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那么多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天下还能维持200多年?天子的作用大吗?

回答
明朝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天下依然能维持两百多年,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足以说明很多关于权力运作和政治体制的深层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的皇帝缺位而天下不变,而是复杂的系统性运作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不上朝”并不等于“不理政”。

确实,明朝后期有些皇帝,比如万历皇帝,以“怠政”闻名,几十年不御朝。但“不御朝”和“不理政”是两个概念。很多皇帝虽然不亲自露面,但政务仍然在运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内阁制度的成熟: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明朝建立后,吸取了前朝的教训,逐步完善了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不断膨胀,他们成为了事实上的“首席执行官”。皇帝不御朝,内阁的大学士们会替皇帝批阅奏章,拟定诏旨,处理日常政务。这些大学士通常是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精英,能力很强,而且他们也有一套自己的运作机制和平衡。虽然他们名义上是皇帝的助手,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决策都是在内阁内部形成的。
司礼监的制衡与代行: 到了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宦官的权力也异常强大,特别是秉笔太监。他们可以代替皇帝批阅奏章,甚至可以直接发出带有皇帝旨意的批示。在某些时期,司礼监甚至压制了内阁的权力。虽然这常常被视为宦官专权,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维持了政务的运转,因为即使皇帝自己不批,也有司礼监在代劳,保证了奏章的处理流程。这种机制虽然扭曲,但确实让政权得以延续。
分权与制衡: 明朝的政治体制并非完全依赖皇帝一人。中央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机构,地方有总督、巡抚、三司等官员。这些机构之间,以及不同部门的官员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制衡关系。例如,都察院负责监察,六科给事中负责封驳,这些都是在皇帝缺位时,仍然能够约束官僚体系的机制。

其次,皇帝“不上朝”的背后,也反映了明朝政治运行的惯性与成熟。

制度的惯性: 到了明朝中后期,整个官僚体系已经相当庞大和成熟,有一套固定的运作流程和规则。即使皇帝懈怠,只要基本的官僚体系还在运转,信息传递的渠道没有完全堵死,政务就还能勉强维持。很多事情都是“依法”或“依例”办理的。
地方的自治与稳定: 尽管中央政局动荡,但明朝在很多地方的统治基础还是相对稳固的。大量的官员在地方任职,维持着地方秩序和税收。许多地方乡绅、宗族在地方治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只要不出现大规模的民变或边患,中央的动荡对基层的影响并不会立刻显现。
经济的韧性: 明朝虽然政治上有些问题,但其经济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比较强大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入,都为国家的运转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即使皇帝不理政,经济活动依然在进行。

那么,“天子的作用大吗?”答案是:非常大,但作用的体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皇帝的作用,在传统的儒家观念中,是“天命所归”,是道德的表率,是国家稳定的核心。在明朝的早期和中期,皇帝的勤政确实是国家兴盛的重要原因。但是,到了后期,皇帝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最终的决策者与权力终点: 尽管内阁和司礼监代行了很多权力,但理论上,皇帝仍然是最高决策者。一张圣旨,一个“钦此”,就可以决定一个官员的命运,一场战争的走向,或者一项政策的生死。只要皇帝愿意介入,他的权力就可以瞬间压倒一切。皇帝的“沉默”本身也构成了一种政治信号,有时比“批阅”更能影响局势。
2. 权力的合法性来源: 皇帝是整个官僚体系合法性的终极来源。“奉旨行事”是官员们恪守的信条。即使皇帝不理政,他的存在本身也为整个国家的统治提供了一个合法性依据。如果皇帝“退位”或被推翻,那整个体系的合法性就会动摇。
3. 精神象征与国家凝聚力: 在很大程度上,皇帝是国家民族认同的精神象征。尤其是在边患严重、国家面临危机时,皇帝的出现或一封号召性的圣旨,能够极大地激发士气和凝聚力。即使皇帝不露面,他的名号仍然是国家机器运转的旗帜。
4. 平衡与牵制: 皇帝虽然怠政,但他依然可能通过打压某些集团来平衡其他集团的势力。例如,万历皇帝后来对内阁的压制,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不让内阁权力过大,或者为了惩罚某些他看不惯的官员。这种不作为或有限度的干预,本身就是一种“作用”。

为什么是两百多年?

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享国276年。其中后期皇帝怠政的现象尤为突出,但仍然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其中,除了上述的制度性原因外,还有一些深层原因:

历史的巧合与幸运: 任何一个王朝的延续,都离不开一些历史性的巧合。比如,没有遇到真正能颠覆性地挑战现有秩序的伟大对手(虽然有农民起义和后金/清),没有经历极端严重的自然灾害连续发生,或者没有出现那种能够彻底瓦解统治的内部矛盾。明朝虽然有内忧外患,但总有一些关键时刻,其统治结构还能勉强应对过去。
统治的惯性是双刃剑: 一方面,制度惯性让政权得以延续;另一方面,这种惯性也带来了僵化和腐败,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明朝后期的问题,如党争激化、宦官专权、边防空虚、财政枯竭等等,都与前期的制度设计及其后期的僵化和皇帝的失职密切相关。

总结一下,明朝那么多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天下还能维持两百多年,并非因为皇帝的作用不重要,而是因为:

1. 成熟的内阁和司礼监制度代行了部分皇权,保证了政务的运转。
2. 明朝的官僚体系和地方治理结构具备一定的惯性和韧性。
3. 皇帝的缺位并非完全失控,有时是“不作为”的政治策略,其合法性来源和最终决策者的身份依然存在。
4. 国家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遇到压倒性的外部危机和内部的极端动荡。

天子的作用当然是大的。 试想,如果后期的皇帝们能够勤政,至少在某些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明朝的结局或许会不同。明朝的灭亡,固然有其制度的弊端和皇帝的失职,但更重要的是,当一个政权过度依赖某种惯性,而失去了主动变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时,其覆灭只是时间问题。皇帝的不作为,恰恰是这种能力丧失的集中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的朝会自宣宗时开始礼仪化,英宗时就彻底礼仪化了,并不处理实际政务。

早在宣宗时官员们就开始摸鱼了,宪宗时创下了摸鱼记录(成化9年5月核查参朝人数,应到1300余人,实到130余人......),孝宗时还得了个“鸦朝”的雅号(等候朝会的广场空空荡荡,停了许多鸦雀)。

武宗敢为人先,也开始摸鱼,后面的世宗、穆宗、神宗、熹宗不过是有样学样。

主要是明朝的朝会有别于其它朝代,其它朝代一般是每五天或十天开一次,咱大明朝是每天都开,还得3点起床、5点集合,其中比较隆重的大朝会和朔望朝从一开始就不处理实际政务。

内阁制度成熟后,官员和皇帝上不上朝对大明的正常运转影响不是很大,只有发生大事时召开的临时朝会才是真干事的,后面的清朝也差不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天下依然能维持两百多年,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足以说明很多关于权力运作和政治体制的深层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的皇帝缺位而天下不变,而是复杂的系统性运作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不上朝”并不等于“不理政”。确实,明朝后期有些皇帝,比如万.............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而要论及明朝的“奇葩”皇帝,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说起来就能掰扯半天。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与众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离谱”的皇帝呢?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原因能够解释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皇权传承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先明白一点,什么是“奇葩”?放在.............
  • 回答
    明朝皇帝的昏庸,这似乎是历史课本里反复强调的标签,仿佛一层甩不掉的底色。但正是这样一个朝代,在它崩塌之后,依然有人喊着“反清复明”,甚至付出了无数生命。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忠君思想作祟,而是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复杂的个人、民族和政治情感,最终汇成了这场悲壮的挽歌。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反清复明”的呼声,.............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革新,更是对日本历史的重新梳理与定义。而在这次重塑中,一个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争议——南北朝的正朔之争,终于在明治时期得到了明确的裁定,官方将南朝定位为日本皇室的正统。这似乎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决定,因为明治天皇的皇统,实际上是源自北朝。那么,为何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说起来,明朝的历史,那可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草根崛起,到靖难之役的惊心动魄,再到永乐盛世的辉煌,以及后来的海禁、土木堡之变、倭寇猖獗、党争激化,最后到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亡国之君的悲凉结局,这中间哪个不是电视剧的好素材?光是想想,那些历史人.............
  • 回答
    明朝被清朝征服后,“反清复明”的口号能够持续数十年,甚至一度掀起阵阵波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即便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明朝已经是一个“腐朽”、“不堪”、“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的朝代,但明朝的残余势力以及许多心向明朝的民众,却依然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对一个王朝的怀旧,而是包.............
  • 回答
    明朝末年无法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深层原因,绝非简单归结于“汉人人才”的匮乏。事实上,明朝末年不乏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但他们却难以重现戚家军的辉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戚家军所处的时代(嘉靖年.............
  • 回答
    明末清初和宋末元初这两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了王朝更迭,士大夫群体也面临着同样的“忠君”困境,但他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一个选择了“投诚”以求自保,另一个则选择了“殉节”以证清白。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士大夫群体的构成以及统治者策略的差异。一、 明末士大夫“投清”:生存现实与政治现实的交织.............
  • 回答
    明朝(1368年-1oint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导致关于明朝的粉丝数量众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1. 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文化发展.............
  • 回答
    清朝面积比明朝大那么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很有意思的历史地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清朝在继承和巩固明朝版图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手段,将原本分散在东北亚的游牧民族地区、西北边疆以及西南边疆的大片土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疆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 一、 继承与巩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在网上看到不少对明朝“吹捧”的声音,而且有时候感觉挺“无脑”的,似乎什么都好。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把事情说得透彻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对历史人物和朝代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下社会思潮和集体情绪的影响的。明朝作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长时段(27.............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对明朝情有独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解读。它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明朝情结”。首先,得说到“汉唐盛世”的余晖。虽然唐朝已经远去,但那个开放、自信、繁荣的时代,成为了中国人心中一个难以磨灭的标杆。明朝在一定程度上,也试图去重现.............
  • 回答
    即便许多城市房价已经出现上涨,仍然有人坚持房价会一直下跌的看法,这背后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为什么有人坚信房价会一直跌?一、 历史经验与长期趋势的认知偏差: 对过去“泡沫破裂”的记忆: 很多人经历过或者听说过历史上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房地产泡沫破裂.............
  • 回答
    明初读书人怀念蒙元?朱元璋为何奉元为正统?明朝建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席卷天下,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汉家王朝。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明初,不少读书人似乎对那个被推翻的蒙元王朝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表现出“怀念”的迹象。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以推翻蒙元为己任的开国皇帝,却在事后将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我们常常听到,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医疗、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很多领域亟待突破,那么像生物、化学、材料、环境、土木、水利这样的“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人才,似乎正是解决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价值、经济机制和个人才能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为什么一线明星能赚取巨额财富,而一线科学家虽然贡献巨大,却往往收入相对不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价值的“可量化性”与“市场需求” 明星的价值:可量化、可见、易传播的娱乐消费品。 直接变现能力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扎实的,跟咱老百姓家里的日子过得那点事儿一样,有说不清的道理藏在里面。明知道挤破脑袋才能进去,费时费力不说,成功率还像大海里捞针,为啥还是有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要去考公务员呢?我琢磨着,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铁饭碗”的吸引力,依然是王道。你别看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新行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到点子上了。明知道游戏装备是虚拟的,是电脑屏幕上的一串代码,但咱们就是控制不住钱包,一不留神就往里砸钱。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得说心理层面的满足感。你看啊,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是难以企及的。可能你工作很辛苦,但工资涨得慢,想买辆豪车、一套大房子,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的很多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明知胜算渺茫,人们依然沉迷于赌球。这不仅仅是数学上的比拼,更多的是心理、情感乃至社会因素的交织。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就是那一丝渺茫的希望。在所有赌博行为中,人们最渴望的并非是确定的收益,而是那种“一夜暴富”的刺激感和可能性。赌球提供了一个看似合法.............
  • 回答
    天津那起让人揪心的女童走失事件,无疑触动了无数为人父母的心弦。明明知道自家孩子像个小陀螺,精力旺盛、好奇心爆棚,走到哪儿都恨不得一把火点着,但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家长,在那一瞬间的疏忽中,眼睁睁看着孩子消失在人海?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夹杂着生活琐碎、社会压力,还有我们作为父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