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德国就是吃了两线作战的亏,为什么二战还要重蹈覆辙?

回答
一战德国确实因为两线作战而元气大伤,最终落败。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何到了二战,德国似乎又一次走上了这条看似不归路的“老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蹈覆辙”可以概括,而是当时德国的战略思想、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战德国两线作战的“教训”是什么,以及二战时期德国领导层对此的认知。

在一战中,德国的战略设想,尤其是“施里芬计划”,其核心就是以闪电战击败法国,然后迅速调转兵力对付俄国。然而,计划的失败,特别是马恩河战役后,战线西线陷入僵持,东线虽然初期有所进展,但最终也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就使得德国不得不同时在漫长的西线和东线维持大规模的作战,消耗了巨大的资源和人力,最终被协约国的经济和人力优势所压垮。

那么,二战时期的德国,尤其是希特勒,是否认真吸取了这个教训?

希特勒的战略考量与“反俄”情结:

希特勒本人对一战的看法,以及他对世界格局的认知,是理解其战略决策的关键。他认为一战德国的失败并非其军事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背后的捅刀子”(工人和革命)以及“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阻挠。他更深层次的战略目标,是所谓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即向东方扩张,征服斯拉夫民族,为德意志民族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这个认知下,希特勒并不认为两线作战本身是绝对的禁忌,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这两条战线,以及其扩张的“目标”是什么。他最初的设想,是希望通过快速的闪电战,先解决一个主要对手,然后再转向另一个。

对西线的初步判断: 希特勒认为,通过在波兰的胜利,已经孤立了法国。随后,他自信地认为,通过1940年的闪电战(黄色方案),可以迅速击败法国,并迫使英国要么求和,要么在海上被封锁。他低估了英国的抵抗意志,同时也对英吉利海峡的渡海作战过于乐观。
对苏联的“必然性”: 从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来看,苏联(或更准确地说,德意志帝国对东方的扩张)是他长远战略的核心。他认为,只要苏联存在,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就得不到保障,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就是他挥之不去的威胁。因此,他将对苏战争视为一种“必然”,是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关键一步。

“速胜”的侥幸心理与军事上的傲慢:

希特勒和德国军方,尤其是部分高级将领,在一系列初期的胜利(闪电战在波兰、法国的成功)中,滋生了一种强大的“速胜”心理。他们相信德国的军事机器、战术创新(如装甲部队的集中运用)以及士兵的士气,能够再次以压倒性的优势迅速击溃任何对手。

对苏战争的“速胜”预期: 在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时,军方普遍认为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内击溃苏联红军,占领莫斯科,结束战争。这种乐观的预期,使得他们对长期战争的准备不足,也忽视了苏联广阔的疆域、庞大的人口和潜在的工业动员能力。
低估对手: 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们,低估了英国在面对德国入侵时的决心和潜力,也严重低估了苏联的抵抗能力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对德军造成的巨大挑战。

时机的选择与国际局势的误判:

德国发动二战的时机,以及其扩张的顺序,也包含了对国际局势的误判。

先解决西部,再转向东方? 希特勒的早期战略,确实是希望先在西部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然而,法国的快速溃败,并没有如他所愿地迫使英国退战。反而,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展现了顽强的抵抗。
过早地打开东方战线: 尽管希望先巩固西部,但希特勒最终选择在1941年6月入侵苏联,此时西部战线(对英国的海上封锁和空战)尚未彻底解决。这等于在尚未完全稳定一端战线的情况下,就主动开启了另一条极具挑战性的战线。
对美国参战的低估: 德国虽然在1941年12月对美宣战,但在此之前,就已经通过“租借法案”等形式,间接支持了英国和苏联。而希特勒则认为,由于地理距离和其自身的战略,美国不会大规模介入欧洲战事,或者即使介入,德国也能在其有效支援到达前击败对手。这种判断是致命的。

资源与工业能力的局限: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类似,德国虽然在早期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训练有素的军队,但其整体的工业生产能力、战略资源(尤其是石油)以及人力储备,都无法与协约国(英、美、苏)的联合体相提并论。

长期战争的消耗: 两线作战,尤其是同时在严酷的东方战线作战,对德国本已紧张的资源是巨大的消耗。装甲部队、空军、海军的维护和补充,都需要大量的工业产出和原材料。
战略物资的短缺: 德国自身缺乏关键战略资源,例如石油。为了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它需要占领这些资源产区,这也成为了其对外扩张的动力之一,但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其作战的复杂性,需要守卫漫长的补给线。

总结来说,德国在二战中再次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并非完全没有预料到,而是源于:

1. 希特勒扭曲的战略观和“生存空间”的野心: 他将对苏战争视为其核心目标,认为这是实现德意志民族命运的必由之路,而这种战略的实现,必然需要同时或先后应对潜在的东方和西部威胁。
2. 对“速胜”的过度自信和军事上的傲慢: 早期闪电战的成功,让德国领导层低估了对手的韧性和战争的长期性。
3. 对国际局势和对手实力的误判: 对英国的抵抗意志、苏联的工业和军事潜力以及美国的参战意愿,都存在严重的判断失误。
4. 资源和工业能力的结构性劣势: 德国的国力难以支撑一场长期、大规模、多线作战的战争。

可以说,德国并非“故意”重蹈覆辙,而是其核心战略目标、领导人的野心、对战争的判断以及国内的资源状况,共同将它推向了这条危险的道路。而最终,一战和二战的结局,都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缺乏雄厚国力支撑的“冒险主义”战略,无论初期多么辉煌,最终都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没想到英国人为了所谓的帝国荣耀能卖掉几乎整个大英帝国所有殖民地,透支未来前途的方式与德国作战。希特勒没想通也很正常,正常情况下英国人和德和平就行了,小胡子一直也想与英国和平,这很正常德国海军不可能打得过英国人,英国要是有一个能为大英帝国未来考虑一下而不是虚幻的活在世界第一强国荣耀自我高潮的首相,英德和平是大概率的。很可惜,英国人自我高潮了,赢了二战,但输了所有的帝国遗产,印度,英属东非,尼日利亚,马来亚,缅甸,加勒比诸岛,太平洋岛屿,中东保护国,整整近3000万平方千米的英镑区。或许这就是自我高潮的后果吧,与德和平能怎么样呢,或许英国人都很喜欢丘吉尔吧,美国属实赢麻了,第一个不用大规模战争就可以赢得世界霸权交接的国家,也许英国上等人二战开打就开始卖国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