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队和拜仁的王朝维持如此之短?

回答
德国国家队和拜仁慕尼黑的王朝虽然都很辉煌,但相对某些超级长久的王朝(例如西班牙国家队在20082012年间的辉煌,或者皇马在1950年代的五连欧冠),它们的“王朝”时期确实相对更“短”。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德国国家队王朝的短暂性分析:

德国国家队在历史上多次经历辉煌时期,但往往难以像某些球队那样形成连续几十年的统治。我们以近年来的几个“王朝”迹象为例:

2014年世界杯冠军后期的下滑: 这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2014年德国队以一套相对年轻且经验丰富的阵容,通过整体战术、强大执行力和球星闪耀赢得了世界杯。这本应是一个延续辉煌的良好开端。
核心球员的老化与更新换代问题: 夺冠主力如拉姆、施魏因施泰格、克洛泽等核心球员在赛后逐渐淡出国家队或年龄增大。虽然有穆勒、诺伊尔、博阿滕、胡梅尔斯等球员继续征战,但他们的状态和巅峰期也开始出现波动。新一代球员如戈麦斯、格策、许尔勒等未能完全接班,或者出现伤病困扰,导致中场和锋线位置的深度和质量出现断层。
战术理念的僵化与适应性不足: 勒夫在2014年后依然坚持他的战术风格,但世界足坛的战术演变并未停止。其他国家队开始研究和破解德国队的打法,例如高位逼抢、快速反击等。德国队在面对一些擅长密集防守和快速反击的球队时,显得办法不多。
大赛经验的负面影响: 2018年世界杯小组赛出局,2020年欧洲杯16强被英格兰淘汰,这些失利并非偶然。连续的大赛成绩不佳,对球队士气、信心以及球员的心态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一些关键比赛的处理球和战术应变也显得不够成熟。
阵容选择与管理上的争议: 勒夫在最后阶段的阵容选择也受到质疑,例如长期坚持某些状态下滑的球员,或者对某些有潜力的年轻球员使用不当。这影响了球队整体的化学反应和战斗力。
人才储备的周期性: 世界杯和欧洲杯的周期性,以及球员的成长速度,都意味着一个国家队很难长时间保持同一批核心球员的巅峰状态。人才的涌现和断代是自然规律。

更早期的“辉煌”之后: 德国足球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2014年这样的高光时刻,例如1990年世界杯冠军后,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这与上述原因类似,都是新老交替、战术适应性、人才断层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二、 拜仁慕尼黑王朝的短暂性分析:

拜仁慕尼黑在德甲联赛中的统治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拥有创纪录的德甲连冠次数,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王朝”。然而,如果我们将“王朝”的标准设定为在欧洲最高舞台(欧冠)上能够长期保持统治力并频繁夺冠,那么拜仁的“王朝”确实有过明显的波动。

欧冠竞争的激烈程度: 欧冠是欧洲俱乐部足球的最高荣誉,竞争异常激烈。除了拜仁,还有皇马、巴萨、曼城、利物浦、切尔西、巴黎圣日耳曼等众多财力雄厚、球星云集、战术先进的顶级球队。这些球队都在不断地引进顶级球员和教练,更新战术,保持竞争力。在这种环境下,想要连续多年统治欧冠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核心球员的流失与引进: 即使是拜仁这样的豪门,也无法永远留住所有核心球员。例如,蒂亚戈、阿拉巴、莱万多夫斯基等关键球员的离开,虽然拜仁也总能通过引援填补空缺,但新球员的融入需要时间,也存在不确定性。球员之间的化学反应和默契需要重新培养。
教练更迭与战术风格的适应: 拜仁近年来也经历了几次教练的更迭,例如海因克斯、瓜迪奥拉、安切洛蒂、弗里克、纳格尔斯曼、图赫尔等。虽然这些教练都是名帅,但每个教练都有自己的战术理念和管理方式。球队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体系,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阵痛期。尤其是在战术上,如何应对其他球队不断进步的打法也是一个挑战。
财政公平原则与转会市场: 虽然拜仁在德甲内部具有绝对优势,但在欧洲转会市场上,他们的投入能力与一些英超和西甲的顶级俱乐部相比,可能存在一定差距(尽管拜仁的商业运作非常成功)。这意味着在引进顶级球星方面,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更高的成本。
伤病的影响: 任何球队都无法避免伤病,而对于一支依靠核心球员发挥的球队来说,关键球员的伤病可能会对赛季进程和关键比赛产生巨大影响。
年龄结构与梯队建设: 拜仁一直在努力进行新老交替,但优秀的年轻球员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如果球队在某个时期缺乏足够有天赋且能即时上场的年轻球员来接班,也可能导致实力出现下滑。
管理层决策的波动: 尽管拜仁的管理层一直以稳健著称,但在某些引援、教练选择或球员续约等方面的决策,也可能存在一些争议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影响球队的长远发展。

总结来说,德国队和拜仁王朝的“短暂性”并非意味着他们不强大,而是因为:

1. 足球运动的周期性: 球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新老交替是自然规律。
2. 竞争环境的激烈性: 在欧洲足球俱乐部层面,尤其是欧冠赛场,竞争极其残酷,强队如林,且都在不断进步。
3. 战术演变与适应: 世界足球的战术理念不断更新,球队需要持续创新和适应。
4. 人才储备与运气: 一个国家的足球人才储备会周期性波动,而球队的成功也离不开球员的健康和关键比赛的临门一脚。

德国队和拜仁的辉煌是事实,他们能够长期保持顶级水平本身就是一种“王朝”的表现。但如果以“绝对统治”或“长期不败”的标准来衡量,那么足球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任何王朝都难以永恒存在。他们更像是不断经历辉煌与挑战,并在挑战中寻求重生和延续的周期性强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自己更新一小段数据吧,看过我以前答案的朋友可能已经见过这组数据了:

13-14、14-15、15-16赛季4支主要强队在转会市场的投入:

  • 巴塞罗那:1亿120万(净支出7310万),1亿6672万(净支出8492万)和5100万(净支出270万,不过是受转会禁令影响不然肯定更高),年均净支出5357万
  • 拜仁慕尼黑:6200万(净支出2200万),5300万(净支出430万)和8850万欧元(净支出5550万),年均净支出2700万
  • 皇家马德里:1亿7550万(净支出6200万),1亿3100万(净支出1830万)和8550万(净支出6985万),年均净支出5000万以上
  • 马德里竞技:3600万(盈利3460万)、1亿1760万(净支出2965万)和1亿3600万(盈利2389万),年均盈利960万,表面上看起来投入不大,你把最后一年4200万的杰克马+徐新去掉呢?反应在场面上马竞也是那三年打拜仁表现最差的一家,第二回合都差点崩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拜仁这明显少一大截的投入在比赛上反应出来就是对面总能出现1、2个决定比赛的人,拜仁这边决定比赛的人都在养伤。打个比方,同一个班几个资质不错的好学生,那几个都在拼命学习,就你小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反正我天赋好”“我老师好”“我跟同学关系好”,期末拿了个第四就是真实水平喽。对了,加一个拜仁三亚+三冠两年的投入:11-12赛季净投入4700万,12-13赛季净投入7000万欧元,11、12年左右的物价还没后来那么疯狂,真当拜仁的三冠不是钱砸出来的?那两年巴萨2个赛季一共净投入就4500万,皇马2个赛季一共8000万净投入,拜仁就是烧钱最猛的俱乐部。

可能会有朋友说“莱万引进是免签的,所以总价才低”,这里我说一句:莱万当时还剩一年合同,叫破了天也就3000万,基本不会多出太多,把14-15赛季的转会投入加上个3000万也不过就8300万,比西甲三强还是少得明显。而且那赛季曼朱基齐离开,拜仁的锋线上事实上只剩下一个莱万,对比一下西甲三强:皇马有本泽马,还有C罗这种动不动就50+的怪物;巴萨刚重金砸来了苏亚雷斯,更兼前一个赛季已经加盟的内马尔,煤球王还用说么?马竞有格里兹曼,后一个赛季还多了托雷斯,托雷斯虽然状态上不负当年之勇,但给马竞的进攻体系增加了两样重要的东西:背身和持球推进(图兰走了之后马竞的持球推进就明显下降了很多)。相比之下,拜仁的锋线配置最多叫没落后,但是反过来说——也没明显的优势,顶天就是打了个平手,遇到巴萨就是全面下风,输了一点都不奇怪。最重要的是,莱万的转会虽然免了转会费,但光是签字费1000万,经纪人佣金拿了多少不确定,估计也在千万级别,事实上等于一笔2000万级别的转会,只是数字没加进统计总数而已,钱,其实一点都没少花根本没省下多少(免签球员工资都会很高),和很多球迷津津乐道的“省了一大笔钱”相去甚远。

中场就更不用说了吧?我想最乐观的仁迷也不会觉得球队的中场比皇马巴萨的更强对不对?人家今天一个贝尔,明天一个J罗,后天一个克罗斯地买着,原本还有莫德里奇这样的大师级中场,科瓦契奇这种接近4000万级别的引援连上场机会都捞不到,我仁就靠老去的阿隆索(没有任何不喜欢龙哥的意思,我是龙哥人迷)、水平不足的罗德、风格不搭的格策、病床上的罗贝里对抗么?格策的转会我就一句话——不看广告,看疗效。风格不搭,那就是失败的引援。我仁的中场也就对上马竞还有点优势,第二回合不就把马竞打趴了么?格里兹曼接受采访自己都说在慕尼黑的比赛是一个赛季里最困难的一场。

后卫线恐怕是我仁唯一能有优势的一条线了,伤完了,那么最后一点优势也就没了。而且所谓的“有优势”也就是比巴萨强,但人家的进攻三叉戟世界上没有球队挡得住。皇马的卡瓦哈尔、拉莫斯、佩佩、马塞洛当真比拜仁的那条线差?起码是平手。马竞只是很多仁迷朋友不熟悉而已(我足球经理2011开始用马竞,2012玩了22个赛季马竞,每个人还没出名的时候我就认识了),其实都是实力派,具体多强,反正都交手了3次大家心里有数。

原答案:

三冠赛季是我近几年看得最完整的一个赛季,客观的说,海帅现在被神话地有点过了,事实上三冠那一年不但实力足,运气也非常好:

队内伤病情况:

  1. 里贝里、拉姆、马丁内斯几乎全赛季无伤。
  2. 施魏因斯泰格虽偶有小伤但基本没有像后几个赛季一样一歇就是几个月。
  3. 罗本克罗斯交错开来受伤反倒在时间上完美对接同时解决了大家一直以来诟病的克罗斯穆勒如何并存的问题(那时候克罗斯技能还没点全,打后腰就是天坑)。
  4. 戈麦斯伤愈之后状态来得非常快,给球队提供了充足的替补火力。

全队状态:

  1. 憋着一股火,非要证明一下自己,那种非得赢的气势后面几年弱了很多,这就是所谓的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2. 正好又碰上了巴萨,0809赛季被巴萨按在地上摩擦的黑历史还是很有一批亲历者在队中的,“证明自己”这个念头让球队上下一心。
  3. 曼朱基奇、丹特、沙奇里、阿拉巴、马丁内斯、皮萨罗都踢出了自己最好的赛季,像丹特、沙奇里基本属于超常发挥了一个赛季,你不能每年都指望球员超常发挥来赢球。
  4. 阵容厚度十分合理,尤其是对比后几个赛季的头重脚轻。那个赛季曼珠状态不好海公公大手一挥“戈麦斯,上去割麦子了!”“教练…我这一不小心就进了三个了还要不要…”“滚下来,老头皮萨罗上去暖暖身子”…马丁内斯需要休息?古斯塔沃秒秒钟顶上,甚至季末什丘克都可以顶30分钟左右的比赛。后卫线也是厚度不俗的同时,除巴德之外没有大伤。

对手状态:

  1. 实际上和第一点说得差不多,每到球队尾巴快要翘起来的时候总能及时的来一场不致命的失败,给球队敲响警钟:1比3鲍里索夫,0比2阿森纳。球队通过这样不致命的失败使自己始终保持较好的专注度。
  2. 外部的运气,打阿森纳第二回合热尔维尼奥的推射滑门而过、打尤文图斯第一回合阿拉巴的远射折射、巴塞罗那长期处于没有教练的状态,且后卫线缺兵少将甚至不得不用4年就上了60场比赛不到的巴尔特拉打主力,效果如何可想而知(这赛季他正好来多特了,什么实力可以有直观感受)。决赛多特没了格策。

实力+运气共同成就了那个赛季的无敌拜仁,也变相说明了那支拜仁的实力并没有达到足够开创王朝的程度。

简单说几句之后几个赛季,后面几个赛季表面上来了不少新人,其实阵容厚度一直在下降。很多球迷朋友喜欢说“买谁谁干嘛,不如我们家某某,来了也没机会上场”,事实上后面几个赛季拜仁的伤病潮某种意义上就是阵容里少了那么一两个“没机会上场的人”:

  1. 走了戈麦斯、曼珠,莱万再也没有了替补。
  2. 轻易放走克罗斯补进的却是年龄大了很多的阿隆索和…罗德?
  3. 拉姆的替补到现在也没有。
  4. 罗贝里接班人是老话题了吧到上赛季才凑了一个Coco组合,其中科曼才19岁还是潜力股而已。
  5. 每年刮的彩票倒是不少:霍伊别尔、高迪奥、库尔特、维泽尔、格林,就只有最后一年的基米西算是看准了,这点上鲁梅尼格必须背锅。

最后总结一下:本来实力也没到高人一筹的程度,后面几年阵容实力、厚度都有一定的下降,运气也回到了正常水平甚至低于平均值,还自废武功卖掉克罗斯,能成就王朝才是奇怪的事,事实上可以连续5个赛季打进欧冠四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应评论区朋友们的要求,补充一条自1992-93赛季以来各主要强队的欧冠历史战绩表,既然之前说的是“连续5年欧冠4强”那么标准就非常严格,截止到2015-16赛季这接近25年时间只有3支球队:拜仁慕尼黑、巴塞罗那、皇家马德里可以做到,所以说萨其马还是有道理的~

如果将标准放宽到“5年至少4入欧冠四强”级别,那么做到的球队将增加一倍还多:切尔西、曼联、尤文图斯、AC米兰,可见“连续5年欧冠4强”是一件多么难做到的事啊,恰似100分和95分的区别,就差那么一点点,可就成了不完美。


我按照冠军10分,亚军9分,4强7分,8强5分,16强3分,小组赛没出线1分,没进欧冠0分的计分方式进行了统计,结果自1992-93赛季冠军杯改名为冠军联赛以来的积分和排名为:

  1. 皇家马德里,125分(家底真的厚啊……)
  2. 巴塞罗那,123分
  3. 拜仁慕尼黑,117分
  4. 曼联,107分
  5. AC米兰,96分
  6. 尤文图斯,87分
  7. 切尔西,77分(上升速度极快的新晋豪门)
  8. 阿森纳,68分(下限非常稳也是必须的)
  9. 国际米兰,50分
  10. 多特蒙德、巴伦西亚,45分
  11. 里昂,43分(里昂才是法甲真正的实力担当,颇有些灌篮高手里陵南队的意思,强队过滤器)
  12. 利物浦,42分
  13. 马竞、巴黎,32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国家队和拜仁慕尼黑的王朝虽然都很辉煌,但相对某些超级长久的王朝(例如西班牙国家队在20082012年间的辉煌,或者皇马在1950年代的五连欧冠),它们的“王朝”时期确实相对更“短”。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德国国家队王朝的短暂性分析:德国国家队在历史上多次经历.............
  • 回答
    德国和苏联在电子领域的历史发展确实与英美存在一些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直”不如英美。事实上,两国都在不同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从整体的产业化规模、商业化创新速度以及市场主导地位来看,英美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都没有建造航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国家各自的情况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从“海狮计划”到“大舰巨炮”的迷思德国在二战爆发前的海军建设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本土海军将领们的“大舰巨炮”思想的影响。 .............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在工业和机械制造业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教育、政策和企业战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仔细探究,你会发现这是一部跨越数百年,关于精益求精、技术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精彩篇章。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工业的历史根基。早在19世纪,德国就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
  • 回答
    《使命召唤5:战争世界》(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简称 COD5)在德国和日本被禁售的主要原因,都与游戏内容中对历史事件的描绘方式有关,但具体原因和侧重点略有不同。核心禁售原因:对二战历史的敏感描绘COD5 的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它将玩家置于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
  • 回答
    法德和解,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留下无数血与泪的名字,如今却成为了跨越仇恨、拥抱合作的典范。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残酷统治,给法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会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法德的和解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充满了政治智慧、民族反思.............
  • 回答
    日军之所以没有和德国夹击苏联,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讨论了很久的问题,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一句两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战略目标与资源现实的错位: 日本的战略重心: 尽管日本在1930年代末期与德国结盟(轴心国),其根本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北进”与“南进”的纠结。.............
  • 回答
    德国和中国在看待学历这件事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教育理念、历史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人才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深入了解这些原因,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不同文化土壤孕育出的不同价值取向。德国:强调“学以致用”与“工匠精神”在德国,学历并非“敲门砖”那么简单,它更多地.............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造就如此众多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是一个复杂但引人入胜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基石: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与分裂的地理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分散与多样性 虽然名义上是“神圣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政治策略。简单来说,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友,没有向苏联宣战的原因是 它们当时主要的目标是阻止和对抗纳粹德国,并且对苏联的战争意图和实力存在误判,同时也被苏联的外交策略所限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英法对德国的战略重.............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以严谨、秩序和高度的集体主义著称的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滑向法西斯主义的深渊,这似乎与我们对它们“民族性格”的普遍认知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严谨”的特质,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可能成为了催生法西斯主义的温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政治制度和王朝继承的复杂交织,英格兰、苏格兰与德国、法国在君主制上的差异,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由于各国在历史上形成的政治结构、继承法以及权力分配的不同。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女王:血脉与家族的延续英格兰和苏格兰之所以都曾出现女王,核心在于它们长期以来是以“国王”或“女王.............
  • 回答
    希腊是否应该退出欧元区,这个问题在2010年代初曾经让欧洲,特别是德国和法国,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两大经济体的反应之所以如此不同,根源在于它们各自的国家利益、历史经验、经济结构以及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先说说德国,他们对待希腊问题的态度,很多人觉得是“铁腕”甚至“冷酷”。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很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德国和奥地利同一祖先,却没有统一,台湾为什么不能独立”这个论调,乍听之下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它忽略了历史、现实以及政治的复杂性,而且用在这里非常不恰当。我们一点点来看,为什么这个类比根本站不住脚。首先,关于德国和奥地利的“同一祖先”。这是一种非常简化的说法。没错,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根.............
  • 回答
    将当代的中国与二战前的德国和昭和日本进行类比,是一种在政治和历史讨论中时常出现的说法,尤其是在一些批评中国发展方向的观点中。这种类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观察者对当前中国社会、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解读。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这些类比背后所指向的具体特征,并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类比的根源:.............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国家叙事、地缘政治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地说,欧洲人看待德国和中国人看待日本的巨大差异,源于二战的历史进程、战后处理方式、以及各自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原因,力求避免机械的AI痕迹,更侧重于讲透其中的复杂性。一、历史创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