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德国要战败时军官团抛弃了皇帝,二战时为何坚决打到底呢?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

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的现实主义考量

首先要明确的是,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并非“一夜之间”抛弃了皇帝。这是一种艰难的、在政治现实压迫下的战略性选择,其背后有多重复杂因素:

战争的压迫与绝望感: 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而言已经是一场灾难性的消耗战。经过多年的流血冲突,前线已濒临崩溃,国内经济凋敝,社会矛盾激化,民众普遍厌战。军官团,尤其是陆军的高层,最清楚战场的真实情况。他们看到的是源源不断的伤亡、武器弹药的匮乏、以及盟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瓦解。继续战争,在他们看来,只会导致整个国家被彻底毁灭,而皇帝威廉二世却依然沉迷于旧有的荣耀和扩张幻想,缺乏与时俱进的战略调整。
“十一月革命”的兴起与政治真空: 德国海军的基尔兵变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迅速演变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各地工人、士兵纷纷成立苏维埃,要求结束战争、改革政治体制。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权威荡然无存,他已无法有效指挥军队,也无法维持国内秩序。军官团发现,他们效忠的最高象征——皇帝——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控制力。
军官团的政治立场与实用主义: 尽管德国军官团普遍是保守、民族主义和君主主义的,但他们的忠诚对象并非抽象的“皇帝”本身,而是“德意志帝国”以及建立在帝国基础上的普鲁士精神和军事荣誉。当皇帝成为国家分裂和进一步毁灭的障碍时,他们为了保全德国国家机器和防止国家彻底陷入无政府状态,不得不采取行动。
埃里希·鲁登道夫和保罗·冯·兴登堡的角色: 作为德国军事上的实际统治者,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在1918年9月就意识到战争必败,并建议政府寻求停战。他们是务实的军人,当胜利无望时,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政治手段保全德国的实力和军官团的地位。鲁登道夫甚至主动推动成立文官政府,以期将战争失败的责任推卸给政治家,而军方则能够以“未被击败”的姿态退出战争,保留其在国家中的影响力。
对未来局势的考量: 军官团也意识到,即使继续战争,德国也无法获胜,反而可能招致更严厉的战败条件。与其被革命吞噬,不如在旧体制瓦解之际,与新的政治力量达成某种妥协,以期在和平谈判中为德国争取相对有利的条件,并保住军官团作为国家军事力量核心的地位。

所以,一战末期军官团“抛弃”皇帝,更多的是一种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对旧体制的切割,目的是为了在混乱中寻找一条出路,保全国家和自身的存在。这与二战时期的情境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战时期的德国:纳粹的控制与扭曲的理想

二战时期,德国军官团(更准确地说,是国防军(Wehrmacht)中的高级军官们)之所以“坚决打到底”,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在于纳粹政权的强大控制和对战争性质的扭曲认知:

纳粹党的全面渗透与控制: 与一战时期军官团相对独立的政治影响力不同,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在掌权后,对军队进行了深度改造和控制。
政治委员制度的雏形与思想灌输: 虽然不像苏联那样有明确的政治委员制度,但纳粹党通过各种方式(如党卫军SS的崛起、国家社会主义军官学校、国防军内纳粹骨干的提拔)向军队灌输纳粹意识形态。军官的晋升与对希特勒的个人忠诚度密切相关,而非仅仅基于军事能力或普鲁士军官团的传统价值观。
“党指挥枪”的原则: 希特勒作为元首,凌驾于一切之上,包括军队。他直接干预军事决策,军队的最高指挥权牢牢掌握在他手中。军官的职责变成了执行他的命令,而非独立的战略判断。
对传统军官团的清洗与改造: 许多德意志帝国时期的老军官,特别是那些对希特勒持保留态度或不忠诚的,在纳粹党掌权初期被边缘化、退休甚至清洗。取而代之的是更年轻、更狂热、对希特勒个人效忠的军官。
战争性质的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而言,早已不再是为了保全国家或追求传统地缘政治利益。
意识形态驱动的战争: 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核心驱动力是其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这是一场旨在消灭犹太人、斯拉夫人等“劣等民族”,建立“雅利安人”主导的千年帝国。这种极端的意识形态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和彻底性远超一战。
“总动员”与国民心态: 纳粹政权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将战争描绘成德国民族生存的唯一出路。全民皆兵、总动员的概念深入人心,社会失去了在战争中“退缩”的政治空间。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可能是在被煽动和欺骗的情况下进行战斗,但从上层来说,他们被塑造成了为民族生存而战的战士。
军官团的利益捆绑: 许多军官,尤其是那些在纳粹体制下获得晋升和利益的军官,已经与纳粹政权深度绑定。他们享受着战前扩张带来的地位提升和战时掠夺的潜在利益。放弃抵抗,意味着他们将失去这一切,甚至可能面临清算。
对胜利的幻想与拒绝接受失败: 尽管战争局势每况愈下,但纳粹的宣传机器仍然不断鼓吹所谓的“奇迹武器”和最终胜利的可能性。同时,在纳粹的严酷统治下,战败的后果被渲染得极其可怕(例如对苏联占领区的残暴统治就让德国士兵对战败后可能遭受的报复感到恐惧)。因此,许多军官宁愿相信最终能扭转乾坤,也不愿接受战败带来的可能灭顶之灾。
对忠诚的绝对化: 纳粹党将对元首的个人忠诚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希特勒的背叛被视为最严重的罪行。即使在1944年刺杀希特勒的“七月二十日密谋”中,绝大多数军官依然选择效忠,这反映了纳粹意识形态对军队控制的深度和烈度。

总结区别:

可以这样理解:

一战末期: 军官团是在国家机器濒临崩溃、皇帝失去实际控制力的情况下,出于现实主义和国家利益的考量,选择切割一个无能为力的皇帝,以便在新的政治格局下为国家谋求生路。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审慎与务实。
二战时期: 军官团是在纳粹政权强大的意识形态控制、政治恐吓和利益绑架下,以及被扭曲的战争目标驱动下,被动或主动地选择执行希特勒的命令,直至最后关头。这是一种被压制下的顽固和被煽动的狂热。

简单来说,一战的军官团是在问:“我们还能怎么做来救德国?”而二战的军官团,很多时候是在问:“元首的命令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执行?” 他们的行为逻辑从“保卫国家”的现实考量,转向了“效忠领袖”的意识形态驱动,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具体的很多历史事件没那么多必然性,比如这个,说白了就是威廉二世水平太差。和希特勒相比,威廉二世控制不住自己的部下,更控制不住自己的子民。而且威廉二世并不算是被军官团抛弃的,事实上陆军军官团充其量算是希望进一步削弱德皇的权力,某种意义上他们更倾向于绑着德皇接着打,文官政府和革命群众才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德皇。这背后是因为德国根本没有长期作战的准备,开战后粮食很快告罄,几十万人因饥荒而死,甚至士兵都开始缺衣少粮。

威廉二世,或者叫威廉中二,战前咋咋呼呼,说推翻盎格鲁萨克逊金钱至上罪恶体系的时刻到了(这个基本是他原话),看我这个四十米的大刀就问你怕不怕啊怕不怕

英国、法国:不怕

出于本来的胆怯和一些错误情报,威廉二世怂了,想让德军撤回来,小毛奇等人告诉他,开弓没有回头箭

然后威廉二世气的当场将小毛奇解除职务,然后又后悔了,把小毛奇请了回来,让大军继续西进。

嗯,立志做威廉大帝的人就这么个水平。‘

威廉二世虽然以军人形象示人,还自封德军大元帅,但他本人在战争中根本没有主见。大体而言就是

兴登堡、鲁登道夫:陛下我们要这样这样……

威廉二世:阿巴阿巴……

等到1916年,德皇基本已经被陆军架空,最后几年的政策完全就是被陆军将领们绑着走,虽然他仍拥有撤换陆军将领的权力,可对真正的实权派如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他后来根本就没胆量动,也不敢驳斥他们的意见——因为威廉二世基本已经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虽然两次因战事不利撤换总参谋长,但真正的主意还是靠总参谋部拿——威廉二世只是觉得打了败仗就得撤个人而已,他自己并没有多大抓权的欲望和信心。

到1918年德皇寄希望于巴登亲王来平衡国内权力,制衡日益膨胀的军官团势力,巴登亲王本人的中间派立场 也不能满足任何一方的诉求,然后德国爆发了革命,革命士兵和群众要求德皇退位,巴登亲王权衡利弊,认为带着这么个虫豸皇帝怎么能搞好政治呢,于是顺应大势将德皇罢黜。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等军人知道德皇大势已去,也宣布不再支持德皇。其实他们作为架空皇帝的人,也很清楚德皇到底是什么货色,既然已经被全国人民抛弃,他们也没必要逆潮流而动。

希特勒再不济,也是起于草莽,在街头和酒吧一路摸爬滚打上位,虽然没接受过任何像样的教育,但比威廉二世强到不知好几。

希特勒的纳粹党,街头政治起家,基本盘是不得志的退伍军官士兵还有一群如戈培尔、希姆莱一样的卢瑟,很多人是有病理意义上的人格缺陷。这帮人本来不见容于国防军和文官政府,但小胡子靠一系列光彩和不太光彩的手段上位后,先是靠国会大厦纵火案,火中取栗摆平所有反对党,文官势力基本退出,然后立刻对国防军大加拉拢,铁腕清洗了刚刚帮他摆平反对党的罗姆冲锋队,表示了合作诚意,换取了国防军的忠心。

这一顿操作在一年内基本完成,不能不说是某种天赋。至于之后对国防军的清洗,更像 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缓慢过程。

进军莱茵,吞并苏台德和奥地利,闪击波兰和法国的大胜利让希特勒获取了巨大的威望,不能否认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但小胡子就是能挟胜之威,逐渐对国防军偷梁换柱。

1938年,希特勒设立最高统帅部,取代了总参谋部的地位,之后最高统帅部更是越级直接指挥陆军,不听话的将领靠边站,跪舔希特勒的凯特尔和约德尔等人一路火箭飞升把持了最高统帅部。

再比如法国战役,小胡子力排众议采纳曼不群的建议,才有了法国战役的空前成功。作为法国战役大功臣的曼不群和隆不在,就此被小胡子看重而青云直上,从而换取他们的效忠,而原先反对他的将领也就理所应当的靠边站。

相比之下威廉二世可有这种举动?正是前期积累的威望和大力在国防军中培养自己的应声虫,让720刺杀案后小胡子一句我还活着,就让反对势力立刻作鸟兽散。

等到43年国防军发现战况不对劲想要甩开希特勒时,希特勒开始本能的抓权,他的意见对不对,这不重要,但你听不听,这很重要,凡是不听话的将领统统撸掉,管你是曼不群还是古不帅,就连隆不在发现有叛乱嫌疑也要弄死,把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和威廉二世的毫无主见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希特勒开始强化武装ss,培植私军,以制衡国防军。虽然SS和国防军的明争暗斗经常误事,但确实让国防军凝聚不起足够的反对力量。

对国防军的清洗在720刺杀后达到巅峰,基本是不听话的不是被抓就是被撤,国防军要被强制行纳粹礼,以表明忠心等,加上纳粹党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1945年仍对德国社会有着强大的控制能力,于是这次换国防军和全体德国人被绑着和小胡子打到最后一刻了。

user avatar

一点是威廉二世根本没有意识形态上的权威,在摩洛哥危机之后,他甚至自己都对自己的政治水平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以至于逐渐淡出各种事务,开始半养老生涯。威廉二世对社民党乃至更左的政党都还算不差,自己也愿意主动去给工人施加点小恩小惠,故作开明,而社民党人对他的嘲讽也根本就没停过,在很大程度上,他几乎就是个特朗普式的人物。就好像特朗普没法把自己打造成撒切尔或者里根那样的意识形态标牌式人物一样(一些斡旋家甚至致力于论证特朗普不代表美国的正确性),威廉二世也没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民众敬畏或者受民众欢迎的开明君主或铁腕大帝。

但对于希特勒来说,纳粹党对德国人的生活渗透几乎是无孔不入的。一个兵工厂的工人在早上吃早餐的时候读的是纳粹党刊《人民观察家》,在进入工厂搜身安检的时候喇叭里响的是戈培尔的录音带,走进产线,墙上挂着万字旗和希特勒的大头照,组长用的也是希特勒的各种语言“勉励”工人们超额劳动,为纳粹帝国在东线的生存空间扩张出一份力。今天生产很顺利提前下了班,没事干,纳粹党的工厂支部就带着工人们开搞团建,玩完游戏之后又听一遍戈培尔的录音带。回到家里,儿子穿着纳粹党少年团的制服,兴致勃勃地告诉你老师今天又如何批驳了犹太人的阴谋,女儿则梦想着嫁给一个金发碧眼的雅利安超人大兵。妻子不小心在他们称赞纳粹的时候叹了一口气,立刻被儿子质疑是否是不忠诚于元首,有失败主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先不说纳粹从各种角度都在贿赂德国人,就算在1942年后,谎言与贿赂无以为继,物质上的极大匮乏也可以被洗成是犹太—布尔什维克阴谋集团与美国犹太集团迫害的结果,而德意志永远都是受害者,错的绝不是元首与在战争中发大财的军工企业,就算元首拿牛排喂狗而你只能一日三餐充满敬畏地吃土豆,祸害你的也永永远远只能是犹太人。

可以想象,如果威廉二世在德国有纳粹那样的欢迎度,那么即便军官团选择对皇帝进行政变,皇帝只要设法在柏林城区找到任何一支忠诚的部队都能直接回头武装整肃军官团。但正是因为皇帝在意识形态上选择软弱退让,自身便被抹上了无数墨点,甚至被军官团顶到前台成为德国战争受挫的靶子,他本身的威望也已经一落千丈。威廉二世并没有受到工人的广泛支持,他也只是普鲁士容克贵族的代言人,如果这个阶层认定威廉二世不配为他们代言,而又没有另一个强大的集团愿意继续支持威廉二世,他也就只是个傀儡。可以想象,如果在俄国内战中,列宁突然要对白军投降,迎回沙皇老爷和各路地主,那么托洛茨基就算当场把冰镐凿在列宁的额头上也没有任何布尔什维克会指责他,因为这种事和布尔什维克的根本议程相违背,这种领导人必定会被阶层团体抛弃。威二既然失去了做皇帝的威望,那么军官团也没必要继续听他的指令。

但对希特勒来说,局势是不一样的。每一个相信希特勒有错的德国人要么闭嘴了,要么就被纳粹的武器批判了。他的个人威望无人能及,而他代言的容克军官团、德国大资本家与德国小布尔乔亚中产阶级自然愿意推举他。而德国无产者虽然是被顶到前线的炮灰,是在后方被压榨的干电池,但他们确实也享受到了希特勒早些年经济政策与后来战利品的红利,他们甚至也接受了“德意志民族至高无上,理应得到更多生存空间”的荒谬理论,毕竟确实有家庭收到了斯拉夫女仆。仇恨永远都只能指向犹太—布尔什维克集团,那么希特勒的个人威望对于他背后的各路团体就是有用的。只要这些强力集团手中仍然控制着军队、政治与经济命脉,希特勒就永远在德国立于不败之地。

尤其在刺杀案后,国防军内部能够抵抗希特勒的最后反抗势力也被肃清了。即便人人都知道德国正在走向失败,但他们知道希特勒的威望仍然可以帮他们办成最后一件事——为一切事情做个解释,背一个总黑锅,为他们的罪行强行画个句号。果不其然,君不见大审判中有多少纳粹匪徒声称自己是受希特勒的指挥才行动,自己无罪。(你去和摩萨德说去罢!)

user avatar

其实用一句话就能回答:一战前的德国是个正常的国家,二战前的德国已经彻彻底底是一个疯狂的国家,与其说二战德国“坚决打到底”,不如说二战德国是“一个疯子坚决要自取灭亡”。

根本原因在于:一战前的德国和二战前的德国,是非常不一样的两个德国。

先说说一战前的德国:

首先,一战前的德国在内政上,虽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也是一言九鼎,但是德国是有独立议会的,共产主义派别和工会势力也不可小视,过去的贵族议会也开始吸收社会民主党人,这种权力制衡的政治系统,民主色彩浓厚,皇帝的专制能力很弱,也让国家的战争机器不容易一条路走到黑。

第二,在军事上,虽然威廉二世号称最高统帅,实际上总参谋部和军官团对于战争进程是可以直接干预的,具有很强的权力和独立性(这个对于1918年停战其实很重要),关键时刻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就可以决定是战是和,可以不管皇帝的意见。

常常被历史学家忽略里一个事实,一战中的德军士兵比二战士兵有更大的权力和自由度。仅举一个例子:一战中德军仅仅处死了几百个开小差的德军士兵,远远低于英法两国,而二战德军仅仅正规军就处死1万多逃兵,还不包括1945年人民冲锋队被绞死的平民战士。这也侧面反映了一战德国对于底层士兵控制并不强,也更人道。这一点也可以解释1918年德军的哗变和各种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

第三,在外交上,即使是一战打了起来,德国也基本遵守了交战公约和国际法,没有大规模迫害交战国平民,搞无限制潜艇战也是被协约国逼的。算是给自己留了后路。

综上所述,由于1914年的德国并不是集权政体,在一战期间,前线说了算的其实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这样的军头,后方拉后腿的是台尔曼这样的共产党人和吃不上饭的工人积极分子,皇帝在中间根本起不到什么决定性作用。威廉二世既不能指挥军队干自杀性进攻任务(基尔港的水兵接到命令直接就哗变了),也不能让后方的左翼分子闭嘴。

威廉二世在1918年其地位尴尬,如同傀儡,除了能给王牌飞行员发发勋章、跟战斗英雄握握手之外,什么重大决定都做不了。而且军人和政客两头也都很讨厌他,1918年能退位流亡荷兰已经算是善终了。

从一战的战争进看,最后还想打到底的反而是德国高级将领,1918年3月德军“凯泽斯劳滕”进攻溃败之后,德国人其实都不想打了,皇帝也动摇了,都是靠高级将领硬撑到11月停战的。

有赞再更新二战前的德国。

二战前的德国是个什么状态?简单来说,比一战德国多了个纳粹党和法西斯主义。

首先,在内政上,纳粹德国有希特勒这个说一不二的精神病,和希姆莱这个超级执行者,把纳粹主义的思想非常彻底的执行到底。种族灭绝和屠杀是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的既定国策,党卫军和希姆莱是执行者,比起一战前还有一点点的权力制衡,纳粹德国既有极端理论又有极端执行,想不疯狂都难。

第二,在军事上,纳粹德军高级将领在前期战争进行的一帆风顺的时候还有一点点话语权,但是1942年以后德军高级将领的话语权越来越低,和一战鲁登道夫战略决策敢于直接否决威廉二世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纳粹德国还有自己的的意识形态武装:武装党卫军,空军和海军的纳粹思想也特别的狂热。军事上基本听命于希特勒本人。1944年720事件之后,陆军集团残存的一点点普鲁士骄傲也荡然无存,开始向希特勒行纳粹礼。古德里安(时任德军总参谋长)公然宣称:总参谋部的指导思想就是纳粹思想。

第三,从战争进程看,从一开始纳粹德军就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党卫军行刑队跟着德军主力后面,一路枪决,维希法国更是沦为极权国家,更不用提侵苏战争一开始就是种族灭绝战争。连亲德的部分英国人都意识到,如果德国人赢了,欧洲将重回中世纪,也许更惨。纳粹德国在占领国的所作所为,导致即便德军想求和,英美苏联都绝对不会答应的程度。

因此,纳粹德国具备了一个疯子国家的一切特点:一个精神病却一言九鼎的最高元首,一个坚决执行他的疯言疯语的纳粹党和党卫军,一支几乎绝对效忠的强大军队。这种国家一旦扩张失败,就会自己崩溃。事实证明纳粹德国也很脆弱,战争的一次大规模失利,就把所有德国人浇醒了,但是又有什么用处?指望一个从上到下的疯子政权自动交权还是良心发现?

尤其到了纳粹德国后期,希特勒的精神状态已经完全失控,国家战争机器已经完全被纳粹分子掌控,已经不可能寻求体面停战。这样的国家发动战争,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自取灭亡、玉石俱焚。

user avatar

谁说普鲁士军官团没有抛弃希特勒?720天上掉下来的?

只不过它们连瓦哈比自爆的胆量都没有,最有胆识的一个丢下炸弹没等爆炸就跑路了,据说它认为德国的新生缺不了自己,于是放弃了与希特勒同归于尽,结果只炸伤了希特勒一只耳朵和半条裤子,希特勒偏着脑袋咬着牙齿吐着白沫穿着半截裤子几个电话就叫它们去见了阎王。

首先,注意一点,不是所有的德二军官都算军官团,这是个特定词汇,专指普鲁士容克出身的军官,但是德二军队前后两千多万,少尉以上军衔的上百万,而容克才几万人。

即使高级军官也不都是容克,比如死硬的舍尔纳是巴伐利亚人,自杀尽孝的莫德尔和三心二意的隆美尔都是教师家庭出身。

另外,普鲁士容克可不是什么白莲花,那是高阶进化版的招核杂碎,两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动力包,八国联军里面最凶恶的种猪主义军阀。

是它们选择了希特勒和纳粹,纳粹才成了势,第三帝国有两根魔爪,一根是纳粹党,一根就是普鲁士军国主义。

如果说希特勒是魔鬼,它们就是是魔鬼的打手和爪牙,和希特勒闹翻无非是一战末期让霍亨佐伦家顶缸的故技重施,它们可想的好咧,幻想希特勒去死,它们又和兴登堡这个老麻批一样美滋滋做总统坐江山。

结果这伙人首鼠两端,色厉内荏,被希特勒轻松击破,挂在钢琴弦上底裤脱落,大小便失禁。

任何把这伙恶魔的帮凶和股东打扮成反法西斯主义者的言行都是可笑和邪恶的。

如果说希特勒干过什么大快人心的事,那就是让这伙为祸人间,涂炭生灵几千万的军阀主动被动的死一大批,最好死光光,早死早超生!

毕竟,美利坚合众国罗斯福大统领都说了,普鲁士总参谋部,全毙了不免有冤枉的,五万个里面我们枪毙四万九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
  • 回答
    日本自卫队在人员构成和军官培养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与战后德国军队(指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时期)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保留和培养大量军官以便战时迅速扩编”这一点上。然而,要完全将两者划等号则有些简单化,因为两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国家战略以及军队的定位都有显著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并尽量.............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在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终于1918年3月3日与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正式退出战争。这一事件,尤其是俄国退出战争,对德国在战局上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虽然短期内看似减轻了德国东线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赢了战局.............
  • 回答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最终战败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尽管他们被认为是德意志帝国在战争末期的“幕后皇帝”,在军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正是他们的战略决策、政治影响力以及对现实的脱节,将德国一步步推向了深渊。首先,从军事战略层面来看,他们最显著的失误在于1918年的“春季攻势”.............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之所以还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时的冲动或者简单的复仇心理就能解释。这其中既有战败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的深层原因,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指向复仇和扩张的力量。首先,《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不公是点燃德国复仇情绪的.............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面对严苛的《凡尔赛条约》限制,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储备并在二战中投入使用,这绝非偶然,而是其深厚的工业基础、独特的国家战略以及国民性的共同作用结果。这其中牵涉到一系列精妙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一、历史的沉重枷锁与战略的回应一战的失败对德国来说是毁灭性的,不.............
  • 回答
    关于一战战败后,犹太人在德国放高利贷的说法,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因为它往往与反犹主义叙事纠缠不清,缺乏可靠的实证支持,并且被用作煽动仇恨的工具。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犹太人”作为一个整体,被指控向战败后的德国放高利贷,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 这是一种基于宗教或民族身份的概括性指控,将一个庞.............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穿越到二战的纳粹集中营,成为一名无名德国士兵,想要在战败后获得尊重,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道德困境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尊重”的含义。在那个血腥混乱的年代,尤其是作为纳粹阵营的一份子,所能期盼的尊重,并非源自胜利者的赞扬,而可能是一种经历过黑暗后,人性尚存的证明,以及对无辜者苦难的某种程度.............
  • 回答
    一战后如何惩罚战败的德国,既能避免其再次挑起战争,又能防止法国一家独大,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的发展证明,凡尔赛条约的设计虽然试图达成这些目标,但最终却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要设想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权衡。核心矛盾与历史教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心的矛盾: .............
  • 回答
    腓特烈三世如果能活得更长,德国的历史走向,特别是能否扭转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命运,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极其复杂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腓特烈三世个人的特质和理念,以及他继位后可能采取的政策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腓特烈三世的短暂一生和他的历史定位。腓特烈.............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在一战末期,德国是否可以通过“治安战”和“玉碎冲锋”来耗走列强并最终避免战败,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假设。从理论上讲,这种策略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几乎不可逾越的困境。为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治安战”和“玉碎冲锋”这两个概念,并分析它们在一战德国面临的现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 回答
    要说一战时期英国战舰相比德国战舰最大的“缺陷”,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而且用“缺陷”这个词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双方的战列舰设计思路和侧重点都有不同,各有优劣。不过,如果要挑一个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德国战舰表现得更出色,而英国战舰相对来说比较“吃亏”的地方,那可能得说是炮击的穿透力和射程。咱们得先理解.............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一战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德国人民便再次卷入战火,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历史悲剧。要理解为何同一代人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蹈覆辙,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被一战的创伤所塑造,却又被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所裹挟的因素。首先,一战结束后,德国民众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物质匮.............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 回答
    一战后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源于该条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既打击了德国的经济基础,也严重损害了民族自尊心和国家尊严。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德国人感到屈辱的原因: 一、领土割让与民族认同的崩塌1. 领土被肢解 德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1919年归还法国),失去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