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为什么丢了制空权?

回答
二战德国丢了制空权,这绝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渐衰落、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当初德国是如何一度掌握制空权的,然后再分析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的。

最初的辉煌:闪电战的利刃

二战初期,德国空军(Luftwaffe)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攻击性的空军。他们的战术,尤其是“闪电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空军的协同作战。

先进的飞机和设计理念: 德国在战前就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空军建设。像Bf 109(梅塞施密特)这样的战斗机,在速度、爬升率和机动性上都非常出色,在初期占据了很大优势。俯冲轰炸机斯图卡(Stuka)的精准打击更是让德军在战场上无往不利。他们的飞机设计理念更注重实战效能,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或者某些特定性能。
成熟的战术配合: 空军与陆军装甲部队的紧密配合是闪电战的核心。侦察机提供战场信息,俯冲轰炸机压制敌方火力点,战斗机掩护低空攻击的飞机,而战斗机则争夺制空权。这种协同作战的效率极高,让德军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经验丰富的飞行员: 在战争爆发前,德国就组织了多次空军演习,并且在西班牙内战中积累了实战经验。这些经验使得德军飞行员在战争初期拥有了宝贵的实战技巧和战术素养。

转折点:从进攻到防守的困境

德国空军的优势并非牢不可破,从1940年不列颠空战开始,他们的命运就开始悄然转变。

战略判断失误: 在不列颠空战中,戈林(Göring)犯了严重的战略性错误。原本以压制英国皇家空军(RAF)为目标,却在最后一刻将战略重点转向对伦敦的轰炸(“闪电战的终结”之后转为“伦敦大轰炸”),这给了RAF宝贵的喘息和重组机会。失去了对 영국空军战斗机的决定性打击,德国空军就无法为登陆英国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
生产能力和资源不足: 德国虽然在初期拥有先进的飞机,但与盟国相比,其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储备是远远不够的。美国和英国的飞机产量在战争后期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德国的飞机制造能力则受到原料、劳动力以及盟军战略轰炸的严重制约。每损失一架飞机,他们都很难快速补充,更别提生产性能更先进的飞机了。
技术劣势的显现: 随着战争的进行,盟军在飞机设计和技术上也迎头赶上甚至超越。英国的喷火(Spitfire)和飓风(Hurricane)战斗机在不列颠空战后期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而美国和英国的重型轰炸机,如B17和兰开斯特,则开始对德国本土进行持续的战略轰炸。德国在雷达技术、无线电通信等方面虽然有所发展,但与盟军相比并不占优势。
战线过长和兵力分散: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德国将兵力分散到多个战线:东线对抗苏联,北非战场,以及西线。陆军空军的作战飞机和飞行员被不断调往支援各个战场,导致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在关键地点争夺制空权。尤其是在东线,苏联空军的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初期战斗力不如德军,但其庞大的数量和不断改进的飞机设计,对德国空军构成了巨大的消耗。
战略轰炸的摧残: 从1942年开始,盟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开始对德国的工业、交通枢纽和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持续的打击。这些轰炸虽然在初期对德国造成的直接损失不算巨大,但却严重摧毁了德国的飞机制造厂、机场、交通网络以及炼油厂。这不仅直接削弱了德国空军的生产和作战能力,也极大地消耗了他们宝贵的战斗机和飞行员力量。德国空军不得不将越来越多的战斗机用于本土防空,进一步分散了力量,无法再有效支持前线的地面部队。
飞行员的消耗: 战争的残酷性在于飞行员的损失。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是无法快速培养出来的。随着战斗的持续,德国宝贵的飞行员队伍被不断消耗,而新招募的飞行员往往训练不足,战斗力大打折扣。这种人才的断层是德军难以弥补的。
新技术的推出过于缓慢或有限: 尽管德国在战争后期推出了像Me 262喷气式战斗机这样的革命性飞机,但由于生产瓶颈、资源限制以及决策失误(希特勒最初要求将其用作轰炸机),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对战局的影响十分有限。而盟军的喷气式飞机在战争结束前也开始出现,技术上的代差正在逐渐缩小甚至被反超。

总结来说,德国之所以丢了制空权,是一个系统性的失败。 它不是因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因为:

1. 战略上的误判和僵化(尤其是戈林的指挥失误)。
2. 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上的绝对劣势,无法与盟国庞大的战争机器抗衡。
3. 技术优势的逐渐丧失和新技术的推广滞后。
4. 战线过长导致兵力分散和过度消耗。
5. 盟军战略轰炸的有效性,摧毁了德国的战争潜力。
6. 飞行员和技术人才的不断流失。

当德国空军从一个进攻的利刃,变成了一个疲于应付本土防空、支撑不断崩塌的战线的救火队时,他们也就彻底失去了制空权。制空权的丧失,意味着德国的地面部队失去了空中支援,盟军的轰炸机可以肆无忌惮地轰炸德国的城市和工业,而德国陆军也因此更加孤立无援,最终走向了灭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指西线制空权,那么丢失制空权的关键时间段是1944年3月-6月“流血的夏天”。在此之前,由于盟军护航战术不完善,以及大航程战斗机不够,德国空军可以以相对较少的损失率进行飞行员消耗,这其中在1943年8月,打出了单日让盟军损耗超过25%(26.5%,单次损失25%被认为是维持空中作战的关键节点)的战绩,直接让第8航空队在接下来的2个月里停止出击。但随后,盟军开始集中护航战斗机与轰炸机群持续了近3个月的不间断轰炸后,硬生生的将德国西线空军的鲜血流尽,使之在未来的诺曼底作战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同时西线空军的巨大的损耗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补充,飞行员的训练和补充也需要时间的,德军之后再也无法拼凑起可以维持西方防御的空中力量。

如果是东线制空权,那么在1941年12月之后,德军就主动放弃了维持绝对制空权的念头,一个是消耗太大,到了12月德军的东线飞机数量就只剩开战时的一半,这还是算上了马上要被调到地中海去的第2航空队的前提下。另外一个就是东线实在太广,无论苏德空军都无力维持前线的绝对制空权,即使是苏军,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完全控制天空。

user avatar

二战时期,

美国作战飞机产量:

四发重型轰炸机:35908架

双发中型轰炸机:15083架

单发轻型轰炸机:13271 架

轰炸机共6万4262架

双发战斗机::10530架

单发战斗机:93788架

战斗机共 10万4318架

双发 攻击机::12980架

单发攻击机:10116架

攻击机产量共 2万3096架

作战飞机总产量 共:19万1676架。

这里要注意美国投入战争最晚,工业进入战时状态也最晚,因此1941年,1942年等都还处于全面转产阶段,到1944年才算进入高峰,不过从1944年下半年因为战争明显快要结束,很多订单又取消了。

user avatar

敌人飞机太多。如何能拿到制空权?击落数要超过自己宣称数的8倍,就是全员雅利安超人都做不到

看下面德黑大湿hei屁就笑了

日本有什么运用各机种的战斗运用特点?说啊?说不出来你比比啥呢?从不列颠战役开始和苏联战场从未绝对取得制空权,我问你!英美什么时候取得绝对制空权知道吗?苏联在东线取得过制空权吗?(大笑 )东线表现更加缺乏可陈,你好大的口气啊,谁给你的勇气说东线德国空军缺乏可陈的?


二战的苏联空军简直各种的无能,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1944年7月的大卢基空袭了,当时的纳粹德国已经日薄西山,西线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东线苏军全线反攻,德国几乎失去天空,但依然出动he177重型轰炸机轰炸莫斯科以西450公里外的Velikiye Luki地区

On the Eastern Front, the most notable action by the He 177 was a mass raid of some eighty-seven aircraft against railway targets in the Velikiye Luki area, about 450 km (280 mi) west of Moscow on 19 July 1944. The participating Staffeln flew in three large attack wedges of about thirty aircraft, each loaded with four 250 kg (551 lb) or two 500 kg (1,102 lb) bombs.During this action, carried out in daylight at altitudes in excess of 6,000 m (19,690 ft), losses were relatively light. The Soviet Air Force, equipped mainly for low-level interception and ground-attack roles, could do little to hinder the high-flying bombers.

1944年纳粹德国已日薄西山,盟军西线开辟第二战场,苏军东线全线反攻,而德国空军在光天化日之下居然当着苏联空军的面深入腹地轰炸,而苏联空军几乎无力阻止他们的行动,完全是对伟大的对苏联空军赤裸裸的嘲笑。

所以很多人绝得二战德国最拉胯的是海军,而上面这位认为不是而是空军,为什么?因为14亿人口里总有几个相当zz。

——————————————————

10月23日更新

呵呵哒,想不到我把德黑大湿狠狠打脸引起了德黑大湿的不满,只能咬牙切齿无能kuang怒,认为他自己不是zz(我寻思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敢吹德国海军而去黑德国空军啊?)我以为他有什么要给我证明。

结果自己啥都没有证明出来。

就比如我说,泰森在一场拳击赛上ko了一个与自己一个量级的职业拳击手,但比赛结束以后对手不服气朝泰森吐了口唾沫并骂了泰森几句,泰森对此置之不理,然后就得出结论泰森是辣鸡?

然后就有人自以为很聪明觉的德国空军比德国海军还拉胯?没错,的确有这种zz。

14亿人口里总有几个想当zz,看起来他貌似是知情的。

呵呵,毕竟,总是有animal不怎么喜欢大脑。而飓风之影大师把这一点发挥的淋淋尽致。

user avatar

喜闻乐见, 本人又在这个问题的底下见到了瞎吹VVS的德黑

首先, Yak-3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作战单位中亮相的呢

The new warplanes began to reach fighter aviation regiments during the summer of 1944, when the Soviet Command was preparing to launch large scale offensives.


而在性能方面

Yak-3 (VK-105PF-2) 在海平面处的时速为565km/h, 而在4400米的高度上的时速为640km/h。


La-5FN (量产机) 在海平面处的时速为573km/h, 而在6150米的高度上的时速为620km/h。


而1.7ata的Me 109 G的数据如下(红圈内)


以及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德国人对被缴获的La-5FN进行的测试


顺便提一下

在1943年, 苏德战斗机的不可恢复性作战损失比为 8.62 : 1

在1944年, 苏德战斗机的不可恢复性作战损失比为 5.47 : 1

在1945年, 苏德战斗机的不可恢复性作战损失比为 4.69 : 1

顺便附上其出处

user avatar

Caldwell:我最后问个问题——您什么时候知道这场战争德国输了?

加兰德(德国空军西线王牌、官拜纳粹战斗机部队总监):很早很早就知道了,在1942计划春季攻势时我就同耶顺内克公开讨论过这个话题。

为了这场(对俄国)的攻势,德国全部的后备力量已经被动员起来,我们不得不抽调出每一架教练机、轰炸机,尤其是运输机,从而停止了空军训练。

一切为了前线。

耶顺内克(德国空军总参谋长)说我们正在逐步摧毁德国空军的训练能力,如果这次对俄国的攻势(斯大林格勒)没能拿下,那么战争就输了。

Caldwell:耶顺内克那样说的?

加兰德:耶顺内克是那样说的,官方场合下。当然,除了服从命令,牺牲训练体系,他也无计可施。耶顺内克吞下了苦果,自我了断了。

此外从1941年6月22日至1943年8月31日,德国空军总计损失136643人,其中在苏联战场上损失103559人,占比76%。其中战死23870人,伤病64393人,失踪15296人。

可以说那些在二战爆发前接受过完整训练并长期服役锤炼其技巧,在二战爆发后于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不列颠之战和巴尔干战役中积累作战经验,成长为极具经验的王牌、老手的飞行员、地勤人员及保障人员(甚至还有加兰德提到的飞行教官)就这样在苏联军民的英勇抵抗中被“俄国的庞大所耗干”。

而在先元首 希特勒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三次满仓梭哈赔个底朝天之后,抛开那些试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了德国能有条件投降(加兰德语)而疯狂透支自己的王牌飞行员外,德国空军作为一支战斗部队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美国P-51B到了1943年6月才开始投入生产,P-51C和大名鼎鼎的P-51D此时更是没影,因此当时的西线反而是德国人的“快乐时光”。所谓“德国空军在西线吃瘪,东线才把制空权让给毛子”就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附一段二战苏联空军王牌飞行员,空军飞行员训练方面的专家尼古拉·格拉西莫维奇·戈洛德尼科夫少将(Голодников Николай Герасимович)的评价:

在战争初期德国飞行员在所有您讲的这些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素质。
他们是非常出色的飞行员,出类拔萃的射手。他们差不多总是在战斗中表现出高超的战术技巧和良好的相互协同。他们的协同作战能力是令人吃惊的。你几乎没有机会进入他们后方的射击位置因为立刻就会有另一对飞机插过来将你赶走。
战争初期德国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接近完美(我一点不害怕使用这个词)。
他们的作战组织得非常有条理并善于发挥自己的数量优势。如果的确需要的话,他们也能跟你搞缠斗,他们的优势态势赋予了他们这种自由。
还是那样,他们对我们拥有持续的数量优势,相信我,他们靠这个获得好处。此外,德国飞机在大多数性能指标上都优于我们的飞机,德国飞行员懂得很聪明地运用这些技术优势。在1941-42年德国人拥有大量此种高水平的飞行员。
但这些二战前训练的德国飞行员在(41-42年的)战争中受到严重损耗,到了43年他们开始把训练水平明显低下的飞行员送上前线。
这种优秀空勤人员缺乏的状况导致德国空军在43年中期组建了一些集中经验丰富的尖子飞行员的部队,这些部队往来奔波于各个形势紧要的前线之间。其余的单位则由普通飞行员组成,这些人的训练水平既不太糟也不太好,也就是中等水平尚堪一用吧。
1943年时大部分德国飞行员在缠斗中不是我们的对手,射击技术也变得糟糕。他们的战术素养开始落后于我们。虽然他们的那些王牌仍然是非常难啃的骨头。
到了44年德国飞行员的水平进一步下滑,普通的飞行员都是速成训练的产品,他们的飞行技术很糟糕,射术差劲,在战斗中无法相互协调,而且完全不懂战术。可以讲这些飞行员根本连"注意后方"这种常识都没有。
那些家伙是地道的"羊羔",被我们毫不留情地撕成碎片!
这些德国人根本不会做任何事情,我猜他们连起飞和降落都很糟。(很敏锐的观察能力)
他们经常抛下自己本该掩护的部队于不顾,即便在极少数几次拥有数量优势的空战中他们也没能再次表现出以前那种战术运用的技巧。而在势均力敌的战斗中他们往往表现得十分消极和畏首畏尾,我们打下他们中的一、两架,其余的就都溜了。
在北方前线我们最后一场艰苦的战斗是43年上半年同施密特(Schmidt)联队进行的。他是德国一个著名的王牌,根据我们的情报,在他联队中的飞行员战绩都在40架以上。我们同他们恶战了两个星期,重创了这个联队,但同时我们自己也损失惨重。就我所知,施密特本人在这过程中被击落过两次。那次我们还击落了当时在施密特联队里的鲁道夫·缪勒(Rudolf Müller,战绩94)。德国人后来把这个联队撤出进行整编,之后把他们调到其它形势危急的战线,再没有回到北方战线。 在这之后在我们这里就再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德国飞行员了,剩下的都是些平庸之辈,水平远在我们以下。基本上他们就只能胜任"打了就跑"和"丢下炸弹便开溜"这样的作战。从43年中我们就统治了天空直到战争结束。我们开始更频繁地进行游猎作战,抓住他们就暴打一顿告诉他们谁才是天上的老大。
user avatar

1939年底,德国有51万吨的航空燃料库存。1940年,生产和进口72.1万吨,消费量96.6万吨。阻止德国储备大幅下降的原因是从法国库存中缴获了275,000吨,这使得帝国在当年结束时库存增加了613,000吨。

1941年,因为巴巴罗萨行动对燃料供应严重超额,德国生产和进口了91万吨,消耗了1,274,000吨,从而在年底将库存减少到254,000吨,或略高于其1941年1月1日储备的40%。事实上,如果没有被缴获的法国航空汽油,德国将在当年年底之前用完航空燃料!

1942年是非缴获供应量超过消费量的第一年,但几乎没有缴获,一共生产了147万2,000吨,消耗了142万6,000吨,也就是说当年富裕4万多吨,加上之前的储备,也就是总库存是30万吨。

如果大规模增加新飞行员的培训,那么这些库存将会被迅速消耗光!

另外注意一点,即便没有增加新飞行员的培训,但43年美军大量介入,德军战斗出动剧增,同样会大幅度增加汽油消耗。

同样要注意的是41年也不可能扩大飞行员培训,因为库存就那么点。

在42年以前,德国飞行员先要在Fliegerersatzabteilung 进行大概6个月的新兵训练,然后是到 Fluganwärterkompanie 学习航空基础知识2个月。

再到 A / B Schule 飞行学校接受100到150小时的基础飞行训练,大概为期半年,最后编入 Ergaenzungseinheiten(作战训练部队) 当战斗机飞行员,整个周期大概是13个月,飞行时数为150到200小时。

然后爆发了巴巴罗萨行动,这时候德国空军开始玩命的飞,高强度的飞,虽然俄国空军不经打,但高强度出击导致的事故损失剧增,一年内损失了4400名左右的飞行员,为了确保前线满员,大量教练被派到前线作战,这导致训练质量开始大幅度滑坡,倒霉的是这些教练大头来自Ergaenzungseinheiten。

总的来说到1943年还能勉强凑合,这时候大概能受到160小时的培训,不过44年big week导致德国空军一下子损失了2千飞行员,为了弥补损失,飞行员的训练标准被降低到112小时,其中50小时是基础训练,40小时相当于原来的 Ergaenzungseinheiten ,另外20小时在实战部队训练。

到1944年9月,开始直接取消关闭各种训练学校,教员直接被拉到前线作战,到1945年2月基本上彻底停止了飞行员的培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