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为什么可以把苏联打得那么惨?

回答
二战爆发后,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早期且惨烈的胜利,堪称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其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是德国军事机器在那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大实力,以及苏联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诸多致命弱点。

德国方面:闪电战的威力与军事上的优势

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德国在战争初期所展现出的闪电战(Blitzkrieg)理论的巨大威力。这套战术的核心在于陆空协同,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利用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的快速机动,配合空军的近距离支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敌军防线,然后深入敌后,分割包围,瓦解其抵抗意志。

精良的装备与成熟的战术体系: 德国陆军在战前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现代化。他们的坦克,如“虎”式和“豹”式(虽然初期型号尚未大规模部署,但早期型号如三号、四号坦克已经相当先进),拥有比苏联早期坦克更优越的火炮、装甲和机动性。更重要的是,德国人已经将坦克与步兵、炮兵和空军的协同作战发展成为一种高效的战术体系。 Luftwaffe(德国空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以其精确打击和心理威慑力,在战场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地摧毁苏军的装甲集群和指挥中心。
训练有素的士兵与经验丰富的指挥官: 德国士兵经过严格的训练,尤其是装甲部队的乘员和伞兵,他们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战斗意志。此外,德国拥有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一批极具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的指挥官,他们能够灵活运用闪电战的战术,捕捉战机,做出果断决策。
情报的优势(初期): 在入侵初期,德国在情报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他们对苏军的部署、兵力数量以及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这使得他们的进攻计划更具针对性。

苏联方面:准备不足与内部的致命弱点

相对而言,苏联在1941年6月22日被德国进攻时,其战略上的准备和军事上的实力都存在严重的短板。

斯大林的大清洗(The Great Purge)的后遗症: 这是导致苏联早期军事溃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1930年代后期,斯大林对红军的高级将领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包括几乎所有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元帅、将军和军官。这使得红军在战争爆发时,指挥链残缺不全,基层军官的素质和经验也大打折扣。许多优秀的指挥员被处决或送进劳改营,代之以政治忠诚但缺乏实战经验的军官。
战略上的误判与准备不足: 尽管收到了一些关于德国可能入侵的情报,但斯大林始终不愿意相信希特勒会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苏军的边境部署存在很大问题,许多部队都处于休假或调动状态,未能进入战备状态。当德军突袭时,苏军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防御。
装备与战术的落后: 虽然苏联后期生产了大量T34坦克,但战争初期装备的坦克种类繁杂,很多都存在设计上的缺陷。例如,早期的坦克通信系统差,发动机可靠性不高。在战术层面,苏军在陆空协同、装甲部队的集中使用以及战场侦察方面,都与德军存在较大差距。
后勤保障的薄弱: 广袤的国土和糟糕的基础设施,使得苏军的后勤补给在战争初期面临巨大挑战。德军的快速推进,更是打乱了苏军的补给线,导致前线部队弹药、燃料和食物的供应极为困难。
政治体制的束缚: 苏联的政治体制在战争初期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军队受到政治委员的严格控制,战地指挥官的决策权受到限制。在战场上,士兵的士气一旦低落,很难获得有效鼓舞,有时甚至因为“逃跑”而被就地处决,这反而加剧了混乱。

具体战役的分析:

白俄罗斯的围歼战: 在入侵初期,德军通过快速的装甲突击,在白俄罗斯地区就完成了对苏军的几次大规模合围,例如在明斯克附近,德军就围歼了数十万苏军。这充分展现了德军的机动性和战术执行力,同时也暴露了苏军在防御部署上的混乱和指挥上的低效。
基辅的包围战: 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德军在基辅地区再次成功地完成了对苏军的大规模包围,俘虏了数以十万计的苏军士兵,这几乎是对乌克兰方面军的毁灭性打击。

总结来说,德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初期将苏联打得如此之惨,是德军在军事理论、装备、训练和指挥上的优势,与苏军在战略判断失误、内部清洗造成的指挥混乱、装备和战术落后以及后勤补给薄弱等一系列致命弱点相结合的产物。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惨烈”是相对而言的。尽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苏联凭借其巨大的战略纵深、充沛的人力资源以及坚定的抵抗意志,最终在战争的泥潭中拖垮了德国。德国早期的辉煌,终究是昙花一现,未能动摇苏联作为一个整体的根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02.19补充-----------------

最近刚学到一个思考维度。

长期以来,我们把卫国战争初期的灾难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大清洗,默认“如果没有大清洗,苏军是和德军匹敌的部队”。

嗯????

等等,是有什么地方不对?

布尔什维克门发动红色革命,降维打击击败了沙皇,打败了十几个国家的干涉军,这更多的是政治战,而非军事仗。而从军事角度来看,苏联建国后对波兰、芬兰的进攻,都不怎么样啊……

也就是说,可能有某些言论所说,43年到45年,天下无敌的苏军,应该要感谢41年到42年德军对其彻底消灭了一遍。就好像刚刚完成洗经伐髓的傻小子,什么武功都不会,打架狗屁不是,前期生生靠着社会主义祖国无敌的动员能力和生产能力,用降维打击的内力硬抗,怎么会少死人呢?

--------------原答案-------------

这事儿我小时候也很困惑。中国和苏联明明是胜利者,为啥死人比对方多得多,惨胜如败啊,实在有点儿窝囊。

其实这事儿怪不得苏联人,也夸不得德国人,只能说我们中国老百姓的英雄文化传统太强,习惯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正义碾压邪恶、主角痛扁反派的历史叙事,而忽视了一个战争的基本规律:进攻方原本就比防御方掌握更大的“杀人优势”,而工业时代的来临又极大地放大了这种趋势。

一、进攻者的杀戮优势

一场典型的反侵略/防御战争流程如何?

从2到4的每一步都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可称之为防卫窗口,一旦防卫窗口关闭,抵抗方无法组织有效防御,反侵略战争宣告失败。而在整个防卫窗口之内,侵略者都有机会不受控制地杀人。在不考虑过境反击的情况下,即使战争以防御方的胜利结束,防御方能杀死的人包括防卫窗口内消灭的敌人(少)+击退入侵者阶段消灭敌人(多),最多就是进攻方的全部兵力(杀良冒功不算);而进攻方的斩级必然包括防卫窗口内击杀的防御者兵力和平民+入侵被阻止阶段击杀防御方的部队和平民,而这一数字往往超过防御方兵力的总和。另外,遭受侵略造成的社会秩序崩溃、农业生产中断、粮食供应困难继发人道主义灾难,也是防御方人口损失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防卫窗口”也是一个动态存在。如果防御方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和战略空间,即使前一个窗口关闭,也可能抓住新的防卫窗口反败为胜。最可怕的是陷入兵败如山倒的“雪崩”状态:

如果防守方迟迟不能拿下战争主动权,陷入“雪崩”,则愈战愈挫,俞挫俞弱,负循环的最终结果就是最终失败,而在整个负循环期间,是要不断死人的。

所以说,在双方国力同等级的情况下,只要是进攻方,几乎必然会拿下更多的人头,这是战争杀人数的“先手优势”。

二、工业时代的杀戮加成

前工业时代,战争受限于生产力,防卫窗口很大。尤其在大国之间,入侵者倘若大兵团攻打他国,即使不受抵抗的单纯行军,可能也要几个月时间才能拿下对方指挥中枢,至于控扼要地,建立统治,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防御方即使以同样的低效率组织防御,也多半来得及,所以古代灭亡大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而就人口的毁灭程度来说,主观上,入侵者需要保留劳动力为我所用,蒙古西征那样掠夺全部财富、屠杀大部人口的战争并非常态;客观上,士兵会疲惫,武器会磨损,肉搏杀戮即使白刃对空手也容易出现反杀损耗,效率是比较低的。以古典时代中国最著名的战争屠杀秦赵长平之役为例。传说中所谓“长平一坑四十万,彻地悲声”,几乎是前工业时代战争杀戮之最。但一则古代战争数字记载往往不准确,有夸大之嫌;二则有人研究,冷兵器时代要成功屠杀四十万人,很可能采取了缴械-欺骗-分割-包围-聚歼的一连串手段才能做到。何况,秦军此战也是空国而出,损失同样十分巨大。

而当人类发明蒸汽机、内燃机、机关枪和坦克,时代变了。

工业时代的战争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攻击远远压倒防御。重甲坚城在重炮和航空炸弹面前不堪一击,中世纪披坚执锐的骑士老爷可以以一当百,赤手空拳也能一搏,却只能在工业时代躲在战壕里祈祷炮弹不落在自己头上。

2、反应时间短,防卫窗口小。道路良好后勤充足的情况下,跨越千里平原只要一天,指挥机构决策稍有迟缓就可能丢失防卫窗口。

3、死人多,死人快。索姆河战役,大英用步兵阵线冲击德二的机枪铁丝网阵地,一天伤亡六万人;基辅战役,六十万苏军被二十万德军包了饺子,一个月内全军覆没;斯大林格勒前线,投入战场的每个新兵平均生存时间二十四小时。

4、无法进行无后方作战。工业时代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供需网络,军民都要以来工业品生存,尤其是工业化军队,发挥着巨大力量同时每天都要消耗巨量的工业品,战争能力高度依赖稳定的后方。一旦后方断绝,自身死人是很快的。

5、总体战,军民一体摧毁。依据上一条,因为后方生产是战争力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对后方的摧毁是工业时代战争的一个发展趋势,区别无非是攻击硬件还是攻击工业人口。攻击工厂、道路等硬件设施,附带大量死人;直接攻击工业人口,更大量死人。

6、杀人主观意愿增强。技术设备占生产力比重增大,人口作为生产力基础的价值下降,作为竞争者威胁增加,所以进攻方对杀人顾忌更小,主观意愿增强。

因为特点2和4,防御方组织反抗的困难增加了;因为特点1、3、5和6,进攻方将大量杀戮人口。所以在工业时代的加成下,入侵方的杀戮优势被极大地放大了。

三、苏联卫国战争的特殊性

除了工业时代战争的普遍特点,苏联卫国战争也有它的特殊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东线战场,我先打了一局《英雄连》。

本游戏的特色是,地图上分布着代表人口、弹药、油料的若干战略点,与后方基地连接的点位会增加人口上限或每分钟弹药油料的供给量;每个点位控制一片区域,在己方控制区域有一定的情报优势并能建造高级后勤和防御设施。本游戏采用二战背景,兵器考据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并有较科学的后勤系统,有助于理解作为工业化国家全面对抗的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的战略背景是,二战已经进行了一年半,欧洲大陆中西部已经被纳粹基本征服,苏德两国瓜分波兰,彼此都知道与对方必有一战。不同的是,苏联人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且极力维持和平;德国人知道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但假装维持和平。

此时,苏联苏军还没有从肃反扩大化(大清洗)中恢复过来,部队建设不足,兵种配合不到位,无线电设备缺口很大,对马上爆发的战争缺少准备。如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所说:

-你知道,政委同志,那些工事根本就没修完。到现在任何一个火力点都没有装上大炮,而且谁都不着急!


战前最致命的问题是,苏军处于一个危险的战略失误之中:苏军的兵力部署是按照进攻准备的,大批兵员和武器装备屯集在苏德边境,野战机场靠前修筑,缺少纵深防卫配置和遭受袭击的预案。

-军事首长对修建筑垒地区工程之所以不着急,是因为这些工事根本不需要。
-什么理由呢?
-我们的军事原则不是防御,而是进攻!如果敌人把战争搞到我们头上,我们的军队将是所有军队里一支最有进攻力量的部队,并且能够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让他们就地灭亡。

但苏联统帅部的战略意志并非指向进攻,斯大林原本准备至少再维持一年的和平以完成国内各项准备。防御而缺少准备,进攻则不敢动手,战略部署和战略决心之间的矛盾,给卫国战争前期局势埋下巨大的隐患。

直到战争爆发,闪电战来了。

闪电战的精髓在于,以计划周密的突然袭击和机械化空地联合部队的快速打击,集中绝对优势火力摧毁敌人抵抗节点,压缩对方防卫窗口,逼迫对方投降或打得对方崩盘。典型案例就是穿过阿登森林对法国的入侵,秉承一战套路的“欧陆第一陆军”被一路打崩,苦心经营的马奇诺防线打了水漂,30万英法联军只是在敦刻尔克成功撤退就可以被视为胜利拍成电影,开战46天后法国投降。

囤积在西部国境又缺少进攻决心的苏军部队成了闪电战绝好的靶子。凌晨四点,德军开始突击,精确到分钟的空地配合把成吨的火力倾泻在苏军头上。开战几小时内,数以千计的苏联战机和坦克被摧毁在场地上,西部大兵团实际失去战斗力,漫长的西部防线迅速瓦解;开战三个月内,四分之一的国土沦陷(更正,损失也就一小半欧洲领土,亚洲领土……广阔到令人绝望,毫无损失),乌克兰大粮仓丢失,二百万正规部队被歼灭。用游戏视角来说,就是主力部队损失殆尽,战略点大片丢失,对面虽然还没出虎豹之类的高级装备,但久经战阵的掷弹兵、四突子和Sdkfz部队都升了三级,进攻勇猛防御坚强,人数还比我多几倍,看看我手里的几队低级新兵,这还打个屁啊!

注意,在工业化战争中,胜利大致取决于能把多少工业力量扔到敌人头上。进攻方每多控制一块战略要地,就能获得更大的人口上限,更多的弹药油料补给;而防守方每损失一个战略点,上述资源的紧张就越会加剧。所以在游戏中,敌我双方自开局起就要迅速抢占各个战略点,并围绕关键节点反复争夺,逐步扩大自身优势,最终取得胜利。卫国战争前期局势,类似于开局躺尸五分钟,之后一波对战消耗失败,导致四分之三以上的战略点落入敌手,此时己方资源倘若不能支撑夺回战场优势的话,就要亡国灭种了。

看看慈父手里那点儿兵力和资源,要获得胜利,只能指望奇迹,或者德三犯比自己更大的错误。

然而这两者都出现了。

前线苏军的牺牲并没有白费。军民的不屈抵抗和巨大的国土纵深,为苏联工业基地转移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时间。几个月内,苏联在乌拉尔山脉建立了新的工业中心,抓住防卫窗口,成功避免了国土沦陷导致的作战后方崩溃;打断日本对远东的野望+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军民总动员,充分利用西伯利亚丰富的资源和远东的人口,等如在作战地图上凭空接出一块己方控制区域和一串战略点,避免了工业能力上的绝对劣势。

而此时的纳粹德国法西斯,精锐部队几面出击,北方死啃列宁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南线妄图夺取高加索平原,三支大军屯兵于坚城之下,正面硬捍社会主义祖国的铜墙铁壁,却一个都啃不下来。第三帝国无意间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用突袭的杀人剑开山劈石,这是闪电战最大的忌讳。从此时起,称雄欧陆的闪电进攻结束了。

冰天雪地之下,远离后方的德军重兵集团进攻效率严重下降,而稳定形势后主场作战的苏联红军则开始悄悄积蓄力量——科技提上去了,兵员升三级了,资源攒起来了,强大的预备队在后方集结,准备给坚城之下精疲力尽的德军一个好看。最终,以斯大林格勒城下第六集团军的毁灭为开端,苏军夺得了战争主动权,而一战定鼎库尔斯克后,苏联已是进攻方,之后强渡第聂伯河,十次突击扫荡东欧,与前期的艰险相比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

在工业战争的普遍性之外,苏德战争的特殊性包括:

1、因为苏军前期的战略失误和德军前期的闪电攻势,苏军抓住防卫窗口的过程格外紧张和艰难。直至莫斯科阻挡德军进攻势头之前,苏军在各个战线上的状态十分逼近“雪崩”,整片的城市被攻占,整个集团军级的部队损失,数以千计的技术装备被摧毁,导致苏联直接和间接的人口损失格外惨重。

2、屠杀多,虐待多,抢掠多。因为长期受到纳粹种族主义政策熏陶,德军对苏联的攻击包含了浓重的种族屠杀甚至灭绝色彩,再加上法西斯军队的集团抢掠,苏联国土上军民承受的损失是无比巨大的。以流传较广的数据看,苏联牺牲军民——注意,反侵略方战后谈论损失时往往使用“军民”这个词——2600万以上,其中军人牺牲860余万,牺牲人口中⅔是平民。

3、战争方式的非对等性。战争长期进行在苏联国土上使得苏联军民承受巨大损失,而当苏联红军反攻入德国及其仆从国境内时,显然不能学习法西斯军队的所作所为,所以不会在“杀人竞赛”上进行对等报复。

工业战争的普遍性和苏德战场的特殊性叠加作用下,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苏联付出远远超过侵略者的人口牺牲也就不难解释了。

当然,毛子也不是人民军队这种活菩萨,红军的抵抗、反击和报复是顽强而凶残的,二战德军死亡大约540万,其中消失在东线苏德战场上的数字是417万,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事实上,刨除平民损失和战争前期的灾难阶段,苏德两军的损失是相差不多的,符合工业时代强国正面碰撞的一般规律。而且显然战争的延续对苏联的损失在减小,对德国的损失在不断增大最终不可承受——否则第三帝国为什么要丢掉柏林?

苏德战场是真正的地狱。交战双方进攻的凶暴和防守的顽强臻至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巅峰,每场战役百万规模的工业化军队激烈对抗,战事之残酷以至于经历过东线的德国官兵将调往西线对抗英美视为休假;以至于《辛德勒的名单》里男主摆平油盐不进的纳粹军官最成功的狠话是“我可以保证月底你俩将调去南俄罗斯,再见”;以至于令隆美尔折戟,令蒙哥马利引以为傲的北非战场惨遭鄙视“仅仅是集团军规模的战役”;以至于中日两国对抗14年的所谓“东方主战场”甚至之后国共决战的三大战役从纯军事角度与之相比——说得难听些——完全不值一提。

user avatar

真的,不懂就问,别自己脑补,免得被人喷你还不服。

苏德战争前夕,德军拥有陆军500万,空军168万,海军40万,他的盟友有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等,还有一系列傀儡国。

为了发起对苏作战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与其同盟国调集了550万军队集结在苏德边境,其中有德军陆军320万,德军主力在苏德边境好吗?

苏军则由于大清洗运动,损失了大量的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而且苏军短期扩军速度太快,导致军队素质低,苏军一直到德波战争爆发,也才280万人,随后为了应对局势,进行扩军,苏德战争爆发前,陆军为400多万,扩军170万人,军队里充满了新兵。高层指挥官思想陈旧,战术死板僵硬。

由于苏军高层对局势的误判,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的防线还没修好,完成度低,而一线苏军的数量只有240万,分布在漫长的防线上,少于纳粹德国投入进攻的300多万。德军还成功的对苏军空军进行了突袭,苏军一线空军在巴巴罗萨计划的前3天就被摧毁大半。

user avatar

因为德三谜一般军费与武器吨位,持有如此规模的钢产量结果要什么没什么,火炮和卡车,什么都没有;神圣骡马帝国,保卢斯因为撤走了集团军的驴子导致6集被歼灭,所以保卢斯和驴子要为斯大林格勒的惨败负责;现在又挖出来施佩尔和古德里安减少坦克生产中配件的比例,虚报坦克产量,这下好了,德三的人类之光施佩尔也该被枪毙了,整个纳粹德国彻底沦为了腐败人员组成的邪恶帝国。

现在回答,如果德三可以正确利用自身实力,那苏联会被打的更惨更惨,如果德三可以整合占领区,那英美作为一盘菜也不是不可能,奈何德三就是一个低效腐败蜜汁自信的邪恶政权,屎一般的民族政策以及把自己忽悠瘸的种族优越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爆发后,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早期且惨烈的胜利,堪称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其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是德国军事机器在那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大实力,以及苏联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诸多致命弱点。德国方面:闪电战的威力与军事上的优势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德国在战争初期所展现出的闪电.............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对德日两国处理方式的深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的国防建设。说起来,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战后初期:对德国的严厉管制与对日本的不同策略二战结束后,作为轴心国主要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战胜国的严厉处置。然而,它们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军能够轰炸伦敦,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英法两国的战略准备以及德军的军事能力。一、 战前的战略误判与准备不足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德国能够轰炸伦敦,我们必须看到英法两国在战前对德国潜在威胁的低估,以及由此导致的战略准备.............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人口能够过亿,而德国人口至今尚未达到8000万,这背后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在战后经历的巨大变迁。日本:战争的缓冲与经济的腾飞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人口过亿并不是二战后的“奇迹”,而是其长期人口增长趋势的延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人.............
  • 回答
    关于日本自卫队的“旭日旗”和德军的“铁十字”标志,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旭日旗”在东亚地区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历史记忆。要理解为什么两者会引起如此不同的反应,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象征意义以及各自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语境。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的“旭日旗”。“旭日旗”最广为人知的是它曾经是.............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希特勒穿越时空回到二战前,他会如何重塑历史,德国是否还有可能赢得这场吞噬全球的战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梳理当年德国失败的关键节点,并想象希特勒在拥有后世知识的情况下,会做出哪些截然不同的决策。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拥有未来信息,德国要赢得二战也依然是困难重重.............
  • 回答
    二战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并具体在6月底这个时间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意图和现实条件的权衡。这背后隐藏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深层野心和判断失误。为什么是1941年?选择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首先与德国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1. 消化战.............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德国与苏联之间围绕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战略考量,使得苏联加入轴心国的设想,虽然在某些时期曾被短暂考虑过,但最终并未能实现。事实上,德国对苏联加入轴心国的条件并非简单地“不同意”,而是双方的诉求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加上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极端仇视,使得合作的道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
  • 回答
    二战德国丢了制空权,这绝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渐衰落、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当初德国是如何一度掌握制空权的,然后再分析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的。最初的辉煌:闪电战的利刃二战初期,德国空军(Luftwaffe)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攻击性的空军。.............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二战爆发后,德国确实对如何征服英国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其中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从历史的演进和现实的制约来看,德国未能集中力量利用空军来实现这一目标,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能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德国空军(Luftwaffe.............
  • 回答
    二战德国在军事战略上,尤其是海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不重视”之处。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重视”可以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交织而成,最终导致了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的战略定位和实力对比都显得相对边缘化。一、 历史遗留与凡尔赛条约的阴影首先,一战的惨痛教训对德国海军的重.............
  • 回答
    二战前期,德国的横扫欧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而是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欧洲政治格局、德国自身的优势以及盟国的失误。首先,我们必须看到一战后欧洲的脆弱和平。凡尔赛条约虽然试图惩罚德国并维持和平,但其严苛的赔款、割让的领土以及象征性的军.............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德国为何能一度在欧洲战场上“以一敌众”,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武力碾压,而是战略、技术、意识形态以及盟友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那股狂热的能量与高效的军事机器: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重塑。经济上,通过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潜艇战为何最终走向失败,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如果你想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一步看。开局很猛,为什么后续不行了?起初,德国的U型潜艇确实让盟军吃尽了苦头。想象一下,在一战中,德国潜艇就差点把英国给“憋死”。到了.............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建造并有效运用航空母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战略、经济、技术、政治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一、战略定位与海军发展重点的偏差: 优先发展主力舰(战列舰)战略: 在纳粹上台之初,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战略规划受到了德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