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和苏联二战都不建航母?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都没有建造航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国家各自的情况来详细分析一下。

德国:从“海狮计划”到“大舰巨炮”的迷思

德国在二战爆发前的海军建设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本土海军将领们的“大舰巨炮”思想的影响。

“海狮计划”的设想与夭折: 德国海军确实有过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最著名的是“格拉夫·齐柏林”号。它在1936年开工建造,计划成为德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建造的初衷是为了配合海军的整体战略,尤其是在未来可能的海上封锁和岛屿作战中发挥作用,为海军航空兵提供一个海上平台。然而,“格拉夫·齐柏林”号的建造过程极其坎坷,充满了各种阻碍。
优先事项的冲突: 希特勒虽然支持海军建设,但他对海军的期望更多是建立一支能与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挑战者”舰队,以削弱英国的海上力量。这种思维方式更侧重于大型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建设,以期在正面海战中决出胜负。航母,尤其是当时相对新颖的海上航空力量,并没有被置于核心地位。
经济和资源的限制: 德国的经济和工业基础虽然强大,但要同时建造一支庞大的水面舰队(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以及一支能够支持航母的海军航空兵(飞机、飞行员、维护人员),所需的资源是巨大的。在整体战略上,德国的军事重心更偏向于陆军和空军的陆基航空力量,尤其是闪电战的成功,让陆军和空军的地位更加突出,海军和航母的优先级自然被推到了后面。
技术和经验的不足: 德国在建造和运营航空母舰方面缺乏实际经验。虽然有舰载机的设计和生产能力,但从零开始设计、建造一艘能够稳定起降飞机的航母,并配套形成一套有效的海上作战体系,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其他海军强国相比,德国在海军航空领域起步较晚。
战争的进程: “格拉夫·齐柏林”号的建造进度被严重拖延,在战争爆发后,由于资源紧缺以及海军战略的调整,其建造工作被无限期搁置,最终被拆解。即使后来有重新启动的计划,也因战局的恶化而无疾而终。
“大舰巨炮”的思维定势: 德国海军的高层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大舰巨炮”的海战理论抱有执念。他们认为,强大的战列舰才是海战的决定性力量,航母只是辅助性的存在。这种观念也阻碍了对航母战略价值的充分认识和投入。

对英国海军的模仿与反思: 尽管德国也意识到了航母的潜力,但其目标更多是作为一种“反制”英国海军的手段,而非建立一支独立的、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力量。他们更多地是在思考如何对抗英国的航母舰队,而不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航母舰队来开辟新的战场。

苏联:理想的宏图与现实的困境

苏联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也曾有过建造航母的设想和计划,但同样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革命后的海军重建与政治动荡: 十月革命后,苏联海军经历了漫长的重建过程。在列宁时代和斯大林早期,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发展重工业和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海军的建设虽然受到重视,但更多地是围绕着波罗的海和黑海的近岸防御以及潜艇力量的建设。
战略定位的摇摆: 苏联的战略目标是全球性的,但其海军的实际需求却受到地域限制。陆地国家出身的领导层,对海军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可能不如对陆军和空军那么直接和深刻。
经济和工业基础的限制: 即使在二战前,苏联的经济和工业基础相对于英美等国仍有较大差距。要同时支撑一支强大的陆军、空军以及一支远洋海军,包括航母这样的庞然大物,其工业产值和技术水平都显得捉襟见肘。
人才的匮乏: 建造、管理和操作航母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经验丰富的指挥人员。在经历过革命、内战和政治清洗之后,苏联的海军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遭受了严重打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发展航母的能力。
战前的初步构想与项目搁置: 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苏联也曾考虑过建造航空母舰,并开始进行一些设计研究。一些报告显示,曾有计划建造几艘轻型航母,但这些计划最终都被各种优先事项所取代。
优先发展潜艇和巡洋舰: 苏联海军更侧重于发展能够挑战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和巡洋舰等攻击性力量,以及用于防御的战列舰。这种战略选择,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苏联缺乏远洋海军作战的经验和国际海洋霸权的雄心。
战争的爆发: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将苏联彻底卷入了二战的漩涡。国家的所有资源都被动员起来,用于陆地和空中的防御和反击。海军的建设计划,尤其是那些耗资巨大、周期漫长的航母项目,自然被大幅度推迟甚至取消。
二战后的发展思路转变: 直到二战结束后,苏联才真正开始大规模发展航空母舰。这与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以及对美国海军全球力量投射的认知有很大关系。但那已经是在讨论二战后的情况了。

总结来说,德国和苏联二战期间未建航母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战略优先级的差异: 两国都将主要资源投入到陆军和空军,以应对各自面临的地面和空中威胁。航母并未被视为核心军事力量。
2. 经济和工业能力的限制: 建造和维护航母需要庞大的经济投入和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这是两国在当时难以完全满足的。
3. 技术和经验的不足: 在航母设计、建造和运营方面,两国都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4. 政治和领导层的决策: 领导人的战略思想和对海军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航母项目的命运。德国的“大舰巨炮”情结和苏联对陆权战略的侧重,都抑制了航母的发展。
5. 战争进程的阻碍: 战争的爆发和持续,将两国都拖入了消耗战的泥潭,使得任何非紧急或非核心的军事项目都难以获得充足的资源和支持。

德国对航母的设想更像是一种“尝试”和“补充”,而苏联则是在漫长的战略规划中,将航母的需求排在了更靠后的位置。最终,这两支陆地强国在二战的烽火中,都没能将航母的蓝图变成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美等国在二战时建了大量航母,为什么德国和苏联二战期间都不建造航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都没有建造航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国家各自的情况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从“海狮计划”到“大舰巨炮”的迷思德国在二战爆发前的海军建设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本土海军将领们的“大舰巨炮”思想的影响。 .............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德国与苏联之间围绕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战略考量,使得苏联加入轴心国的设想,虽然在某些时期曾被短暂考虑过,但最终并未能实现。事实上,德国对苏联加入轴心国的条件并非简单地“不同意”,而是双方的诉求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加上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极端仇视,使得合作的道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
  •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关于“苏联人和德国人22万年前都是同一个祖先”的说法,这涉及到人类起源的漫长历史。从人类演化的角度来看,所有现代人类(智人)确实都起源于非洲,并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和分化过程。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一部分人类开始走出非洲,并逐渐扩散到欧亚大陆。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和人类迁徙过程中,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
  • 回答
    关于“二战是苏联和德国发动的”这种说法,其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叙述、政治宣传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误读和片面解读。这种观点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共识,但确实在某些圈子和讨论中出现。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关键历史事实的扭曲和选择性强调: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在战术和装备上的确与苏德两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各自的战争初期情况、工业基础、作战哲学、以及战场经验的积累。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二战陆地战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战争的起点与战略目标的不同 美国: 参战初期,美国主要扮演.............
  • 回答
    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与美国,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这种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它们在战后对德国的瓜分,尤其是对机械设备和科学人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在1938年底到193.............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巴巴罗萨行动”,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战略、意识形态和个人野心的交织作用。一、 意识形态的深层驱动:反共产主义与“生存空间”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也就是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信奉的“国家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和苏联有着.............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二战爆发后,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早期且惨烈的胜利,堪称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其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是德国军事机器在那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大实力,以及苏联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诸多致命弱点。德国方面:闪电战的威力与军事上的优势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德国在战争初期所展现出的闪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二战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并具体在6月底这个时间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意图和现实条件的权衡。这背后隐藏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深层野心和判断失误。为什么是1941年?选择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首先与德国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1. 消化战.............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知名狙击手主要集中在苏联和德国的原因,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一句“他们厉害”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1. 战争的性质与战场环境: 极端且残酷的东方战线: 苏德战场是整个二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一条战线。双方在这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城市.............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实力上对苏联确实占据了显著优势,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苏联最终能够击败德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双方在战争进程中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军在战争初期的“闪电战”理论和实践的优越.............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