵悠闲安度晚年、也可以像钟会那样膨胀出个人野心,他却心心念念着汉室的光复,不惜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奉献出他所能奉献的一切。

其执着百年不遇、其忠诚光耀史册、
其纯粹感天动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姜维之所以坚持北伐,这绝非一时兴起或一时冲动,而是他身处乱世,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和个人理想,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做出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将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姜维所处的蜀汉政权。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的客观困境。自刘备创业以来,蜀汉就面临着“偏安一隅”的局面。地狭人少,.............
  • 回答
    印度,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国度,如同一个庞杂的织锦,缝合了无数的经纬,也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在这些矛盾的张力下,却能奇迹般地维持着整体的和平与统一。这背后,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政治智慧的运用,更有社会本身的韧性。印度社会存在的深刻矛盾:要理解印度的社会矛盾,.............
  • 回答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共和新纪元。然而,革命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一劳永逸。在革命之后的动荡岁月里,能够维持住中国那广袤的疆域,避免国家分裂的命运,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偶然。一、革命的“继承性”与民族主义的情感纽带首先,辛亥革命的本质是一场反满、反帝.............
  • 回答
    要理解《黑暗之魂》系列中“Firekeeper”被翻译成“防火女”的原因,我们得深入探讨这个词的字面意义、游戏中的实际作用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考虑的文化和语境因素。首先,我们来看“Firekeeper”这个词的构成。“Fire”是火焰,而“keeper”则有“看守者”、“守护者”、“保管者”的意思。合.............
  • 回答
    要理解韩国为何能维持如此庞大规模的军队,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生存环境、历史渊源、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基础等多个层面。这并非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堆砌,而是一个国家在极端地缘政治压力下,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和长期执行的战略所形成的必然结果。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缘政治格局。韩国与朝鲜之间至今仍处于战.............
  • 回答
    德国之所以极力维持欧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战略原因。与其说德国在“维持”欧盟,不如说德国与大多数其他成员国一样,认为欧盟的存在和发展对所有成员国,尤其是对德国自身而言,是 互利共赢且不可替代 的。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教训与和平红利: 避免战争的根本动力: 欧盟的起源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与自然界其他生灵之间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简单来说,其他动物确实不需要像我们一样“刷牙”,但它们到了老年,牙齿也会面临各种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和原因与我们有所不同。为什么人类需要刷牙?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刷牙,根源在于我们特殊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口腔生理结构。1. 高度.............
  • 回答
    美国之所以选择继续维持与中国的“斗而不破”状态,并非简单的“对抗”或“合作”二元对立,而是一种精心算计、多层面博弈的战略选择。这种战略旨在最大化美国的利益,同时又避免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直接冲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与战略利益的基石首先,中国经济的.............
  • 回答
    摩尔定律,这个半导体行业曾经引以为傲的灯塔,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曾几何时,它像一张精准的日程表,指导着芯片制造商们每年甚至每两年就能实现晶体管数量翻倍的奇迹。然而,如今,这一定律的步伐明显放缓,甚至有人说它已经“寿终正寝”。这背后的原因,远不止简单的技术瓶颈那么简单,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物理、经济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经济学中经典的,也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生产者宁可销毁产品,也不愿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以维持市场价格。 关于牛奶倾倒事件,这并非孤例,在其他一些农产品和原材料领域,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逻辑在运作。只不过,牛奶的例子因为其直观的画面感和与民生息息相关,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为什.............
  • 回答
    海瑞这个人,打从他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就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棱角分明,不染尘埃。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他在那个污浊不堪的官场里,能始终保持一份近乎“天真”的纯粹,即便后来权力渐长,位高权重,骨子里的那份赤子之心也未曾动摇。要说海瑞为何能一直维持“天真”,这首先得从他的出身和经历说起。他不是权臣之后,.............
  • 回答
    独联体国家在苏联解体后普遍难以维持大规模部队,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进行分析:一、 经济崩溃与资源枯竭: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苏联解体并非平稳过渡,而是伴随着剧烈的经济动荡和转型。 军事工业复合体的瓦解: 苏联拥有庞大且高度集中的.............
  • 回答
    德国国家队和拜仁慕尼黑的王朝虽然都很辉煌,但相对某些超级长久的王朝(例如西班牙国家队在20082012年间的辉煌,或者皇马在1950年代的五连欧冠),它们的“王朝”时期确实相对更“短”。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德国国家队王朝的短暂性分析:德国国家队在历史上多次经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东汉和曹魏两个政权在皇权继承和权力运作上的深层差异,也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制度设计以及关键人物的因素。简单地说,东汉虽然“小皇帝”频出,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博弈方式,使得这种“傀儡”统治反而成为了一种稳定的延续模式;而曹魏则因为皇权继承的天然不稳定性和围绕权力展开的尖锐斗争,导致.............
  • 回答
    .......
  • 回答
    一个曾经强大、如今却面临着维护和平挑战的男权社会,选择和亲政策,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复杂的考量,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社会结构以及外部环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强大”这个词的语境。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国家的强大往往体现在军事力量、领土扩张、政治统治和经济繁荣等方面。.............
  • 回答
    关于政府能否让房价“跌不下去”或“维持稳定”的信念,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心理、经济以及现实因素。这种信念之所以广泛存在,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许多人对政府调控能力的认知和期待,以及房地产市场本身的特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一个成熟的房地产市场,房价大幅、快速下跌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动荡。谁都.............
  • 回答
    明朝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天下依然能维持两百多年,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足以说明很多关于权力运作和政治体制的深层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的皇帝缺位而天下不变,而是复杂的系统性运作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不上朝”并不等于“不理政”。确实,明朝后期有些皇帝,比如万.............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在位期间(14021424年)的军事决策,涉及对安南(今越南)、下西洋以及河套卫所的权衡,其背后既有现实的军事、经济考量,也包含政治野心和战略优先级的权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 一、战略优先级:北方边疆的“防御”与“战略价值”1. 河套卫所的现实意义 河套地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尽管法国在近代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相对完整的领土,而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领土的割让和分裂,但法国的人口确实比现代德国(尤其是统一后的德国)要少。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涉及多个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核心原因:历史进程与人口发展轨迹的差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