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战德国出现了十一月革命,二战德国却抵抗到底?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爆发的十一月革命,与二战末期德国的顽强抵抗,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截然不同的内外环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两者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间隔,更是政治、经济、社会思潮以及战争性质上的天壤之别。

首先,我们得回到一战的德国。那时的德国,虽然一度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但战争的进程早已超出了它的掌控。长期的消耗战,尤其是海上封锁,让德国的经济濒临崩溃。国内的物资匮乏、民生凋敝,饥饿和疾病如同瘟疫般蔓延。人们对战争的厌倦感与日俱增,而胜利的希望则愈发渺茫。

更关键的是,这场战争的根源,那股强烈的民族主义狂热,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漫长的战争泥沼中,早已被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人们开始质疑战争的意义,质疑威廉二世的统治,质疑那个曾经引以为傲的德意志帝国。当来自前线的士兵们带着绝望和疲惫回到国内,当海军士兵因为不满继续为一场必败的战争而牺牲而发起哗变,这种积压已久的社会不满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十一月革命,与其说是革命,不如说是帝国统治在内外交困下的一次崩塌。它不是基于一个清晰的政治蓝图,更多的是一种对现有秩序的否定,一种对和平与改变的渴望。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于未来走向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从社会主义到温和的共和派,各种思潮都在涌动,但核心都是结束战争、结束旧的统治。

然而,到了二战时期,德国的状况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希特勒和纳粹党通过一系列极端的民族主义宣传和经济刺激政策,重新凝聚了德国民众的意志,至少在初期是这样。纳粹党承诺恢复德国的荣耀,报复一战的屈辱,并通过“总体战”的理念,将整个国家机器和民众都卷入了战争的漩涡。

二战的性质也与一战截然不同。纳粹德国将战争描绘成一场生存之战,一场与“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殊死搏斗。这种意识形态的极端化,让许多德国人,尤其是坚定支持纳粹的民众,认为自己是在为国家的未来和纯粹的“雅利安人种”而战。任何反对的声音,都会被扣上“叛徒”的帽子,遭到严酷的镇压。盖世太保无处不在,宣传机器则日夜不停地制造着对外敌的仇恨和对纳粹政权的忠诚。

更何况,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人确实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闪电战的成功,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这让民众对希特勒的能力深信不疑。即使在战争后期,当盟军的炮火开始轰击德国本土,当生活日益艰难,但纳粹政权的宣传机器仍在竭力维持着最后的抵抗意志。他们描绘着盟军占领后的残酷场景,宣扬着“德国人绝不投降”的口号,试图将抵抗到底描绘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的必要选择。

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尽管德国军队节节败退,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出于对纳粹主义的狂热信仰,出于对“犹太人”的仇恨,或者仅仅是出于恐惧,选择了继续战斗。有些人是为了兑现对希特勒的效忠,有些人是为了掩护家人撤退,还有一些人,是士兵,他们被强迫留在前线,背后是党卫军的刺刀。这时候的抵抗,已经不是为了争取更好的未来,而是为了延迟不可避免的失败,或是出于一种被扭曲的荣誉感。

所以,一战末期的十一月革命,是帝国在长期战争的消耗下,社会经济崩溃,民众对战争和统治的绝望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而二战末期的德国抵抗,则是在纳粹极权统治下,意识形态的狂热、宣传的操纵以及对失败后果的恐惧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是绝望中的爆发,一个是狂热中的挣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小胡子吸取了一战德国失败的两个教训

第一,尽可能推迟总动员,避免国民由于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而酿发革命情绪。结果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才开始加班加点

第二,在战争后期强化集权,积极打击处理所谓的十一月罪人。不仅处决了集中营里关押的社民党德共等反对派成员,还借720刺杀事件对国防军力的反对势力进行了清洗,顺便对国防军进行了纳粹化


结论:

44年之前,相当数量的德国民众从纳粹的胜利和掠夺中享受了好处;

44年之后,屁民想造反也找不到组织和领头羊,反抗规模非常有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爆发的十一月革命,与二战末期德国的顽强抵抗,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截然不同的内外环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两者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间隔,更是政治、经济、社会思潮以及战争性质上的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回到一战的德国。那时的德国,虽然一度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但战争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件小事,看似平常,却折射出挺多东西,而且仔细品味一下,挺有意思。首先,这说明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知识普及的程度。105后,也就是大概2005年出生后的小朋友,他们接触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网络、游戏、短视频、电视剧等等,这些平台都在以各种形式传播历史知识,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热门IP。所以,.............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再出一个郭德纲这么难,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事儿啊,就像追溯一条河流的源头,不是一处涌泉就能解释清楚的。一、时势造英雄,也限制英雄郭德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赶上了那个特殊的时代。 相声式微,迎来复兴契机: 你想想,在他崛起的那个年代,相声在大众娱乐市场里,有点“爹.............
  • 回答
    德媒报道的“德国两个州禁止在公共场合展示字母‘Z’符号”,以及“一个大写字母透露出什么信号”,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某个字母在特定情境下的禁令,更是一场关于政治表态、历史记忆、国家认同以及社会共识的复杂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缘由、影响以及所传达的信号。“Z”符号的源起与争议: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确实没有再进行类似日德兰海战的、规模巨大的舰队决战。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想打”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德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实力对比、战争的整体态势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战略定位的困境:从“无畏舰竞赛”的胜利者到“封锁”下的无奈德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 回答
    关于“一战德国著名坦克谢尔曼射速350发,重56吨”这种说法,这确实是个典型的“神剧”桥段,它在历史上是完全不成立的,并且充满了谬误。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传,以及它与真实情况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澄清一个最核心的事实:谢尔曼坦克(M4 Sherm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生产的坦克.............
  • 回答
    要理解一战德国为何最终选择投降,需要将目光投向战争的各个维度:军事、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逐步压垮德国战争机器和国民意志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军事上的僵局与崩溃:战争初期,德国对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寄予厚望。然而,马恩河战役的失利,使得西线陷入了漫.............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而言,其结局的悲凉早已注定,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根源并非单一要素,而是多重危机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德国“为什么会失败”,不如说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这个过程更为复杂而深刻。首先,从战略和军事层面来看,德国的“施里芬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赌博性质。这个计划的精髓在于速战速决.............
  • 回答
    要说一战德国“作死”,其实这是一个相对宏观且带有事后诸葛亮色彩的判断。从德国当时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很多决策并非出于纯粹的“作死”,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对自身实力和未来走向的判断。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合理的决策,最终将德国推向了深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拆解:1. 狂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战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简单地说,虽然将一战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是过于简化的说法,但德国在外交、军事和国内政治方面的某些行为,确实导致它在国际舞台上相对孤立,支持不如协约国广泛。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战争的导火索与责任划分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一战的爆发是.............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之间,法国的境遇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国力衰退”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着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一战后的法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整个法国的北方工业区,曾经是它经.............
  • 回答
    一战德国确实因为两线作战而元气大伤,最终落败。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何到了二战,德国似乎又一次走上了这条看似不归路的“老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蹈覆辙”可以概括,而是当时德国的战略思想、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战德国两线作战的“教训.............
  • 回答
    确实,不少人提到一战、二战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德国很厉害”这个印象。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历史事实和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力求说得真实、接地气,没那些AI味儿。首先,得承认一个大前提:德国确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这种.............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之所以还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时的冲动或者简单的复仇心理就能解释。这其中既有战败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的深层原因,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指向复仇和扩张的力量。首先,《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不公是点燃德国复仇情绪的.............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的参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思潮。要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推荐阅读以下几类可靠书籍,并会详细阐述它们的内容和侧重点。理解德国在一战中的参与,你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入手: 德国统一后的崛起与野心 (Imperialism and .............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